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合集下载

DMA操作指南说明

DMA操作指南说明

DMA操作指南 夹具及样品的安装应力—应变扫描建立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输出一、实验准备(夹具及样品的安装)1、拉伸夹具及样品的安装①移除热电偶固定器,②松开固定装夹平台的螺丝并移除装夹平台,③将样品放置在夹具上,注意与夹具上的刻线平行,④将装夹平台放在夹具上并拧紧固定螺丝⑤将装有样品的拉伸夹具从夹具支架右侧装入⑥用手旋紧夹紧环,用扭矩扳手旋紧六角螺帽,扭矩大小为0.5Nm,注意在旋紧时用手将夹具支架运动部分扶住⑦松开辅助装置的螺钉,小心将辅助支架移除⑧固定热电偶2、三点弯曲夹具及样品的安装①弯曲梁固定到夹具支架上,夹紧环用手旋紧。

②将三点弯曲的游码从弯曲梁一侧装入,调节需要的长度,旋紧六角螺丝,注意两个游码对称。

③将运动部分夹具的两个螺丝旋松,根据样品的厚度调节活块高度。

④将运动部分装入夹具支架,旋紧传动轴的六角螺帽。

⑤将样品从横梁一端穿入游码以及夹具运动部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悬臂梁夹具及样品的安装弯曲梁与游码的安装同三点弯曲夹具 ① 将夹具运动部分放入夹具支架中 ② 将样品放入夹具 ③ 拧紧游码的六角螺母 ④ 拧紧传动轴的六角螺母 ⑤ 调节热电偶的位置Tips:1、 装入样品前应先测量样品的尺寸,长、宽、厚。

2、 样品应保持垂直(拉伸夹具)或水平(弯曲夹具),且应对称。

3、 热电偶尽量靠近样品,但不接触。

4、 使用扭矩扳手时,大小应不超过0.5Nm 。

5、 安装完成后应检查支架运动部分是否处于中间,与两边无接触。

6、 实验完成后按照安装时反序取下夹具和样品。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二、实验操作1、开机:打开仪器右后方的仪器开关,打开电脑,待屏幕右下角的由灰色变成绿色后,打开软件输入用户名“METTLER”后即可进入STARe系统。

2、按下仪器控制面板上的打开炉子,安装夹具及样品。

3、应力—应变扫描(以环氧树脂样品的三点弯曲实验为例)3.1 建立实验方法3.2 扫描过程3.3数据分析4、实验过程4.1建立实验方法1、选择测试模式点击导航条中Functions → Method Window,进入方法编辑窗口。

ICP简要操作指南

ICP简要操作指南

PE optima 2100 ICP-OES 操作规程一、开机1. 开通风, 载气(99.996%以上的氩气: 0.6-0.8MPa), 吹扫气(99.999%以上的氩气或氮气: 0.3-0.8MPa), 空气压缩机(0.6-0.8Pa), 冷却水循环器(20℃)。

2. 打开PE 2100ICP-OES仪器电源,启动WINLAB32软件,等待仪器自动初始化结束。

WinLab32软件操作主界面3. 安装蠕动泵管, 其中进样管为带黑色卡管内径为0.74mm的泵管, 废液管为带红色卡管内径为1.14mm的泵管, 启动蠕动泵检查进样和排液正常。

4. 点等离子炬: 选择软件中快捷图标“Plasma”, 在弹出的“Plasma Control”对话框中点击“On”, 等离子体被点燃, 并自动以窗口中的“RF Power”、“Gas Flows”等值设置等离子体参数,此时“等离子体状态”栏显示中出现的消息表示点燃的状态, 等离子体点燃并稳定后,消息显示“Plasma has been ignited”。

5. 将样品管放入去离子水中, 选Tools/Spectrometer Control-initialize optics 启动光学系统初始化程序(initialize optics), 大约4分钟结束。

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z调用旧方法点击软件主界面中的“Method”(右侧),选择需要的方法xx.mdb, 根据需要进一步修改并保存。

z建立新方法1. 设定方法名称点击软件主界面中的“Method”(左侧)图标, 在“Method Editor”对话框中中输入方法文件名。

2. 选择待测元素、谱线、积分时间、等待时间、测试次数、观测方向等选择待测元素和谱线:“Method Editor”-“Spectrometer“-“Define Elements”-“Periodic Table”-在该元素周期表中选择待测元素及谱线(一个元素可以选多条谱线)。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1. 飞轮储能领域创造性提出基于轴向磁通磁悬浮电机的飞轮储能系统,该系统中,飞轮与转子合二为一,并夹在两个盘状定子之间,转子两面镶嵌永磁体,与两个定子构成两套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系统。

