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的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与”的意思如下:
1、作动词:赐予;结交;参与。
示例:《史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2、作名词:党与,朋党;盟国,友邦。
示例:《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
3、作介词:跟,和;及;为,替。
示例:《战国策》:“与臣而将四矣。
”
4、作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
示例:《战国策》:“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5、作副词:通“举”,推举,选举。
示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与”常用词组:
1、与夺:赐予和剥夺;
2、与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3、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4、与民更始:政治革新;
5、与其: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一、引言在文言文中,“与”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其用法和意义也非常丰富。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示并列关系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比如:“古者民生无他求者,膳以五穀,衣以羽皮,居以石室,則可謂之足矣。
”(《礼记·檀弓上》)这句话中,“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表示一种并列或叠加的关系。
通过使用“与”字来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能够有效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平等、相伴、相互作用等关系。
三、表示附加关系除了表示并列关系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附加关系。
比如:“九月则与京师告急而国家危矣。
”(《资治通鉴·唐纪》)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九月时发生了两个事件:京师告急和国家危机。
其中,“与”字起到了连接两个事件的作用,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和完整。
四、表示对比关系在文言文中,“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对比关系。
比如:“昔之兴也,於斯为盛;而今之势也,沦丧至此矣。
”(《礼记·檀弓下》)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过去和现在的两种情况,通过对比突出了差异和变化。
使用“与”字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不同时间或事物之间的对照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五、表示选择关系此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选择关系。
比如:“心穆暨群卒议曰:‘大丈夫生共凶危,死以成功,与登岸逐鹿鱼,老夫请从进不能退。
”(《左传·昭公四年》)这句话中,“与”字表达了两个选择:要么死于战场以求成功,要么登上船只射猎鱼类。
通过使用“与”字,作者展示了人们面临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并揭示了他们追求成功乃至牺牲自己的精神。
六、总结综上所述,“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以及选择关系等,为作者传递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理解“与”字的用法和意义,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的含义。
2016年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与”的用法

“与”的⽤法
1.作介词
⑴引进共同活动的⼈。
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相见(《鸿门宴》)
②⽽翁归,⾃与汝复算⽿(《促织》)
③⾄莫夜⽉明,独与迈乘⼩⾈,⾄绝壁下。
④独乐乐,与⼈乐乐,孰乐?(《庄暴》)
⑤上官⼤夫与之(屈原)同列。
①微斯⼈,吾谁与归?
⑵引进动作⾏为的对象(受益者)。
译为:给,替,为。
①陈涉少时,尝与⼈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尔其⽆忘乃⽗之志!(《伶官传序》)
⑶引进⽐较的对象。
和,跟,和……⽐较。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2.作连词
⑴表⽰并列关系。
译为:和,跟,同。
①然谋⾂与⽖⽛之⼠,不可不养⽽择也(《勾践》)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以⾏。
(《勾践》)
③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谋攻》)
⑵与其它虚词连⽤,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
常⽤“与其”跟“宁”、“⽏宁”、“孰若”、“岂若”等配合。
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①与⼈刃我,宁⾃刃。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童区寄传》)
③与其饿死道路…⽏宁毙于虞⼈(猎⼈)。
3.作语⽓助词,通“欤”。
①⽽君逆寡⼈者,轻寡⼈与? (《唐雎》)
②⽆乃你是过与?(《季⽒》)
③然则废衅钟与?
4.实词⽤法(略)。
虚词“与”的用法

3、【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比, 和……比较。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吾与徐公孰美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4、共同,一起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5、给予,授予。
▪ 则与斗卮酒 ▪ 则与一生彘肩 ▪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6、动词,结交,亲附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失其所与,不知 ▪ 夫人之相与
▪ 7、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 表示感叹或疑问。
▪ 子非三闾大夫与
▪ 8、赞同。 ▪ 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 ▪ 吾与点也。
▪ 7、等待。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8、参与。 ▪ 蹇叔之子与师。
▪ 9、对付。 ▪ 庞煖易与耳。
难点突破
▪ 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蜩与学鸠笑之曰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怀王与诸将约 ▪ 竖子不足与谋
▪ 彼与彼年相若也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舟与哨相后先 ▪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2、介词,和,跟
▪ 日与其徒上高山 ▪ 外与天际 ▪ 遂去,不复与言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 相如闻,不肯与会。 ▪ 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 而能与世推移
与的用法和详细解释

