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2课时中国的汉字像是一幅铺展的白卷,诗人将才情泼洒在卷面之上,便有了鸟语花香,诗情画意。

今天,让我们跟随李贺的脚步,走入他的声音世界——《李凭箜篌引》,体会心灵的震撼。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任务活动三精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任务活动四重点解读,掌握诗歌手法任务活动五关注字眼,明确炼字深意任务活动六对比阅读,分析文本差异任务活动一知人论世,筑牢知识基础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人称“鬼才"、“诗鬼”。

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相关链接:诗人的的称号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魔: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写作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曾写过《江南逢李龟年》)。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明确节奏翻译【情境设计】高中诗歌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明确文本的基本含义,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朗读指导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石破天惊----重读“破、惊"。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课件及朗诵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课件及朗诵

THANKS
感谢观看
“芙蓉泣露香兰笑”等,使诗歌 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拟人、 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语
言既富有张力又生动形象。
03
朗诵技巧指导与实践
朗诵基本技巧讲解
气息控制
情感表达
讲解如何运用腹式呼吸法,控制气息 的深浅、快慢,以达到朗诵时的声音 稳定、流畅。
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指导学生通过 语调、语速、重音等手段表达诗歌的 内在情感。
制作技巧交流与探讨
技巧一
使用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Keynote等,以提高 课件制作效率和质量。
技巧二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和筛选与李 凭及其作品相关的优质素材,丰富课 件内容。
技巧三
注重课件的版式设计,合理运用色彩、 字体、图片等元素,提升课件的视觉 效果。
技巧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 地设计课件内容和互动环节,确保课 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相关资源推荐与分享
箜篌演奏视频
分享一些优秀的箜篌演奏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箜篌的演奏 技巧和艺术魅力。
李凭箜篌引的背景资料
提供一些关于李凭及箜篌引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的内涵和背景。
朗诵音频范例
推荐一些优秀的朗诵音频范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朗 诵水平。
发音准确
强调字音、字调的准确性,特别是古 诗中的入声字和多音字,要求学生认 真辨析、勤加练习。
李凭箜篌引朗诵示范
教师示范
教师现场朗诵《李凭箜篌引》,展示 正确的发音、气息控制、情感表达等 技巧,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读促感知箜篌的乐声特点2.以思促鉴赏描写音乐的方法3.体会诗人的情感4.摹写一段你自己喜欢的声音【语言导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检查学生对李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多少。

师:同学们,【文体】古体诗,歌,行,吟,引......格式自由灵活【学生诵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思考题】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李贺的写箜篌的音,不是从声音对云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写的,而是从云对音乐的反应这面来写。

云凝聚。

主体为乐声,但却是从客体(听众)的反应来写。

角度新颖。

侧面描写,从客体的感受着手刻画声音的形象特点---美妙动听。

令天空中的云也为之停留,驻足,聆听。

从云的角度来看,它是被李凭的琴声所陶醉,所感染,对李凭的琴声吸引得凝固。

诗人把大自然中的云当成箜篌乐声的听众,被李凭的音乐高度吸引,可见诗人的想象力丰富。

【诗歌的结构】开头四句(第一层),交待了事由、时间和地点,但并非纯粹实写,而是有实有虚,并且重点在虚,即通过奇特的幻想写出了乐曲的动天地泣鬼的惊人景象。

(第二层)……“石破天惊”结束,它侧重于实写,虚实结合。

从“昆山玉碎风凰叫”开始,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物象和气氛来比喻箜篌乐曲的美妙,从听觉上、视觉上、嗅觉上乃至触觉上来描写和比拟那变化多端、丰富多采而又难以言状的音乐。

“玉碎”用以比拟乐声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则更进一层,于清脆之外更显得清亮、高雅。

有机会听过玉碎时的音响还是比较少的,听凤凰的叫声更是不可能事件。

如果这一句主要从声音上来作拿拟,即以声喻乐,那么下一句“芙蓉泣露香兰笑”则进一步从物象上和情感上来作比拟。

那曲尽其妙的箜篌声,其凄惋动人,有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鸣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以声喻声,以形喻声,通感】昆山的美玉破碎时的声音清脆而动听,凤凰和鸣嘹亮而明丽;荷花的哭泣圆润而感人,香兰的欢笑爽朗而舒畅;忽而穿云裂石,惊破天宇,忽而逗落的秋雨缠绵幽怨。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意象的象征含义,掌握与乐器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深入分析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三篇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音乐有关的诗歌?学生:XXX的《琵琶行》。

老师: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的名句?学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老师:很好。

除了《琵琶行》,还有哪些诗歌与音乐有关?学生:XXX的《听颖师弹琴》和XXX的《李凭箜篌引》。

老师:非常好。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XXX的《李凭箜篌引》。

二、走近XXX(790~816)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李凭箜篌引》。

XXX时代就有才华,但因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他的诗歌风格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

三、解题XXX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于弹奏箜篌而名噪一时。

天子每天都要见他演奏,XXX将相也要立刻前往迎接,他的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XXX。

而“引”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外形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读全诗。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层次。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XXX的《李凭箜篌引》。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唐朝著名宫廷乐师XXX,以及箜篌这种古代的弹拨乐器。