两个电机产生相同方向的转矩驱动转子/飞轮高速旋转;通过控制上下两个定子绕组电流,产生方向相反的悬浮力来克服转子/飞轮的重力,实现磁悬浮效果。

本人首次提出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用有限元分析及实验方法证明了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设计并建造了整个飞轮储能系统,设计控制系统并用实验证明整个系统在结构、数学模型、控制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电工学科TOP 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SCI,影响因子2.26)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SCI)上。

该项目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5年科技创新铜奖。

本人是该项目的负责人,负责整个系统的设计与测试,其中包括系统蓝图规划,盘状永磁磁悬浮电机的设计与建造,系统数学建模及仿真,有限元分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Simulink仿真,控制板的设计与调试,原型机的组装与测试,系统整体试验与性能测试,另外还做了主动电磁轴承的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同步控制研究。

2. 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系统柔性解耦鲁棒控制该机器人手臂系统使用3个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3个手臂在XYZ平面三维运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滚珠丝杆带动手臂系统在垂直方向运动。

本人创造性提出基于3臂4方向(XYZV)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系统的柔性解耦控制,并联合使用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分别控制3个手臂、垂直轴运动,取得良好控制性能;创造性提出4轴联合故障保护策略,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 (SCI)和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使用规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使用规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使用规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实验室使用规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实验室进出规则:进入实验室前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准入要求。

进出实验室时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眼镜等。

2. 实验室设备使用规则:按照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规定和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设备设置和参数。

使用设备时需要提前预约,避免冲突和浪费。

3. 实验室安全措施: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正确使用安全设施和安全装置。

禁止在实验室中吸烟、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确保实验室的环境安全。

4.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备,保持设备的清洁和正常运行。

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仪器设备,保存数据和材料,保护好实验环境的整洁和设备的完好。

5. 废弃物管理:按照实验室的废弃物分类和处理规定,将废弃物放入相应的容器中,并正确标注。

此外,实验室使用规则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具体规定可能会根据实验室的特点和需求而有所调整。

建议您联系相关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或前往实验室网站查询详细的使用规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宁波材料所在镰基超导氧化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第3期附在ABO2(A为稀土元素/碱土金属元素,B为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顶点位置(如上页图3所示),那么体系的电子、磁性结构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通过计算包括SrVO2>LaNiO2>CaCuO2等数十种氧化物体系中H原子的束缚能,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ABO2氧化物对H原子的束缚能差别很大。

其中,对于SrVCh等体系来说,H原子极易被吸附,这解释了在SrVO3的还原实验中得到SrVO2H的现象;而在NdNiO2和LaNiO2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H原子的束缚现象。

这表明实验团队在NdNiO3和LaNiO3的还原反应中,实际得到的体系为NdNiO2H与LaNiO2Ho 为了研究掺入的H原子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人员对LaNiO2和LaNiO2H两种体系进行了动态平均场近似下的电子结构计算。

如图4表示, H原子的掺入会极大地改变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LaNiCh为单带的3d9组态,基态电子结构为强关联金属态,而LaNiO2H为双带的3d8组态,基态为莫特(Mott)绝缘体态,这为实验中难以制备出银基超导体提供了理论解释。

此外,该研究还给实验上应如何观测银基超导现象提出了建议:①严格控制锂(Sr)原子的掺杂浓度是调控H原子束缚能的关键;②面内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H原子的束缚能;③实验样品的制备以及测量温度也会对H原子的吸附产生影响。

该工作发表于Phys.Rev.Lett.124,166402(2020),司良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钟志诚研究员和维也纳技术大学Karsten Held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综上所述,该系列工作不仅系统性地研究了鎳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同时也对镰基超导体中的超导现象在实验中难以重复的情况给出了解释,并对H原子吸附现象进行了预测。

该系列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对镰基超导起源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为实验团队在如何合成银基超导样品及如何发现更多的银基超导体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其他公务接待信息请附后作为申请材料
3.如是外宾或有饮食禁忌,请提前特别告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筹)
公 务 接 待 申 请 单
接待部门:年月日
公务内容
主要来宾
(姓名/单位)
参加/陪同
用餐要求
住宿要求
会议室安排
进入会议室预订系统登记,备注中注明横幅、鲜花、投影、茶水、音效等具体要求
其他
1.电子屏、礼品、宣传资料、拍照、摄影、录音;
2.是否安排实验室参观,是否涉及保密内容;
接待部门经办人
接待部门负责人
(签字)综合管Leabharlann 部职能、支撑部门接待(签字)
二级所领导或分管院领导
(签字)
备注:1.排菜一般标准:赛思学术会堂(70-100元/人,中午不超过90元/人)、食堂一楼畅思苑局百犊餐厅(30-80元/人)、江南美景/石浦等同档次酒店(80-110元/人)、逸东豪生同档次酒店(150-200元/人)

