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壳体课程设计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塑料模具设计(说课稿)

塑料模具设计(说课稿)

塑料模具设计————说课稿一、课程设置1.1设置背景1、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塑料成型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常用塑料成型模具的结构特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编制塑料成型工艺、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成型模具,编写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维修的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的开发背景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组织模具专业骨干教师深入模具制造企业和产品制造业,通过对深圳富士康、德昌机电、武汉嘉铭激光、奕东电子厂湖北有限公司等近20家代表企业的调查,研究得出模具专业岗位群分为三大岗位群,一是模具制造岗位群,二是模具设计岗位群,三是模具装配调试维修岗位群,并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座谈,探讨这三个岗位群的一般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应具备有三种职业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然后对这些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找出其对应的必备课程体系。

详见下图;1.2课程定位从课程体系图我们可以看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的是学生具有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和编写常用塑料成型工艺规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3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实训创新能力。

2)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吸收新技术、新知识的意识。

3)具有较强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2、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塑料的组成、分类和性能2)掌握塑料成型工艺知识、熟练操作塑料成型设备3)学会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结构设计3、能力目标1)能编制常见塑料成型工艺规程2)能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注射模具3)能使用pro/e及一种以上软件进行模具建模二、教学内容1、内容选取原则(1)广泛性原则塑料成型工艺方法有很多,如注塑、压缩、压注等。

但最普遍和高效的是塑料注射成型,为此教学内容全部选取为塑料注射成型的典型结构分析和设计组织教学。

塑料膜圆形罩壳课程设计

塑料膜圆形罩壳课程设计

塑料膜圆形罩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学生能描述塑料膜圆形罩壳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3. 学生掌握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制作原理,了解相关材料的性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塑料膜圆形罩壳模型。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制作原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了解塑料膜圆形罩壳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介绍塑料膜的特性、分类及应用- 解析圆形罩壳的结构特点及其设计原理2. 塑料膜圆形罩壳的应用领域- 分析在农业、环保、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讨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 制作塑料膜圆形罩壳模型- 学习制作工具和材料的选择- 掌握制作步骤和技巧- 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塑料膜圆形罩壳模型4. 塑料膜圆形罩壳与环保- 介绍塑料膜圆形罩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讨论废弃塑料膜的处理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5. 课程总结与评价- 总结学习收获,交流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

电器壳体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电器壳体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1. 塑件的设计1.1 塑件的用途本塑件为电器壳体,其主要用途是保护内部元件并与其他部件很好的配合,这要求塑件的尺寸精度要满足其工作要求,特别是壳体的配合部分。

1.2 塑件的原材料选择根据塑件的工作要求来选取塑件原材料。

本塑件的原材料选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选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和机械强度,尺寸稳定耐化学性及电性能良好,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等特点。

综合了上述的因素,选定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为原材料。

1.3 塑件图塑件图的尺寸如下图1.1所示:图1.1 塑件图1.4原材料的参数聚苯乙烯(PS)的参数如下表1.1所示表1.1 ABS的主要性能参数1.5原材料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表1.2 ABS的成型与工艺参数工艺参数料筒温度/℃后部180~200中部210~230 前部200~210喷嘴温度/℃180~190 模具温度/℃50~70 注射压力/MPa70~90螺杆转速/(r·min-1)30~601.6 分析塑件塑件产品生产批量小,所以采用一模一腔。

塑件简单采用整体型腔、型芯,侧孔采用导柱滑块成型。

采用两板式模具结构。

2. 注射机的选用2.1 注射机的参数选用卧式注射机的型号:XS-Z-60;其主要参数如下表2.1所示表2.1 注射机的主要参数2.2 注射量的校核根据生产经验,一个注射周期内所需注射的塑料容体的总量必须在注射机额定注射量的80%以内。

