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篇一:文言“以”的句子】城南学校九年级文言知识归纳先口头翻译句子,然后思考“以”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以为妙绝。

(《口技》)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6、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1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1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13、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14、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15、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扳》)16、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捕蛇者说))17、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1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4.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
5.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表结果
以致,因而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转折、递进等多种关系。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动词
认为
1.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表原因
因为、
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表凭借
凭借、按照、依靠、根据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方式
把,拿、用
1.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2.屠惧,投以骨《狼》
3.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
4.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5.必以分人。《曹刿论战》连词来自表目的来,用来
1.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不译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6、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不得已而为之。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一、作连词
★★★★★
1、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内容可调换位置。“而 且”、“又”、“和”或不译。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
①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 飞——不劳而获。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惑而不从师
3、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
4、表修饰关系,前一个词是后一个动词的状语, 有主次之分,译为“着、地”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有先后,不同时 发生。“接着”“然后”“就”或不译。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表并列关系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 表假设关系 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 表转折关系 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蓝, 表递进关系 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表修饰关系 表承接关系 代词,你 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 句末语气词,啊。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12/10/2021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虚词教学文档

虚词教学文档

• 3.代入分析法
• ★4.看位置和结构
一、其 ★★★
1.作代词: 作第三人称,作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作指示代词 ★ 2、作副词 表祈使(婉商、希望),表揣测,表反问 3、作连词 表选择,表假使 4.音节助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⑥他,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趣 味 话“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 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 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 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4其 必曰:“吾5其与之.”焉敢如此?
①代词,作定语,他的; ②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 ③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④代词,他们; 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 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 在,从。
• ⑸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 • 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 3、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 4、动词
1.以为,认为。
• 2.用,任用。 • 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6、通假 1.通“已”,已经。 2.通“已”,止。
•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 ⑵把……作为或制成。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 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初中文言文常用短语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短语用法一览表
非……则……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选择关系,相当于”不是……就是……”。
未若……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表比较,“不如”的意思。
由是……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相当于“因此”。
是故……
(1)是故圣愈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表原因,相当于“因此”“所以”。
以故……
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列传》)
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若……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何……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表反问,相当于“有什么……呢”。
不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表反问,相当于“不也……吗”、“对……怎么办”的意思。
……何如
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宋定伯捉鬼》)
表以为额,相当于“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
若夫……至若(至于)……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2)表目的,相当于“用来……”、“通过那样的方式、途径来……”的意思。
何所……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1)何所+动词=所+动词+何。“何所”可译为“所……者为何”。
(2)偏正式名词短语,相当于“什么地方”。
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
5.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表结果
以致,因而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转折、递进等多种关系。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动词
认为
1.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不译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方式
把,拿、用
1.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2.屠惧,投以骨《狼》
3.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
4.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5.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1.以光先帝遗Biblioteka 《出师表》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表原因
因为、
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表凭借
凭借、按照、依靠、根据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