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作者:张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信息处理“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一)阶段变化脉络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
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
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学界对离合词的超前关注。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研究述评“离合词”,就是指兼有离散义和聚合义的词。
离合词分类复杂,类型多样,有些是既可以做离合词又可以做单纯词使用的混合类型,如:“撒哈拉沙漠”“绿色”“蝴蝶”等。
而有些离合词只能做离合词使用,如“看电视”“散步”等。
1离合词的界定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不会出现两个或者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完全相同的离合词连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没有这种现象,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0余册对外汉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离合词,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离合词,仅限于汉语拼音对应词、有词性标注和词性提示、有相关句法内容的离合词。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类型大致可以归为四种: 1)同形同义离合词(如:“阿富汗”“阿呆”); 2)异形同义离合词(如:“绿色”“月光”); 3)异形异义离合词(如:“鬼子”“椰子”); 4)同义同形离合词(如:“海啸”“奶油蛋糕”)。
2离合词的发展简况2.1从古代到近现代2.1.1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时期2.2从五十年代至今2.3从本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使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离合词》这部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批实用性很强的新型离合词开始涌现出来,这些新型离合词,也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离合词是《离合词》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5种新型离合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其中,“影响”、“频道”、“温度”三个词来自朱永生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其他4个词来自刘珣和石定栩的《现代汉语词典》,而且这几个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比较早出现的。
“温度”一词来自王彦威的《现代汉语双音词词典》,该词主要特点是前面必须跟上“度”这个量词。
由于离合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意义,决定了它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因此,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为参考资料,希望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发展概况。
离合词研究——精选推荐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离合词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代汉语指导教师:***2000.5.1中文提要(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
其中,本文所要讨论的离合词在语法研究中一直是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能“离”能“合”,把词法和句法交织在一起,与其它词语很不相同。
长期以来,很多语法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差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搜集有关离合词的新语料,运用功能语法、结构语法等理论和方法对“离合词”的整体功能、内部分离形式、类型、性质和成因进行分析。
全文共有四章八节,两个附录。
第一章交代本课题提出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综述离合词的研究情况。
首先概述前人对离合词的各种看法,然后讨论离合词的两大类型一动宾式离合词、动补式离合词。
)第三章主要分析“动宾式”离合词。
规代汉语的离合词中绝大部分是前后两个语素之间存在动宾关系的双音节动宾式离合词。
、动宾式离合词是离合词的主要类型。
动宾式离合词指能分离为动宾式的词,它包括内部结构为动宾式的“理发”、“革命”等,也包括内部结构为非动宾式的“游泳”、“洗澡”等。
}本文注重离合词可离可合的基本特点,在《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出可离可合的动宾组合,逐一对它们进行考察。
枉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变换原则,确定短语与离合词的层次单位及离合词的内部类别,借用扩展法、换位法、造句法等分析方法,得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可分离形式详表”(附录一)和“离合词总表”(附录二)。
3r文章具体分析了离合词的三种组合形式(rF型、FB/BF型、BB型),九种内部分离形式,四种外部功能类型,指出了离合词能“离”能“合”的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四章是结语/从静态角度分析,离合词具有词的完整性}结构上定型化,语义上凝固化,使用上独立化:从动态角度分析,离合词在运用时有可分离的特点,它是词组向词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教学在国际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离合词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的掌握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展开讨论。
一、离合词的基本概念离合词是汉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由两个意义上独立的词构成的合成词。
其中,第一个词表示主要情况,第二个词表示次要状态,两个词在语义上互相独立,但在语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离合词的构成方法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动离合和形离合。
其中动离合则是由动词和离合词构成,形离合则是由形容词和离合词构成。
比如,“分手”、“待会儿”、“难过”等等都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分析离合词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现象,其正确使用对于外国学生汉语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理解的难度。
由于离合词的构成形式比较特殊,其语义比较抽象,因此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2、语法运用的难度。
