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炮制机理
地黄炮制工艺

地黄炮制工艺
地黄炮制工艺
简介
•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炮制是地黄加工的一种工艺,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提高地黄的药效。
目的
•改变地黄的质地和化学成分,增强药效。
•减少地黄的毒性。
主要步骤
1.清洗:将采摘好的地黄用清水漂洗,去除杂质和土壤。
2.晾晒:将洗净的地黄晾晒至半干状态,以去除多余水分。
3.烹制:将晾晒好的地黄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为小
火慢炖。
4.搅拌:持续搅拌地黄,避免黏连,直至炖制时间结束。
5.烘干:将炖制好的地黄晾至干燥,以增加储存期限。
炮制后的效果
•地黄的质地更加柔软,易于煎煮。
•地黄的药效得到提升,滋阴补血效果更明显。
•地黄的毒性减弱,使用更加安全。
注意事项
•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火候,避免烘烤过度,影响药效。
•地黄存放时要避免受潮和暴晒,以免影响炮制效果。
•炮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细菌污染。
总结
地黄炮制工艺是提升地黄药效、减少毒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清洗、晾晒、烹制、搅拌和烘干等步骤,地黄的质地得到改善,药效得到提高。
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的遵守,能够保证地黄的品质和安全性。
了
解地黄炮制工艺对于中药材的炮制过程和中药制药工作者来说,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药炮制技术之蒸法—地黄

地黄一般在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此时药效最佳。
储存方法
地黄应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以防发霉变质。
2023
PART 04
地黄的蒸法炮制工艺
REPORTING
炮制前的准备
选材
选择质地坚实、无病虫害 的地黄,去掉须根和泥沙 ,清洗干净。
切片
将清洗干净的地黄切成适 当大小的片状,以便蒸制 时更好地受热。
3
炮制地黄的现代药理作用及机制
进一步探究蒸法炮制地黄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发 掘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炮制工艺不规范
加强行业监管,制定炮制规范和标准,确保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药效成分检测方法不统一
建立和完善药效成分检测方法,实现产品的 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炮制前后药效对比研究不足
2023
中药炮制技术之蒸法 —地黄
REPORTING
2023
目录
• 中药炮制技术概述 • 蒸法炮制技术 • 地黄的药性与应用 • 地黄的蒸法炮制工艺 • 蒸法炮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 • 蒸法炮制地黄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2023
PART 01
中药炮制技术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制、制剂、贮藏及运输等需求,对中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处理的过程 。
。
颜色
蒸制后的地黄颜色应呈现深棕 色或黄棕色,色泽均匀,无焦 黑或过浅的现象。
气味
蒸制后的地黄应具有独特的药 香味,无焦味、霉味或其他不 良气味。
质地
蒸制后的地黄质地应柔软,不 易折断,无硬块或杂质。
蒸法炮制的检测方法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与标准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与标准生地黄,又称女贞子、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有滋阴清热、益肾生津、补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阴虚火旺、盗汗等症状。
生地黄的炮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鲜用、炙用和煅烧用。
1. 鲜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将新鲜采摘的生地黄搓洗净,去杂质,晾干。
然后将鲜生地黄置于容器内研磨、捣碎成泥状,或切成薄片备用。
如果需要使用鲜生地黄的汁液,可以将生地黄切碎后挤取汁液。
鲜用生地黄力度充足,能够保留更多的药效成分,但需要相应的注意保存时间,防止变质。
2. 炙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取干燥的生地黄,将其放入炙炉内进行炙烤。
一般要炙至生地黄的外表呈现红棕色,内部仍然保持浅黄色。
炙用生地黄炮制后,功效更加温和,适用于阴虚阳亢、虚热症状。
3. 煅烧用生地黄的炮制方法:将生地黄放入炉内进行煅烧,要控制好温度,以免过度烤焦。
煅烧后的生地黄呈黑色或黑褐色,质地更加坚硬。
煅烧用生地黄具有较强的滋阴作用,适用于肾阴不足、阴亏火旺的症状。
标准的生地黄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外观:色泽鲜艳,无虫蛀、霉斑、霉层和异物。
2. 气味:具有特有的药香,不应有异常或有味。
3. 性状:形状自然,无碎片、杂质,感觉厚重。
4. 汤液:煎煮后的汤液呈棕红色,饮服时无异常或有异味。
此外,应注意以下事项:1. 存储:生地黄宜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远离异味。
2. 食用禁忌:生地黄属于滋阴补火的药物,阴虚火旺者慎用。
孕妇禁用。
总之,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经过适当的炮制后,能发挥出更好的药效,适应于不同的症状治疗。
在选购生地黄时,要注意外观、气味和汤液等特点,并注意存储和食用禁忌。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地黄是中药材中常用的一种,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调经止带等功效。
而地黄炮制后,其药效更为突出,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地黄炮制方法与标准。
一、地黄炮制方法
