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基础训练(含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冷空气势力更强,控制范围更广;低压槽线较往年向东南移动。
六、知识探索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图中的锋面是否相同?如不同, 分别是哪种类型。(结合锋面两侧空 气的冷暖及运动方向)
甲:冷锋;乙:暖锋 2、甲乙正在经历怎样的天气? 甲地:降温、大风,伴随阴雨; 乙地:温暖,晴朗 3、随着天气系统的移动,甲乙分别迎 怎样的天气。
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记录显示,2021年10月19-23日的五天滑动平均气温(21.7℃) 低于气象入秋标准的22.0℃,刷新了2003年以来的最早入秋记录。
入秋啦!
四、综合探究 画一画:画出①②③④四处的风向,对比低压槽与高压脊的空气运动
及天气状况。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流运动方向
北半球某地海平面附近的水平气压分布图
二、对比分析 对比低气压中心,画出高气压中心的空气运动(水平和垂直);
高压
北半球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高时, 形成空气由中心向四周流动的大 气漩涡。
高压中心 低压中心
水平运动 辐散 辐合
低压
垂直运动 下沉 上升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趣味拓展:
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 “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 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 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 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 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 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空气运动方向
低压槽
辐合
高压脊
辐散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五、情境分析:观察10月14日至16日的东亚海平面附近等压线分布图,
1、低压槽线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西__北_____向_________东__南________;
3.1常见的天气系统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据图分析: ①台风诞生地的水温情况:
水温26℃以上
28
②台风诞生地的纬度位置:
热带、副热带海面
160°
活动二:“梅花”之“运动”
洋面水温高
吸引外界水汽进入
凝结水汽更多
水汽上升 冷凝
水汽蒸发多
上升增强 伴随上升
潜热释放更多 潜热释放
………… 加热大气
气温高
气流上升
思考:中间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低压增强
项目 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
中心附近 最大风力
6-7级
8-9级
强热带 风暴
10-11级
台风 12-13级
强台风 14-15级
超强台风
16级 及其以上
台风的形成
• 台风常常形成于洋面温度超过 26°C的热带海洋上
• 西北太平洋水温较高,是影响 我国台风的主要源地
• 洋面水温高,加热大气,大气 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 成热带低压
低压与高压——描述的是气压分布状 况
气旋与反气旋——描述的是气流运动 状况
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 域(好比地形中的山脊);
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 域(类似于地形中的山谷)。
第一节 课时2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一 低气压(气旋)
2019人教版
一.低气压(气旋)
【合作与探究】
形成过程。
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热带和副热 带洋面水温高,水温加热大气,大 气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 热带低压。由于上升的大气中富含 水汽,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继续加 热大气,促进大气进一步上升,带 动底层空气不断上升,洋面气压持 续降低,使得外围暖湿空气源源不 断地流入。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进 行,热带低压逐渐加强并形成台风。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1节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难度: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 教学方法单一: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
3. 实践机会少: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较少。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系统概念的理解。
2.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和高空运动的掌握情况。
3.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实际天气现象中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8. 天气图的应用:通过天气图可以分析高压系统、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的位置和移动趋势,预测天气变化。
9. 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同类型的运动导致不同的天气现象。
10. 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天气预报、航空航海、农业灌溉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3. 句:
① 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② 天气预报需要分析天气图,了解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趋势。
③ 实际天气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气运动的特点和成因。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请解释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答案:高压系统是由冷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这种系统通常带来晴朗的天气,气温较低。低压系统是由暖空气聚集形成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这种系统通常带来多云、阴雨的天气,气温较高。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2 低气压(气旋 )与高气压(反气旋)

课时2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学习目标1.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
2.运用示意图,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一、低气压(气旋)1.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2.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大气的这种流动叫气旋。
3.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
4.案例: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判断1.气旋是在高气压基础上形成的大气运动。
( × )2.台风就是发源于热带海区的气旋。
( √ )二、高气压(反气旋)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2.反气旋: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相反,叫反气旋。
3.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4.案例: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判断1.反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多晴天。
( × )2.反气旋都是顺时针旋转辐散的气流。
( × )探究点一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于8月10日凌晨以超强台风姿态登陆浙江,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52米/秒),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地区的第五强台风。
11日夜间,再次登陆山东,13日早晨减弱为热带低压,13日14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利奇马”和“罗莎”属于哪种天气系统?对天气有哪些影响?答案台风属于低气压(气旋)。
