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初探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初探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初探作者:周敏来源:《设计》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我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内现代设计水平也得到高速发展。

我们开始“走出去、引进来”并更多地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将本土文化和设计思想采用西方后现代设计手段和先进材料表达出来,不仅使得我国当代设计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我国的设计走向世界舞台。

关键词: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设计手段设计思想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建筑的形式和界定有了一定的变化。

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有所变化,世界建筑观念也随之改变,于是现代建筑产生了。

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重视功能,提倡实用性。

就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所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往往会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

于是一部分西方国家最先产生了突破功能性的人性化与自由化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先影响到建筑领域后来逐步发展到文学等多个不同的领域。

不同于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不再力求设计中的使用功能,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的装饰性,这一时期的设计大胆打破了以往的思想,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建筑本身的视觉效果。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从文丘里的“反现代性”到詹克斯明确提出“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表示西方和世界设计潮流开始发生转变,在理论上逐渐摒弃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并产生了一系列后现代建筑和理论。

由于人们对以往千篇一律的建筑开始厌倦,在精神和审美方面有了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出现了,总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特征:1.推崇非理性,批判理性化;推崇差异性,批判“整体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现代主义过度强调理性化,所以形成了很多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极力反驳这一点,其主张装饰性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不再只是注重理性的功能主义而是推崇创新、求异,追求与众不同。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以建筑为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作者:赵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8期文/ 赵阳、周美霞江苏大学中国镇江 212013【摘要】随着设计的发展,“后现代”一词在得到了更多关注。

“后现代”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时间概念。

它潮流时尚,不墨守成规。

后现代萌芽在建筑领域,随后发展到工业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从建筑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中国现代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相对空缺,因此国内先驱纷纷向西方学习已经成熟的先进的设计思潮和设计方法。

同时,西方设计主动进入中国,给国内设计界予以启发。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为基础,以其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为主线,以建筑的设计为例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设计;建筑1 概述“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是不同的。

“后现代”是历史时期,是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即20 世纪70 年代后的设计探索。

“后现代主义设计”早期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细想基础是反现代主义设计,它的设计实践十分复杂独特,而且流派纷杂。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体分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新现代主义。

如果按照设计风格来划分,怎可以进一步的分为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以及微建筑风格等。

2 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主要是具有高度隐喻的设计风格以及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

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上,注重文脉、历史主义和象征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的历史、乡土性以及民族性等使它开始朝着隐喻式、乡土式以及新模棱两可空间发展,它通过激发人们的阅历和经验来构成各种联想,加强设计当中的含糊性和戏谑性。

与此同时,后现代派一直致力于发掘传统文化意义,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他们竭力在作品上利用传统文化的意象,使作品尽可能地表现出自然、亲切和美观的形象。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殷 都 学 刊
念 和等级 制度 被 颠 倒 了 , 代 主 义 中的个 性 和 风 现
格被消 除得 一干 二净 。
里达 。其 他 代 表 人 物 还 有 德 国哲 学 家 哈 贝 马斯
等 。哈 贝 马 斯 是 一 位 维 护 现 代 性 的后 现 代 主 义 者 。他对 人 与人 的关 系 的 强调 , 以及 在 人 际关 系
2 后现 代 主义 思潮 的文 化特征 . 美 国学者 弗雷 德里 可 ・ 拇 逊 教 授 在 《 现 杰 后 代 主 义与 文 化 理 论 》中 , 括 了后 现 代 主 义 文 艺 概
四个基 本 审 美 特 征 :即 : 体 消 失 、 度 消失 、 主 深 历
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及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 的存在 主 义文 学 和 “ 掉 的 一 代 ” “ 色 幽默 ”、 垮 、黑 荒诞 派戏剧 、 新小 说 派 , 等 。 等
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 现代 主 义 ; 后 文化 思 潮 ; 思 ; 元化 反 多 中 图分 类 号 :0 9 B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28 2 1 )2— 0 1— 4 10 0 3 (0 0 0 0 7 0


现代 主义 与后现 代 主义
后 现代 主 义是 2 0世 纪 末 西方 社 会 流 行 的 一 种 哲学 和文 化 思 潮 , 显 著 特 征是 强 调 反 思 和批 其
境 和下 意识 领域 , 求 表 现 人 们 在 一 瞬 间感 受 到 追 的 、 秘的、 神 抽象 的王 国 , 方 学者 把 这 种鼓 吹 反 西 现 实主义 的 、 主张 作 家 任 意妄 为 和疯 狂 自我表 现
的文艺思 想 , 统地 称之 为 现代 主义 思潮 。 笼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后续,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语言、意义和视角的多元性,它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包括文学的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的角度上。

后现代主义关注多重语言、多种说话方式及视角,这使得中国当代文学从传统的叙事性文学中走出来,创作方法上更为宏大和多元。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们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吸收和产生了更加豪放、多元、自由的创作思想,创作出大量适应时代潮流、展开文化多元性的作品。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手法上。