利用注射容量(cm 3)来表示:j z V nV V += (2.1) 式中 V —一个成型周期内所需注射的塑料容积,cm 3;V z —单个塑件的容积,cm 3;Vj —浇注系统凝料和飞边所需的塑料容积,cm 3; n —型腔的数目。

j z V nV V +=76.210.476.161=+⨯=21.76÷60,=36.3%<80%,符合设计要求2.3 锁模力的校核在注射成型时,为了防止模具分型面被注射压力顶开,必须对模具施加足够的锁模力,否则在分型面处将产生溢料现象,因此注射机的额定锁模力必须大于注射压力。

机械课程设计壳体

机械课程设计壳体

机械课程设计壳体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壳体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设计原则。

了解壳体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壳体进行设计和分析。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壳体的基本概念:介绍壳体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壳体在机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壳体的结构特点:讲解壳体的结构形式、尺寸和形状,分析壳体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

3.壳体的设计原则:介绍壳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步骤。

4.壳体设计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壳体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壳体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设计原则,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几个壳体设计实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实验法:安排一次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的壳体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个壳体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批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壳体的结构和设计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外壳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外壳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外壳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结构、分类及设计原理。

2. 学生能了解塑料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外壳类产品的制作。

3. 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图纸分析、参数计算、结构设计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等软件进行塑料模具外壳的设计,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

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及模具结构,具备初步的模具选材和设计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塑料模具外壳的设计项目,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塑料模具课程,培养对制造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认识到模具设计在现代化生产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学生能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塑料模具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保问题,树立绿色生产的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学习成果,为后续课程学习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塑料模具基础知识:介绍塑料模具的定义、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塑料模具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塑料模具概述2. 塑料模具设计流程:讲解从图纸分析到模具结构设计、参数计算等全过程,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塑料模具设计流程与步骤3. 塑料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常用塑料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塑料材料的选择与应用4. 塑料模具外壳结构设计:详细讲解外壳类产品模具的设计要点、结构形式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塑料模具结构设计5.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在塑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包括绘图、修改、标注等操作,提升学生的绘图技能。

2024《塑料》说课稿范文

2024《塑料》说课稿范文

2024《塑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塑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塑料》是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塑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塑料的特点和分类,认识塑料的广泛应用领域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塑料的特点和分类,了解塑料的应用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

可见让学生感受科学、经历科学、体验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实践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展示塑料制品和塑料原料的实物或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塑料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以一个实例开始引入新课。

比如,我会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制品的例子,如塑料杯子、塑料袋等,让学生感知到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我会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塑料这些东西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塑料。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会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塑料的特点和分类,并了解一些常见的塑料制品。

塑料壳体课程设计

塑料壳体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1.独立拟定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正确选用成型设备。

2.合理地选择模具结构。

3.正确设计模具成型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4.所设计的模具其浇注系统充型快,冷却系统效果好,脱模机构灵活可靠,自动化程度高。

5.所设计的模具应达到制造工艺简单、组装方便、造价合理的要求。

6.充分考虑塑件的结构特点,应尽量通过模具一次性成型出如孔、槽、凸、凹等结构,减少后加工工序。

二、设计工作量1.根据所选定的塑件,绘制1张制品零件图,按制品精度设计要求确定塑件公差,并按模具设计要求对塑件的公差进行变换。

2.完成模具装配图1张,用手工绘制成A0或A1图幅,按制图标准绘制。

3.完成模具零件图3张~8张。

其中,定模板、动模板、凸模、凹模任选2件用手工绘制出零件图,其他零件图及其绘制方法自定。

绘制的零件图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明该零件的材料、数量、图号(代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热处理及其他技术要求。

4.编写设计说明书(20页~30页)设计说明书包括以下内容:(1)目录;(2)设计题目或设计任务书;(3)塑件分析(含制品图);(4)所选塑料材料的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5)浇注系统的设计、分型面选择、型腔布置,浇注系统及排气系统的形式、部位与尺寸及流动比的校核等;(6)成型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型腔、型芯等的结构设计、尺寸计算、强度校核等;(7)脱模机构的设计:脱模力的计算,拉料机构、推出机构、复位机构等的结构形式、安装定位、尺寸配合等;(8)侧抽芯机构的设计:抽拔距离和抽拔力的计算,抽芯机构的形式、结构、尺寸以及必要的验算;(9)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组成元件、结构尺寸、安装方式等;(10)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1)其他技术说明;(12)设计小结:有何体会与建议等;(13)参考资料:资料编号、名称、作者、出版年月。

