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二、新媒体传播

三、个案探讨

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总体说明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一)总体说明

课程目的:

1)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

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

——指定教科书:

邓炘炘著《网络新闻编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 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本书原名《media communication and human》中文直译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是威尔伯·施拉姆对他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一瞥》一书,同威廉·波特合作的修订本,于一九八二年出版。

-- [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英文版。

--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未公开出版】。

-- 邓炘炘著《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 彭兰著《花环与荆棘——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方汉奇“《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序”,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GB/40647/40651/35 83848.html。

闵大洪著《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闵大洪的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mindahong/。2004年以来每年网络传播年度总结文章。最新文章“中国接入互联网15年”,5月2日发表。

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GB/index.html。

新华网“传媒频道”,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newmedia/。

新华网“传媒频道”不但自身内容丰富,而且还内含中国记协网<中华新闻传媒网),包括了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等国家顶级新闻奖项的详细评选内容和资料。

孙正一、柳婷婷,《2000:中国新闻业回望》,每年推出一篇总结文章一直至今;刊载在《新闻记者》杂志上。请大家查找下载全部文章,在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上有。这是一个大致把握近年新闻传媒业界主要大事的梳理。

——研究生同学推荐其他网络传播理论和业务的书籍:

传播学:

理论研究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 2007年。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人类传播理论》 [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

教科书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和坦卡德,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据说还有传媒大学出版社新版本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现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修订本,约2008年版。《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网络传播研究:

概论类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彭兰著新华出版社

《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新闻学》杜骏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吴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数字化生存》,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其他:

《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网络传播伦理》钟瑛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王军编著,群众出版社 2006年6月

《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 [美]帕夫利克周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殷晓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新闻采写:

《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全能记者》凯利?莱特尔[美]朱利安?哈里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美)特德?怀特著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传媒研究:政治、技术等:

《解读广播: 曹璐自选集》曹璐著

《新闻与政治幻象》W?兰斯?班尼特

《传媒协同发展论》张晓锋王新杰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作者:马赫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

《走进英国大报》《走进美国大报》。等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美]罗杰?菲德勒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美]保罗?利文森著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结:

基本阅读——

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史<集中在当代中外新闻史方面,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学<在概论性教科书阅读基础上,再深入某一方面);社会、传播研究方法书籍;网络新闻与传播方面书籍等。

两个小作业:

——

尝试搜集过去五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大事记,有近及远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排列出,以新闻性事件为基本核心,可以适当扩大和辐射到其他类别事件上。

——

围绕着你本人研究兴趣和课程论文议题,搜集并列出有关传播学、网络新闻和新媒体传播的图书和网络线索,开列出阅读书单和网络研究资源线索,下次上课前上交,我们课上评议,也要请同学介绍。要求既要有一定的丰富度,又要简要集中。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不是主要听讲,而是自己阅读和思考,这对于大家可能是新的东西。从哪里开始?

本课研究的学术关注层面

微观<狭义)新闻学主要关心新闻技能,编辑部内部的能力,采写编评等。从这里扩大一点,中观新闻学扩大为新闻内容制作流程、新闻机构管理、新闻事业经营<广告、发行等)、以及新闻业的辐射影响<公共关系)等。国外比较纯粹的新闻学院<系)的专业教育一般涵盖了中观新闻学的方向和内容。宏观新闻学关注新闻机构<新闻事业、新闻行业)等是在社会中存在和运行的,这就引出了新闻业和其他社会部类的交互关系问题,于是有了

新闻体制研究、新闻法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等,这些就进入了与传播学交叉的领域。国外传播学研究则比宏观新闻学的关注覆盖更为广泛,涉及和渗入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因为,人们发现社会的存在是靠传播来凝聚的,各种信息交换和各种互动关系都是传播,所以才有一切皆“传”的说法。

国内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至多还集中在新闻传播,也就是宏观新闻学研究的层面,没有扩大到无限广阔的场域中;同时,其他外来学科的人还没有特别有意地进入传播领域,认为它还主要是媒介人的天地。

