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
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长征》朗诵录音。
电视剧《长征》片段。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5篇

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5篇老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接受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期望对您有所挂念。
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六班级语文上册其次单元教案1闲逛一、教学目标(1)精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2)通过自身品尝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尝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同学人文素养。
难点:(1)揣摩精致词句,品尝语言美、意境美;(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终一句话。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同学心情,感受布满温馨的气氛,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2、出示目标及学法指导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声老师配乐范读,同学认真听读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同学自由朗读,相互争辩三读课文,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同学自由活动,或读,或背3、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答复几个问题:(多媒体呈现字词)① 参与闲逛的人物闲逛的地点闲逛的季节闲逛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答复)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闲逛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闲逛;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闲逛;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闲逛。
4、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出示争辩题目,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争辩)落脚点一:劝母闲逛,让生命连续(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情愿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2)母亲为什么不情愿出来闲逛真的是由于身体不好吗落脚点二:爱的选择,把爱延长(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打算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商定(3)母亲后来为什么打算转变办法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但我和妻子都是渐渐地,稳稳地,走得很认真,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2单元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律、崖、渡、索”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3.情感与价值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一些有关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教师:准备《长征》歌曲,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总结 不怕远征难分述 五岭(腾)乌蒙(走)金沙江(暖) 万水千山大渡河(寒)岷山(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结 尽开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板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近长征,以读带讲,深入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的乐观精神,最后背诵全诗,升华情感。
讲解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让学生欣赏了歌曲《长征》,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了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到了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不足之处]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2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每课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2单元教材分析教案设计每课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所选课文都围绕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主题。
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表达自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案设计1.《山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学会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自学: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2.《小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池的美丽与神奇。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池的美丽。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小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自学: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讲解生字词。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池,进行写作练习。
3.《秋天的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雨的美。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雨的美。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秋天的雨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单元生字,能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情感。
(3)学会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摘录、批注、概括等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课文包括《山行》、《枫桥夜泊》、《浪淘沙》等古诗,以及《观潮》、《草原》等现代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3)摘录、批注、概括等阅读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古诗的鉴赏。
(2)现代文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时:《山行》(1)导入:介绍作者杜牧,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堂讨论: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第二课时:《枫桥夜泊》(1)导入:介绍作者张继,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堂讨论: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3.第三课时:《浪淘沙》(1)导入:介绍作者刘禹锡,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堂讨论: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4.第四课时:《观潮》(1)导入:介绍作者鲁迅,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5.第五课时:《草原》(1)导入:介绍作者老舍,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
(2)进行单元检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教案

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活动,要做到详略得当。
2.赏析短文片段,认知场面描写,学习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抓住细节,既要写好场面中的“点”,又要写好场面中的“面”,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重点:通过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把握场面描写的要求,并通过写作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小学生活快乐而美好,期间经历了许多精彩的活动。
我们来回忆顾一下,生这是~~这是~~,你印象深刻的活动还有哪些?(播放图片让学生回忆)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多彩的活动》,留下这快乐、美好的记忆(板书课题)二、交流讨论,归纳写法记忆是美好的,但是要落到笔尖上,可要花一番功夫。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二单元的习作要求,回顾我们在二单元课文中学得的习作方法,四人组内交流如何把活动得具体、生动。
讨论时,请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板书:具体、生动)孩子们讨论得特别认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谁先来?还有哪一组要补充吗?老师根据你们的讨论结果,总结了一下,要把活动得具体、生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PPT),同学们一起读一读:1、按顺序描写,详略得当。
2、关注精彩场面,运用点面结合,抓人物的神态、心理等细节。
3、多用修饰语或者修辞手法,能让语言更生动。
4、可写自己的体会,让文章更有感情。
三、短文赏析,学习场面描写要把多彩的活动得具体、生动,一定要抓精彩场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场面描写。
下面我们欣赏一个活动片段,说一说,你觉得它们哪里描写好,有没有用上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呢?阳光消失了,天空忽然阴沉了起来。
整个教室荡漾着紧张的气氛,以前脸上的笑容也已烟消云散,个个的眉头好像被哪家遗失的锁紧紧锁了起来,似乎都在埋头在苦读。
当老师念到我的名字的时候,我心里突然一惊,啊!该我上场了!我站了起来,向台上走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人教(部编版)教案一:《千里之外》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千里之外》的基本内容;2.学会认读生词,并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课文:《千里之外》;2.生词:千里之外、寻找、大都市、石头、人生、渴望;3.阅读理解:课文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联想到旅行的经历或梦想;2.课文分析:教师阅读课文,学生主动倾听与阅读,合作讨论并整理出课文的主题和要点;3.生词讲解: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难点,对生词进行解释,并给出例句进行语境理解;4.课文再读:让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5.阅读理解: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课文相关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7.展示分享:邀请学生代表小组展示他们的答案,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过程;8.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指出他们在阅读理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扩展】1.延伸阅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以旅行为主题的文章,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知;2.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他们对旅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案二:《语文知识运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文知识;2.学会正确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词语拼写;2.词语选择;3.词语组成。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词语误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知识讲解:以课本中常见的语文知识点为例进行讲解,解释其用法和运用技巧;3.词语拼写:向学生出示一段文字,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拼写正确的词语;4.词语选择:给学生提供几个近义或音形相近的词语,让他们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5.词语组成:给学生提供一个词语的词根和词尾,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意思组成一个完整的词语;6.巩固练习:通过小组竞赛或个人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6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6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篇1《萤火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说明文的论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说明文的写作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说明文的论述手法。
教学难点: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用音频伊能静的《萤火虫》导入课文。
一、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在浙江海宁。
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60年间创作及译作近300万了的作品。
自1934年,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起,贾祖璋与周建人、顾均正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写科学小品:同时为开时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
艰辛地做着拓荒与启蒙的工作。
2.粗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3.整理文章思路。
提示:文章的开头,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读者带人了夏夜乡间优美的环境中,极富感情地记叙了幼时的游戏:捉了萤火虫,然后用鸭蛋壳装起来做成小灯笼……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下文对萤火虫的说明。
接下来,作者用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萤火虫的种类、它的繁衍情况、生活习性以及它能够发光的特性。
然后,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最后,作者把对萤火虫的探索与自己对故乡的情思联系在一起。
二、精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要澄清萤火虫“出身”的问题?提示:在介绍萤火虫这种可爱的小昆虫时,作者先谈到了古书及杂志上关于腐草为萤的说法。
他认为这种说法还缺乏实证,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而事实上,始终没有确凿的材料能够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作者由此澄清了萤火虫的“出身”问题。
这一段文字,作者从萤火虫的起源说起,显然是有所考虑的,它不仅可以满足读者溯本求源的认知愿望,而且告诉读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要经过去伪存真、逐步深入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0。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及时正音。(注意:挠是鼻音,岔是翘舌音。)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说明】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生读: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五、课堂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毅、挠、庸、劣。
(2)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生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
1.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合作学习。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结。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美读关键句,体会其作用
1.有感情地读所有的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小结理解、体会重点句的方法。
四、课文总结
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方法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6.师小结。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7.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第二个问题,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教师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