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典雅的文学体裁,其独特的文风和强大的表达力也常常被广泛研究。

而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的“以”字用法也是文言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用于多种用法的虚字,它既可以用于指明主体,也可以用于指明状态,或者表达抽象的概念等,使文言文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

一、表示主体
“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主体,如“以孝字传授”,表示以孝道传授;“以言教诲”,表示以言语教诲;“以乐哀”,表示以乐器发出哀伤的乐声等。

二、表示状态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如“以偏激见赐”,表示凭借偏激的见解给予;“以学问报国”,表示凭借学问来报效国家;“以报父以报母”,表示以自己的善行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三、表达抽象概念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于表达抽象概念,如“以心结心”,表示彼此互相思念;“以恩获恩”,表示以慈恩得慈恩;“以视贯耳”,表示视而不见,耳而不闻等。

四、表达虚拟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来表达虚拟的说法,如“以负责抱怨”,表示按负责的方式去抱怨;“以忠心报答”,表示以最真诚的忠心去报
答;“以南行北归”,表示以南行去北归等。

以上所述就是文言文中“以”字用法的一些典型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中“以”字用法的多样性,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更能体现出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

赠~鲜花。

文言文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广视听;~待时机
2.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言文以字作为名词的用法
1.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2、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3、通“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4、通“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5、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6、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7、作语助。

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作为动词,“以”可以表示“认为”、“有”、“用”、“举用”等意思。

2. 作为介词,“以”可以表示“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另外,“以”字还可以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 作为连词,“以”可以表示“和”、“就”、“来”、“以便”等意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文言文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者。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那可有意思的意思和
用法!你看哈,“以”有时候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杖,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比如说“以”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铅笔写字一样,“以刀劈狼首”,这
不就是用刀去砍狼的脑袋嘛!再比如“以”能表示“凭借”,哎呀呀,这就好像你凭借聪明的脑袋瓜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还有啊,“以”还能表示“因为”呢,就跟你因为下雨没出
去玩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想想,这“以”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就像一个多变的小精灵!难道你不觉得它很有趣吗?我觉得啊,
文言文里的这些字可真是太有魅力啦,我们得好好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呀!
我的观点就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体会。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
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以”字用法
(以)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⑴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一一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一一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一一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
(1)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一一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一一(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 •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 •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一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一一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 •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一一(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
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

“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

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一一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一一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 •“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

例如: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一一(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
范围。

可译作“以”、“往”等。

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一一(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一一(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一一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

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

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 •“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
于“认为”。

例如:
(1)以为妙绝。

(《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一一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一一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1)然得而腊2 •“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

例如:
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一一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