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2.3.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2. 通过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1.阅读图2.23,理解低压、高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通过绘制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进而分析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从而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气流运动特征2.气旋和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探究式学习、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其中一种——锋面系统。
知道锋分为3种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降水在锋前。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等天气;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承接: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一种天气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新课教学】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读图指导】1、指导学生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并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低气压、高气压、高压脊、低压槽师:这里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
现在请大家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这些概念并加以理解。
(2min )【讲解】这是某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从图中看出等压线是弯曲的,有些地方等压线是闭合的,我们就把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方,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叫做低气压;而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闭合地方叫做高气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下场区域,低压槽是从低压槽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常见的气流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主要是给学生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高压脊、低压槽及锋面气旋在本课暂不作补充。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主要形式??气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初建轮廓。
2.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式、特点以及天气状况————基本探究。
3.使学生学会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在不同部位的风向————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天气特点。
四、【教学难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
2.天气图的判读与绘制。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图探究、案例探究六、【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课(1)、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若三个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都考虑,风向斜穿等压线。
(3)【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三段,思考:1.什么是气旋,2.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2分钟时间)并在黑板上给出气压分布图。
让学生动手绘制出各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
3、画出以下各点的风向:(板书)第 1 页(共3 页)逆时针(辐合)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气旋的风向。
【思考】对于北半球的气旋而言,四周气流流向中心,那么中心气流又如何变化呢, (多媒体动画演示)【板书】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4)【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四段,思考:1.什么是反气旋,2.反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2分钟时间)顺时针(辐散)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反气旋的风向。
气旋和反气旋导学案

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学习目标】 1.以北半球为例,能够绘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示意图。
2.能够列表比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在气压、气流、天气等方面的特点。
活动1:一、低压、高压、高压脊、低压槽。
(在右图标记出来)1.低压: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的区域。
2.高压:中心气压 四周气压的区域。
3.高压脊:从 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4.低压槽:从 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二、低压(气旋)与天气活动2: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以及气流状况北半球 南半球1.水平方向气流: 北半球 时针辐合 南半球 。
2.垂直方向气流:3.过境时天气 : 。
三、高压(反气旋) 活动3:1.水平方向气流: 北半球 时针辐散 南半球 。
2.垂直方向气流:3.过境时天气 : 。
活动4: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对比类型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中心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运动北半球 南半球垂直气流●● ● ●99610001004●●●●99610001004南半球●●●●10361032 1028 北半球●●●●10361032 1028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 典型举例学以致用:人人争做天气预报员习题案1.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伏旱”天气。
造成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2.读下面的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形成示意图,回答:(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 ,实线箭头表示 (2)从气压状况分析, A 表示 , B 表示 。
(3)从气流状况分析,A 表示 ,B 表示 。
(4)一般情况下,受A 控制的地区,为 天气 ;当B 过境时,常出现 天气。
预报一: 气压中心位于蒙古西部,以及我国 西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其控制,以 天气为主。
预报二:来自西伯利亚的 空气前锋已经移到蒙古国中部以及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青海省西北部一带。
未来两天内,冷空气将继续向 方向移动。
受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 天气,气温将明显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标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气旋、反气旋和天气,主要分析了气旋和反气旋这一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和特点,并且结合实例,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说明了气旋和反气旋所造成的天气,以及其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3、课时安排本节课是一个课时,主要解释了气旋和反气旋以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天气,并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讲解了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指出他们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能够在图中找出高压和低压,并能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画出示意图,判断出气旋和反气旋;4、明确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和原因;5、描述台风和寒潮对我国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画出气旋和反气旋的示意图,并能够运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2、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气流的运动状况,分析气旋和反气旋控制条件下的天气状况;3、通过案例分析,自主探究,了解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4、通过表格,对比分析气旋和反气旋之间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区分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确定其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绘制简易的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难点1、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2、探究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
3.1第2课时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绘制气压场图、天气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关注气候变化,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关注学生对气压场、天气图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为学习本课时打下坚实基础。
2.针对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气象现象。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4.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a.判断以下天气现象是由气旋还是反气旋引起的?
b.根据气压场图,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位置及对天气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
3.1.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常见的气旋和反气旋天气现象,如台风、暴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变化。
2.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暴雨或台风天气?这些现象与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关系呢?”