我们这里说的新闻传播为重点的研究和关注,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我们研究的聚焦范围是中观和宏观新闻学的层面。当然,大家也可以研究微观新闻学层面的网络传播问题,如标题的制作,网络评论的词语表达规律等。但是,当你细微地观察,并努力从中提炼出要点和规律性概括时,你就必须上升到高一点的理论层面上来分析和论证。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必须对新闻体制和新闻学理论、媒体理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等有一些基本了解。

新闻学理论研究

网络新闻,以新闻研究为开始和基础。

何谓新闻学理论研究?关注新闻实践,新闻行业,新闻媒体功能,新闻传播的社会角色,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体制,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多重交互关系等的广义研究活动的理论和成果。

我国对“新闻学理论”的理性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在各种新闻理论概论书和专著中。但是。基本的思维框架和原则起点基本是一致的。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新闻业的整体作用和位置的概括总结,以《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1947年)为代表。这是美国对自身新闻运行多重关系的思考和分析。这本书至今是美国大学生的阅读书目。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等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9年>现则并不多提。

新闻业的理论研究至今是零碎和肤浅的。难度在于,新闻活动是基于传媒进行的,但传媒的情况极为复杂,各个载体的覆盖和延伸边际广大而模糊。从新闻传播史来看,大众新闻传媒从书籍、杂志到报纸,再到<电影)广播、电视,再到网络。

所有这些大众传媒的出现,都不是一种替代或者挤退效应,而是部分叠加,再加上扩容增量。这一过程中,还曾有一个显赫的新闻电影。电影的主体逐渐变成艺术性的,但是纪录片、故事片、艺术片等电影形态,以变化了的形式融入电视和其他媒介。这些都使得大众传媒内容的整体情境极为复杂。

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在各自媒体中的分额和比重和重要性,并不相同。报纸是“最典型”和“最纯粹”的新闻媒介。所以称为“新闻纸”。新闻杂志是半书、半报的整合体。广播的新闻性

顶峰时大约也没有超过30%,现在则更小。电视主要是娱乐媒体,网络则是生活媒体,新闻传播在网上只占很小的份额。这是首先要提醒大家。所以,提醒大家,做一个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一定要缩小范围,要聚焦。怎样剥离,怎样界定,都是难事。

新闻体制。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新闻业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

集权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责任论,50年代;

发展媒体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60年代;

有关新闻体制的理论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结束,全景式研究和模式概括基本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各个国家的具体研究,依然是重大课题,如中国的新闻事业和体制和改革转轨等。在这个环境下,网络传播引入中国。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问题。

问题:中国网络传播是在怎样的情况引进的,是作为什么力量和现有传媒融合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的,有什么有利因素,有什么不利因素等。网络新闻传播在整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怎样?

新闻制作供应。守门人<把关人)现象。守门观点提出的视角。守门概念是一个传播学概念,而不是狭义新闻学概念,虽然它覆盖狭义新闻学活动。

问题:网络新闻的把关问题有无,怎样体现?

新闻效应。从守门人到议程设置的理性思维延续 ---- 控制注意力<吸引眼球)。

Cohen:“新闻也许在很多时候不能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但它却能告诉读者应该思考什么”。传播控制作用点的提前,占据受者的注意力时间和可支配精力。这本是商业营销思维,用在对新闻传播宏观观察和考察方面。

You’re what you eat.

议程设置可以是一个技术问题<容量制约),更是一个体制问题<谁把关,多少把关人,彼此关系),或者政治问题<政治运行和政治控制的目的)。

建议: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信息,可以分析传什么,不传什么<扣压和隐去),传播强度,

如何开始,何时和怎样淡出等。许多网上议题都可以做这样的研究。把事实情况搜集聚集后,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做法,如果对比几个类似事件,还可以发现横向规律和重叠。这就是很好的研究。

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研究中,注意媒体与受众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注意观察:媒体机构-个体,个体-机构媒体,团体化个体-媒体机构,集合机构-

媒体机构,政府+媒体机构。引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媒体权力、媒体权力的大小。

新闻流通传播路径。关注新闻信息的渠道和流通状况。

直接和间接。二级传播,多极传播。意见领袖,读报会,集体收听广播,等等。网络新闻传播的流程和路径如何?现在,不但有网站式广播,还有多种网上群体传播、横向传播、组群传播,这些传播通道直接构成了非传统大众传播的网络,其影响如何?需要调查。但

