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高低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能解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
难点: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气压计、风向仪;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各地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这么大?”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讲解气旋、反气旋的判定方法,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举例说明。
4.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3. 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判断下列天气图中的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和锋面系统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目标中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4.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2.3.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2. 通过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1.阅读图2.23,理解低压、高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通过绘制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进而分析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从而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气流运动特征2.气旋和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探究式学习、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其中一种——锋面系统。
知道锋分为3种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降水在锋前。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等天气;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承接: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一种天气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新课教学】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读图指导】1、指导学生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并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低气压、高气压、高压脊、低压槽师:这里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
现在请大家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这些概念并加以理解。
(2min )【讲解】这是某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从图中看出等压线是弯曲的,有些地方等压线是闭合的,我们就把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方,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叫做低气压;而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闭合地方叫做高气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下场区域,低压槽是从低压槽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常见的气流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主要是给学生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知识,高压脊、低压槽及锋面气旋在本课暂不作补充。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主要形式??气旋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初建轮廓。
2.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式、特点以及天气状况————基本探究。
3.使学生学会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在不同部位的风向————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天气特点。
四、【教学难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
2.天气图的判读与绘制。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图探究、案例探究六、【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课(1)、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若三个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都考虑,风向斜穿等压线。
(3)【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三段,思考:1.什么是气旋,2.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2分钟时间)并在黑板上给出气压分布图。
让学生动手绘制出各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
3、画出以下各点的风向:(板书)第 1 页(共3 页)逆时针(辐合)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气旋的风向。
【思考】对于北半球的气旋而言,四周气流流向中心,那么中心气流又如何变化呢, (多媒体动画演示)【板书】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4)【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43页第四段,思考:1.什么是反气旋,2.反气旋的气流流动状况如何,(2分钟时间)顺时针(辐散)北半球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后,按照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原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绘制出北半球反气旋的风向。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气象学与天气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涉及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分析我国常见的几种天气系统,并通过实例讲解其作用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天气图,判断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天气影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气象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和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天气图上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气象图表、天气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a. 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b. 锋面的定义、形成和分类c. 高压脊和低压槽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种类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分析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天气图。
5. 随堂练习:发放天气图,让学生独立分析并识别其中的天气系统。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天气系统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高压脊和低压槽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某地区近期的天气图,识别并分析其中的天气系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否到位,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可开展天气观测、气象小论文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和运用;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气象地图、实物模型等。
2. 学生:天气笔记本、铅笔、尺子、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先用一个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如海燕台风的形成过程。
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等讲解,介绍气旋与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气旋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温度差异与气压差异。
- 气旋的特点:风力大小、风向、云系和降水等。
- 相关概念解释:气旋中心、气旋演变、气旋路径和卫星云图等。
3. 观察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气象地图,并让他们观察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情况。
学生可以用尺子测量风向,通过观察云朵和降水来判断气旋和反气旋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提供样本天气数据供学生参考,如风速分布图等。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总结,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气旋和反气旋?- 这些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有哪些?-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气旋,而有的地方会出现反气旋? 5. 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走势。
学生可以参考气象预报、卫星云图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6. 总结与反馈(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观察报告,包括观察到的具体数据和现象,以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师讲解、观察分析和实践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湘教版第二章 第三节气旋和反气旋教学设计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设计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的内容。
1、教材结构:本节内容的设计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并为气候的学习做铺垫。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为此要首先明确高压和低压、气旋与反气旋是分别从气压和气流状态描述同一个天气系统。
要能在简易图上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必须先对这些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以及天气现象作列表分析。
从结构和运动特征分析,要利用影响风向的三个力(主要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绘制高压和低压风向图,说出其聚散和旋转特征;并推导垂直气流的升降情况,并以之进一步推导易雨或少雨情况。
结合发生季节和地域,说出主要天气特点和天气过程,包括对应的气象灾害,结合实例列举其危害。
补充说明寒潮不仅与冷锋相关也与冬季高压有关,锋面与高低压系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台风的信息,分析来强化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符合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素养,利用上节课下载的简易天气图,找出低压和高压系统,结合发生季节,说出其附近天气特点和天气过程。
通过示意图绘制和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一方面使学生提升自己动手画图的能力,解决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提升了地理学科素养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案

