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1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Ⅱ探究实践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1】单位换算:1km=________m 1m=________cm=________mm1m=________μm=________nm【复习2】刻度尺使用说明书1.观察刻度尺:看________;三看:看________;看________。
2.刻度尺使用规则:刻度尺位置要________;确定________的位置;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宽度。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测铜丝直径。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测一角硬币的直径,画出测量实验简图。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拓展】1.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3.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4.自制一把纸尺(贴在下方)[分度值1mm;量程0~8cm]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复习】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图12-1【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提问:(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这个观点对吗?(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停下来是由于撤去了力,还是由于阻力作用?(3)提问:让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为了研究不同表面对小车运动阻碍的情况应该怎么办?2.实验步骤:3【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免费)

1、立夏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一种游 戏:斗蛋。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 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 确的是( C ) A、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3、据统计,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 的元凶,为避免惯性造成交通事故, 请你拟订几条交通规则。
系运 动 和 2、惯性 力 的 关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 容其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义 2、大小 3、解释惯性现象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 区别 力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
力
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怎么在实验中创造“不受力”的条件呢?
毛巾
纸板 玻璃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 B、理论推测
C、实验加推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列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是( ) A、撑杆跳时运动员对杆子的压力 B、跳水时人对跳板的压力 C、射箭时手对弓的拉力 D、射击时火药对子弹的推力
小迷糊放学回家的途中,脚被石头绊了一下, 身子向前跌倒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因为小迷糊的脚受石头 的阻碍,停了下来,而上身 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所以就向前倾倒了。
(1)司机和前排就坐的乘客需系安全 带; (2)机动车在行驶时应限速; (3)行驶的车辆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4)禁止超载。
通过复习你觉得自己哪一块知 识还比较薄弱?
举重运动是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级的,当运动员 站到磅秤上,下列各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 ) A、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磅秤的压力 B、人对磅秤压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人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磅秤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九年级物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件 人教版

1.正确使用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
1.认:零刻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认 零刻线、测量范围、 2.选:据测量的实际要求选适当精确程度和量程 选 的刻度尺 3.放:贴、正、齐 放 4.看: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看 5.读: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读 6.记:结果=数值 单位 记 结果 数值 数值+单位 数值=准确值 估计值 数值 准确值+估计值 准确值
•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
•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 归纳法 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引导分析法: 引导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力平衡: 力平衡: 运动状态,就说几个力彼此平衡。它们的合力为“ 。 运动状态,就说几个力彼此平衡。它们的合力为“O”。
六 、 二 力 平 衡
概念: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概念: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 二力平衡: 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 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体,等大,共线, 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体,等大,共线,反向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效果与不受力一样), ),将 物体在平衡力作 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效果与不受力一样),将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用下时的运动: 用下时的运动: 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保持原来的 运动状态 平衡状态: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是指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平衡状态: 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是指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平衡是指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 的特点: 的特点: 用于两个物体上
运动和力复习课

图 12-F-5 A.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运动和力
物体位置的变化 标准 相对 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的快慢 1 m/s=3.6 km/h m/s km/h 物体沿直线快慢变化的运动 v=s/t 米 刻度尺 秒 测量值 停表 真实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相互的 受力物体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改变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仍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在同一直线上
考点一 例1
机械运动
(连云港中考)我国已成功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
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选取下面哪个 物体作为参照物时,航天员在此阶段是静止的( ) A.飞船的座舱 B.天空中的云朵 C.地面上的发射架 D.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 分析:宇航员和座舱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他们之间 静止 是______的;宇航员和天空中的云朵、地面上的发射架和太 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之间都有位置的改变,他们之间是 ______的. 运动
2.(广州中考)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 12-F-2 所示,能正 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 )
图 12-F-2
3.(常州中考)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 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 7 倍”这一常识, 可知留下图 12-F-3 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 的身高约为( B ) A.1.65 m B.1.75 m C.1.85 m D.1.95 m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 知识讲解

《运动和力》全章复习与巩固—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学习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2、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重心);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4、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5、理解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定律;6、知道二力平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1、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4、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之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力。
因此,同一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重力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符号:G。
要点诠释: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不论它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如在上升过程中的氢气球仍受重力。
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或g=G/m,其中g=9.8N/㎏,粗略计算可以取g=10N/kg。
注意:利用公式G=mg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是㎏,不能用g,否则计算得出的数据就会有错误。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据此制成了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改进后检查窗台、桌面等是否水平。
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不同,所谓竖直向下是指向下且与水平面垂直,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有些力(如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不好确定,我们在作力的示意图时,也常把这些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处。
12章《力和运动》复习课件