是,美国2008年奥巴马竞选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量利用电邮、facebook等网络手段,分散但直接抵达。你可能直接收到奥巴马本人的电邮,或者他的竞选主管或其他你都没有想到的大人物的来信和感谢。这不是给别人,而是直接给你的这个独特个体的。在技术的帮助下,传播路径<像无数毛细血管)也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络给予社会大众传播以强大支持,同时给予横向传播更大自由度,颠覆了传统自上而下传播的单一框架。这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同。中国人对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扩大的热情,高于国外。

网络传播把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合一了。至少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人际+大众)并行兼容。知名博客可以是二级或多极人际传播在网上的体现,使网络舆论领袖。这时,人们听谁的,信谁的?曹景行上中央电台的早间黄金新闻节目,点评新闻时事。网络视频访谈正在快速兴起,上人民网,文字形式对谈。

在有更多选择时,人们会选择和判断,如果你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够时,肯定就会寻求权威,或者从众。而强势传播者会推荐“权威”。民众会上媒体的当,会上“权威”的当,会被误导。上当之后,民众会学习,但是,整体社会和公众的这个学习过程非常慢。

目前,大致可说,人际、大众和网络传播目前在共建我们的认知图景。三者的搭配和作用力大小,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也因媒介制度不同而不同。

人际传播、大众传媒、网络共享三个来源,目前谁的影响力最大?目前依然是大众传媒。因为它们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新闻信息传播实践经验,有制度体制的保证,是主流传播,目前是最强大的信息采集源和发布源。

互联网是人际+大众,手机电话是人际。手机也可以群发,并滚雪球式或者雪崩式扩散。技术进步在消解集中,未来趋势是在分解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集中代理和委托关系。中国的问题是分解的过程不充分,分解之后分众群体规则协调问题,分众群体和集中之间的关系和规则。民主和集中的趋势都在加强。

新闻受众。受众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使用与满足。积极的受众。主动选择。有主观的欲望,然后寻求满足。

游戏理论,或娱乐理论。好玩,快乐。

主动的受众,是有选择能力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处于什么样的选择环境?

2)选择的空间有多大,或者说“鸟笼”究竟有多大?《楚门的世界》

问题:我们一般用户在网络新闻的选择方面是自由度扩大了吗?如果说扩大了,扩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也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网络的新闻提供状况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提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市场化新闻和公众新闻。<这是新闻服务价值标准的讨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市场环境与新闻服务质量。什么是市场,市场是个什么东西,好还是坏?

市场是一组关系。市场的本质是竞争,是规则下的竞争。规则是人定的和可以修改的。这

与自然界不同。

我们所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都要大,不少人宣称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果真如此吗?

市场化新闻。利润、兴趣、迎合、普遍。

公众新闻。90年代初,比较近,但是问题并不新。、公众新闻的核心是关注公众在获取新闻时,相对权力所有者所处于的相对弱势地位。信息控制权力制衡的问题。

1)公众新闻概念。使新闻成为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准备。

2)

公民身份与新闻之关系。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是履行公民职责的必要条件。参政议政和民主过程的前提是信息公开、透明和比较充分的知晓。实际做的怎么样?

3)公民性新闻的核心是,新闻对公众生活有应承担的使命责任。

4)

公民性新闻和公民新闻,本质在服务对象=公民。从传和受的两个角度,规定新闻的功能和作用。这是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延伸和必有之义。

5)个体与机构之争。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博客价值。

6)公民新闻就是民主政治问题。

问题:在网络上,许多网友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也出现了公民新闻

在中国环境中,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小结。

-- 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

--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本质:一种思维视角或思维方式,更关注关系。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思维是关注信息的内外存在形态,而信息在交换过程中的交互运动时所展示出的种种特性、特质、联系、作用、牵连和制约等,则构成传播关系。传播关系永远是复数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并随时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的被观察的组合对象。