离合词的语法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和技巧。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听力和口语的难度。
受制于外国学生自身语言背景和语音习惯等因素,对离合词的听力和口语运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难点,外语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离合词。
三、离合词教学的方法针对离合词教学的难点,外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合词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真实运用。
2、理论结合实践。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离合词的用法。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练习,例如语音训练、语义理解、语法运用和听写练习等等,以加强学生对离合词的掌握程度。
3、配合教具使用。
针对离合词教学的特点,可配合多种教学用品,在讲解离合词的基本知识时,加以使用,使学生更易理解离合词的组成、用法等知识。
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外离合词对比研究综述作者:贾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离合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集词法和句法于一体,其内部语素可合可分,中间可以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
本文选取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的角度探讨留学生习得离合词过程中牵涉到的研究现状、产生原因、扩展类型、偏误类型等诸多问题,以便对比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差异之处,从而有效指导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汉外对比;汉语教学作者简介:贾晶,女(1985-),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讲道:狭义的“第二语言”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外语。
以此为标准,本文关注的范围界定为汉语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两大部分。
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论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包括藏语、维语和蒙古语。
以外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的包括韩国、越南、俄国和印尼四个国家的汉语学习者。
以上不同领域研究涉及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主要从离合词自身的复杂性(客观原因)和教学现状(主观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客观方面由于离合词的性质等理论上观点不一致直接影响了汉语教学对汉语离合词的处理。
同时学生的母语很难找到与汉语离合词严格对应的形式,使得离合词教学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
教学的主观方面表现在各种语言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在基础阶段和中高级阶段都存在着教学盲点,将这一类词同其他类型的动词简单等同起来,忽视了其在结构和语用上的差异,导致教学上盲目的简单化。
二、离合词偏误产生的原因1、过度泛化。
在使用插入成分时,学生往往以一般汉语动词的使用特点套用在离合词上。
如:印尼学生把将汉语离合词可以扩展这一规则泛化,将不能分用的离合词当做离合词使用产生偏误。
汉语离合词分类及偏误研究综述

汉语离合词分类及偏误研究综述李春晓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能“离”能“合”,词法和句法交织在一起,与一般词汇有很大不同。
学习和掌握离合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他们学好现代汉语的基石。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离合词的讲解和训练也很不充分,以致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1 离合词教学滞后的原因1.1 汉语本体研究对离合词词的研究不透彻“离合词”最早是由陆志韦于 1957 年在《汉语的构词法》正式提出的。
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上为双音节,通常由两个语素构成。
它既可以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这种可“合”可“离”的一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自上世纪 50 年代研究离合词至今,学界对离合词的定义一直模糊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各家观点争持不下,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林丹丹《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之现状与对策》提到汉语本体研究对离合词的界定和特点的认识不深刻,各执一词,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难以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
1.2 母语的负迁移离合词是汉语所独有的,学生的母语中普遍没有词的“离合”现象。
母语的负迁移以及目的语知识的匮乏容易造成学生的该“离”不“离”,该“合”不“合”,无法正确掌握离合词。
容易把它同一般词汇混淆。
这是造成学生离合词使用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对离合词的重视不够,教学安排不完善吴毅勇提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存在一种“语法词汇化”现象,这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没有把它当做语法点或语法现象来教授的,只把它当做一般词来处理。
许多教师虽然知道它是一种语法现象,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把它“词汇化”了,并没有将其作为统一的语法现象来处理。
2 离合词的分类离合词是由两个实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关于离合词的类型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总体上大致是从两个角度划分的:离合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和依从于教学需要角度进行的划分。
金普《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按离合词内部结构即构成离合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式离合词、主谓式离合词和动补式离合词。
近十年来外国学生离合词习得研究综述

在第二语 言习得领域 我们 可 以将研 究方法 分为定 性和
定量 两大类 。②
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 ,由于大量外 国学 生的涌入 , 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 断出现 , 所 以对外 国学生 习得 离合 词方 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 , 本文综合 了来 自中国期刊 网近十年来 关 于外 国学生 习得离合词研究 的文章2 O 多篇。下面我们就从