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简明通顺、书写整齐清晰,计算正确完整,并画出有关的结构简图,图的下方有图号和图题。

塑料壳体模具课程设计

塑料壳体模具课程设计

塑料壳体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塑料壳体模具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包括模具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塑料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塑料壳体模具的设计流程,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塑料壳体模具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壳体模具的设计。

2.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针对特定塑料产品进行模具设计。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复杂塑料壳体模具的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模具设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但对塑料壳体模具设计较为陌生,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其设计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塑料壳体模具基础知识- 模具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领域- 塑料材料的基本性能、成型工艺及模具材料的选用2. 塑料壳体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模具的典型结构及其功能- 模具工作原理及成型过程- 常见塑料壳体模具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要点3. 塑料壳体模具设计流程与方法- 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 模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规范- CAD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4. 塑料壳体模具设计实践- 简单壳体模具设计案例分析与操作- 复杂壳体模具设计团队协作实践- 模具设计过程中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探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塑料壳体模具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模具定义、分类、塑料材料性能等;第二周:塑料壳体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习,分析典型模具结构及其功能;第三周:塑料壳体模具设计流程与方法学习,了解设计原则及CAD软件应用;第四周:简单壳体模具设计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及操作;第五周:复杂壳体模具设计实践,小组协作完成设计任务,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壳体课程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1.独立拟定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正确选用成型设备。

2.合理地选择模具结构。

3.正确设计模具成型零件的形状和尺寸。

4.所设计的模具其浇注系统充型快,冷却系统效果好,脱模机构灵活可靠,自动化程度高。

5.所设计的模具应达到制造工艺简单、组装方便、造价合理的要求。

6.充分考虑塑件的结构特点,应尽量通过模具一次性成型出如孔、槽、凸、凹等结构,减少后加工工序。

二、设计工作量1.根据所选定的塑件,绘制1张制品零件图,按制品精度设计要求确定塑件公差,并按模具设计要求对塑件的公差进行变换。

2.完成模具装配图1张,用手工绘制成A0或A1图幅,按制图标准绘制。

3.完成模具零件图3张~8张。

其中,定模板、动模板、凸模、凹模任选2件用手工绘制出零件图,其他零件图及其绘制方法自定。

绘制的零件图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明该零件的材料、数量、图号(代号)、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热处理及其他技术要求。

4.编写设计说明书(20页~30页)设计说明书包括以下内容:(1)目录;(2)设计题目或设计任务书;(3)塑件分析(含制品图);(4)所选塑料材料的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5)浇注系统的设计、分型面选择、型腔布置,浇注系统及排气系统的形式、部位与尺寸及流动比的校核等;(6)成型零部件的设计与计算:型腔、型芯等的结构设计、尺寸计算、强度校核等;(7)脱模机构的设计:脱模力的计算,拉料机构、推出机构、复位机构等的结构形式、安装定位、尺寸配合等;(8)侧抽芯机构的设计:抽拔距离和抽拔力的计算,抽芯机构的形式、结构、尺寸以及必要的验算;(9)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组成元件、结构尺寸、安装方式等;(10)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1)其他技术说明;(12)设计小结:有何体会与建议等;(13)参考资料:资料编号、名称、作者、出版年月。

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简明通顺、书写整齐清晰,计算正确完整,并画出有关的结构简图,图的下方有图号和图题。

计算部分只要求列出公式,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其运算过程从略。

最后打印装订成册。

三、设计时间及进度安排1.设计时间:校历第14~16周2.进度安排:第1周:制定塑件成型工艺;论证并确定设计方案;完成有关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完成设计说明书草稿。

第2周:完成模具装配图的绘制,完成零件图草图的绘制。

第3周:完成3张~8张零件图的绘制,并进一步修正装配图,完成说明书正稿的誊写。

四、设计题目1、按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题目每个同学按学号顺序选择一题,不得重复。