--

从传播学得到普遍认可以来,理论定论和普适性理论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少,如像“舆论领袖”之类。这说明,对传播现象的研究越深入,越丰富,普遍性的结论越少。但是,这恰恰有助于,也不妨碍对具体的传播对象和现象给予有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由宏观俯瞰,变为个案钻研,也许会导致新的理论突破和概括方式。

-- 网络世界的新闻学问题和传播学问题。大家思考。

媒体理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

大众传播是传播需求和信息量的增长,导致产生大众传媒,效率因素。

大众传媒是信息告知管道,还是意见交流平台?以信息的大众化告知起家,在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以意见扩散平台而扬名。中国同样。

大众媒介定义。制度化的大众传播工具。大众媒介指硬件和内容,也指存在框架、自由空

间、生存环境和方式,以及和政府、社会、公众的关系。所有传媒研究都不同程度围绕这个核心问题。

传媒体制。私有、国有<公共)、政府、混合<双轨)。

报纸只有官办和私营;电台、电视台有公营、国营<政府)、私营。

网络传播现在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网站。主办者有政府、有商家、有非盈利性社团等。其营利模式主要是拷贝商业性的模式。国内政府支持的媒体网站也采取商业运行模式<有输血机制)。

在中国,网络发展是自发扩展之后的政府管制介入,程度和覆盖范围有待确定;网络新闻传播方面是尽可能管起来。这包括对新闻提供源的正式管理,鼓励和催促媒体机构和媒体管理机关主办或主导成立的媒体网站,经过正式登记和批准的商业网站可以转发新闻,对网上影视传播也尽量加以管理和控制。

中国虽然目前是网络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在网络技术、行业模式、发展潮流、影响规模、未来引领方面,主要是一个跟从者,而不是一个开创者。

对于国内网上的信息流传和扩散,已经有许多此前不可思议的不可控情况和流传。例如,许多是网上对某一事件或信息的传播,导致了社会的强烈反映和关注,导致网络迫使传统主流媒介承认某些议题。这是中国网络或者说传媒运转的一个特殊现象。

网络新闻性信息的传播在中国扩大了传播端的多元,改善了一些事实信息最初的传布与不传布,传布的即时性和广泛度;一些信息或议题一旦触及和公开,引起社会共振,就可能发生大的社会反响,导致即时和长期、显性和隐性的传播压力和社会后果。这对于一个社会现况的稳定运行造成正负向不定的深远和持久影响。

这实际是麦克卢汉所说的,新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出现,就对旧有媒体本身和其运行造成变动;广播时代的报纸也不能不提高时效。而网络时代的传统大众传媒,不但要提高时效,还要扩大内容覆盖,调整服务方向,改变服务态度和立场。

几个思考问题:

——

网络传播使得地方的变成全球的,全球的变成地方的;使得任何一个局部事件都可能酿成世界关注。

——

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并不一定会消弱。因为,新闻工作是专业工作,新闻的社会职责是机构职责,而不是个人职能。

——国外大报纷纷停办纸介版。介质转换的信号?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原则: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如何?

我的观点:传媒科技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和对转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网络传播为例。网络传播对西方国家来说是插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翅膀;对于中国来说,

网络传播带来的资讯开放流动,与传统社会封闭性运转管理发生不兼容,网络传播对于传统社会结构和体制产生压迫。

问题:在新闻传播方面,哪些是原来不可能而现在有了网络后变得很平常的事情?

国内对广播、电视在网络时代的变迁和交互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没有受到重视。两点原因:1、广电本身已经是电子化形态,调换介质的紧迫性不如报纸;2、广电体制在意识形态和财源方面都限制了网络方面的探索性发展。

国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网上传播研究也是一个课题。网上音视频现在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障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进和深入,解剖麻雀。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研究和寻找网络新闻和新媒体选题时,时时和中国国情紧密联系,时时和传统主流媒体,和主流传播相联系,从中发现和找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状况和切实问题,并试图发现一点规律性,提供一点有根有据、言之成理的解释。有解释力的论文是好论文,这可以作为大家自我检验的标准,也是我们给大家课程论文打分的最基本的标准。

