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精校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屯溪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二年级开学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 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面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起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人们对网络创作所对接的文学传统,似乎关注不多。
事实上,网络文学传承中华文学传统,网络创作秉持中华文学立场,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期待,而且也是许多优秀网络作品的一种内在品质。
网络文学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形态。
网络技术可以“无中生有”,网络文学却需要技术联姻和精神传承。
有网络作家曾说过:“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
”网络是当代高科技的代表,文学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科技与人文在网络文学旗帜下达成统一。
网络文学创作同人类任何一种精神生产一样,不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
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另类”,但网络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仍然需要赓续文学传统,在继承中创造,始于返本而得以开新。
不仅网络写作的语言表达古已有之,许多网络作品的情节设置等也都能找到传统文学的影子,受益于传统文学千百年的艺术积淀。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思想蕴含、价值营造等观念层面的东西也无不渊源有自,可以从传统文学的文化母题中找到它们的历史基因。
比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神魔、《三国演义》写历史、《水浒传》写侠义、《红楼梦》写才子佳人,可以说是类型化的长篇小说。
网络上数量最大的幻想类作品如玄幻、仙侠等,与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II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正确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工整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
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
“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
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智”,即聪明、有智慧。
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
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
“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

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本试卷分为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②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发展到极致,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③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
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
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④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⑤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
2018最新试题资料-安徽省2018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二)(语文)

安徽省2018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二)(语文) 安徽省-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就会使人感觉到。
(3)正像达尔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4)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5)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6)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7)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卷 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卷
5 c 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试卷
注意事项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案一律做在答卷页上。
审核陈亮校对覃化荣
一、语言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甲壳(qià) 逮捕(dài) 薄饼(bó) 一脸横肉(hèng)
B 症结(zhèng)确凿(zá)豇豆(gāng)怙恶不悛(quān)
c 冗杂(rǒng)桔梗(ié) 封禅(shàn) 灯影幢幢(chuáng)
D 瘙痒(sā)头癣(xiǎn)肄业(ì)虚与委蛇(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蹉跎枕藉飘渺煊赫一时
B 嬉笑缘份膨胀犯而不较
c 陷井愁怅磨砺涣然冰释
D 陈规驰骛翘翘板洪爆发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B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c 在中国菜名的翻译上,那些相对直白的,完全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而那些无法直接翻译的,又为什么非要照猫画虎地搞出一些中国人不懂、外国人更不明白的翻译呢?
D 女性的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期以,通过对西湖全方位保护,不仅最能反映西湖核心价。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质量检测数学(文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设集合M ={x |x 2+3x +2<0},集合N =⎩⎨⎧x ⎪⎪⎭⎬⎫⎝⎛⎭⎫12x ≤4,则M ∪N =( )A .{x |x <-1}B .{x |x >-1} C. {x |x ≤-2} D .{x |x ≥-2} 2. 已知sin α=23,则cos(π-2α)等于( ) A . -19 B .19 C.-3D. 33.已知命题p:()x x ∀+>0,ln 1>0;命题q :若a >b ,则a b 22>,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C . ⌝∧p q D .⌝⌝∧p q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cos 2sin A A =,2bc =,则ABC ∆ 的面积为( ) A .12 B .14C .1D .2 5.已知函数f(x),x ∈F ,那么集合{(x ,y)|y=f(x),x ∈F}∩{(x ,y)|x=1}中所含元素的个数 是.( )A .0B .1C .0或1D .1或2 6. 若函数y =a |x |(a >0,且a ≠1)的值域为{y |0<y ≤1},则函数y =log a |x |的图象大致是()7.已知sin 2α=23,则2πcos 4α⎛⎫+ ⎪⎝⎭=( ).A .23 B .13 C .12 D .168. 已知函数R x x x x f ∈+=,)(3,若当20πθ≤≤时,0)1()sin (>-+m f m f θ恒成立,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A .)1,0(B .)0,(-∞C .)21,(-∞ D .)1,(-∞9. 对函数b ax x x f ++=23)(作代换x =g(t),则总不改变f (x )值域的代换是( )A .t t g 21log )(=B .t t g )21()(= C .g(t)=(t -1)2 D .g(t)=cost10. f (x )是定义在(0,+∞)上的非负可导函数,且满足xf ′(x )+f (x )≤0,对任意正数a ,b , 若 a <b ,则必有( )A . af (a )≤f (b )B .bf (b )≤af (a )C . af (b )≤bf (a )D .bf (a )≤af (b )11. 已知命题p :函数)2(log 25.0a x x y ++=的值域为R ,命题q :函数x a y )25(--=是减函数。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题 含答案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8届高三10月份月考数学(文)试题第I 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的。
1.已知全集{}lg(5)U x N y x =∈=-,集合{}124xM x Z =∈≤≤,{}2,3N =则()U C M N ⋂=( )A .{}2B . {}3C .{}2,3,4D .{}0,1,23,42.若复数121iz i+=+,(i 为虚数单位)在复平面内对应点的坐标是( ) A .31(,)22 B .13(,)22 C .31(,)22- D .31(,)22-3.根据如下样本数据的回归方程y bx a ∧=+,若 5.4a =,则x 每增加1个单位,y 就( )A .增加0.9个单位B .减少0.9个单位C .增加1个单位D .减少1个单位4.已知直线,a b 与平面α,b α⊂,则a b ⊥是a α⊥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5.若偶函数()f x ∞在[0,+)内单调递增,则不等式(1)()f f x -<的解集是( )A .(,1)-∞-B .(1,)-+∞C .(1,1)-D .(,1)(1,)-∞-⋃+∞6.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俯视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为矩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A .B .C .D .67.若曲线2260(0)x y x y +-=>与直线(2)y k x =+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3[,0)4-B . 4(0,]3C .3(0,]4D .33[,]44-8. 根据如图程序框图,输入x 为9时,输出y 的为( )A .1B .2C .5D .109.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其公差0d ≠已知120a =,且3a 、7a 、9a 成等比数列,前n 项和,n S n N *∈,则n S 的最大值为( )A . 110-B .90-C . 90D .11010.已知函数()2sin(2))(0)f x x x ϕϕϕπ=++<<是上的偶函数,则ϕ的值为( )A .6π B .3π C .23π D .56π11.,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 .22134x y -= B .22143x y -=C .22134x y -=或22134y x -=D .22143x y -=或22143y x -=12.已知00(01)x x <<是函数1()ln 1f x x x =--的一个零点,若00(0,),(,1)a x b x ∈∈,则( )A .()0,()0f a f b <<B . ()0,()0f a f b >>C .()0,()0f a f b <>D .()0,()0f a f b ><第II 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题目考生必须作答,第(22)题~第(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溪一中2018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臵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鴳宋荣子朝菌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
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
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
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
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
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桎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D.“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夭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B.“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刘庆邦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
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
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
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
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
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
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
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
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
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
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
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
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
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
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
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
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
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
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
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
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
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
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
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
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
桥的位臵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
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
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
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眬。
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
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
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C. “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