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8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作为代词使用,“其”可以指代前面提到的上文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它的”、“他的”、“她的”、“牠的”、“它们的”等等。
例如:他唱得比其它人好。
这句话中的“其它人”就是指代前文中的其他人。
2.作为连词使用,“其”可以引导定语从句,表示“那”、“它的”、“他的”等。
例如:这是我购买的新房子,其价格相当昂贵。
这句话中的“其价格相当昂贵”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新房子”。
3.在一些成语、固定搭配或文言文中,“其”可以表示客观关系或强
调概念的意思。
例如:其实、其余、其次等。
在这些词语中,“其”强调
了一些概念或表达了特定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其”通常用于正式文体或书面语中,在口语或日常
交流中很少使用。
此外,“其”的用法也受到文体的限制,有些用法在口
语或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
因此,在使用“其”的时候,需要根据具
体情况和语境进行考虑。
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真题-古代汉语

1804-全国-古代汉语总分:99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下列句中,加了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1分)A:厲王虐,國人謗王B: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C:匪來貿絲,來即我謀D: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2、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1分)A:共供B:村邨C:管館D:咳孩3、下列句中,有介词宾语省略的一句是()(1分)A: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B: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C:晏子為齊相。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1分)A: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
B:方術不用,為人所疑。
C: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D: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5、下列句中有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1分)A:臣實不才,又誰敢怨B: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C: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D: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1分) A: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B: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
C: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D:謹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7、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1分) A: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理:治玉)B: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綏:領導)C: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增加)D:業精於勤而荒于嬉。
(嬉:荒淫)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属于同义连用的一句是()(1分)A: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B:荆人尚猶循表而導之。
C: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1分)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B: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
C:善張網者引其綱。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0、下列句中的“亡”與“亡不越竟,反不討賊”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句是()(1分) A: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一)【乃】--用作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①秦王恐其破璧, 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蔺相如)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 决要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②既已,不可奈何,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置樊於 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③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四)【其】--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 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犹未悔。 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 也不后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 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①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 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 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 如是,孰能御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则禾苗茁壮的生长起来。 如果这样,谁又能阻挡的住呢?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中“其”字结构类型探析

古代汉语中“其”字结构类型探析摘要先秦“其”字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指示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连词、助词等。
到春秋战国时期,“其”的用法基本上涵盖了后世语言中“其”的所有用法。
先秦时期“其”在句中语法功能很多,可以作定语、状语、主语、兼语、宾语、同位语。
基本功能是作定语和状语。
宾语极为少见。
“其”作主语的用法有一定的制约,“其”只能作分句和或主谓短语的主语,作单句主语的用法非常罕见。
“其”在先秦韵文中的用法特殊,与散文相比,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经》中较多的“其”用在主谓倒置句中。
《楚辞》中连词用法灵活多变,凸显“其”的停顿作用,而淡化了“其”的语法意义。
“其”与其他虚词形成的固定组合有三个层级:即复合虚词、固定短语、固定句式。
语言精密化的要求,“其”过重的语义负担推动“其”向虚词连用或复合化方向发展,促使语法关系逐渐标志化、显性化,减少交际歧义。
关键词:其;用法;固定;结构;一、引言“其”是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之一。
清朝袁仁林《字汇说》收集归并了“其”的某些用法,以后的字词典也先后做过精细的搜罗和整理工作,但“其”的用法纷繁复杂,其收集整理大多只是简单罗列义项,令人难以执其要略。
自清朝以来不少学者就“其”的某些语法特征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读者难觅“其”的真实面目。
特别是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研究,探究它的源流,考察它的演变发展机制等还很不充分。
甲骨文时代“其”的语气副词用法多认为由“箕”假借而来,这一问题似乎还未有人作过深入的研究,“其”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可能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即由时间副词“其”引申而来。
“其”作指示代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假借说”;一是“时空引申说”。
本文试图从时空认知理念和句法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作为指示代词的来源。
“其”的连词用法是实词虚化的结果,同步引申造成重新分析,重新解构句法结构。
杨树达《词诊》中认为“其”有句中助词和语末助词之用。
此类说法未能说明“其”作助词的来源,只是对“其”的助词用法做了平面描写。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虚词以、之、因、其、为、焉结合课文练习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 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25:表示让步“尚且”; 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 作用; 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表示疑问语气。 解析:其字的主要用法。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 (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 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 总结点评:明晰“其”字的文言用法。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知识点解析】
三、常见假设关系文言文虚词运用 1、而: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2、其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知识点解析】
3、若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4、则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 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