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分布规律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通过此次实习,旨在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我们的野外实地观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技能,并加深对地理环境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主要分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五个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地理现象丰富的地点,如山地、河流、湖泊、森林和农田等,通过实地观察、测量、采样和数据记录等方式,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1. 地质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观察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特征,了解了地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地貌方面:通过观察和分析山地、河流等地貌形态,我们学会了识别不同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并了解了地貌与气候、侵蚀作用等的关系。
3. 土壤方面:我们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采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 植被方面:我们观察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了解了植被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5. 水文方面:我们考察了河流、湖泊等水文现象,了解了水文循环过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野外实地观测和调查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实习总结与建议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认识到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增加实习地点的选择和实习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实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实习目的1. 培养学生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2. 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兴趣。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观察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等,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
(3)实习成果: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撰写实习报告。
2. 土壤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剖面结构,分析土壤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3)实习成果:绘制土壤剖面图,撰写实习报告。
3. 植被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植被类型、分布规律、群落结构,分析植被与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3)实习成果:绘制植被分布图,撰写实习报告。
4. 水文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分析水文过程及影响因素。
(3)实习成果:绘制水文图,撰写实习报告。
5. 环境实习(1)实习地点:XX地区(2)实习内容:调查环境污染现状、污染源,分析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实习成果:撰写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准备阶段:了解实习地点的地理背景、实习内容,准备实习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等。
2. 实习实施阶段:按照实习计划,分组进行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3. 实习总结阶段: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进行实习成果展示。
五、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地点的地理背景、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实习成果等。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0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10篇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二、实习时间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__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20__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20__年6月21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早上八点半乘车出的出发,于中午12点左右返校;20__年6月22日—20__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3.1猫儿山简介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
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
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
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
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
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
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
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实习内容:3.11: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景区经乌龟江,往山上观察,行至海拔约500m处返回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
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
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
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学实训。
通过实地考察、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对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意义1. 目的(1)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提高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4)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基础。
2. 意义(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2)增强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3)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与过程1. 实训内容(1)地质地貌考察:观察不同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成因;(2)水文考察: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分布及特点;(3)植被考察:识别植物种类,分析植被类型及分布规律;(4)土壤考察:采样分析土壤类型、结构及肥力状况。
2. 实训过程(1)前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实训地点的地理背景;(2)实地考察:分组进行野外调查,记录数据;(3)室内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4)总结报告:整理实训成果,撰写报告。
四、实训成果与收获1. 成果(1)了解了实训地点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2)掌握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3)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收获(1)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学会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下基础;(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实训体会与反思1. 体会(1)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2)野外实习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野外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安全,遵守纪律。
2. 反思(1)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对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野外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安全意识不够重视,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第1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大自然的实际环境相结合,将实验技能与方法与野外实际探索相结合。
实习目的是培养野外观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能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认识并了解基本的地质、地貌现象;并能从有限的野外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大自然的一些奥秘。
第一部分实习概述1、主要任务:湖山普通地质实习:认识湖山地区自泥盆纪至三迭纪地层;认识背斜、断层构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包括:路线布置;观察与记录;罗盘使用;认识地质图六合方山地质地貌实习:确定的观测路线为:六合方山南坡至北坡及桂子山采石场;观察六合方山火山地貌特征以及了解组成方山火山岩的各种岩石类型、岩性、产状等;观察六合桂子山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宜兴张渚地区综合实习:了解张渚盆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发育过程;了解张渚河水系发育特征,认识河流地貌类型,;认识岩溶地貌特征,掌握发育规律;综合分析张渚盆地区域地层、岩性、构造、河流、岩溶、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2、完成情况:学会熟练使用罗盘测量产状,基本能在地质图上找出所在位置,认识组成火山的各种岩石的类型及岩性,初步掌握河流地貌空间结构,通过观察岩溶地貌特征了解其发育规律3、实习区域的自然状况概述: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东东。
