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中医执业针灸治疗精华总结

一、中医执业针灸治疗精华总结(颜之推敲原创)一、头痛(颜之推敲原创)1.外感头痛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阿是穴。
百风是阳和,【头痛】。
百风是阳合,【头痛】。
百会,风池,阿是穴,太阳,合谷(1)阳明:庭堂。
庭堂。
(内庭,印堂)(2)少阳:率临外关。
(率谷,足临泣,外关)(3)太阳:后轮天柱。
后仑天柱。
(昆仑,后溪,天柱) (4)厥阴:内匆匆。
内冲聪。
(内关,太冲,四神聪)(5)风寒:烈风(风门,列缺)(6)风热:大曲。
(大椎,曲池)(7)风湿:维权(头维,阴陵泉)(8)肝阳:太太。
太太。
(太冲,太溪)(9)痰浊:中锋。
中丰。
(中脘,丰隆)(10)血瘀:膈血。
割血。
(膈俞,血海)(11)血虚:脾交。
(脾俞,三阴交)附【偏头痛】疏泄肝胆,通经止痛。
足厥阴、手足少阳【偏】率领阿是冲锋外关。
【偏】率临阿是冲风外关。
率谷,足临泣,阿是穴,太冲,风池,外关(1)肝阳:百会行间(2)痰湿:中脘丰隆(3)淤血:血海膈腧二、面痛(颜之推敲原创)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足太阳、手足阳明住下关地仓何故四冲内庭,【面痛】住下关地仓合谷四冲内庭,【面痛】攒竹,下关,地仓,合谷,四白,太冲,内庭(1)眼部疼痛:外关空白(丝竹空、阳白、外关)(2)上颌支痛:颧髎、迎香;(3)下颌部痛:承浆、颊车、翳风(4)风寒:风烈(风池,列缺);(5)风热:,曲关(曲池、外关)(6)气血瘀滞:三关(三阴交、内管)(7)肝胃郁热:行间,内庭(8)阴虚阳亢证:风池,太溪三、落枕(颜之推敲原创)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局部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是要天玄外公后妻,【小心落枕】是要天悬外公后溪,【小心落枕】阿是穴,天柱,悬钟,外劳宫,后溪(1)风寒:合风。
(合谷,风池)(2)气血瘀:合谷,内关(合谷,内关)(3)肩痛:肩髃(4)背痛:天宗(5)督脉:大椎,束骨(6)少阳:风池,肩井四、漏肩风(颜之推敲原创)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局部阿是穴、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阵前聊语【漏肩风】贞前髎髃【漏肩风】肩贞,肩髎,肩髃,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1)肩前部---手阳明:合谷(2)肩后部---手太阳:后溪(3)肩外侧---手少阳:外关(4)外邪:风合。
针灸治疗学总结

针灸治疗学总结引言: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用针灸器或手法在人体特定穴位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和实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的治疗方法以及它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一、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1. 经络系统: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经络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人体内部的主要气血运行通道,经络是穴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
针灸通过在穴位刺激,影响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气血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环境等。
针灸通过在穴位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3. 穴位学说:针灸治疗学的核心就是穴位学说,即人体上的特定穴位在治疗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穴位的选取和刺激方法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穴位的选取要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虚实寒热等的判断。
刺激方法可以运用针灸器刺激,也可以运用手法,如按压、按摩等。
4. 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针灸治疗学的核心之一。
针灸治疗学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有阴阳之分,任何一个器官的阴阳失衡都会导致疾病。
五行学说则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将人体的脏腑归类。
二、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1. 临床常用的刺激方法:(1)毫针刺激法:使用细小的针进行刺激,可以直接刺入穴位,通过旋转或提插的方式进行刺激。
(2)分针刺激法:使用多个细小的针,同时刺激多个穴位,增加刺激的范围和效果。
(3)电针刺激法:在穴位上接入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4)温针刺激法:在穴位上加热,通过热量的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2.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针灸治疗学还可以配合其他疗法,如按摩、艾灸、拔罐等。
这些疗法的结合可以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学的临床应用1.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学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如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
我学倪师针灸总结的215条针灸经验