提问。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和新闻评论资料

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 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努尔兰·胡斯曼 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18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与传统传播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的媒体习惯等方面。可以说,这些变革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既是冲击,亦是机遇。如果能够顺应传播时代变化做好改革创新,新闻记者等工作人员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赢得新的发展和突破,反之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对此,探索新闻记者各项专业业务,如采访写作方式的改革创新就成为当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进而从采访与写作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路径。 [关键词]采访写作;新闻记者;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带来的冲击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是以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和迅速普及而诞生的一个全新传播时代,其“新”主要体现在媒体技术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内容新以及媒体传播理念新等等。可以说,涉及媒体传播的各方面要素都在新媒体时代发生了变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受众媒体习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的变化。在受众媒体习惯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更为习惯于新媒体的使用,且在信息浏览与获取上日渐碎片化,受众传播互动的要求也日渐强烈,这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最主要特征。在传播渠道上,依托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体开始逐渐成为传播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当下传播媒体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这是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上的显著特征。而在传播内容上,信息内容的网络化、融合化趋势开始明显,这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体量更大。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这些特征也是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影响最大的因素。 (二)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 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采访写作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众媒体习惯变化使得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不再适合受众的阅读浏览需求。传统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主要面向传统媒体传播,其内容模式固定统一、缺少变化,且内容篇幅通常较长,语言运用书面化。这种采访写作方式固然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但却无法满足