后现代主义拒斥传统的叙事方式和递进、井然有序的方式,而是提倡将文本看作一种开放的、流动的、非正义化的体验和构成,这使中国当代文学得以采用多种叙述策略,如折叠、漫游、插叙、非线性叙述、拼贴等手法,这些手法让文本更加复杂,也更富有艺术性。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自身文化传统的发扬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化多元和文化相交融,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多样性的文化语境。

以村上春树为例,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不仅融入了东西方文化的互动,还通过很多文化符号来推动文本的发展,使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精神,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但是,后现代主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作品晦涩难懂,有时让读者不得要领,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使文学成为智识精英的专属领域。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过分强调自我主义和无意义主义,这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读者心态不正,误导读者思想。

总体来讲,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使中国当代文学拓宽了发展空间,更好的符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当然,也有其负面影响,我们要理性看待,不断扩大文学的多元性和普及性。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和影响一、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叙事和权威观念进行了挑战和解构,展现出多元、混杂和反思的特性。

1.1 拆解现代主义的元叙事后现代艺术家拒绝接受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宏大叙事,即认为历史和社会有一个统一的进步方向。

他们认为这种元叙事是主观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压迫性的。

因此,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呈现出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以此来揭示和质疑这种叙事的权威性。

1.2 多样性和混杂性:拼贴与引用后现代艺术中的多样性体现在它对各种风格、媒介和文化的包容性上。

艺术家们常通过拼贴和引用不同元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混合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表达对文化边界和艺术边界的消解。

1.3 对权威和中心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挑战传统的艺术权威和审美标准,拒绝承认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理论可以占据主导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自我表达和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权力结构的虚伪和多变,鼓励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读作品。

1.4 语言游戏与自我指涉后现代艺术常常利用语言的游戏性和自我指涉性,让作品在意义的构建上产生自我参照和循环。

这种手法使得艺术作品的含义变得开放和不确定,鼓励观者参与对话和解读,而非被动接受。

1.5 现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后现代主义艺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艺术家们经常在作品中融入超现实的元素,或者通过模拟和仿造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这种方式促使观者重新思考现实的本质,以及艺术在反映现实中的作用。

总之,后现代主义艺术以其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对现代主义传统进行反思和挑战的艺术运动,它拒绝单一的真理和权威,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2.1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与大众文化的挪用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将大众消费品和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艺术创作。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背景;特征;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将科技作用推向极端。

资产阶级还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从而使国内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第三,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

大工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最典型的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解构理性、颠覆传统。

后现代主义核心主题就是解构各种各样的理性主体观念,认为理性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压迫性”力量而存在的。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与攻击就是致力于揭示理性的真相,展示它不为人知的或为人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人本主义是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现代性的另一根本原则,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此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己处于宇宙的中心,是世间最高贵、能力最强的生物并优越于其它物种的观点,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不过是人类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个借口,因而是不合理和荒谬的。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真理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在近几十年来对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论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论的积极影响之所以能够发生,主要决定于中国文艺理
论工作者能够紧密结合中国语境,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吸收。

首先,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反思性,这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
点之一。

它以批判性眼光审视和剖析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
化等异化的新形式、新特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态势,而且对当代中国文论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危机进行自我
反思和批评有着重要的启迪。

其次,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和谐,主张差异性、非同一性。

强调世界的多元性和
多义性,强调视角的多面性、意义的多重性和解释的多元性。

这对于中国当代文
论打破单一文论体制从而走向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当代
中国文论走向开放、多元的新时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再次,后现代主义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论对形而上学
的思维方式形成有力的冲击,有助于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特别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方
式以及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最后,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中国文论的建设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主体观,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直接表现为反对和否认人对自然的支配、掠夺和征服,
为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在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之中,人不再是
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看护者。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
相对而言,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较小,而且集中在大城市,这
种影响常常与现代主义的各种观念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是在生活中刻意追求个
性化,包括服饰、行为等都显示出叛逆风格。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第一,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自身经济实力的
迅速增强,大众在物质欲和金钱欲的刺激下,不仅开始追求更大的物质财富,而
且随之而来的就是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特别是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表现为热衷
于快餐式的西方文化样式。

第二,文化生态的失衡。

文化生态不仅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人的
科学文化素质。

西方后现代主义认为工业文明的成就本来是人类解放的前提,而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却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病态社会。

在当今中国社会,精神疾病和自杀率急剧攀升都是被
这种压抑人性的文化摧残所致。

所以,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生态在中国的发展是
不和谐的。

第三,精神危机和伦理道德缺失。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消解及
否定,将导致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

我们将会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和伦理
道德缺失,这种消解主义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出现了对崇高、道德、理想
极力否定的不良现象。

中国正面临着走向现代化的任务,正在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我们要清醒的
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经验教训,更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主流思想的负面作用。

对于后现代主义,我们仍旧需要有进一步了解,研究和关注它对我国社会和人们
的思想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守森.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该如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0-18(008).
[2] 朱立元.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01):67-90.
[3] 葛晨虹.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3(05):96-103.
[4] 石苏谊,穆阳远.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10(01):20-21+51.
[5] 曹翔.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67-69.
作者简介:杨洁(1991—)女,山西太原,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2015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