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案
历史备课教案范文

历史备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重要历史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盛世、宋朝的繁荣与衰落、元明清时期。
3. 历史人物介绍:黄帝、尧舜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的基本情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探讨。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考试成绩: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分析问题能力。
3. 综合评价:历史观念、文化素养、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共计15课时。
2. 教学进度:按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3. 教学资源:历史教材、纪录片、课件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因素的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影响历史时期的转折点和变革原因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或文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历史主题。
2. 讲授新课:根据教学内容,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的基本情况,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给定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一、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学生思考。
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
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1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历史课十分钟试讲模板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2. 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2. 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个吗?它是如何统一六国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二、讲授新课(5分钟)1. 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教师讲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等。
2.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详细讲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1)秦灭韩、赵、魏;(2)秦灭楚、燕、齐。
3. 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教师总结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包括:(1)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2)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为后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三、课堂小结(1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练习(1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军主要采取了哪些策略?2. 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五、布置作业(1分钟)1.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2. 撰写一篇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的运用,增强课堂的直观性;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3. 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历史课优秀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发展特点。
-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等历史知识。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等历史事件。
-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影响等。
- 历史资料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汉画像石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 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讲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讲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包括和亲、战争等方面。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意义是什么?-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对后世有何影响?4. 历史资料分析- 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如《史记》、《汉书》等,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运用和分析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等。
-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分析、总结等。
3. 历史资料分析:检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与秦汉时期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
初中历史课讲授教案

初中历史课讲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统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3. 了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4. 了解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2. 了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影响。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秦始皇的壮丽陵墓——秦始皇兵马俑,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2. 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 统一制度
- 秦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讲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 秦朝的覆灭和汉朝的建立
- 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
-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推行县制、设立太学等
4. 演练与讨论:学生围绕秦朝的统一和汉初政治体制展开讨论,思考历史上的人物和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以及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下节课继续学习更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进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初中生的趣味历史课程教案

初中生的趣味历史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潜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课程内容:
1.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2.古代文明的探索
3.中国古代历史
4.世界历史
5.历史名人故事
6.历史题材电影和动漫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游戏和活动
3.实地考察
4.听故事讲历史
5.讨论和交流
教学流程:
1. 开场活动: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活动一: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游戏或活动了解历史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3. 活动二:选择一个古代文明或历史时期,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
4. 活动三:听故事讲历史,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体验历史的变迁和故事背后的含义。
5. 活动四:观看历史题材电影或动漫,讨论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警示。
6. 结束活动: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和感悟,鼓励学生对历史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课后作业:
1. 分享一个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并讲述其故事背后的启示。
2. 阅读一本历史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课堂讨论和交流的质量。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希望通过趣味历史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
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成语内容: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方式:讲述法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
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
更羸说道:“可以。
”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
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
”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
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
”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
成语内容:北山愚公,年近九十。
屋前有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
智叟认为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
天帝受到感动,便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
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
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
"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