1.炒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炒锅中炒制,炒至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2.煨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煨至地黄变软,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3.烘制法:将地黄洗净,晾干后,放入烘箱中,烘至表面微黄,内部呈红色,有香气散发出来即可。
二、地黄炮制标准
1.外观:地黄炮制后,应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表面微黄,无霉斑、虫眼、杂质等。
2.气味:地黄炮制后,应有香气散发出来,无异味。
3.质地:地黄炮制后,应质地坚硬,不易碎裂。
4.含水量:地黄炮制后,含水量应控制在10%以下。
5.药效:地黄炮制后,应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调经止带等功效。
总之,地黄炮制是中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炮制后的地黄不仅具有更好的药效,而且更易于保存和使用。
因此,在炮制地黄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其质量和药效。
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地黄的炮制研究为例

长期 以来 , 中药 的炮 制作 用 机理一 直得 不 到系统 的研 究 和 阐述 , 在 制作 工艺 上 , 缺少 硬指 标作 为指 导 , 一直 都是 以传 统经 验作 为规 范 , 这 种 以 自主感 官 和经验 作 为控制 的标 准难 以确 保 中药饮片 的质量稳 定 。近年来 随着大量 学者对 中药炮 制 的临床 合理 运用 和规 范化 做 出深入 的研究 , 为炮 制研 究 的 方 法 和思路 指 出 了一 条新 的路线 … 。 中药在 炮制 过程 中 , 由 于 药性 复杂 , 变 化较 多 , 一 直是近 年来 研究 的重 点和难 点 , 本 文 以地黄 为例子 , 介 绍近年来 中药炮 制 的主要方法 和思路 。
中药炮 制研 究的思路 与方法
张慧星
以地 黄的炮制研 究为例
.
( 内蒙古扎 兰屯市呼伦贝尔市第 二人 民医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1 6 2 6 5 0 ) 摘 要 :中药炮制为我国中医药所特有 的一种制 药技术 ,现代 中药炮制研 究的主要 内容包括 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 准、历 史沿革 及其发展方 向。在 中药现代化发展 中遇 到较多的问题 。当前大量的 中药其炮制的操作机理未 能详尽描述其作用 ,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 去
l 炮 制前后 的药理变化研究
在 炮制 的前 后 , 中药 的临床 功效 和性 味都 呈现 出了 巨大 的变化 。 因此需 要从 药理学 的角 度去 分析 , 对炮制 前后 中药 的性 味功效 变化 的原 因 和作用 趋势需 要进 一 步阐述 和探 索 。 地 黄 生药 在 临床 上 运用 非 常广 泛 , 可 以降 低血 糖 、 抗 衰 老 和 进 行 免疫调 节等 , 当对 生地 黄进行 了炮 制之 后 , 即为熟地 黄 。 其 性 味功效 、 药理 作用 和应 用范 围就发 生 了很 大的改 变 。炮 制后 的 熟地 黄具 有 抗疲 劳 、 抗 炎和 抗 抑郁 的作 用 , 能够 显 著 增 加 红细 胞 中 的 A T P水平 , 激活 纤溶 酶 和抑 制 红细 胞聚 合 , 这些作用 都是生 地黄所 不具备 的 。
中药饮片--地黄

熟地黄乌黑色Fra bibliotek色黑柔润, 有泽
药名 鲜地黄
性味
功效
味甘;苦; 清热凉血;生津 性寒 润燥 味甘;苦; 滋阴清热;凉血 微寒 补血
生地黄
熟地黄
味甘;性温 补血滋润;益精 填髓
谢谢
中药及其炮制
地 黄
地黄的加工与炮制
过程主要是装焙,看火,翻焙,成形 成品。
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 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
鲜地黄
用水洗净泥 土,除去杂 质,切段, 或取净地黄 捣烂,榨取 汁液 。
生(干)地黄
生用 炒焦 酒炙 炭炒
熟地黄
罐蒸 笼蒸
饮片的区别
药名 鲜地黄 生地黄 外表 浅红黄色 灰褐色 切面 淡黄白色 乌黑色或 棕褐色 色黑油润 有光泽 切片中心 放射状纹 理 黄褐色
地黄炮制工艺综

地黄炮制工艺综述历史沿革:本品为玄参科植物(Rehmannia glutionsa Libosch)的根茎加工品。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味甘性寒,主折跌、绝筋、伤中,功能主血痹、充填骨髓、长肌肉。
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并且形成了以鲜地黄、生(干)地黄为主的药材及其炮制品。
生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熟地黄。
鲜品、生品被列为清热凉血药,熟品性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能,被列为滋阴补血药。
地黄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除了用于汤剂以外,还有很多将其作为君药的中成药,如八味、六味地黄丸等,疗效明确显著。
地黄用于药用部位的主要为跟,其他部位的应用也见诸报道。
如《千金方》“地黄叶主治恶疮似癞”,《中药大辞典》将地黄花、地黄实(种子)单列为药。
现代临床有报道用鲜地黄外敷疗伤,治疗脓肿痈疮。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要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笨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 hypacomne),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离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 higenamine),此碱作用强烈,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已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地黄加工、药理与临床应用

4 注意事项
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熟地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3.3 熟地黄 能滋阴、补血。用于阴虚血少、目昏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崩漏、须发早白。酒制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更有利于补血,使地黄滋补而不腻。为补血要药,滋阴的主药。
3.4 生地炭 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如阴虚火旺之吐血、衄血、痰中带血均可治疗。
