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方案

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区域经济联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区域经济联系的类型和特点;3.能够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联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2.区域经济联系的类型和特点;3.区域经济联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经济联系对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基本知识理解(30分钟)教师讲解区域经济联系的类型和特点,并给予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的方式理解和记忆区域经济联系。
3.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个案例,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
案例涉及不同经济地区之间的联系,学生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不同地区之间会有这样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小组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展示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评论,加深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理解。
5.知识总结与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提醒学生区域经济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并开展与其他相关知识的拓展讨论,如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等。
6.课堂练习与作业(10分钟)教师布置与区域经济联系相关的课后作业,并提供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的掌握程度。
3.回顾与学生的反馈和讨论,评估教学效果,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重要经济区域和企业,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性与影响。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课题 1.4区域经济联系备课人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双层次问题导学法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分析〔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通过对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查找资料认识当前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通过读图1-21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讨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及意义。
3.联系当地的实际例子,讨论转移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造成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1、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B3.1.4区域经济联系 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1.4区域的经济联系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
投影、图片、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个案设计
依案导学
通过提问学生你知道APEC吗?引出当今世界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地形:穿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过长江,最终送到上海市。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呵呵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二)西气东输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气东输线路图,讲解同学请其他学生找出西气东输主体线路经过的省区和地形。
(教师补充)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1改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区域经济联系 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表现及影响;2.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2.教学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如APEC 、WTO、EU等国际组织;经济全球化,如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等表现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的意义:①对口帮扶成效明显;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③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④东、西部地区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2.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我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资源短缺现象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线路和方案示意图:三条线路的比较:思考:南水北调工程率先建设的是东线工程,为什么? 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地势低平,工程难度小; 下游干流水量大,取水有保证;●京津唐、山东半岛用水紧张。
总结:南水北调有利影响:①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②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③促进经济发展;④美化环境;⑤控制地面沉降。
南水北调不利影响及对策:(二)西气东输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上海通过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
我国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
总的格局: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西气东输的意义:对东部地区:①改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③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西电东送西电东送的北线、中线、南线工程线路: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火电送至京津唐地区;中线:长江三峡水电送往华东地区;西线:西南水电送至广东。
高二地理教案 1. 4 区域经济联系1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目的: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教案过程: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b5E2RGbCAP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p1EanqFDPw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DXDiTa9E3d2、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
<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
<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
)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RTCrpUDGiT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4、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放加影响,会影响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举例)5PCzVD7HxA例:黄土高原只是破坏植被。
必修3《1.4 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教师用)

东里中学2019-2020学年度课堂教学导学案
新疆、四川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分别是(
市场、产业基础 B.原料、劳动力 C.交通位置、技术
我国服装产业()
在西部地区的服装加工企业布局将更加分散
专业化生产将突出,规模效应将减弱
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生产分工将更加明确
研发设计和销售基地向西部转移
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
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
下图为上海市与浙江省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图。
读图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
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
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
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
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
(放映幻灯片)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分析中形成一种答题模版,对意义类型的问题怎么回答,对影响类型的题目怎么答题。
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自己对另外两种资源调配中的问题、路线、意义等按照本节所讲自己整理。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资源调配的原因
2、资源调配的对区域(调入区、调出区、沿线)影响(有利、不利):
板书设计:
区域经济联系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原因
2、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