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诗歌赏析(含答案)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

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诗中“,。

”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的哲理。

(即含义)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9、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品析。

10、第一联作者通过“”和“”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之情。

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

其哲理是什么?12、诗的颔联中借用“①闻笛赋”“②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3、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鉴赏(附答案)古诗鉴赏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2分)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也借这个典故表达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3、诗人在颔联中表达怎样的人生哲理?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二、《无题》(李商隐)1、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整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精讲精练(含答案)

八年级(下)课内古诗词赏析精讲精练(二十)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水中的陆地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内容分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主题思想】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令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永结为好,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1.《诗经》分为风、__雅__、颂三部分,《关雎》属于这三部分中__风__的篇目。

2.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__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爱的主题。

__3.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__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__(二十一)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古诗词赏析(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古诗词赏析(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课内古诗词赏析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阅读《诗经·蒹葭》, 完成(1)—(3)题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1)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2)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共三章, 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 霜露茫茫, 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案】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 渲染凄清的气氛, 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 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案】①他不顾霜露浓重, 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 逆流而上, 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 勇于追求爱情, 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 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 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 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 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1.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2.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答案】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答案】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部编八下语文古诗《送友人》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八下语文古诗《送友人》知识点+图文解读指导+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送友人李白诗人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

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接着诗意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

以后的“他”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不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问题归纳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明净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07古诗词赏析(考点讲解)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题07古诗词赏析(考点讲解)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专题07 古诗词赏析【知识点总结】一、古诗鉴赏《诗经》二首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内容上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琴瑟(sè)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湄(méi)溯洄(sù huí)未晞(xī)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八年级语文诗歌赏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诗歌赏析答案

八年级语文诗歌赏析答案(一)1.D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4.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二)5.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6.C7.“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这一句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三)8.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消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的清幽,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感。

9.不矛盾。

这是以声衬静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的一片寂静幽深,也烘托了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10.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1.“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13.“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4.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诗歌赏析(含答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2、诗的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

3、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现实。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无限思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5、诗的第二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怀念故友。

(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6、①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并说说该诗句揭示的自然规律(或蕴含的生活哲理)?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竞发;自然中,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片春色。

这两句诗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或:“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

)(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竞发;自然中,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片春色。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包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两句诗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7、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真意是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以此结尾,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怀。

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表明内心的凄苦,但更以“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怀。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作者被贬时间之久,慨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5、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

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

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酒”振奋精神,表现诗人坚定乐观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扣合题目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并成为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2.从题材看,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3.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

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

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1分)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4.“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1分)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6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答: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子开头怎样描写潼关地势?作用是什么?答: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作用:A引发历史兴亡之感慨。

B极言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突出主题。

2.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议论针对什么事实而发?历代王朝兴亡更替,“宫阙万间”修又毁,毁又修,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阶级无比失望和怨恨的复杂情感。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阅读答案】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4.“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5.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