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之的用法 文言文6种翻译

之的用法文言文6种翻译一、“之”的基本含义及用法“之”是一个常见的代词,其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名词、代词和介词使用,具有指示、修饰、连接等功能。
1. 作为名词,表示事物的归属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
2. 作为代词,可以指示前文或后文提到的事物。
例如:“古人云:‘敬天而行之’”,其中“之”指代前文提到的“敬天而行”。
3. 作为介词,表示目标、范围等关系。
例如:“臣愿儿曹明月之暗自牵引也。
”这里,“之”表示“明月对儿曹的牵引”。
二、“之”的六种常见翻译方法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准确表达句子意思。
1. “之”翻译成其它代词或名词这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
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需要,将“之”转化成代词或名词进行表达。
“吾闺弟家财已散,由我弟兄之不肖也。
”可以翻译成“因为我弟兄不孝”。
2. “之”翻译成动词或动词词组当句子需要表达一个特定的动作时,可以将“之”翻译成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
“堪笑此辈楚共楚之”。
这里,“之”可以翻译成“虐待”。
3. “之”翻译成形容词或副词有时候,“之”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代词等,并表达一种属性或状态。
“权谋多端,智勇过人者甚之。
”可以翻译成“有很多人智勇过人。
”4. “之”和“乎”的合并使用在某些情况下,“之”和“乎”会连用,表示强调、加重语气。
例如:“何为高鉴乎?鲁仲连能以一身取全尸也。
”中的“之乎”,可翻译为“究竟”。
5. “之”与介宾关系的转换有时候,“之”构成了一个介宾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转换表达更清晰的意思。
“君心誓不复入吴,吴中豪杰皆闻其信者甚众。
”中的“之”可以转换为介词“在”。
6. “之”引导的定语从句有时候,“之”可以引导一个修饰词或者修饰成分,形成一个定语从句。
例如:“已而张子闻其言草长蟲生”的“之”就是引导一个定语从句。
以上六种翻译方法覆盖了大部分情况下对于“之”的准确翻译,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 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 主语+之+谓语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 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 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 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 宋国有什么罪呢?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 谓语。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
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 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 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 有?”即为“宋有何罪?”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 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 中心语的后面。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 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 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 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 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 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 《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三、“之”作助词用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 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 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之”字用法总结归纳一、“之”作代词用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二、“之”作动词用格式:某人+之+某地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行不知所之。
——《庄子》三、“之”作助词用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格式: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2.“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格式:名词或代词(主语)+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格式:时间副词+之或动词 +之(非宾语)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填然鼓之。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一、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广泛使用的代词和介词。
它的用法灵活多样,常用于表示关系、连接词语之间的成分,并能够起到修饰、补充、强调等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词语。
1. 之字作为代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字常常作为代词使用,表示“它”的意思。
它可以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例如:2. 之字作为介词使用除了作为代词,之字还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方向:当之后接动词时,可以表示行进或者移动目标的方向。
例如:(2)表示目标:当之后接名词时,可以表示行动的目标或者所指对象。
例如:(3)表示方式:当之后接动词或者副词时,可以表示达到某种状态或者采取某种方式进行行动。
例如:3. 以“如是”结构启示后一句话“如是”这个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表示根据前一句话所描述的情况,下一句话也是这样。
其形式常见的有“如是者、如是故、如是说”等。
例如,在《论语》中就出现了很多以“子曰”开头,“如是”结尾的句子。
这个结构可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并强调下一句话对前一句话的呼应和印证。
4. 之字及相关词语在文言文中,除了独立使用之字外,还有一些固定搭配或者相关词语也需要了解。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例子:(1)苟:意为如果、假设。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苟之”,表示如果……则……的意思。
(2)不然:表示否定、反驳的意思。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不然之”,表示相反或不同的观点。
(3)皓首:指头发白了,多指老年人。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皓首之年”,表示经历多年岁月后的年纪。
二、总结在文言文中,之字具有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使用,指代特定事物或抽象概念;又可作为介词,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此外,之字还常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一些固定搭配表达特定意思。
通过学习之字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够正确解读和理解文言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意思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意思之的用法——探究文言文中的8种意思引言: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义。
其中,「之」是一个常用的字眼,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达多种意思。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之」在文言文中的8种常见用法,并举例说明其具体含义。
一、指示代词1. 表示所属关系在篇章中,「之」可以作为指示代词,表示事物与人或地位、领域等之间的所属关系。
如《孟子·尽心上》中所言:“祭如在亩贩者门内,则祭县也。
”这里「之」被用来指示主语“祭”,表明其所属关系,“祭”属于“亩贩者”。
2. 表示前述有时候,“之”也可用来指示前述事物,在后面提及后再加以描述。
例如《左传·宣公》记载了“唯汝鹿我马。
”这里「之」就作为指示代词使用,表示前述“马”的后果以及它与第二个名词“我”的关系。
二、连词1. 表达并列关系「之」还能作为一个连词使用,表示前后两个相同词性的词或短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如《左传·宣公二年》中所说:“小戎与大 M城。
(天)之雾凄风。
”这里「之」起到连词的作用,将两个名词短语“小戎”和“大M城”连接在一起。
2. 表示比较关系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来表示比较关系,在句子中起到引导成分的作用。
例如《梁书·窦泰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前章尼云:‘本心好剧(禽)者,请掾憧倚人耳。
”这里「之」引导着一个动宾短语“请掾憧倚人耳”,表示对之前提及内容进行比较。
三、介词1. 表示动作方向在文言文中,“之”常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动作方向。
如《出使北方国贺日时表》写道:“来俄罗斯偶像庙方丈出因修筑家庙回中国明代。
”这里「之」表示从俄罗斯庙出发去中国的动作方向。
2. 表示动作结果此外,“之”也可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结果。
例如《灵预记·宋仁宗时政要》中的一句话:“辅之有识。
”这里「之」表示的是与“辅”所代表的“人”的结果性宾语。
四、副词1. 表示程度或状态文言文中,「之」也可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或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4)提宾句的标志: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3.做动词:到、往。
子将安之为1.做介词:给、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做动词(1)做、成为(2)表判断“是”具为一体/中轩敞者为舱3.表疑问的语气词:何哭为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