2.5 熟地可促进免疫系统升高白细胞数或对抗化疗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增强物质代谢,加快蛋白质分解;增强造血功能;还有利尿、升压和抗真菌作用。
3 地黄的临床应用
3.1 鲜生地 能清热、凉血、生津。用于热病热盛、烦燥口渴、发斑、吐血、衄血、尿血、咽喉肿痛。为清热清凉之品。
3.2 生地黄 能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用于热病烦燥、发斑、消渴、阴虚低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外用对外耳道炎、化脓性中耳炎有效;内服对关节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地黄加黄酒煎服有效。
2 地黄的药理作用
2.1 镇静作用 地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地黄水提取物可抑制动物的自主活动,加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并能拮抗苯甲酸钠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地黄水浸膏、醇浸剂口服或注射均有类似作用,说明地黄镇静作用明显,其镇静的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
2.2 抗炎、促进免疫作用 生地黄煎剂、水提取物等对多种致炎剂(甲醛、蛋清、松节油)所引起的大鼠关节炎、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对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醋酸引起的动物腹膜炎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机理认为与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有关。生地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其水提取物能使外周血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其醇提取物能促进溶血素抗体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后,其性味、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鲜地黄。
鲜地黄经产地加工焙干后名干地黄或生地黄,其。
干地黄经蒸制后名熟地黄,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甘,其功效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生品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而熟地黄对肾衰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抗抑郁、抗炎及抗疲劳作用,炮制品可以增强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中 ATP 水平,抑制红细胞聚集,激活纤溶酶系统,而生品没有上述活性。
熟地黄质厚味浓,滋腻碍脾,酒制以补阴血,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
蒸制地黄,传统采用常压下长时间加热的方法,既费时费工,又消耗大量能源;而现在采用加压的方法短时间蒸制,且炮制品的质量和传统工艺无显著差别。
另一方面,传统炮制熟地黄采用鲜地黄或生地黄,也没有说明酒的种类和比例。
而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每 100 kg 生地黄,用黄酒 30~50 kg”。
药典2010 年版定为法定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长时间蒸晒。
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并未作详细说明,如蒸多长时间为好?常压蒸还是加压蒸?蒸后的成品以感官定性判断合格是否准确.不同炮制方法对熟地黄的临床使用的影响?这些问题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均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
梓醇含量和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蒸制次数的增加,梓醇的含量减少, 5-HMF的含量增加;梓醇的减少与5-HMF的增加呈现对应趋势,即梓醇的减少幅度越大, 5-HMF的增加幅度越大,推测梓醇在加热过程中一部分转化为了5-HMF,这种转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蒸制时间过长则含量逐步下降,可能是由于长时间水蒸气加热而损失,或5-羟甲基糠醛进一步分解之故
地黄中糖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和寡糖。
药理实验表明地黄多糖具有免疫和抑瘤活性并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降压、保护心肌、抑制血栓形成和降血脂等作用,可见地黄多糖是地黄的重要活性成分。
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研究表明,熟地黄粗多糖中总粗含量较生地黄偏低,推测熟地黄总多糖含量低的原因有二,一是生地黄在蒸制过程中,水溶性多糖有可能随水气溶解而流失;二是在蒸制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多糖水解成单糖和低聚糖,且熟地黄粗多糖的提取率明显高于生地黄。
通过对地黄炮制前后还原糖含量的测定也表明,虽然炮制后熟地黄多糖含量降低,但还原糖含量却增加了,而且熟地黄在清蒸和酒炖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清蒸和酒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据文献报道地黄寡糖为混合物,生地黄中含量最高的四糖是水苏糖,三糖可能为棉子糖和甘露三糖,其他糖类还有毛蕊糖、
蔗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
加工炮制过程中,水苏糖含量大幅度下降,而主要寡糖变成甘露三糖,同时葡萄糖和果糖亦明显增加。
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鲜地黄烘焙过程中,水苏糖以脱半乳糖为主,在生地黄蒸制过程中,以脱果糖为主。
梓醇具有缓泻作用,因而是生地黄表现凉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5-HMF可增加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的变形性,提高红细胞的通过能力,因而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是熟地黄表现温性的活性成分之一。