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2、选择题目后,按要求绘制出制品图。

题目名称定为“塑料壳体(4)注塑成型模具设计”,例如:“塑料盒(02)注塑成型模具设计”。

在本人的课程设计的所有文档中要求题目名称一致。

目录一、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 (6)1、塑件的分析 (6)2、PP的性能分析 (6)(1)、使用性能 (6)(2)、成型性能 (6)(3)、PP的主要性能指标 (7)3、PP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8)二、拟定模具的结构形式 (9)1、型面的确定 (9)2、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的确定 (10)3、射机型号的确定 (10)(1)、注射量的计算 (10)(2)、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初步计算 (10)(3)、选择注射机 (11)4、注射机相关参数的校核 (11)三、浇注系统的设计 (12)1、主流道的设计 (12)2、浇口的设计 (14)3、校核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16)四、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16)1、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16)2、成型零件钢材的选用 (17)3、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17)4、成型零件尺寸及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19)五、模架的确定 (21)1、模板尺寸的确定 (21)2、架各尺寸的校核 (22)六、排气槽的设计 (23)七、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3)1、脱模方式的确定 (23)2、脱模力的计算 (23)3、校核推出机构作用在塑件上的单位压应力 (24)八、侧抽芯机构的设计 (24)1、侧抽芯方式的选择 (24)2、相关计算 (24)3、校核推出机构作用在塑件上的单位压应力 (25)4、导柱设计 (26)九、冷却系统的设计 (26)1、冷却介质 (26)2、冷却系统的简单计算 (27)十、小节 (28)参考文献 (29)塑料壳体注射成型模具设计一、塑件成型工艺性分析1、塑件的分析(1)、外形尺寸该塑件壁厚为2mm,塑件外形尺寸不大,塑料熔体流程不长,适合于注射成型。

(2)、精度等级每个尺寸的公差不一样,有的属于一般精度,有的属于高精度,就按实际公差进行计算。

(3)、脱模斜度 PP属非结晶型塑料,成型收缩率较大,参考表2-10[1]选择该塑件上型芯和凹模的图1 统一脱模斜度为1°。

2、PP的性能分析(1)、使用性能为白色蜡状塑料,强度、刚度、硬度、耐热性均优于聚乙烯,有良好的电性能和高频绝缘性,不受湿度影响,但低温时易变脆,不耐磨、易老化,适于制造一般机械零件,耐磨蚀零件和绝缘零件。

(2)、成型性能①是非极性结晶型塑料,吸湿性小,约为0.03%~0.04%,一般不需要干燥,易发生融体破裂吧,长期与热金属接触易分解;②流动性好,熔体流动速率为2~9g/10min。

收缩性范围及收缩值大,成型收缩率为1.0%~2.5%,并具有各向异性,易发生收缩、凹痕和变形;③热稳定性好,熔点温度范围为165~170℃,分解温度高于350℃,成型温度范围较宽,一般为205~315℃;④冷却速度快,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应缓慢散热,并注意控制成型温度,料温低方向性明显;⑤抗氧化能力低,在塑化前应加入一定比例的抗氧剂。

(3)、PP的主要性能指标表1密度(g/cm³)0.9~0.91 屈服强度(Mpa) 78~90比体积(cm³/g)1.10~1.11 拉伸强度(Mpa) 37吸水率(%)0.03~0.04 拉伸弹性模量(Mpa)2800~4200 熔点(℃)160 抗弯强度(Mpa) 67 计算收缩率(%) 1.0~2.5 抗压强度(Mpa) 56比热容(Kg /℃) 1930 弯曲弹性模量(Mpa)145003、PP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1)、注射成型过程,注射成型工艺过程包括:成型前的准备、注射成型过程及塑件的后处理三个阶段。

①、成型前的准备。

对PP的色泽、粒度和均匀度进行检验,由于PP的吸水率<0.03%,允许水含量为0.05%~0.20%,由于该塑料不易吸水,故可以不进行干燥处理;对料筒通常需要清洗,螺杆式料筒可采用对空注射法清洗,柱塞式料筒可拆卸清洗。