與的用法和详细解释“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法,既可以作为连词、动词,也可以作为介词、量词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与”的意义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解释“与”的用法及相关搭配。
一、连词“与”的用法1.1 表示并列关系“与”的最基础的连词用法是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或句子。
例如:“与朋友一起去旅行”、“与其争吵,不如大家好好商量”。
1.2 表示对比关系“与”还可以表示对比关系,用于连接对比的内容。
例如:“与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更加便利了”、“他的成绩与他的努力成正比”。
1.3 表示选择关系在一些情况下,“与”还可以表示选择关系,用于连接对比的选择。
例如:“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早点回家”。
二、介词“与”的用法2.1 表示关系、联系“与”作为介词时,常常用于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系。
例如:“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个故事与真实事件有关”。
2.2 表示比较、对比“与”还可以用于引导比较、对比的对象。
例如:“她的美丽与聪明同样令人惊叹”、“这本书的内容与那本书有很大的不同”。
2.3 表示交流、交往在一些情况下,“与”还可以表示交流、交往的关系。
例如:“她与同事之间相处得很好”、“他们与外国人交流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动词“与”的用法3.1 表示给予、传递“与”作为动词时,常常表示给予、传递的意义。
例如:“他与我分享了他的快乐”、“他们互相之间真诚地与彼此交流”。
3.2 表示相符、相应在一些情况下,“与”还可以表示相符、相应的意义。
例如:“他的行动与他的承诺不符”、“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与广告宣传不相符”。
四、“与”的相关搭配4.1 与…相关“与”可以与“相关”搭配使用,表示与某事物有关。
例如:“这篇文章与我们的研究课题相关”。
4.2 与…相似“与”可以与“相似”搭配使用,表示与某事物相似。
例如:“他的作品与大师的风格相似”。
4.3 与…共存“与”可以与“共存”搭配使用,表示与某事物共存。
“与”的用法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
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表并列。
和。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2.表选择。
与其。
与人刃我,宁自刃。
(《史记。
鲁仲连列传》)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一、古文中“与”的用法及含义在古代文言文中,“与”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
它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具有丰富的用法和灵活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与”在古文中的用法及含义,并给予相应例句进行解析。
二、“与”作为动词的用法1. 表示给予或授予的意思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
”其中,“不尤人”就是由动词“与”表示的意思,指责别人。
这里体现了“与”作为动词时所表达的一种赠予、给予或者传递给他人某种东西或情感的含义。
2. 表示使役或劝告例如,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一句话:“唾尔以命尔,勿忘尔身以下(下 ),乃启齐杜门。
”这里,“唾尔以命尔”中的“以命尔”即由“与”表示,表示某种使役或劝告。
三、“与”的介词用法1. 表示和谐共处例如,《左传·襄公十九年》:“退食而与人共焉。
”从字面上看,这里的“与”可以理解为“和”,表示在同一个地方与其他人一起共事或共处。
2. 表示把某物分配给他人《庄子·外篇·秋水》中有云:“天下皆忻忻焉以受其福,萌生希夷之志。
”其中的“忻忻焉以受其福”中,“以受其福”的“以”即通过介词“与”表示,意思是把某种幸福或好处分配给他人。
四、“与”的连词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
不可以呼啸而吞噬,则为之敦;臣弑君则罪大于夫杀人者。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这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的用法就体现了连词“与”的意义,表示长幼、君臣、父子等关系的并列。
2. 表示转折关系例如,《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人逃百无一得谓之死,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
”其中,“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中的“又”与“与”都属于连词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五、“与”的助词用法在一些动宾结构中,作为动词的助词,可以加强动宾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尔雅·释阳》中有这样一句话:“喇,表也;黎,《尔雅》云,‘政事贵组成’。
古汉语文言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五:与.《说文解字》:“与,赐予也。
一勺为与。
”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
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
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
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
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
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
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二、介词“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为”“替”等。
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将进酒》)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
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
可译为“将”“把”“使”等。
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的用法
“与”的用法在中文中十分广泛,可以表示“和”、“一起”、“以及”等多种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与”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与”可以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汉语的“和”、“并”、“又”、“同时”等词。
例如:
1.他与我一起去旅游了。
2.你与我、他与她,大家都可以一起参加。
3.那个年代,与现在不同,人们的生活很朴素。
4.他的话并没有打动我,与我想象中的不同。
5.我与他同时到达了机场。
1.与其日夜操劳,不如安心享受生活。
2.你可以比较一下两者的优缺点,与其选一个大家都不满意的,不如选一个最适合
的。
3.与其他公园相比,这个公园的设计更加优美。
三、表示复合结构
“与”还可以表示复合结构,连接成分之间有诸如“从、自、因、借、替、随、依”
等关系。
例如:
1.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木匠了。
2.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3.她一直很喜欢音乐,因此决定要学习音乐专业。
4.这次会议,我借机会向大家汇报了一下部门的工作情况。
5.他把自己的车替我修好了,真是太感谢他了。
6.他喜欢随心所欲地旅行,不喜欢被计划束缚。
7.在办事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法依规进行,不偏不倚。
1.这个考试大家都没考好,与其担心不如好好准备下次的考试吧。
2.这个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很大,而且销售额也不错,与其想着去竞争它,不如好好吸
收它的经验。
3.这件事情本来就很麻烦,何况你这么做只会让它更加复杂。
1.我在这里待了越久,就越喜欢这里的人和事。
2.他在工作上的表现愈来愈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赏。
1.尽管已经失败了一次,他仍然坚定地继续着自己的梦想。
2.虽然天气变化无常,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早出晚归地努力工作。
“与”还可以表示句型结构,如“与其说……不如说”、“与其说……不如说它……”等。
例如:
1.与其说他是倒霉,不如说他运气不好。
2.与其说这是个问题,不如说它是一种挑战。
总之,“与”的用法非常多样,且可以与各种词语和句型搭配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