我学倪师针灸总结的215条针灸经验最近不少同学私聊问我:上次总结的倪师透穴经验太实用了!弥补了我针灸上的缺漏。
还有没有倪师针灸相关经验的总结?来点更全的呗!有求必应,我只能把我早些年就悄咪咪整理好的倪师《人纪针灸》超浓缩精华笔记——215条针灸经验——分享出来。
抓核心、抓重点,越学越精彩。
01心·心血管1. 冠心病:关元、巨阙、少府、涌泉、公孙2. 心脏肥大:巨阙、少府、神门、劳宫、关元、公孙、内关、天突3. 心脏痛:公孙、内关、巨阙、关元、天突、厉兑4. 心绞痛:厉兑、人中、十宣(放血)、涌泉、百会(放血);注意:人中向上斜刺5. 真心痛:巨阙、关元、天突、厉兑6. 心律不齐:关元、太渊7. 心悸:神门、少府、关元【医案】:颜某,男,78岁,江西人,主诉:胸闷心悸8月余。
刻下:胸闷,心慌,畏寒,四肢不温,时有酸胀感,疲倦,乏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大便稀,小便清长。
舌体胖,苔白腻,脉沉细。
针神门、少府、灸关元,日一次,3日大改善,2周痊愈。
02肝胆·少阳·厥阴1. 肝病:肝关、行间2. 肝炎:行间3. 肝硬化:肝俞、行间4. 肝硬化腹水:水分、水道、肝关5. 黄疸:脊中、行间6. 胆结石:肝俞、胆俞、胆石点(胆石点是阳陵泉正下约一寸处压痛点)03脾胃消化·太阳·阳明1.胃病胃痛:中脘(梅花灸;吐血时不可灸)、关元、天枢、公孙、内关【医案】:徐某某,男,40岁。
患胃脘疼痛一年。
其痛上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
在某医院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服中、西药,收效不明显。
病人饮食日渐减少、腹部胀满、少寐、大便溏泄。
余给其灸中脘、关元,针刺天枢、公孙、内关穴,3日胃痛愈。
2. 胃癌:膺窗、鱼际、足三里、天溪、痞根、地五会3. 肚子痛:三阴交、公孙、关元、中极、肠关4. 腹胀:水分(灸)、公孙、消积【医案】:周某,女,52岁,因腹胀3个月加重7天,患者3个月前因饭后(吃饭同时过多)冒寒去河边洗衣服感受寒凉而发病,曾去某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给予木香顺气丸、吗丁啉等治疗月余,未见明显效果。
执业医师针灸学治疗各论总结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阿是穴列缺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太冲内庭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腰痛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痹证治法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坐骨神经痛通经止痛。
循经取足太阳、少阳经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证配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第二节内科病证中风(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各家针灸学说论文

汪机针灸学术思想浅析姓名:朱睿学号:10211114 班级:10针推[摘要]汪机, 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 明代四大医家之一, 学术上尊古而不泥古, 生平著述甚富, 著述等身。
汪氏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在针灸方面有着独到的发挥。
不仅溯针灸之源,释《素问》《难经》针法之要,亦有其个人的见解和评论。
本文据现有文献略述汪机事迹、现存著作,详述其主要的针灸学术思想。
[关键词]汪机针灸学术思想汪机,字省之,祁门(今属安徽)朴墅人,因世居石山,故自号石山居士,人称汪石山。
生于明天顺七年,卒于嘉靖十八年,享76岁。
汪机的父亲汪渭字以望,私淑东垣、丹溪之学。
汪机幼年习《春秋》,补邑弟子员。
他察性恬淡,言出必行,生活节俭,甘守穷庐。
交际信守诺言,相处以仁义为本。
汪机家传医业,本来粗通医理,后因母病呕吐,遂究心歧黄。
在父亲的指导下,凡歧、黄、扁、仓之书,靡不探源求本,经过二十年的潜心力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医学家。
对内、外、针灸,无不通晓,殊症奇疾,发无不中。
【1】汪氏生平著述甚多,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伤寒选录》、《续素问钞》、《本草会编》、《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等。
其弟子辑汪氏治案成《石山医案》一书可视为注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2】今就汪氏的针灸学术思想阐述如下:1 晓经络守经隧论《针灸问对》曰:“针灸当明经络可晓以否?”自圆说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3】一语道破经络的重要意义。
《针灸问对》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荣瑜。
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
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病在阴之阳,刺脉络。
”这说明针灸必须遵循经络,诊断和治疗都要以经络为准绳。
2 “治病无定穴论”出于《针灸问对》其曰:“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
譬之狂潦泛滥,故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
针灸治疗学各家集萃

针灸治疗学各家集萃腮腺炎:列缺(单-灯火灸治86例一次痊愈84例)。
翳風。
角孫。
少商,合谷(現代-少商點刺3-6滴血,刺合谷平補平泻,不留針,经1-3次治療,治愈率100%)。
流行性腮腺炎:照海點刺特效。
瘰疬:秩边,承扶(董景昌经驗)。
天井。
(王玉堂應用肘后歌: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效可验。
并兼用丰隆穴降痰浊,化瘀血)。
支氣管扩张咳血:尺泽,孔最,水金,当嘴角直下四分处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淋巴腺炎:内庭(採用泻法,200例未有不效者)。
哮喘:太渊配鱼际。
四缝(百-點刺,陳林才氏報導,點刺四缝穴治小兒哮喘120例,痊愈108例。
陳氏稱20年来用此法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大部分病例1-2次就不發作,比較頑固的也只點刺3-4次即能控制。
顾天培氏亦謂用此法治小兒哮喘112例,痊愈82例,显效21例。
筆者按:四缝向為小兒疳積等病要穴,用此治哮喘的報導言之鑿鑿,果真如此應該推廣使用,不可因點刺出血疼痛而不用)。
五炷灸(彭静山-中脘,中府,膻中,关元,天樞)。
百日咳:四缝(百-點刺,顾天培氏報導,點刺四缝穴治小兒哮喘112例,痊愈82例,顯效21例)。
注:以四缝治百日咳散見各家報導,有效率極高,應具較高可信度。
點刺四缝功能極多,上至疳積,下至夜游,哭夜病,丹毒,報導效果均極為良好。
為避免針刺痛苦,可用點刺筆,進針迅速,痛苦極小。
在臨床實践中發現四缝穴有鎮静作用,因手掌部多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支配,刺激後有調節大脑神经的興奮和控制作用,中医认為可調和經絡氣血,鎮定安神。
針刺百日咳效果極好,如四缝效果未显,加點刺少商,商陽,更加全面。
身柱(韓明-針刺後加灸。
筆者按:日本人認為身柱為治小兒百病的主穴)。
咳引尻痛:鱼际。
急性支氣管炎:经渠(金經的金穴,為真五行)。
甲亢:人迎。
室上性陣發性及竇性心動過速:神門。
攒竹或魚腰。
内關透間使(現代)心律不齊:关元(彭静山-小腸经病移于心经時,取關元是最有效的,如灸關元治心律不齊)。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