②、注射过程。

塑件在注射机料筒内经过加热、塑化达到流动状态后,由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腔成型,其过程可分为充模、压实、保压、倒流和冷却五个阶段。

③、塑件的后处理。

塑件经过注射成型后,去除浇口凝料、修饰浇口处余料及飞边毛刺外,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后处理,查表3-2[3]处理的介质为空气,处理的温度为150℃,处理的时间为30~60min。

(2)、注射工艺参数①、注射机:查表3-1[1]选螺杆式,螺杆转数为45r/min,高螺杆转速是允许的,只要满足冷却时间结束前完成塑化过程就可以。

②、料筒温度(℃):查表3-3[4]PP的料筒温度和喷嘴温度如下:进料段: 150~210塑化段: 170~230出料段: 190~250喷嘴温度:240~250③、查表3-4[4]模具温度(℃):20~40④、查表3-1[1]注射压力(MPa):70~120,注射时间为:1~5s保压压力(MPa)50~60,保压时间20~50s。

⑤、注射时间:1.6s冷却时间:12.5s辅助时间:8s二、拟定模具的结构形式1、型面的确定通过对塑件结构形式的分析,分型面应选在端盖截面积最大且利于开模取出塑件的底平面上,其位置如图2所示A-A截面。

图2塑件分型面2、型腔数量及排列方式的确定为了制模具与注塑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性,并保证塑件精度,模具设计时应确定型腔数目。

型腔数目的确定一般可以根据经济性、注射机的额定锁模力、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制品的精度等。

一般来说,大中型塑件和精度要求高的小型塑件优先采用一模一腔的结构。

该塑件精度要求不高,生产批量适中,且具有两边抽芯,但抽芯距较短,从模具尺寸考虑,故拟定为一模一腔。

采用一模一腔,能够适应生产的需求,潜伏式点浇口,浇口去除方便,模具结构孔不复杂,容易保证塑件质量。

3、射机型号的确定(1)、注射量的计算通过Pro/E三维建模设计分析得塑件体积: V塑=130.6cm3塑件质量: m塑=ρV塑=130.6×0.9g=117.54g(2)、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初步计算浇注系统的凝料在设计之前是不能确定准确的数值的,但可以根据经验按照塑料体积的0.2~1倍来估算。

根据流道的设计要求,浇注系统的凝料按塑件体积的0.2倍来计算,故一次注入模具型腔塑料熔体的总体积(即浇注系统凝料和1个塑件体积之和)为:V总=V塑(1+0.2)=117.54×1.2cm3=156.72cm3(3)、选择注射机根据第二步计算得出一次注入模具型腔的塑料总体积V总=156.72cm3V总/0.8=156.72/0.8cm3=195.9cm3根据以上的计算,初步选定公称注射量为250cm3的注射机,注射机型号为SZ—500/200卧式注射机。

其主要参数见表(2)表(2)4、注射机相关参数的校核①、注射压力校核查表4-1[]可知,PP所需注射压力为70~120MPa。

这里取P o=100MPa,该注射机的公称注射压力P公=150MPa。

注射压力安全系数k1=1.25~1.4,这里取k1=1.3,则:101.3100k P P=⨯〈公,所以注射机压力合格。

②、锁模力的校核a 、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A 塑,则222(2)(14610)1910.7644A d z mm ππ=+=+=b 、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A 浇,即流道凝料(它包括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和A 浇数值,可以按照多腔模的统计分析来确定。

A 浇是每个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A 塑的0.2~0.5倍。

由于本例流道设计简单,分流道有一定的长度,因此流道凝料投影面积可以取A 浇=0.3A 塑。

c 、塑件和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总投影面积A 总,则 A 总=n (A 塑+A 浇)=n (A 塑+0.3A 塑)=1.3A 塑=24834.882mmd 、模具型腔内的胀型力F 胀,则 F 胀=A 总P 模=24834.88×25N=620.9KN式中P 模是模具型腔内塑料熔体平均压力值(MPa ),一般为注射压力的0.3~0.65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