网络新闻及新媒体研究报告讲义

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二、新媒体传播 三、个案探讨 四、研究选题和论文框架 一、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 (一)总体说明 (二)研究的学术基础和内容框架 (一)总体说明 课程目的: 1)和大家一起探讨和讨论网络新闻传播问题;2)帮助大家找研究题目;3)介绍比较规范的研究规则和论文样式。 人民网现在传媒大学设立面向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新闻和传播优秀论文评选,每年一次,大约是6月截止,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是第二届。希望大家也能参加。 课程范围: 课程名称是“网络新闻和新媒体研究”。国外的新媒体研究范围极广,我们的大致覆盖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新媒体研究三大部分和领域,其中核心领域和关注焦点是新闻传播。在网络和新媒体研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跨领域和许多更广泛的问题,但是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与新闻传播的关联和侧重。 我们课程的重点阅读也在新闻学、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等方面,希望大家重视。一些同学是跨专业的学习背景,原本接触这些内容不多,觉得进入和熟悉有难度,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要读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书目,要具备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背景情况,然后在进入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时,就会有依凭和联想。知识和阅读相对有欠缺的同学,希望抓紧补课。 课程书单: ——指定教科书: 邓炘炘著《网络新闻编辑》,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金梦玉编著《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推荐的其他阅读书籍: -- 鲁曙明洪浚浩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学海纵横 一.新兴媒体的出现 新媒体是近年来刚起步发展的事物,它是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为传输载体的,互动式、数字式复合媒体。它的产生与发展势必会对文化传媒起到的一次革命的推动作用。新媒体通常包括数字广播网络,无线传播网络,互联网社区,以及融合性网络载体。与旧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借助信息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链路,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同时浏览者也更方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都是新媒体传播的最广泛的工具,还包括商业地带的电子大屏幕,公交站亭的液晶显示屏等。新媒体的传播无处不在,外延更是在不断的拓展。文明发展至今,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直至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而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影像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是新闻和新媒体有可能发生联姻的时代。并在其为基础上诞生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报、移动电视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下的新闻写作 新媒体新闻写作把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结合起来,来表现一个个完整的、立体的、人们“喜闻乐见”又不失其深邃的新闻故事。新闻写作者们可做的事情更多,也更为有趣。 通过视频,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希望可以看到尽可能全面的、可以自由选择关注的重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记者编辑认为他们“应该知道”的,放上一小段视频往往可以让受众感觉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真相。 曾几何时,也许你还记得乔布斯结束最后一次苹果媒体见面会后倚靠在妻子肩头的那一刻,罗伯斯用他的左手盖住刘翔右手的那一瞬间,一场灾难过后留下的废墟里蒙尘的一张全家福。要知道,仅用言语是不足以表达这些转瞬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瞬间的。数据与信息的可视化主要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通过直观地传达关键的方面与特征,在平面媒体新闻写作中运用数据可视化手段,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事件的脉络进展,还能够让人出其不意地眼前一亮。 “9·11事件”时世贸大楼倒塌的那一瞬间给人以大片般的震撼,通过声音有多少人能够在听到遇难者与亲人最后的对话时能忍住眼泪?通过这强化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增强受众对传统媒体内容的粘性。 文字与新闻写作者的友谊最为长久深厚,新闻写作者们通过文字来向公众传递自身所见所闻所思之中有认为价值的内容。在新媒体新闻写作中,我们有了更多的好帮手来展现事实,文字更适合作为辅助解释,以及表达适度的、理性的观点和评论。 三.新媒体新闻写作的融合趋像 新媒体新闻写作的工具各有其利用价值,为了做出“更好”的新闻,我们要做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真正的融合。 微博的出现为现代新闻传播增加了一种新渠道。具有独一无二的便捷性,使人人都是新闻发布的源头。微博对于用户的要求较低,只需进行简单信息发布,不必像博客的相关博文进行一定的语言组织及文章结构安排。微博的更新非常迅速。现代新闻传播通常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等渠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门户网站也逐渐成为新兴的新闻传播载体,而微博正是技术与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它通过自身的便捷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速度,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垄断现象消失。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1994年4月,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从那时以来,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这一阶段也可看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网络媒体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媒体在新闻业务方面的进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它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养分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面貌,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并有可能对整个媒体的新闻业务发展产生影响。 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将新闻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省去了报纸的印发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它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 总之,新媒体加强了与新闻的相融,以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为基础,对数字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强化了对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重视网民对报道的推动,采取多种创新策略,以互动、共创的报道为业务目标,把新闻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重视传统媒体力,全面多样合作发利用的新闻资源。新老媒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们的相互作用、影响,乃至融合,需要我们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监管好,维护好我们的文化环境。这样新媒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与写作》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彭兰著新华出版社. [3]《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 也说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 罗 霄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 湖北省咸宁市 437100 摘 要:新闻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之一。.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发展更新,它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新闻的写作正不知不觉的呈现多种新的融合,新媒体让我们的新闻写作趋于更加时代感与新鲜的活力。本文就新媒体环境的新闻写作新趋向作一个小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融合 203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报纸和影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主要是指在计算机 信息技术和移动技术下产生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是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产物。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网络媒体;特点 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和第五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各有特点,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 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1、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 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2、双向互动性。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 己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 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 传媒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快捷的沟通。但在新媒体上,从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讲,能够做到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可以浏览信息。 3、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发布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发布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 新闻作品赏析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家长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得到了要好好教育子女的启示,反思到以前的那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法制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反思”这部分,引发了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现象的反思,这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很具有典型性,其新闻价值是比较大的。“校方坦言”这部分,则是从学校的角度来叙述的。学校经过这个事件,对法制教育的缺失做出了思考。因为不学法、不懂法,则不知法、不畏法,如此才有此等悲剧的发生。这个轻率犯法的事件,势必会引起学校对法制教育的真心关注。如此看来,其新闻价值算是很大的,能使得学校做出改变调整,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这对以后的学生来说,就是件大幸事。“公安局长案件分析”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的。这个部分使得整个新闻上升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其典型性逐渐显现出来。作品的深度也有了拓展加深。由这个案例延伸到其他的类似案例,从而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分析处理。这部分的延宕性较强、典型明显。最后一部分“女班长的忏悔”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记叙。由女班长的忏悔,给广大的青少年以警戒。希望能起到“前车之鉴,后世师之”的作用。 作品中所提到的角色是较为全面的,但若是能加上对那几个对女班长群殴学生的采访,可能就更加的好了。整体而言,该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比较大的。是部较为优秀的作品。