《气旋、反气旋和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标的要求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气旋、反气旋和天气,主要分析了气旋和反气旋这一天气系统的示意图和特点,并且结合实例,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说明了气旋和反气旋所造成的天气,以及其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3、课时安排本节课是一个课时,主要解释了气旋和反气旋以及其作用下形成的天气,并以台风和寒潮为例讲解了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指出他们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能够在图中找出高压和低压,并能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画出示意图,判断出气旋和反气旋;4、明确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和原因;5、描述台风和寒潮对我国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画出气旋和反气旋的示意图,并能够运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2、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气流的运动状况,分析气旋和反气旋控制条件下的天气状况;3、通过案例分析,自主探究,了解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4、通过表格,对比分析气旋和反气旋之间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现象的发生、变化,树立物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区分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确定其描述天气系统的角度;2、绘制简易的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难点1、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2、探究台风和寒潮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Cyclone, anticyclone and weather teaching de sign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内容分析“气旋与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节,以至全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和天气特点,掌握简易天气图及分析对应的天气情况。
2.判读、绘制气旋和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其天气图;3.学会识读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课件、尝试运用空间模式和对比分析法,分析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气旋、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学习重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天气特点。
2.锋面气旋的形成原因。
四、认知难点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
2.天气图的判读。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作图探究、案例探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媒体使用1(导入)展示常州的天气预报内容。
①常州天气变化原因?②风是怎样形成的回答问题进入课堂情景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展示课题内容首页2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 通过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1.阅读图
2.23,理解低压、高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通过绘制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进而分析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方向,从而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气流运动特征
2.气旋和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
(2)教学难点
南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法、探究式学习、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中的其中一种——锋面系统。
知道锋分为3种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降水在锋前。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大风、降温等天气;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或雾。
承接: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一种天气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新课教学】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读图指导】
1、指导学生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并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低气压、高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师:这里有几个基本概念,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解。
现在请大家读图2.21,结合教材找出
这些概念并加以理解。
(2min )
【讲解】这是某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从图中看出等压线是弯曲的,有些地方等压线是闭合的,我们就把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方,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叫做低气压;而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闭合地方叫做高气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下场区域,低压槽是从低压槽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两个高气压或低气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我们把它称作鞍部气压场,简称鞍。
【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2、通过温习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的指向,指导学生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的运动方向,实现知识迁移。
作图:以北半球为例,画出ABCD四处空气质点的运动方向。
步骤:1、标出两闭合等压线图中心气压的性质
2、画出两图中A 、B 、C 、D 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用虚线箭头)
3、画出两图中A 、B 、C 、D 的近地面风向(用实线箭头)
【指导讲解】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2、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
如下图:
二、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 承接: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状况画出来以后,其实我们已经把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给画出来了。
那么,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呢?
生: ……
1006
1010
1008
C B
A D 低
高 1006 1010 1008
A B
C D
1006 1010
1008 A B C D 1006 1010
1008 C B A
D
低 高
师:对!我们把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称为气旋;把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称为反气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低气压或气旋,高气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系统的不同描述。
低气压和高气压,是对气压分布状况来说的;气旋和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而言的。
从我们所做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是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的;反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是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的。
【课堂活动,绘图探究】
要求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知识,自主画出南半球低气压和高气压在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状况,其中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作图。
(点评指导)
承接:了解了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在近地面的气流状况,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它们控制下的天气。
三、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讲解】从刚才我们所作的气旋图可看出:近地面的气流从四周流入气旋中心,那么空气将在其中心聚集得越来越多,这时气旋中心的空气将会被迫上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所含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
因此,气旋控制下的天气多为阴雨天气。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动画演示过程)
【讲解】气旋的典型天气事例是台风。
台风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洋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热带气旋发生的地点不同叫法也不同。
如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称为台风;在北太平洋东部或大西洋称为飓风;在澳大利亚呢则称为大旋风。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一带多台风。
(展示今年最近的30号台风“海燕”过境时的图片,从中概括台风的利弊)
【讲解】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其有利也有弊。
台风给我们带来危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丰沛的雨水,缓解了某些干旱地区的旱情。
四、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设疑】在近地面,反气旋的气流是由中心向四周辐散的,那么,在垂直方向上,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呢?此时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如何呢?为什么?(提问。
有学生来自主分析,教师后小结。
)
生: ……
【解疑】反气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流出后,中心的空气变少,高层的空气将会由上而下对其补充,因此形成下沉气流。
空气在下沉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升
1006
1010 100
8
低
高
100
6
1010 1008
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以晴朗为主。
反气旋的天气实例,如:我国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五、锋面气旋
【知识拓展】
【设疑】什么是锋面气旋呢?
【讲解】由前面的学习内容我们知道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是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的,反
气旋是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前边我们学习锋面系统时知道怎么样才能形成锋面呀?
生: …… 师: 冷气团要与暖气团相遇才能形成锋面。
气旋的气流在近地面是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有可能相遇形成锋面,我们就把锋面与地面气旋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
而反气旋呢气流是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形不成锋面,故没有锋面反气旋。
【学以致用,当堂巩固】
六、课堂小结
低
1025 1000 975
高
1025 1000 975
⑴图中A 、B 、C 、D 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 ?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⑵A 、B 、C 、D 四地中,最可能发生降水是?
⑶未来一段时间内,B 、D 两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