和 中国部分 口语 教材 中离合词 的使用情况 进行 初 、 中、 高三 个阶段的调查分析 。不仅有 整体 的研究 , 还有分阶段的研究 ,
肖奚 强( 2 O O O ) 对韩 国学生 离合词 的习得 情况作 了一 个整体 的描 述 ; 林美 淑( 2 0 0 6 ) 、 孙书姿 ( 2 0 0 6 ) 则把 离合 词习得 过程
( 2 0 0 7 ) 等人已发表 了相关论文 。
三、 研 究 方 法
离合词 的定义 问题一 直以来众说纷纭 , 本文根 据外 国学
生 习得 离合词 的实际情况 , 采用朱德 熙等人 的看法 , 即认为
离合词扩展前是一个单词 , 扩展后是两个词。① 离合词是一个
兼有词和词组双重性质的语 词。 ( 二) 材料 说明
【 关 键 词 】离合词 ; 研 究对象 ; 研 究方法; 研究 内容
中图分类 号 : H 1 9 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9 — 0 0 0 3 — 0 2
一
、
相 关术 语 及 材 料 说 明
李果( 2 O O 4 ) 、 王瑞敏 ( 2 0 0 5 ) 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 。
3
们关 注 的热 点 , 任 雪梅 ( 2 0 O 1 ) 、 高 思欣 ( 2 0 0 2 ) 、 韩 明( 2 0 0 3 ) 、
九十年代后离合词研究综述

九十年代后离合词研究综述石爱兵(安徽师范大学(南校区)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摘 要]“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关键词]离合词;定性;定量;离析动因一、引言“离合词”是早就被汉语界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王力(1944)、陆志韦(1957)、吕叔湘(1979)、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都曾对这一现象作过相关探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可参见胡裕树、范晓(1996)。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为设计词表或词库的需要,离合词的研究再度兴起,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角度不拘,并吸收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动因研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综述。
二、定性研究关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在陆志韦(1957)正式提出“离合词”这一概念之前,王力(1944)就作过分析,并把它定性为短语,彭楚南(1954)也作过研究,把它定性为词,从陆志韦开始,还有朱徳熙(1982)等则认为离合词这一现象,离为短语,合为词。
九十年代后,研究者对离合词的定性开始摆脱以往的窠臼,研究更深入、更灵活,不拘泥于从固有的理论中寻求定性,更加注重的是研究的实效,注意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际对离合词定性的不同要求,注意到了语言与言语对离合现象的不同影响。
定性研究中有静态的条分缕析、有动态的深入解剖,既吸收了科学的历史观,又采纳了过程论。
一是采用连续统的观念考察离合词的性质。
史有为(1992)将离合词看作“词与短语的中间状态”。
李明浩(2002)用模糊理论说明离合词这样的中间状态是客观存在,无法排除的。
周上之(2001)指出:离合词是一个具有词和词组中间性状和兼有单词和词组双重功能的语词群体,只有一个可分可合的共同的外部特征,而缺乏单一的共同的语法性质,是集词和短语于一身的语言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标签: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
”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一)阶段变化脉络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
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
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
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学界对离合词的超前关注。
这一阶段学术界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如:赵淑华(1996),李大忠(1996),柯彼德(1990),史有为(1992)。
还有从汉语教学方面进行的研究,如杨庆蕙(1995),饶勤(1997),吕文华(1999),周上之(2000),沈怀兴(2002),丁勇(2002),韩明(2003),刘春梅(2004),范妍南(2007)。
并有结合信息处理而来的探索,有俞士汶等(1996),王海峰等(1999),王会琴(2008)等。
(二)对离合词语法性质的研究1.词与短语(词组)王力(1944)谈到“词”和“短语”的界限问题时,以“插入法”来判定二者的区别:凡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进别的字者,就是短语,否则就是单词。
短语即词组。
朱德熙从语素的角度着手,认为可以把“理发”这类词看成词,把扩展以后的格式(“理了个发”“理不理发”)看成词组。
张涤华、胡裕树编著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指出:“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结构上有时可以分开或扩展的语素的组合——这类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即合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的时候是一个短语。
”持“离则为短语,合则为词”的研究者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吕叔湘(1979)从词汇的角度,认定“睡觉”“打仗”等为一个词,可是从语法的角度认为“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
”他主张把这种例子归入短语。
离合词是集词和词组于一身的语言单位,缺乏统一的语法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词的特征就认为是词。
李大忠(1996)认为“在汉语中实际存在着的,不是词,就是词组,根本就没有‘离合词’的存在形式。
……我认为最好把能扩展的,即能插入其他成分的动宾格都看成是词组,而不看作词。
”周上之(2001)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不能把离合词归入词,“离词的性质就否定它兼有的词组的功能。
”此外还有刘大为(1998)等人持这一观点。
赵淑华和张宝林(1996)认为,“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但它又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
”他们提出了确定离合词的六条标准,而且在研究和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所以“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这种说法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诸多学者的共识。
葛本仪也认为离合词是词,但指的是某些经常被拆开使用的词。
以这种观点,“象牙——象的牙”“牛奶——牛的奶”这种少数的可以扩展的组合体没有被列入离合词范围内。
此外,也有既不认为是词也不认为是短语(词组)的论调。
史有为(1983)认为它是“临近词的特殊短语”,洪笃仁(1957)提出“词化词组”说,刘月华(1983)的“凝固得很紧的动宾短语”的说法,柯彼德(1990)将它称为”最小述宾结构”,史有为(1992)提出“中间状态成分”说,王用源(2004)从“离”与“合”两种形式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着手,背向提出“组合词”说等等。
