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考虑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消费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巧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p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展了表达: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构造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如今的学生对于农具的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消费情况)(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良: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拟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分析^p 出曲辕犁的特点) 出示筒车图片,分析^p 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高中历史教案15篇

高中历史教案15篇

高中历史教案15篇高中历史教案15篇高中历史教案1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地,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根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根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根本概况,分析^p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2023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于哪里吗?(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希腊城邦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到达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开展到顶峰。

雅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宏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络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才能探究一希腊城邦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地。

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小国寡民”。

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

历史教学设计教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更加了解,需要编写教案进行活动教学。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终究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摸索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摸索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知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到达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增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进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产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视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画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形。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应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显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何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暖和。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食粮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摸索: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体会;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

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

历史教案(优秀6篇)

历史教案(优秀6篇)

历史教案(优秀6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

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依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新政不仅使美国度过危机而且对后来影响深远?这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分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

中学历史教案模板5篇中学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暴政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教案
课程名称:历史
第一课时课题:历史入门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对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历史纵横几千年的博大精深;
3、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各朝代的更替有初步的认识,记住各朝代名称。

教学方法:交流法、启发法、板书图表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时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有谁知道炎、黄指的是谁吗?
2、谁能说说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二、补充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黄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部落首领,就是华夏部落,还称为有熊氏。

然后有了炎帝,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也被称为神农氏。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

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

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

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

他们相处得很好。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介绍从秦到清的朝代熟记口令:
1、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让学生读让学生抄
2、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四、互动交流1、大家还记得哪些朝代吗?
2、我们来比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朝代名称。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吃醋”的典故来源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

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

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

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
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

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

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

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

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