3.1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提高对气象学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具体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状况。学生需要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农业生产中。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结合了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中以实际天气图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同时,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学的魅力。
3.结合实际案例,如台风、暴雨等,让学生了解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发现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点。具体策略如下: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本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的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2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课时2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判断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空气运动特点。
(综合思维)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秋高气爽”等天气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3.结合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分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气旋与反气旋1.等压线模式图(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_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2)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________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3)高压脊: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从高压伸展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
(4)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山谷。
(5)鞍形气压区: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称为鞍形气压区,简称鞍。
2.低气压(气旋)(1)气流运动①水平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________向________流动。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______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②垂直气流: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
(2)天气:常出现________天气。
(3)典例: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3.高气压(反气旋)(1)气流运动①水平气流: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________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
②垂直气流: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
(2)天气:天气________。
(3)典例: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气旋与反气旋中风向的判定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方法,分析如下:(1)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如下图所示,为北半球气旋。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30°~45°,即为风向,东侧为东南风,西侧为西北风,南侧为西南风,北侧为东北风。
(2)气流规律记忆方法(南北半球分别用左右手定则)①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②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于9月8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生成,进入东海海域后长时间维持强台风强度,14日20时30分在我国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强台风级),15日0时30分在上海奉贤二次登陆(台风级),16日0时在山东青岛崂山区沿海三次登陆(热带风暴级),12时40分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再次登陆,之后逐渐减弱变性为温带气旋。
3.1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绘制气压场图、天气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关注气候变化,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关注学生对气压场、天气图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为学习本课时打下坚实基础。
2.针对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气象现象。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4.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a.判断以下天气现象是由气旋还是反气旋引起的?
b.根据气压场图,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位置及对天气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
2025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对兰州与西安之间天气系统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D )
A.低压槽
B.暖空气移动
C.高压脊
D.冷空气移动
2.沈阳此刻最有可能( B )
A.狂风肆虐
B.风和日丽
C.和风细雨
D.雪花飘飘
3.未来一段时间,广州市( C )A.气温高B.可能有沙尘暴天气
C.气压升高
D.近海海域可能结冰
[解析] 第1题,从图上来看,兰州与西安之间存在锋面系统,图示 天气系统将向东南方向不断移动,属于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 移动形成的锋,故对其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冷空气移动,而非暖空气移 动,D正确,B错误;高压脊不会生成冷锋系统,排除C;低压槽可以形 成冷锋系统,根据定义,冷气团移动才是主要影响,A错误。故选D。第 2题,从图上来看,沈阳此时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处于高压控制, 多晴天,降水概率较低,风和日丽比较符合,B正确;等压线稀疏,风 力较小,A错误;多晴天,降水概率较低,C、D错误。故选B。第3题, 材料提及图示天气系统(冷锋)将向东南方向不断移动,广州将迎来冷锋 过境,气温会降低,气压会升高,C正确,A错误;广州远离西北内陆地 区,距离沙源地远,发生沙尘暴概率不高,B错误;广州位于南方地 区,即使冬季近海海域温度也会高于0°,并不会结冰,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 锋面气旋
1.锋面气旋概述
(1)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2)平面结构: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 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
(3)天气特征:天气变化比较明显,往往形成云、雨、雪,甚至造成 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顺时针流向中心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基础达标练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绘制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与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表示南半球反气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的反气旋呈逆时针辐散。
2.位于北半球且受其控制多晴朗天气的示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受反气旋(高压)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图中表示北半球反气旋的为②。