让人必学的针灸名家医话(绝对经典)导读:学习针灸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难,但要学好针灸,又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容易,让我们来聆听针灸名家医话。
辨证取穴八法-杨兆民针灸立法处方遣穴之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针施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
针灸用穴的原则,古今虽无专书论述,但在《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阐述颇为精辟。
如《内经》中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及《难经》中的“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等取穴原则,至今仍然袭用。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根据《难经》“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之病机学说,首创了“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的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脏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于近代通用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道取穴”规律,是在前贤经验基础上的综合,在临床确实行之有效。
本人汲取古今辨证取穴之规律,总结出“辨证取穴八法”,提高了疗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辨证取穴八法是:一、“虚则补上,实则泻下”。
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
”补虚泻实乃治病之大法,但临证时取何穴补之、何穴泻之?我则以“陷者举之”、“高者抑之”之意,凡属虚证取病所上方之穴为主,推而上之,升阳举陷补其虚,凡属实证取病所下方之穴为主,引而下之,导滞泄邪泻其实。
二、“新则取末,久则取本”。
病有暴病,久病,取穴亦当远近。
病之初起,邪气新客,未根深于脏腑,故可取四关、四末之穴,即《内经》“荥输治外经”之意;久病邪恋,元气乃伤,阴阳形气不足,其治宜取躯干之穴,即脏病取俞,腑病取募以及脏腑、气血所属之八会穴,调脏俯之气。
三、“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经云;“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凡气实、气郁之证,多走而不守,动而不静,应求四肢远端之穴;凡气虚、血滞之证,多邪气留恋,静而不动,取穴应以头身之局部或邻近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
(朱震亨)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1张机字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阴证用灸热证禁灸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2王熙字叔和西晋《脉经》a以虚实分经辨证补充有经病候b发展俞募穴理论记载五输穴运用3葛洪字稚川东晋《肘后备急方》《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109针灸急救方99救急灸方A卒病用灸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壮数以阳数为主)d创用一夫法最早使用同身寸4陈延之晋隋《小品方》灸法简便重视化脓灸施灸选穴5刘涓子东晋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针烙”“火针”治痈疽6巢元方隋朝《诸病源候论》经络病机(正经奇经主要针对内科疾病)7杨上善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考订经穴理论阐释经脉腧穴定义以经统穴为针之法,调气为本8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a善用指寸取穴法b强调经外奇穴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创举惜散佚。
9王焘唐代《外台秘要》a以经统穴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10杨玄操唐代注释《难经》《难经集注》11王冰唐代《黄帝内经素问》注《素问》影响最大引用古籍多补充缺漏篇章宋金元1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2庄绰字季裕南北宋《灸膏肓俞穴法》《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收入《针灸四书》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灸后补养3窦材南宋《扁鹊四书》须时扶阳灼艾第一灸补脾肾4许叔微字知可《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阴证,阴毒速灸说阳证刺治说灸补肾阳5王执中字叔权南宋《针灸资生经》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6闻人耆年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7席弘字宏远宋《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行针审穴说毫针补泻手法补泻迎随说平补平泻说8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金元四大家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灸引其热说9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伤寒取五输说大街经说经络取原法重视特定穴放血重视井穴原穴荧穴10张从正字子和金代《儒门事亲》火热血实,法宜刺络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出血以养血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11李杲字明之晚年东垣老人金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A泻其血络多用三棱针可实证热证虚证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阴臭针法(行间,少冲)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灸治疠风(承浆)灸治项疽12何若愚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
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13窦汉卿金元《针经指南》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14王好古字进之海葬老人元代《此事难知》重用原穴:“拔原”说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15罗天益字谦甫元代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16王国瑞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17朱震亨丹溪翁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毫针攻邪行滞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18滑寿字伯仁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明代1刘纯字宗厚明代《医经小学》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进针得起退针)补泻法2徐凤字延瑞明代《金针赋》《针灸大全》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三才”补泻调气出针法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e重用八脉交会穴重视灸法3汪机字省之明代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