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煌》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文档】敦煌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最新文档】敦煌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敦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

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着贫瘠的表皮下……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吨黄,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早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幽幽,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跟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想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

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跟带子上舞过千年。

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

从抽带的飘飞里,我听到已故强劲的音乐。

那是生命的狂欢。

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

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

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货的肉体,让人油然而声爱心。

她就像是邻居家的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

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笔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实用类文本敦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敦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敦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

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

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

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材料二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

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

《大敦煌》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敦煌》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7—9 题。

大敦煌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 3.1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 18 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

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 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

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

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

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

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1-21课)综合测试卷(word 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1-21课)综合测试卷(word 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1-21课)测试卷一、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40分)1、“水是生命之源。

”孕育古代埃及文明的河流是()A.黄河、长江B.尼罗河C.赞比西河D.多瑙河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发明了()A、象形文字B、楔形文字C、印章文字D、甲骨文3、16世纪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的国家是( )A. 葡萄牙B. 西班牙C. 英国D. 荷兰4.希腊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百人,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

由此看来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A.君主专制B.互相攻伐C.“小国寡民”D.商品经济发达5、它颁布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刻写在青铜板上,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它”指()A.《汉谟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陶片放逐法D.种姓制度6、这是一部再现古希腊社会图景的不朽世界文学名作,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它是()A.《汉谟拉比法典》B.《十二铜表法》C.《荷马史诗》D.儒略历7、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诞生的是()A.《罗马法典》B.《十二铜表法》C.《共产党宣言》发表D.《资本论》出版8、最能体现庄园主权威的“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主持法庭的是()A.领主B.管家C.领主或管家D.教士9、12世纪,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兴起B.庄园的出现C.大学的兴起D.行会的出现10、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保护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免遭灭亡②市民文化丰富③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④君士坦丁堡的陷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仿效的是()A.希腊共和制度B.中国明清制度C.唐朝典章制度D.罗马元首制度1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②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③出走麦地那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1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B.工人多分工合作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14、莎士比亚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2016年是他逝逝世400周年,世界各地都举行戏剧演出等活动,隆重纪念这位文化巨人。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四讲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解析版)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四讲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四讲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知识精讲】散文的内容要点,是指散文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散文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整体概括大多是要概括全文主旨,而局部概括则包括概括特点、概括词意句意段意等。

1.方法(1)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①准确定位——对内容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确定的范围来进行。

这个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以严谨的层次呈现,有时以散落在文中各个地方的形式呈现。

要想正确、完整地筛选信息,首先要把范围确定好。

②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③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④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

(2)内容要点概括的三种方法①直接摘录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意义综合法。

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3)内容主旨概括“5法”①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②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③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

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 ,______ ”对田园风光作了简笔勾勒。

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 ,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______ ,归去,______ 。

”学习中离不开积累。

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______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雍陶《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

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

2021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艳阳下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

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

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

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

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

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

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

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

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

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

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

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

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

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

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

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

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季羡林《在敦煌》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季羡林《在敦煌》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在敦煌季羡林果然是敦煌到了。

我对敦煌真可以说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了。

我在书里读到过敦煌,我听人谈到过敦煌,我也看过不知多少敦煌的绘画和照片。

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东西如今一下子看在眼里,印在心中,“乍见翻疑梦”,我似乎有点怀疑,这是否是事实了。

敦煌毕竟是真实的。

它的样子同我过去看过的照片差不多,这些我都是很熟悉的。

此处并没有崇山峻岭,幽篁修竹,有的只不过是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千岁老榆,高高耸入云天的白杨,金碧辉煌的牌楼,开着黄花、红花的花丛。

放在别的地方,这一切也许毫无动人之处;然而放在这里,给人的印象却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一片淡黄中的一点浓绿,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

至于千佛洞本身,那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五光十色,云蒸霞蔚。

无论用多么繁缛华丽的语言文字,不管这样的语言文字有多少,也是无法描绘、无法形容的。

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洞子共有四百多个,大的大到像一座宫殿,小的小到像一个佛龛。

几乎每一个洞子里都画着千佛的像。

洞子不论大小,音壁不论宽窄,无不满满地画上了壁画。

我从前看到过唐代大画阎立本的帝王图,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宋朝朱衰阳的朱点山水,明朝陈老莲的人物画,大涤子的山水画,曾经大大地惊诧于这些作品技巧之完美,意境之深邃。

但在敦煌壁画上,这些都似乎是司空见惯,到处可见。

而且敦煌壁画还要胜它们一筹:在这里,浪漫主义的气氛是非常浓的。

有的画家竟敢画一个乐队,而不画一个人,所有的乐器都系在飘带上,飘带在空中随风飘拂,乐器也就自己奏出声音,汇成一个气象万千的音乐会。

这样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甚至在别的国家的绘画史上能够找得到吗?薄暮时分,带着那些印象,那些幻想,怀着那些感触,一个人走出了招待所去散步。

我走在林荫道上,此时薄霭已降,暮色四垂。

远处沙碛没入一片迷茫中,少时月出于东山之上,清光洒遍了山头、树丛,一片银灰色。

我周围是一片寂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7—9 题。

大敦煌
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 3.12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 18 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

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 140 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

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

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

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

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

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

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

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

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

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

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

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

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00 年 6 月 22 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

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

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

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
护藏经洞遗书。

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

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

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

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

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

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

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8.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6 分)
9.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6 分)
参考答案:
7.(3分)C
8.(6分)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

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评分说明: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意思对即可。

9.(6分)“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
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
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
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
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
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