3.教师引导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旋和反气旋,探究它们背后的奥秘。”
3.1.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的3.1.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章节,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现象为切入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感知气象现象的同时,深入探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奥秘。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品质和地理实践能力,确保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过程与方法,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优秀学子。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气象现象为例,如台风、暴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气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旋和反气旋的示意图,详细讲解它们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结合气象图表,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
3.运用地理信息软件,模拟气旋和反气旋的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难点:等压线图中风向的标法,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设计(一)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应用实际等压线图(挂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对比、总结中了解气压与气流状况的区别,明确等压线图中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基本概念。
(二)对于本课重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在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画图、版图讲解反气旋形成、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确其水平、垂直气流运动方向,状态及产生的相应天气状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最后通过对比表(自制挂图)对比总结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实现:通过读图、观察、总结、讨论、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现象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探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有一年7月我去了南京,傍晚时分下了火车,顿觉像进入火炉一般。
映入眼帘的是街道旁摆了许多竹床,好多市民手摇芭蕉扇睡在外面。
当时我住的旅店,没有空调,电扇开到最大,仍是通宵大汗淋漓,燥热难耐。
第二天更是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9度。
这种干热的天气现象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常见天气系统的第二部分,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二)探究主干知识1. 高压(反气旋)与天气通过版图、联系生活实际讲解气旋的形成、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白其水平、垂直气流运动方向,状态及产生的相应天气状况。
(1)高压(2)气流特点:水平、垂直(3)风向:东侧、西侧(4)天气状况:晴朗(5)典型天气:伏旱2、低压(气旋)与天气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1.低气压(气旋)(1)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2)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
答案思考低气压带与低气压是一回事吗?答案低气压带与低气压不是一回事。
低气压带是呈带状的气压较低的区域,其影响范围较大;低气压是指中心气压较四周低的块状气压分布,其影响范围较小。
2.高气压(反气旋)(1)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2)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
答案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天气系统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示意图(北半球)水平气流(近地面) 逆时针方向流向中心(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向中心(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向四周(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向四周(南半球)垂直气流辐合上升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2.气旋、反气旋的判断(1)左右手法则(2)根据风向判断(如下图)第一步:根据风向判断气旋或反气旋——图示风向由中心向外吹→反气旋。
第二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虚线箭头)。
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南半球。
(3)根据天气判断①一般与气旋对应的天气为阴天、降水,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台风、龙卷风等就是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气旋过境时气压降低。
②与反气旋对应的天气为晴朗,可能是干热,也有可能是干冷。
(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分)(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主讲:班级:高一(2)班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巩固热力环流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及特征的比较。
2.教学难点:应用热力环流知识图示讲解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点名学生回答:锋、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新课:
一.气压分布状况
1.探究一:阅读第二段并看图回答:什么是高气压?什么是低气压?图上标了哪些高气压与低气压?
[学生] 阅读、看图后举手回答: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是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是低气压;字母H代表的是高气压,字母L代表的是低气压。
[教师] 评价并进一步提示:图上的几条虚线是什么?
[学生] 看图并结合第二段齐声回答:高压脊和低压槽
[教师]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脊,所以叫“高压脊”;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谷,所以叫“低压槽”。
[小结] 综上所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气流水平方向上静态的描述。
[过渡] 气旋和反气旋则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流状况而言的。
二.气流状况
2.探究二:阅读最后两段话并回答: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
[学生] 阅读后举手回答: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反气旋是水平方向上大气中气流呈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涡旋。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升气流连接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反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下降气流连接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气旋中心区域为低气压,反气旋中心区域为高气压,则气旋与反气旋区域会形成什么天气?为什么?请根据“热力环流四句话”回答
[学生] 回忆、思考后举手回答:气旋区域易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反气旋区域易形成
晴朗天气。
原因: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易成云致雨;地面气温低则气压高,易晴朗干燥。
3.练习:展示小黑板上的气旋与反气旋对比表,学生准备5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4.[总结] 气旋与反气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在气流状况上的动态的描述.
三.扩展
思考:低压一定形成气旋吗?高压一定形成反气旋吗?为什么?
四.作业:完成地理《优化探究》对应基础知识预习导引和信息知识解读对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