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辛弃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020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 人教部编版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
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更静。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
三、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乡下人家总爱在房前屋后种瓜、养花,养鸡、养鸭。 第二部分(5~6):描写了夏天和秋天乡下的景象。 第三部分(7):概括总结乡下人家在不同季节都有着迷人的风景。
四、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写什么?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 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 村生活。
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天
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思。而“津 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快乐和惬意。 3、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 它 们 和 乡 下 人 家 一 起 ,绘 成 了 一 幅 自 然 、和 谐 的 田 园 风 景 画 。这句话把红霞、 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 描绘了一幅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乡 下人家在这奇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 比喻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 “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秋 天 到 了 , 纺 织 娘 寄 住 在 他 们 屋 前 的 瓜 架 上 。 月 明 人 静 的 夜 里 , 它 们 便 唱 起 歌 来 : “ 织 , 织 , 织 , 织 啊 !织 , 织 , 织 , 织 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 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 拟声词“织,织, 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5、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催眠曲的特点是轻、柔美。连这么轻柔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乡下人家的夜晚宁 静祥和。 6、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 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 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四年级下册第三个古诗清平乐村居

四年级下册第三个古诗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创作的名词,原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课本或教辅以获取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一、文本内容:这篇课文是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
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
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
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
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
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
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三、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
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
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
2020年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1古诗词三首作者介绍【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逐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全诗富有童趣。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解】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鉴赏】①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的清新与宁静。
路旁,树叶刚刚长出,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②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时的欢乐场面。
“急走”和“追”这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极富童趣。
而黄蝶更加顽皮,它置身于黄色的菜花之中,让人无法找到。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
著有《石湖集》《揽轡录》等。
诗(词)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通过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夏季白天很长,篱笆墙外无人走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注解】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鉴赏】①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三首课件(完美版)

wēn
g
翁
笔顺
组词 渔翁 老翁 白头翁 造句 蒙蒙细雨中,我看见一个渔翁仍在河
边垂钓。 写法 “公”扁宽,前一个“习”略小,后一
个略大。
bō
剥
笔顺
组词 剥削 剥夺 造句 旧社会地主靠剥削劳动人民生活。 写法 左宽右窄,左下部是“氺” 不是
“水”。
词语解释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 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学习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杂、稀、蜻 、蜓”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重点)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乡村景色总是那样的独特、迷 人。数不胜数的田园诗给了我们 无尽的美的享爱,今天我们就一 同来学习三首描写乡村景色的田 园诗词。
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 ,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 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 着刚摘下的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 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 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 味。
梅子金黄杏子肥,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1四时田园杂z á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l í落无人过,惟w éi 有蜻蜓蛱ji á蝶飞。
【注释】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兴”这里读x ìng 。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2宿新市徐x ú公店 [宋]杨万里篱落疏sh ū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 大儿锄ch ú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b ō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
“乐”这里读yu 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老翁和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亡”这里读w ú。
4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qi ào。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m àn 时,她在丛中笑。
5江畔p àn 独步寻花 [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 ǐ微风。
桃花一簇c ù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冰心6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m àn灭的记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7繁星(一三一)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t āo的清响? 8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9艾青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022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课后专项练习

2022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送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时茅店社林边(往日)B.明月别枝惊鹊(惊动喜鹊)C.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2]“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
画“”的句子描绘出了乡村夏日夜景图: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惊起了____;夜半时分,____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
辛弃疾(1140 - 1207)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人称稼轩居士。
南宋著名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与苏轼齐名,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也是南宋
著名的抗金英雄,一生力主抗金。
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
中壁》等。
名人名言: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知识链接
英雄虎胆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区,在金人侵略者的压迫下,从小就参加了反抗金兵统治的起义军,决心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他有勇有谋,不怕牺牲,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
公元1161年,金国发兵四十万,大举进攻南宋。
趁着敌人后方空虚的机会,济南农民领袖耿京发动起义,抗击金军,队伍很快便壮大到几十万人。
此时二十
二岁的辛弃疾也率领了几千弟兄,同和尚义端一起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可是,哪知道义端原来是个小人。
有一天晚上,他竟然瞒着辛弃疾,偷走了官印去向金军领赏。
耿京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辛弃疾对耿京说:“请耿
将军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叛徒。
如果杀不了义端,我愿受将军的处罚。
”
征得了耿京的同意之后,辛弃疾骑上快马,朝着金兵大营的方向猛追。
不久,果然追上了义端。
义端见辛弃疾追来,就对他说:“耿京不过是一个起义的农民
而已,咱们在他手下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倒不如拿着这官印到金兵那里去请赏,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
”
听了这番话,辛弃疾大怒。
他指着义端的鼻子说:“你这个卖国贼!现在国
家危亡,人民受苦,你不想着为国效忠,收复失地,却盼着自己升官发财。
跟你这种败类还有什么好说的!”说罢,手起刀落,把义端杀了。
后来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
原来,起义军中又出现了叛徒,有个叫张安国的家伙偷偷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并当上了济州的知州。
为了给耿京报仇,辛弃疾率领五十名骑兵突袭济州,把张安国抓住,绑在马上,连夜押回宋朝的大营,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伸张了正义。
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声大振,宋高宗很欣赏他。
从此,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为官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作为一个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很多词作都表达了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的强
烈愿望,以及现实残酷、梦想难圆的遗憾,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欣赏
辛弃疾任职于南宋朝廷时,极力主张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无奈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向金国求和,苟且偷生。
辛弃疾此时早已被罢官,闲居达二十年之久,老之将至,国家尚未统一,辛弃疾的满腔报国理想无法实现,在失意苦闷中写下此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①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②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③分麾下④炙,五十
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⑤飞快,弓如霹雳⑥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
可怜⑦白发生!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
陈同甫,名亮,与辛弃疾志同道合,力主抗金,文采过人。
二人为好友,经常互赠诗词相互唱和。
②挑灯:点灯。
③八百里:晋代王恺珍爱之牛的名字,这里指良牛。
④麾下:指部下。
麾,军旗。
⑤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这里指好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三丈”,
脱离险境。
⑥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⑦可怜:可惜。
赏析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间、情境和心情。
诗人醉后入梦,回到了曾经驰骋纵横的沙场,由此展开了一幅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战争画面:角声嘹亮,众将士饱餐牛肉,战斗乐曲响起,壮士即将点兵出征。
上片通过对梦中军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战无不胜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下片写词人想象报效君王、建功立业的情景。
通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我们仿
佛看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奋力杀敌的壮烈战争场景。
大获全
胜后,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想
象的情景至此戛然而止,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叹出的苍凉现实与
上文想象中的激昂壮烈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课后习题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挑.灯()麾.下()炙.()霹.雳.()()
2.辛弃疾字____,号______,是____派的代表词人,与_____合称“苏辛”。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
4. 辛弃疾虽然赋闲在家,然而却很怀念军旅生活,具体可以从哪两句词中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发挥想象,将本词扩展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7. 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业得分:
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