黄、廖本《现代汉语》对词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或单用”。
笔者认为,所谓离合词,首先应该肯定它是词,口语或书面语中我们都可以单说、单用,诸如“理发”“写字”这样的词。
但不同于普通词的是,这种词可以拆开使用,“理个什么样的发”“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变化后这种词似乎成了短语。
然而,与其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变体,是词的变体,不如就把后者当成短语,让词与短语分开。
当然,这样或许会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困难,关于这个问题,下文将会进行解释。
有个问题需要指出,对于“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们更容易看出的是“写”与“毛笔字”的动宾搭配,而不是“写字”的拆开形式。
2.离合词与词组词同样都是扩展,胡明扬将这类词又进行了分类。
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是离合词,比如:“白纸、大树,车灯,看见”,这些词插入成分后意义不改变,只是插入的词很有限,如“的、得、不”。
而有的词,如“唱歌、洗澡、写字、理发、散步”,它们不仅可以扩展,而且扩展形式还非常自由,从而有了词组的特征,因而被定义为“词组词”。
这一定义照顾到了一般意义上的离合词被“离”后的特征,因而有一定的科学性。
胡明扬还说‘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在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语汇单位。
3.其它分类林汉达(1953)在“离合词”这一概念确立前就已经关注到这样一种组合,并把它命名为“结合动词”,认为它“是由动词和附加语形成”的,后面的“附加语”是动词的“自身受词”。
然而“结合动词”的说法并没有流行开来。
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1957)中论证了动宾式结构,提出合起来是“离合动词”的观点。
(三)对离合词的界定标准——扩展法的研究扩展法的实质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
以扩展法为依据进行词与非词的区分成为离合说的理论基础。
这种看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认可。
黄伯荣、廖序东、胡明扬等在高校语言学教材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词与短语的区分。
胡明扬的区分方法在上文已谈过,此处不再赘述。
黄伯荣、廖序东二人对扩展法的阐述没有涉及离合词,只是基于“最小的”一点,从能不能独立运用区别了词与短语,显然他们把一般意义上的离合词分为两部分讨论。
“头痛”,在“这件事,我很头痛”中不能扩展,是一个词;在“我今天头真痛”中由于被扩展了,便成了短语。
宋玉柱从“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形体和意义都固定化的造句单位”这一定义出发,点明自由词组可以扩展,而词不能。
这是不是从另一方面否定了用扩展法来辨析离合词呢?比如:白菜≠白的菜,因为词有固定化的、特定的意义,而非所构成的字的意义的总和。
如果以离合词来看的话,扩展与否只是形式上起了变化,而非意义发生变化。
当然宋玉柱只能以这种可以较小扩展的词来说明,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离合词会有这种意义上的改变。
这样看来,上文提到的葛本仪的观点与他是有共同性的。
葛本仪在扩展法这一应用上同样认同“这些词在扩展前,它们都是表示特定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充当造句单位的词。
”但由于扩展以后的组成成分本身就具有了词的特点,并且都以词的资格参与扩展后的各个词组的构成,在具体语境中,扩展反而赋予一些词以独立的词的意义。
陆志韦最早正式命名了扩展法,并被广泛应用于离合词的确立研究,但也有人对此方法提出异议。
沈怀兴(2002)指出“以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不可取的,落实到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
”他从七方面论述了“扩展法”的“行不通”,并提出认定词的依据应该是历史:任何一个词都是历史(从远古到最近都是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确定一个成分是不是词必须有历史的观点。
(四)对离合词特点的研究1.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例如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助词“着”“了”“过”“的”(如前所言,葛本仪不认为这种词是离合词); 有些离合词常插入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有些离合词可插入代词;有的离合词中间可插入动量时量词。
2.离合词有重叠形式离合词的重叠与一般动词(动宾式)的重叠形式不同,离合词多采用AAB 式。
如“握握手”“散散步”“说说话”“见见面”等。
3.离合词的位移在“把”字句,“连……也”等句式中,离合词并不按常规顺序分离,而是出现前后位置调换的逆序位移现象,例如:“他终于把饭吃完了。
”“他连妆都没化就上台了。
”“不管怎样,面必须得见。
”这一点恐怕是汉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汉语离合词对第一语言学习者来讲在用词造句方面很少有偏误,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程度的加深,使用这类词似乎成了得心应手的事情,而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讲,离合词往往是用词造句中极容易发生偏误的一个重要环节。
1995年出版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明确地把“离合词”单列为一类,并视为特殊的一类词。
我国对外汉语界较早提出离合词问题的是李清华(1983),她认为“如果作为词组处理……既繁琐又不便于理解和记忆。
”饶勤(1997)对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等作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周上之(2000)提出离合词的“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
韩明(2003)发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在对离合词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不能简化离合词的教学,“放弃多角度、多方位、灵活丰富的表达语义的若干种方法和手段会造成语言学习上的很大损失,也不利于汉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沙吾丽·库尔班别克(2002)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实例分析了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指明如何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偏误的发生。
此外还有刘江涛(2004)等。
鲁文霞(2005)对教学实践分析得出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来自于“离”,因此离合词的教学重点应在“离”而不在“合”,就是说,要让学生正确掌握离合词的各种离析方式。
毛文星(2010)也提出分清“离”“合”的教学原则,只是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教学重点,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这一观点也有待用更多的教学实践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