3.能强烈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的天气系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影响我国的台风是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因此能强烈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的天气系统是③。
下图示意2020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南海海域6级及以上大风预报。
读图完成下题。
4.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南海海域6级以上大风分布呈团状,由四周向中心附近风力增强,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0级,应该是热带气旋引起的,因此此时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气旋,C符合题意;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一般呈条带状,风力分布也应大致呈条带状,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A、B;海洋上很难产生风力达10级的反气旋,排除D。
(2020广东深圳高二期末)下图为2020年5月11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日,最可能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的是( )
A.黑龙江省中部地区
B.北京市
C.山东省南部地区
D.重庆市
答案:B
解析:沙尘天气是由冷锋天气系统带来的。
据图可知,冷锋控制的区域在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西部、北京市及河北省西北部。
故选B。
6.此时,甲地的天气状况为( )
A.阴雨,东南风
B.晴朗,东北风
C.阴雨,西南风
D.晴朗,西北风
答案:A
解析:据图中等压线上数值的分布特点可知,甲地位于低压(气旋)系统中心的东部,盛行东南风,多阴雨天气,A项正确。
(2020山东聊城高二期末)下图为2020年3月10日8时我国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控制图中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低压槽
B.高压脊
C.冷锋
D.暖锋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降水区既不在高压脊也不在低压槽,A、B错误。
图中降水区的北部为高压,北部冷气团向南部移动,为冷锋,C项正确。
8.未来两天银川( )
A.气温降低
B.气压降低
C.连续降水
D.风向偏南
答案:A
解析:由上题分析并结合图可知,银川位于冷锋锋前,而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的暖气团,所以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故A正确。
9.(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气质量指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指数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
下图示意北京时间2020年5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1)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说出丙地的天气特点,并在下面两幅图中分别用箭头标出影响其天气系统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和垂直气流运动方向。
(3)受图中天气系统影响,某同学推测丁地未来几天空气质量指数比较高,试说明理由。
答案:(1)甲地风速大于乙地;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风速较大。
(2)晴朗干燥。
画图如下图所示:
(3)丁地即将经历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天气;丁地正值春季,此时又受暖气团影响,空气和土壤较为干燥,大风天气易产生扬尘,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解析:(1)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可知,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风速较大。
(2)据图可知,丙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该地位于北半球,高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气流为下沉气流。
(3)据图可知,丁地即将经历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天气;丁地正值春季,此时又受暖气团影响,空气和土壤较为干燥,大风天气易产生扬尘,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素养提升练
在温度等其他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将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类似冷锋的天气过程。
这类锋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温度不会明显下降),因此称为“干线”。
下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的气旋
B.北半球的反气旋
C.南半球的气旋
D.南半球的反气旋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地区温度普遍低于南部地区,符合北半球气温分布规律,排除C、D项;根据风矢图,该区域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为北半球气旋。
2.图中可能形成“干线”的是( )
A.甲附近
B.乙附近
C.丙附近
D.丁附近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乙线大致南北延伸,东西两侧气团的温度接近;乙线东侧气流来自海洋,湿度大,西侧气流来自内陆,湿度较小;西侧的干空气为偏西风,主动向东侧的湿空气移动,使湿空气强迫抬升,形成“干线”,同时符合温度下降不明显的特征,故B项正确。
3.此时乙线附近( )
A.温差较大
B.风力较大
C.气流下沉
D.湿度降低
答案:D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乙附近为“干线”,两侧温差较小、风力较小,A、B项错误;乙线附近气温较高,该线附近气流辐合上升,C项错误;“干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D项正确。
知识拓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吹向西南的风。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华北平原此时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风和日丽
B.狂风暴雨
C.阴雨连绵
D.大雪纷飞
答案:A
5.下列城市中,此时风向偏南的是( )
A.乌鲁木齐
B.贵阳
C.上海
D.福州
答案:D
解析:
6.(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带气旋是活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锋面气旋。
在锋面气旋中,当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赶上暖锋时,两锋间暖气团被冷气团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叫锢囚锋。
下图示意锋面气旋中锢囚锋的形成过程。
(1)绘出T3时刻A、B之间的锢囚锋天气示意图。
(2)与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过境相比,指出图中锢囚锋过境时的降水特点,并说明原因。
(3)我国华北地区的春季多锢囚锋,解释其原因。
答案:(1)绘图:
(2)降水特点: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原因:由于锢囚锋是冷锋赶上暖锋,使得暖气团上升更高,上升区域范围更大,导致云层更厚且云层控制范围更广。
(3)华北位于中纬度地区,春季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易形成锋面气旋;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形成锢囚锋。
解析:(1)题,T3时刻A、B之间的锢囚锋使近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到高空。
(2)由于锢囚锋是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了暖锋,使暖气团抬升更高,影响的区域范围更大,云层更厚且控制范围更广,因此使降水量更大、降水范围更广。
(3)我国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带春季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冷暖气团在此交替活动频繁,很容易形成锋面气旋;由于冷锋移动速度较快,暖锋移动速度较慢,当冷锋赶上前面的暖锋时,往往形成锢囚锋。
知识拓展锢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
锋面,即形成锢囚锋。
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
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并将其锢囚到高空。
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暖锋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