一架直升机重力为6000牛顿,当它在空中静
等于 止不动时,空气对它向上的举力______6000牛
顿;当它匀速上升时,空气对它向上的举力 等于 _____6000牛顿;当它匀速下降时,空气对它向
或“小于”
等于 上的举力_____6000牛顿。(选“大于”“等于”
G V=5米/秒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 的是( B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 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 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 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 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变式练习
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米/秒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 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 绳子断开后物体( D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 B.立即匀速下落 C.由于惯性,物体以1米/秒的速 度匀速上升 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 速度越来越快。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 果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叫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单位: 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换 算:l m/s=3.6km/h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复习课
2011年邵阳有关运动和力的中考题,看看你能做对多少
5.同学们参加了今年邵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 测试。你认为下列成绩记录符合实际的是 A.立定跳远成绩为5m B.男子1000m跑成绩为50s C.女子800m成绩为40s D.掷实心球成绩为6.5m
第十二章第1讲机械振动-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2.图像 (1)从_平__衡__位__置__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 x=Asin ωt,图像如图甲所示. (2)从_最__大__位__移__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 x=Acos ωt,图像如图乙所示.
第10页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四、受迫振动和共振
固有频率 固有频率
最大
第11页
动条件
(2)无摩擦等阻力. (3)在弹簧弹性限度内
(1)摆线为不可伸缩的轻细 线. (2)无空气等阻力. (3)最大偏角小于 5°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8页
模型 回复力 平衡位置 周期
能量转化
弹簧振子 弹簧的___弹__力____提供
弹簧处于___原__长____处 与振幅无关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相互 转化,机械能守恒
答案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25页
解析:由题分析可得振子振动图像的一种可能情况如图所示,振子在 t=0 时位于最大位 移处,速度为零,t=10 s 时,振子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故 A 错误;在 t=4 s 时,振子位 于最大位移处,加速度最大,t=14 s 时,振子处于平衡位置处,此时振子的加速度为零,故 B 错误;在 t=6 s 和 t=14 s 时,振子均处于平衡位置,此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故 C 正确; 由振子的振动周期 T=2π mk 可知,振动周期与振子的振幅无关,故只改变振子的振幅,振 子的周期不变,只增加振子质量,振子的周期增大,故 D 正确.
12A=Asin φa, 23A=Asin φb,解得 φa=-π6或 φa=-56π(由题图中运动方向舍去),φb=π3或 φb =23π,当第二次经过 B 点时 φb=23π,则23π-2π-π6T=t,解得 T=152t,此时位移关系为 23A +12A=L,解得 A= 32+L 1,C 正确,D 错误.故选 BC.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沿着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青山和太阳 D.青山和划船的人
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 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 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的参 照物分别是 ( B )
A 地面和船
B 船和地面
C 山和船
D 都是地面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 地面上的人看到两车都在向东行使,
一般情况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为参 照物;研究星球则以另一个星球为参照 物。
如果题中不指出参照物,就是 以地面为参照物。我们平时常说的, 树是静止的,房屋是静止的,等等, 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Q: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3.运动的绝对性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 物体是不存在的。
活动: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慢慢移 动白纸,观察橡皮是否在运动?
且甲行使的比乙快。如果以甲车上的 乘客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西动。
(填“东”或“西”)
力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 (1)作用不等于接触
(2)接触不一定有力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
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相对于车站是静止的
2. 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 人,河岸上有树。
相对于树来说,人是(运动 )的,船 是( 运动)的。
相对于船来说,人是(静止 )的,树 是( 运动)的。
3.李白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 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和 “孤帆”运动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A ()
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速度:v=s/t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怎么在实验中创造“不受力”的条件呢?
毛巾 纸板 玻璃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 B、理论推测 C、实验加推测
A、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1
轮船是否在运动?你是怎样 判断的?
轮船相对于岸边某一建筑物的位置变化 一个物体 另一个物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 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注:定义中涉及到两个物体 位置变化:1)两物体间距离发生变化; 2)两物体间方位发生变化; 3)以上两者都变化。
运动的相对性即 参照物的选择。
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只撤去
其中一个力,物体的运动状态
将 发生改变 。正在加速的物体,
所受外力突然全部消失,物体将
做 匀速直线运动
。
“科学登山者”小组,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 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秒拍摄记录蜗 牛的位置,发现蜗牛基本做匀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依据 照片获得了数据,如下表:
举重运动是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级的,当运动员
站到磅秤上,下列各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
A、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磅秤的压力 B、人对磅秤压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人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磅秤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 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则由 于他不懂得什么物理知识所致?
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我们所得出 的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可能不同. 4.在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 是相对的。
法国飞行员的奇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名法国飞行员在 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 候,发现身边似乎有一 个“小虫子”,他伸手 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 来是德国制造的一颗子 弹.请同学们根据运动 的相对性思考讨论一下, 他为什么可以用手抓子 弹?
照片序号 时间t/秒
12 3456
7
0 10 20 30 40 50 60
路程s/毫米 0
36.0
60. 72.0
12.0 24.0
48.0 0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处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整个50秒的平均速度是 1.2 毫米/秒。
1、立夏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一种游 戏:斗蛋。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 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 确的是( C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运动的相对性
速度
力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平衡力
下列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是(
)
A、撑杆跳时运动员对杆子的压力
B、跳水时人对跳板的压力
C、射箭时手对弓的拉力
D、射击时火药对子弹的推力
小迷糊放学回家的途中,脚被石头绊了一下, 身子向前跌倒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因为小迷糊的脚受石头 的阻碍,停了下来,而上身 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所以就向前倾倒了。
小结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 物体是不存在的。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运动的物体 B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1. 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A. 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是静止的 B. 月亮躲进云层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C.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 坐在行驶的车上的人,
2.太阳东升西落 太阳 地平线
3.小小竹排江中游 竹排 两岸的山
4.巍巍青山两岸走 青山 竹排
5.车中乘客说:“房屋、树木在后退。”
6.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空中 房屋、树木
同步卫星 地球
行驶中的车
如何选择参照物?
1、参照物不能是研究物体的本身 。 2、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选择
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物体的运动 状态会不同。 3、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方便,要选择 合适的参照物
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A是否 运动的物体B叫做参照物。
注:判断某物体运动时,一定 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研究 对象,一个是参照物。
1)如果物体A相对于物体B的位 置没有变化,则称物体A是静止 的;
2)如果物体A相对于物体B的位 置有变化,则称物体A是运动的。
练习:说出其中的研究对象和参照物
1.地球绕太阳公转 地球 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