这里地处出露较全而清楚,易于观察。
(参考资料)六合方山地区位于六合县东南约14公里处。
全山面积约2平方公里。
它的外形为截顶圆锥状,山顶平缓,内部凹陷,凹陷处即为火山口所在位置,其周围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陡壁,北侧有一缺口。
因此,从东、南、西三面观之为平顶山,平面上观之则是一座马蹄形火山锥。
构成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的浦镇组,它主要出露在方山的东南坡,为一套胶结疏松的沙砾层(其下部为砾石层,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层夹砂层)。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分析(模板20篇)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分析(模板20篇)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
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陕西省西安市。
按实习的先后顺序,实习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模式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院系:旅环院班级:10级地信姓名:郑博文学号:《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在2011年11月12日至21日,我们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野外实习。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因“水”而兴,因“堰”而名,因“道”而盛,山,水,城,林,堰,桥,塔浑然一体,是一座山水幽秀,文化浩瀚,风情浓郁之城。
本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得到了综合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在内容上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气候,水文方面的内容,老师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接触了比较多,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
野外实习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法。
野外实习方法中包括地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与使用,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测量,植物的观察与描述,水深及水流速的测量等。
实习内容一、拜水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千年经久不衰1、千年古堰的悠久历史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西源出自郎架岭,向南流经四川省793公里,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识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功能(1)渠首工程宝瓶口:首先,李冰父子与其他的官员不同,他们决定采取疏导的方式来治理岷江洪水,他们首先召集了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花了几年的时间对地形和水情作了细致的实地勘察,最后,李冰决定凿穿玉垒山来引水。
老师说由于当时没有火药所以李冰便以火烧石,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宝瓶口的作用:老师给我们讲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
鱼嘴分水大堤: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鱼嘴分水大堤,站在大堤之上放眼望去,只见滔滔江水从远处奔流而来着实很壮观。
老师给我们讲宝瓶口引水工程修建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分水大堤的作用: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时,由于水位较高,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杩槎”,堰顶的高度是经过设计的,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了石马放在江中作为淘沙的标准,这就是所说的“卧铁”。
飞沙堰的作用: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时,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2)灌溉泄洪工程蒲柏节制闸:蒲柏节制闸修建于1952年,该节制闸宽6米,高3.6米,共6个口,它将岷江水分为两支,左支为蒲阳河,右支为柏条河,闸门结构为钢制平板门结构。
走马江安节制闸:闸门结构为钢制平板门结构。
仰天窝节制闸:仰天窝节制闸共六孔,每孔宽9米。
闸门结构为钢制弧形闸。
(3)附属工程人字堤渠:该渠口宽40米,江水在此处表现为横轴环流。
人字堤渠的作用为抑流。
百丈堤:百丈堤的作用为稳定鱼嘴分水大堤。
二王庙顺水大堤:内外金刚大堤: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作用是使鱼嘴位置稳定。
3、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年经久不衰的原因(1)自然条件好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行,形成了环状的地势和环流的水势,又由于730m的海拔高程,使这里对处于海拔500~450m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具有居高临下之势,为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渠首三大主体工程的设置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
灌区内各级渠道的分布,也都采用渠首枢纽的模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岷江的水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灌区各地,达到全灌区均衡受益的目的。
(2)工程布局精巧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溉田地,防洪减灾,尺寸大小经过精心的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工程布局十分精巧,这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作用,经久不衰的原因。
(3)科学管理在古代,管理者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实行年年岁修,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保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都江堰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迅速增加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对都江堰渠首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维护和整治。
(4)经济效益显著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所以人们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它,使它两千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着成都平原上的百姓。
二、追随流水的脚步—河流水情要素的测量1、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包括流水面积法(积分法),水利法,水化学法,物理法,浮标法,航测法等2、测量工具:米尺,流速仪等3、测量数据4、上善若水——流水知识知多少(1)河流水情要素○1水位:河流在某地某时刻的水面高程称为水位,它是反映河流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
○2流速:所谓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天然河道中的流速分布:一般情况下,河底流速最小,趋近于0;向上流速增加很快,至一定高度垂线流速分布均匀,在接近水面某一深度达最大值;然后至水面流速又稍渐减小○3流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过水断面上的流量是过水断面面积与平均流速的乘积。
(2)河流及其分段地表经常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天然河道,称之为河流。
每条河流一般都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五个分段。
○1河源:河流开始的地方,可以是溪涧.泉水.冰川.沼泽或湖泊等。
○2上游:直接连着河源,在河流的上段,它的特点是落差大,水流急,下切力强,河谷狭,流量小,河床中经常出现急滩和瀑布。
○3中游:中游一般特点是河道比降变缓,河床比较稳定,下切力量减弱而旁蚀力量增强,因此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有滩地出现。
○4下游:下游的特点是河床宽,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到处可见,河曲发育。
○5河口:河口是河流的终点,也是河流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的入口,泥沙淤积比较严重。
三、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貌的形成1、实地观测赵公山与玉垒山之间的地貌(1)两山之间的地貌类型两山之间主要为河谷地貌,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河漫滩,心滩,江心洲,河床,河流阶地等(2)玉垒山,赵公山河谷地貌信手剖面图2、观测岷江的流水地貌(1)概述岷江流水地貌的特征我们站在岷江的右岸观察流水地貌的特征,我们发现岷江右岸卵砾石大小都很相似,而且呈规则的叠瓦状排列。
(2)概述岷江流水地貌的成因在流水作用下,扁平的卵砾石成叠瓦状向上游排列。
四、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灵岩山岩石测量1、实地观测灵岩山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1)概述灵岩山岩石的大致特征灵岩山的岩石主要是砾岩,砂岩和泥岩。
砾岩:属沉积碎屑岩,是粒径大于2mm的砾石级碎屑胶结形成的粗粒碎屑岩。
砂岩:属沉积碎屑岩,是由粒径0.05—2mm的沙砾级碎屑胶结形成的岩石。
沙砾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其次是长石、云母和岩石碎屑。
泥岩:指粘土矿物为主的固结较弱的层理不明显的块状岩石,是弱固结的粘土经较弱的压固、脱水、重结晶作用后形成。
可按混入物质不同将泥岩分为碳质泥岩、铁质泥岩、砂质泥岩。
(2)寻找岩层面并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3)记录实验结果五、垂直探究—观测土壤剖面的特征(1)探寻合适的土壤剖面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风景秀丽的灵岩山,老师先找到了一个特征及层次明显的土壤剖面,老师带领我们班男生将那个土壤剖面平整了一下,然后给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
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土壤剖面,我们组历尽艰辛终于在一个偏僻的位置找到了合适的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