建筑施工设计说明

建筑施工设计说明

一、建筑总说明1.工程概况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期工程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南.该园区已建成的一期内容包括科研主楼、公寓楼、食堂以及碳纤维实验室各一栋,建筑面积约5.1万平米.二期工程的项目用地约8。

12公顷,建筑面积为89482平方米,其中地上81230平方米、地下8252平方米。

内容包括:科研区(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及其配套)、办公和孵化区(行政办公楼和育成中心)、生活区(博士后公寓、研究生公寓及扩建的食堂)、附属配套区(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分别设置的地下车库兼人防。

由于分期设计和出图,本次(第二次)施工图的设计内容主要为科研区、办公和孵化区,即科研楼一栋:建筑面积37030平方米;行政办公楼和育成中心:建筑面积19030平方米。

1.1工程名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期工程;1.2建设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筹);1.3建设地点: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南;1.4基地面积:81200平方米;1.5总建筑面积:89482平方米,其中:地上81230平方米,地下8252平方米;1.6行政办公和育成中心建筑面积:11710平方米,地下7353平方米;1.7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1层;1.8建筑高度: 23米;1.9建筑分类:多层建筑;1.10建筑耐火等级:地上二级,地下一级;1.11抗震设防:按7度设防;1.12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13技术经济指标:详见总平面图纸相关内容。

1.14建筑使用年限:50年.1.15屋面防水等级 :II级。

1.16人防等级:为常6核6二等人员隐蔽部和物资库根据合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不承担以下专项设计及实验室工艺设计等内容:人防专项设计、景观绿化、室内二次装修、基坑围护设计、智能化设计、幕墙深化设计、厨房工艺、污水处理工艺、泛光照明等。

2.设计依据2.1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甬发改会纪【2010 】74号《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2010年6月30日)。

高适应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实验楼设计

高适应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实验楼设计

成皋转化和 产业规模 化 目的日 新型研 究所,要 勺 求实验 室必须具有高 度的灵活 性,以 满足不同规
模 、 不 月研 究 方 向 白 研 目 队 使 月 , 目 时 跨 勺科
文 章墙 号
擅 妻
1 79 ( 1 ¨ 1 … H一 1 ㈨3 3X 2 1 )1 I u 【 5

* .d ¥
∞n § * ,
§ 、 i n 夸 m
女齄
关t 目
+ 救 驻
§ ¥ 模
n §
幢 综合实验楼 、=幢 搏±生公寓和 食堂 ,满 个 新设研究 院的阜期 发 。 展

3 栏 计 内窖
31 宴 验宣 横 块
实验 基 本模块 是实验室 设计 基础 , 过 资料收集 、 研、优 化 殛与 使月单位 的 调 +
l f  ̄beco biat nof e l r n i mod n o em l o oor ab r t y
K wor L 0 … e ds ab r 0t s g h oda abf y T Hi pl l he i t
ba i m od e S ce co bnoi S s c ul po m i l on emi en - op
十 目# 女
方向的现代化 科技产业 日,其主要任 务是加 快科 技成 皋转化 ,建立 向社会 技术平 台, 技术 服务 和人员培 养提供硬 件保证 工 程位于宁 渡市 镇海 宁波市 高教目 内,紧邻镇 海新E中 央* 目 ,建筑外部 为开阔 的景观绿地。 一期工程 包括
A bb ot Ti dll it du ¥fe C n bo hso ce  ̄r o ce h ASNig Ist f fMatr e hn gyan n n e g nf ue 0 i ei T c oo d E g ̄e dn al r L boot y B i ig es b uros … a r or ul n d i d gn j p p e sa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简称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向“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推进的新阶段,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一个新的直属科研机构。

目录
编辑本段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
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设置研究机构“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还就研究所建设的具体事宜共同签署
全景
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设备忘录》。

宁波材料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理事会由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第一届理事会于2004年5月29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所的《章程》。

《章程》中规定,宁波材料所将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事业法人单位,纳入“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范围。

位置
宁波材料所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制定的办所方针,通过集成技术、整合资源,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一个动态平台。

在中科院及浙江省和宁波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宁波材料所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06年底全面完成各项基本建设,2007年初开始投入正常使用。

与此同时,研究所将以灵活的方式,引进人才、组织项目,边建设、边运行,力争使“硬件”设施建成验收之日,即为部分“软件”成果取得收获之时。

编辑本段领导
所长:崔平
全面领导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工作。

分工负责人事教育、资产财务和行政后勤工作。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曾作为guestscientist在德国萨尔大学、意大利第三世界科学院理论物理中心、日本京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作,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访问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数项中国科学院重大和创新项目、数项安徽省科研项目、国家烟草总局项目以及数项企业开发项目。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曾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市科技创新推动奖、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专利10多项,译著1本:《纳米材料》 (94年原子能出版社出版)。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和内耗研究。

