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例析

“之”字用法判断例析一、“之”字作动词,(一)意为“到……去”或“往”、“到”构成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例句:1、(陈涉)辍耕之垄上。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司马迁《史记·项藉列传·鸿门宴》)3、吾欲之南海,则何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分析:句1、“陈涉”(人名承前省略)+之+“垄上”地名。
句2、“项伯”+之+“沛公军”表示地点的名词。
句3、“吾”第一人称代词+之“南海”地名。
句4、正确的格式应为:“今之高爵显位”即:现在做高官处显位的人们(承前省略)+之+“所”表示地点的名词。
这一例特殊之处在于“所+之”构成了一个“所字结构的短语。
以上四句都属这种形式,判别时不仿用这种格式。
(二)意为“向”。
例:然后驱而之善。
(此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因而没有过多搜集)二、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例句: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7、师道之不存也久矣。
(韩愈《师说》)8、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0、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11、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左传·隐公四年》)分析:句5、6、8、9都作句中的分句,句7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句10作句中的宾语,句11作时间状语。
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古汉语之字的用法分析

古汉语之字的用法分析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见解。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
如:“之死矢靡它。
”(《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
“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
“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
“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
“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
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
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
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
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
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
之 文言用法

之文言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的他、她、它或它们。
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2. 助词:用于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
3.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论语·子罕》)
4.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自《庄子·山木》)
5.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结果。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
6. 方位词:表示位置关系。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
关于文言文中“之”之字的基本用法

关于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指示人、事物、常用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1. 拔刃而起,率众袭之:代指人“他们”。
2.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代指事物、事件“得鱼腹中书”。
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
固陋之心终不能移:“的”,结构助词。
三、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至之市:动词“去”。
四、做句末语气助词。
怅恨久之:句末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六、用于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不译。
七、“之”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弗之怠:不放松抄录,“之”代指“录笔”。
八、常常在复句的第一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助词“之”,标志这个分句没有
独立性,表示话还没有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之字的用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在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特殊助词。
它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用来表示方向、关系或程度等概念。
之字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增强句子信息的表达力,更能够体现出古代汉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详细解读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配以例句加以说明。
二、表示方向和关系1. 之表示方向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经常被用来表示方向,并且可以与动词或名词搭配使用。
例如:“东南有德水”(《木兰辞》),其中“之”表示“往”的意思;还有“上下而求索”(《礼记·大同篇》),这里“之”表示“朝着某个方向”的意思。
2. 之表示关系在一些动宾结构中,之字可以用来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对象或范围。
如:“亦各使军士持索招张之。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其中“张之”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再比如:“昔者庄公屠宫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之”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范围。
三、表示程度和修饰语义1. 之用作副词在文言文中,之字还可用作一个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向。
例如:“未有天方之美也”(《梁乔观画象新志》),其中“之美”是指非常美丽的意思;再比如:“风云际会者,盖将当其时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的“云际会者”表示一种强调和程度的意思。
2. 之引申为代词有时候,之字会引申为代词使用,并且可以与名词连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尽心上》),这里的“畎亩”和“版筑”都是名词,在句中充当与“发生”和“举起”的事物。
四、例句解析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系辞上》)这个例句中,“行健”一短语被之字连接起来表达前后程度的关系,表示“变化不断地、一直向前行进的状态”。
2. “维天之命!”(《左传·僖公元年》)这个例句中,“之”字引申为代词,指代上文中所提到的“天”的意思,用以强调命运或合理性。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字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其中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之”。
它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补充说明、限定和强调等功能。
下面将分别介绍“之”的几种常见用法及相应例句。
1. 表示性质、状态或属性“之”可以用来表示名词前面所修饰的性质、状态或属性。
例如:(1)天子之志:指天子的志向。
(2)吾心之所愿:指我内心的愿望。
(3)学问之难易可见:表明学习知识的难度或容易程度。
2. 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之”还可以表示方位关系或动作目标。
例如:(1)归去自其内,唯义与人焉:表明回到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理,在道义和人才方面得到满足。
(2)教化四方,亦为至妙事也:表明教育影响万方,并希望达到最妙的境地。
3. 作为宾语前置语“之”还可以作为宾语前置语,使得宾语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1)朝闻道,夕可死矣:表明听说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2)欢喜者不见于其金屋也:说明开心快乐的人并不一定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宅之中。
4. 标志名词性短语“之”还常常标志名词性短语,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需要。
例如:(1)汉家天子:表示汉朝的皇帝。
(2)儿女宾客:指儿女和客人。
二、文言文中之字的例句为了更好地理解“之”的用法,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句,并给出简要解析:1. 盖闻贤者之言多奇而已。
(《鲁仲连传》)这句话通过“贤者之言”这个名词性短语,突出强调了贤者们所说话语的奇特与不凡。
利用“之”这个副词加以修辞增强语气效果。
2. 君子作赋以记功业也,请象自太公朝稽首次郴陵山水而不能成东晋文章之盛运。
(《新序·刘子阳伏藏篆隶传》)这句话通过“东晋文章之盛运”这个名词性短语,表达了君子作赋不能够达到东晋盛期文章如山水画般的美妙情境的意思。
3. 羡余以死去已病人之乐。
(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句话用“病人之乐”这个名词性短语,非常精确地表达了羡慕自己的死而无从享受快乐的感慨。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3、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4、渔人甚异之。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五种)1、“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草木的花。
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之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多种用法,归纳如下:
1.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赤子之心”。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这种情况下,“之”不必译出。
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2. 作代词用:
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
3. 作动词用:可译为“去、往、到”。
如:“吾欲之南海”。
4. “之”字作虚词用,起到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久而久之”。
5. “之”字作为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中之字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古文中之字作为代词的用法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古文中之字作为助词的用法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