李凭箜篌引教案

合集下载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教案1

《李凭箜篌引》教案1
三、当堂达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反复朗读。
(1)箜篌( ) (2)女娲( ) (3)神妪( )
(4)瘦蛟( ) (5)胭脂( )
答案:(1)kōng hóu(2)wā(3)yù(4)jiāo(5)zhi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吴丝蜀桐张高秋( )
(2)李凭中国弹箜篌( )
(3)十二门前融冷光( )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分析《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的方法。
课 型 :新授
一、情景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解题 “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3)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音乐响起来了,李凭的音乐会开始了,李凭在哪儿,诗人为什么要把李凭放到第四句出现?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1(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唐代名曲,内容源于唐玄宗的一次游幸西楼,看到风景美丽,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那里弹奏箜篌,唐玄宗忍不住与之交谈。

这首诗歌描述了唐玄宗的心境和美景。

如何教授这首诗歌呢?下面我们来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课堂导入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一些课堂导入,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听音乐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

2. 观赏画展示唐代画家刘松年所画的《李凭箜篌引图》,让学生通过画面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3. 阅读诗歌请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这首诗歌,并给出他们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导入过程,让整个课堂注入诗歌的氛围,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二、教学中的应知应会1. 词汇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些生僻词汇或是对于学生而言陌生的成语。

对于这些词汇,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例如:《李凭箜篌引》中的“润物细无声”,“车如流水马如龙”,“凭阑人不寐”,对于这些生僻的词汇和成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辞典或是网络等渠道进行解释。

2.写作技巧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例如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以便他们在学习其他诗歌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

3.文化背景在教授这首唐诗时,也需要介绍唐朝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三、课后拓展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课后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

1. 编写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包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感受和评论,以及它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

2.撰写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是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举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这首诗歌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引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

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并欣赏《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3.2 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和主题。

2.1.2 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1.3 欣赏并评价《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2 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2.3 深入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1.2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3.3 解读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3.4 课堂欣赏3.4.1 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3.4.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3.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4.2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的赏析文章。

4.3 搜集其他有关音乐和诗歌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背景介绍《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琴曲诗的巅峰”。

该诗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一直以来备受诗歌爱好者的推崇和研究。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以切身锻炼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较为敏锐地捕捉到诗中表现的意境、形象和隐含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写作的角度深入分析诗歌,理解这种文学形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4. 把《李凭箜篌引》有机地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1. 形象化教学。

引导学生在阅读《李凭箜篌引》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作者的笔墨力度、用色和形象描绘等。

2. 体验式教学。

通过模仿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制作传统乐器等活动,全方位地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3. 接受性教学。

通过听课、讲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凭箜篌引》的主题、意义和表现手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教育。

4. 互动性教学。

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教学背景分析。

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2. 诗歌的意象分析。

通过教学画面让学生感受具体而又充满韵味的画面,分析其所表现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基调。

3. 形式美分析。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成要素,如音韵、节奏、韵律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学鉴赏分析。

通过对诗歌背景、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的深入探讨,使学生真正理解《李凭箜篌引》的真正含义,并掌握写作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学生讨论、回答。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重点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旧课反馈(2分钟)
二、导语设计(1分钟)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
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
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
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
的《听颖师弹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
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三、作者及创作背景(2分钟)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
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
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
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
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
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准备纸听写
师讲解
学生做笔记
师讲解
学生做笔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
名歌手李龟年。

四.整体感知(5分钟)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五、分层鉴赏诵读(29分钟)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10
分钟)
思考: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
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
效。

(补充讲解)“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
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
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
写乐声的?
明确: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
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
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
量。

自读,分层
分组讨论,自主发言。

师点评
师提问
1-4组讨论回答
师提问
5-8组讨论回答
个答
学生散读后齐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二)赏析第二节(3分钟)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

这两句正面描写
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
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补充讲解)“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
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
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
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学生散读之后齐背
(三)赏析第三节(16分钟)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

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

承上启下。

把诗歌的
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
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
境界。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
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教师讲解)“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
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
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乐声传到天上,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
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
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
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
乐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
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
鱼龙有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分组讨论,自主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个答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补充讲解)“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演奏结束了,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
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
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
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
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六.总结(1分钟)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
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
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
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
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
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
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
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
艺术境界。

七.自由背诵(5分钟)
八.作业:背诵《李凭箜篌引》
学生散读之后齐背
教学小结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