由此可见熟地黄加工过程中梓醇减少, 5-HMF含量上升是地黄熟化过程中药性由寒性转变为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有研究证明生地黄中另一表现寒性的成分水苏糖(含半乳糖苷键,不易被消化吸收,从而导致肠道微生物利用其快速繁殖,引起腹泻)在熟地黄蒸制过程中分解为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等,而这些单糖及其他来源的单糖在高温下可部分转变为5-HMF,这是熟地黄甜味增加药性转变为温性的另一原因。
传统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方法主要靠手摸、目测、品尝等感官分析,这种宽范围的感官标准给具体操作带来困难,导致熟地黄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且不利于炮制中药的现代化与标准化。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方法迫在眉睫,并成为地黄研究的热点。
选取各样品在205 nm下的色谱图作为熟地黄指纹图谱, 205 nm是05版药典规定的生地黄检测成分梓醇的有效吸收区,此波长下地黄中主要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5-HMF、麦角甾苷等苯乙醇苷类均有吸收。
熟地黄的色谱图与鲜地黄和生地黄的相比,突出的变化为水苏糖含量相对减少而棉子糖相对增加,葡萄糖和果糖变得十分显著,而梓醇的色谱峰变得不明显。
采用 HPLC 指纹图谱技术检测生地黄炮制成熟地黄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变化,并通过与标准熟地黄指纹图谱的比较寻找最佳加工时间。
结果显示,在炮制过程中梓醇快速下降至几乎消失,5-HMF 呈直线上升趋势,而麦角甾苷变化不明显,生地黄在蒸制 26h 后所制样品与标准熟地黄相似性最大,因此 26 h是熟地黄清蒸的最佳时间。
熟地黄加工过程中随着清蒸时间延长,采样指纹与熟地黄标准指纹相似性距离系数减小,清蒸26h与熟地黄标准指纹相似性距离系数最小,相似性最大。
超过26 h相似性距离系数趋向增大。
因此清蒸26 h是熟地黄加工的最佳时间。
而清蒸24 h与清蒸26 h的样品距标准熟地黄距离相差不多,考虑到节能要求,可以把清蒸24~26 h作为生地加工成熟地黄的炮制时间。
紫外分光光度(UV)法操作简便、测量成本低,但需要借助标准对照才能定性、定量分析混合体系。
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与独立成分分析(ICA)具有从复杂混
合体系的光谱测定信号中直接提取纯组分光谱信息的能力,并且 MCR-ALS 还可以避免常规ICA 提取独立组分时出现的不合理负值。
采集地黄不同炮制品的UV光谱,采用MCR-ALS进行数据分析,提取出 3 种纯组分的UV 光谱,并计算其在混合体系中的相对浓度。
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组分相对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监控地黄的炮制过程,确定地黄的炮制终点。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地黄炮制过程中的光谱数据,并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和核独立成分分析法(KICA)进行数据处理,去掉噪音,增强分辨率,提取具有化学意义的独立组分(IC)。
炮制过程中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趋势表明不同产地地黄炮制过程中IC 变化趋势相同,IC 的相对量随炮制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或者随炮制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至趋于稳定;根据炮制过程中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趋势确定地黄炮制的终点为 14~15 h
采用衰减全反射分析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联合非负 ICA,研究地黄的炮制过程。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炮制过程不同时间点的地黄样品进行检测,采用非负 ICA 从中识别出纯
的 IC,根据这些 IC 的相对浓度变化,可以用于确定炮制过程的终点。
结果显示,实验确定的 3 个 IC和混合物中的化学组分一致,包括梓醇、地黄苷、葡萄糖等。
地黄炮制过程IR-ICA 分析结果将炮制终点确定为 15 h,而传统的感官判断一般是14~17 h,甚至 14~20 h,因此使用该方法确定炮制终点较为可靠。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研究地黄炮制过程的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Anova 同时成分分析(ASCA)等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显示,地黄炮制过程代谢指纹图谱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梓醇和水苏糖,这两个成分的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在多变量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更多的色谱峰发生变化。
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炮制过程中有10 个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单糖和二糖类成分,采用GC-MS 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PCA、ASCA)可以用于识别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特别是一些低浓度成分的变化
探讨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量与质的变化或比较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或毒性作用的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主流思路,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中药炮制前后全化学成分差异性、体内药动学差异性、炮制前后配伍差异性等方面的分析。
地黄的炮制研究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也已经成为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示范之一,因此,中药炮制研究中应该广泛引入和借鉴地黄炮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