目前重点研究有机/无机纳米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纳米材料的应用以及固体缺陷的内耗研究等。

编辑本段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宁波材料所将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团队,建有基本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符合当代中国科技创新规律的组织管理体系及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有机衔接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并转移或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材料产业乃
至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社会认同的贡献,首先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家级材料研发机构。

宁波材料所的远景目标:成为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在国际产业界有特殊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相关材料研究与开发平台。

经过未来10-15年的努力,宁波材料所将成为:
1.国际相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引领者;
2.国内外相关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3.国内相关人才的培训基地;
4.为本区域相关企业群提供技术支撑的核心力量。

发展战略
国内外已经存在众多的材料类研究机构,针对宁波材料所的特点,在进行了SWOT分析的基础上,起步阶段的宁波材料所将实行以下战略:
1、目标导向的重点突破即选择相关产业当前面临的若干“难题”,部署力量予以重点突破;首先起到“支撑发展”的作用,对内树信心、对外树信誉。

2、串联材料产业的上下游向纵深发展,宁波材料所将“支撑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关键技术加以扩展,极有可能催生出新的产业和产业链,逐渐发挥“引领未来”的作用,并由此带动本区域和国家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

3、开放合作,与互补的优势单元强强联合,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所,可以用全新的机制促进合作来加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进程。

科研领域布局
宁波材料所中长期发展规划(Version3.0)增加和明确了科技领域布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及战略重点的具体内容。

根据规划,未来5年的科技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
1、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2、磁性材料与先进机电装备
3、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4、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
5、新能源材料及相关技术
编辑本段组织文化
一个牢记
时刻牢记“应用研究-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并促进规模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两个坚持
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坚持前瞻部署,把握新材料与技术发展的前沿,探索有应用前景的新材料,发展相关配套技术,以引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为己任。

研究目标的选择上,坚持产品与市场需求导向,立项伊始就要建立研发单元与预期的终端用户之间沟通、反馈的有效机制,不开展不可能应用的研究或开发工作。

三个创新
一是观念创新。

摒弃科技界“自我分配、自我循环、自我评价、自我陶醉”的小农意识,建立一切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的新观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将市场意识融于研发活动之中。

二是体制创新。

以组织集成度高且综合性强的大型研发活动为目标,重视工艺研究,加强配套集成,注重效率、效益与效果,鼓励“多兵种”协同作战。

三是管理创新。

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诱导科研人员追求科技活动的有效产出,在使科技成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室
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室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首批重点建设的专业实验室之一,依托于浙江省强大的磁性材料产业背景和材料所先进的科
学研究平台,开展新型高端磁性材料及其实际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实验室建设经费计划总额为2800万元人民币。

截至2008年8月,已投入约2300万元。

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室位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王宽诚实验楼3楼,房屋使用面积2061平方米,拥有完善的磁性材料制备和测量设施。

实验室拥有从全球招募而来的专职研发人员近40人,包括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6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9人,具有硕士学位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人。

同时,实验室还有在学研究生2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5人。

实验室下设四个研究室,包括高性能稀土永磁研究室、高性能非晶纳米晶软磁研究室、先进磁性器件研究室、磁性材料表面防护研究室。

其中,中国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知名专家,钢铁总院的李卫研究员出任首席科学家;磁性材料领域资深专家,美国戴顿大学李东教授担任工程中心主任;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助理教授沈宝龙博士担任实验室和软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德国德雷斯顿固体材料所阎阿儒博士担任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美国WorldHeart公司总工程师陈琛博士担任先进磁性器件研究室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材料系宋振纶博士担任磁性材料表面防护研究室主任。

实验室坚持根据国家和企业的需求遴选研究课题,以高性能稀土永磁和非晶纳米晶软磁为主要研究方向。

各类在研项目25项,项目总经费达2579.5万元人民币。

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块体非晶磁致伸缩合金及其在智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与“项目百人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项目“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磁性材料表面防护研究”、“高性能铁族块体金属玻璃与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研究”等;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永磁缓速器的研究”、“新型高性能纳米晶钕铁硼粘结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等;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项目等一批政府委托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国GE公司、德国Bosch集团等)委托项目。

此外,实验室还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合作范围涵盖了美国、欧洲、日本等诸多科研机构,以及浙江、北京、安徽等地的诸多企业(包括韵升、安泰科技、东磁、科宁达、科田、京宇、大地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