新媒体写作复习期末资料完整版

1、填空题(10道) 2、ps操作题(1道/共20分) 3、名词解释(4道) 4、简答题(4道) 5、论述题(2道) 那么,何谓新媒体传播?(提问:新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或者“新媒介”并非一个科学的概念界定,只是在与“旧媒体”的对比中产生的时间性概念。 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新媒体的核心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信息时代,不仅是新的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以称之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 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体是新媒体,但对于网络媒体便是“旧媒体”。每一次媒体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特别是在知识爆炸,技术更新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的外延更是不断地拓展。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新媒体分为四类: (1)基于互联网:如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播客、sns(解释一:社会性网络服务解释二:社交网站)、微博、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等。(2)基于数字广播网络: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公交电视等。 (3)基于无线网络:如手机电视、手机短信、手机WAP 等。 (4)基于融合网络:如IPTV等。 可以肯定,今天的新媒体在未来同样被归为“旧媒体”的范畴。 为什么新媒体写作要独立成课,与众不同?(未背) 从网络出现的早期开始,最普通的写作形式是曾经被标准化为电报或新闻的写作的形式。因为很多传统的新闻媒体都将它们的旧媒体内容直接转移到了网络上。还由于在很多地方,网络写作的规则同纸质媒体写作的规则正好想通,或者只有少许差别。 有三种力量将新媒体写作推离了旧媒体。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新媒体

论新媒体背景下,尤其以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 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 注目,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欲望,刺激了网民们的评论欲望,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 网络评论以崭新的、革命性的方式出现,网络上不乏真知灼见,更不乏观点激荡,再加上简单、随性的评论形式,对传统的新闻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的发育,是一种技术进步。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则远远不止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多元的观点表达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冲击,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为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具体说来,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出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与宣传 课程背景: 天天都在接触新闻,但我们真的了解新闻吗?经常都会采编新闻,可我们真的会写新闻吗?好不容易在新媒体上发了一篇新闻,但关注的人却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总算引发别人关注了,却发现辛苦写就的新闻又被迅速地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这该怎么办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新闻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巨大的和潜在的经济功能。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通过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增加知名度,从而使社会和市场注意力最大化,由此获得声誉或营销的成功;同时,也有助于赢得社会的信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其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无数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作为一项长远任务来规划落实。如何捕捉新闻?如何让新闻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如何借助新媒体有效传播新闻讯息?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课程收益: ●熟练掌握新闻的策划和传播策略; ●熟练掌握新闻的采编和写作技巧; ●熟练掌握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公关的策划技巧; ●切实理解新媒体的属性,强化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工作能力; ●熟练掌握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有效进行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特色: ●专业——讲师是专门研究新媒体写作的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格局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作者,有着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对新媒体写作有较为深切的理解和研究; ●通透——追根溯源,将新闻写作和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实用——课程汇总了诸多新闻写作经验,提供了诸多写作案例,拿来即用; ●有趣——讲故事、做游戏、看电影,让新闻写作与新媒体传播课与枯燥说拜拜。

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8027224.html, 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周一青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 摘要:对于“新媒体时代,我们究竟是离真实更近还是更远?”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给新闻真实性带来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面对每天的海量新闻信息,作为受者,我们应该要有甄别与防范的能力。作为传者,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不做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新闻失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也要看到,步入市场后,激烈的竞争给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从业者经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开始抛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准则,导致虚假新闻横行。 以博客为例,博客极大地弱化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给社会普遍道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博客的快速传输,方便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但是同时,信息的多元化导致了以及匿名的特性,使部分的内容发布者更重吸引眼球、并从中获得广告利益,而忽视道德伦理、忽视社会普遍道德公约,产生恶劣的反响。事实上,博客作为一个弘扬个性的新媒体载体,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在发挥自我个性的同时,拓展视野、交流互通,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快速共享,达到一个健康、个性和平民的网络精神,而不是求新求异求怪,以弱化、异化传统道德来吸引粉丝,最终导致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二)阅读方式的改变导致新闻失真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拘泥于纸质报纸的阅读,越来越多的方式被人们所接受,例如微博、微信等,这些网络媒体更新快、时效性好,但是也让碎片化阅读成为人民阅读新闻的基本方式。碎片化阅读,更容易断章取义、理解片面,无法显示新闻的全貌,并且新媒体管理体制还在探索中,受控难度大,导致虚假新闻横行! (三)传播者趋利避害导致新闻失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