我们还深入分析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比较阅读了《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研究了诗歌,还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高山流水,知音无限”是大家很熟悉的典故,下面请同学读典故,其他同学思考:钟子期是用怎样的手法来描述音乐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音乐的作品?它们又用了怎样手法?(ppt 展示)共一、导入新课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了解)之。

课(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板书)时1. 学生读典故,其他学生思考2. 同桌间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学生展示成果1.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出本课的主要话题——写音乐的手法3. 为学习新课奠定广阔的知识背景,让学生便于知识迁移,很快地进入作品。

精品文档1.初中我们学过刘鹗的《明湖居听书》,里面的音乐描写用了怎样的手法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2.我们模仿学过的诗文,也听一段音乐,用学过的手法写你品味到的音乐美。

任选角度,三言两语即可。

五、拓展延伸小试牛刀:《青藏高原》的风格是辽阔、绵远、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风味。

试着描写音乐。

(ppt 展示)3. 播放音频4.下水作:仿佛是从那遥远的蓝天白云深处飘来一股清新的带有阳光味道的风,让我们感受到豪迈、纯朴和清爽,顷刻间,声音拔了一个尖儿,像直冲云霄的雪山,白云缭绕,透露出神秘与纯净。

正在暗中叫好,突然声音趋于平缓,稳稳送出,入耳有说不出的舒畅,如同山涧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骏马在那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节奏平稳而明快。

唱了几句后,又稍有回环,接着又趋于平缓,那舒缓而悠扬的歌声,又像是撑着一叶扁舟出没在起伏的波浪中。

接近尾声时,声音又直线扬起,却又极力千回百折,节节高起,大有”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状;又如一只大鹏扶摇直上,向那高空冲去。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音乐之美
音乐与情感
诗歌中音乐与情感相互交织,通过音 乐表达了诗人的喜怒哀乐,使读者在 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 人的内心世界。
诗人通过描绘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 色,展现了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使 读者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李凭箜篌引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诗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课程体系
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入 更多经典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赏析。
引入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课程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互动与实践
增加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 到课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个人感悟与思考
文学与音乐的交融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 录
• 课程介绍 • 李凭箜篌引的诗歌赏析 • 音乐与文学的交融 • 李凭箜篌引的演奏技巧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01
02
03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本课程以唐代诗人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为切入点 ,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乐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喜悦之情
诗歌中表达了音乐的喜悦之情, 使读者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 愉悦,激发读者内心的美好情感

悲伤之情
诗人也通过音乐表达了悲伤之情 ,使读者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哀愁 和感伤,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
思考。
03
音乐与文学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音乐与诗歌同为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共通的美学特征和情感表达
05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024年度-《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2024年度-《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24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法
欣赏诗歌语言美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品味诗歌意境美
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所营造的 艺术境界。
比较阅读
将《李凭箜篌引》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 体会不同诗人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色。
跨文化理解
诗歌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通过对不同 文化背景下诗歌的解读和比较,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艺术交流
诗歌和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21
05 诗歌教学方法分 享 22
激发学生兴趣策略
通感手法
讲解通感手法的概念及其在诗中的运用,如用视觉形象来描绘 听觉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0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意境营造
分析诗歌如何通过语言、意象、情感 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 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的美, 体会诗歌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音乐史价值 箜篌作为古代乐器,其音乐史价值不言而喻,通 过对箜篌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 变。
社会历史价值 诗歌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20
跨文化交流意义
文化传承
通过对《李凭箜篌引》的解读和传播,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李凭箜篌引》不仅被选入多种文学 选本和教材,还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 式,如音乐、舞蹈等,进一步扩大了 其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
授课人:陈冰授课班级:高二(3)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身临其境地听过一场音乐演奏会吗?今天,我们跟随李贺梦回唐朝聆听一场演奏会。

这是怎样的一场演奏会呢,演奏者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寻找答案。

二、演奏前——准字音,找信息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2、速读全诗,找出这场演奏会的演奏者、演奏的乐器、演奏的时间、演奏的地点。

演奏者:李凭乐器:箜篌时间:高秋地点:中国(国都长安)
三、演奏中——文本赏析
1、结合注释自读全诗,找出诗中直接描写李凭音乐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音乐什么特点?
昆山玉碎凤凰叫——清脆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惨淡清丽
朗读指导:昆山玉碎——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重读“碎”;
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芙蓉泣露——语调低沉,语速较慢;香兰笑——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浮云江娥素女紫皇五色石神妪老鱼瘦蛟吴质玉兔
3、这些听众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可选取你喜欢的一两个听众来讨论)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朗读指导: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朗读指导:空山凝云—语速稍快,声调高昂;颓不流——语速稍慢,读出沉醉感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补天彩石——石破天震
朗读指导:重读“破、惊”,读出山崩地裂之感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朗读指导:语速稍快,重读“跳、舞”
四、演奏后——明手法
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五、小结:诗人李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检测
1、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极的词汇来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诗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2、阅读下文,思考该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罗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侧面描写
分析: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惊叹、赞赏、痴迷等反应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七、探究:课后作业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仅仅是想赞美李凭箜篌演奏的不同凡响和演奏技艺的高超?有人说在“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背后隐藏着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

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