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

合集下载

优秀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主要事迹材料

优秀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主要事迹材料

优秀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主要事迹材料科研领域一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优秀的科研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才智,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以下是一些杰出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的主要事迹。

(第一段)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理论物理学,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是提出了规范场论的概念。

他的研究对于解释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另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是屠呦呦教授。

她是中国著名的中草药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抗疟疾药物的研发领域。

她发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疟原虫的高效杀灭作用,为控制和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应用。

(第三段)伊隆·马斯克是当代知名的科技创业家和工程师。

他创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SpaceX航天公司和SolarCity太阳能公司等,并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马斯克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以及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等方面。

他的努力和创新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段)还有一位备受瞩目的科研人员是詹妮弗·杜德纳教授。

她是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杜德纳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人类基因变异与疾病关系等方面。

她的工作为人类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于推动医学领域的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五段)除了以上提到的科研人员,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

这些杰出人士以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精神,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尾段)总之,优秀的科研人员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独特的见解,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1. 飞轮储能领域创造性提出基于轴向磁通磁悬浮电机的飞轮储能系统,该系统中,飞轮与转子合二为一,并夹在两个盘状定子之间,转子两面镶嵌永磁体,与两个定子构成两套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系统。

两个电机产生相同方向的转矩驱动转子/飞轮高速旋转;通过控制上下两个定子绕组电流,产生方向相反的悬浮力来克服转子/飞轮的重力,实现磁悬浮效果。

本人首次提出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用有限元分析及实验方法证明了该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设计并建造了整个飞轮储能系统,设计控制系统并用实验证明整个系统在结构、数学模型、控制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电工学科TOP 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SCI,影响因子2.26)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SCI)上。

该项目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5年科技创新铜奖。

本人是该项目的负责人,负责整个系统的设计与测试,其中包括系统蓝图规划,盘状永磁磁悬浮电机的设计与建造,系统数学建模及仿真,有限元分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Matlab/Simulink仿真,控制板的设计与调试,原型机的组装与测试,系统整体试验与性能测试,另外还做了主动电磁轴承的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同步控制研究。

2. 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系统柔性解耦鲁棒控制该机器人手臂系统使用3个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3个手臂在XYZ平面三维运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滚珠丝杆带动手臂系统在垂直方向运动。

本人创造性提出基于3臂4方向(XYZV)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系统的柔性解耦控制,并联合使用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分别控制3个手臂、垂直轴运动,取得良好控制性能;创造性提出4轴联合故障保护策略,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magnetics and Mechanics (SCI)和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上。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进制造所-文档资料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进制造所-文档资料
复 合 材 料 制 造 及 装 备
范欣愉 正研 祝颖丹 副研 陈 刚 高工 张希平 高工 杨 恒 高工
数字化制造 技术
数字 视觉 及应 用 计算 机辅 助制 造 肖江剑 正研 陈希良 正研 王欣刚 正研 朱杰杰 副研 李红周 副研
智能制造 技术
磁敏 智能 设计 与应 用 自适 应技 术与 康复 左国器坤械正研 邢增平 副研
交通运输装备等
交通运输装备等 1、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
现有基础
十二五目标
量产电动车主结构件 自动化程度高 产业化为目标
制造的复合材料部件
联合院其他单位试制的 碳纤维复材样车
使用碳纤维复材替代钢材部件后减重百分比达65.8%
减重后可有效提高电动车行驶里程约50km
2019年10月8日,路甬祥院长、江绵 恒副院长、施尔畏副院长、李静海副 院长、阴和俊副院长等在中科院院部 视察中科院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动车
深水复合材料 TTR套管
安防、交管、娱乐
安防、交管、娱乐
1、特定人员的异常行为分析与跟踪系统
与市公安部门座谈
与110指挥中心负责人交流
安防、交管、娱乐
1、特定人员的异常行为分析与跟踪系统 应用出口
对特定人员的异常行为的锁定与跟踪系统
对特定人员的行为视频档案系统
对异常人员的流窜预警系统
安防、交管、娱乐
磁激驱动与装备
肖江剑 正研 陈希良 正研 王欣刚 正研 朱杰杰 副研 李红周 副研
左国坤 正研 邢增平 副研
廖有用 正研 王志坚 副研
技术进展与 行业需求出口
交通运输装备等
1.城市内交通应用的微 型电动车车身 2.车辆环视系统及辅助 驾驶 3.深海输油管道轻量化 4.高速列车车厢部件 •柔性载重带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宁波材料所在镰基超导氧化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第3期附在ABO2(A为稀土元素/碱土金属元素,B为过渡金属元素)氧化物顶点位置(如上页图3所示),那么体系的电子、磁性结构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通过计算包括SrVO2>LaNiO2>CaCuO2等数十种氧化物体系中H原子的束缚能,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ABO2氧化物对H原子的束缚能差别很大。

其中,对于SrVCh等体系来说,H原子极易被吸附,这解释了在SrVO3的还原实验中得到SrVO2H的现象;而在NdNiO2和LaNiO2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H原子的束缚现象。

这表明实验团队在NdNiO3和LaNiO3的还原反应中,实际得到的体系为NdNiO2H与LaNiO2Ho 为了研究掺入的H原子对体系电子结构的影响,研究人员对LaNiO2和LaNiO2H两种体系进行了动态平均场近似下的电子结构计算。

如图4表示, H原子的掺入会极大地改变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LaNiCh为单带的3d9组态,基态电子结构为强关联金属态,而LaNiO2H为双带的3d8组态,基态为莫特(Mott)绝缘体态,这为实验中难以制备出银基超导体提供了理论解释。

此外,该研究还给实验上应如何观测银基超导现象提出了建议:①严格控制锂(Sr)原子的掺杂浓度是调控H原子束缚能的关键;②面内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H原子的束缚能;③实验样品的制备以及测量温度也会对H原子的吸附产生影响。

该工作发表于Phys.Rev.Lett.124,166402(2020),司良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钟志诚研究员和维也纳技术大学Karsten Held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综上所述,该系列工作不仅系统性地研究了鎳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同时也对镰基超导体中的超导现象在实验中难以重复的情况给出了解释,并对H原子吸附现象进行了预测。

该系列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对镰基超导起源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为实验团队在如何合成银基超导样品及如何发现更多的银基超导体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学习与分享之十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暨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学习与分享之十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暨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学习与分享之十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暨宁
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简介
《液压气动与密封》编辑部
【期刊名称】《液压气动与密封》
【年(卷),期】2015(035)009
【总页数】6页(P81-86)
【作者】《液压气动与密封》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r深化所地合作夯实人才队伍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J], 《今日科技》编辑部
2.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CO2电还原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J],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
3.机器人的未来在中国——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杨桂林[J], 祝传海
4.在最好的时代下砥砺前行——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 [J], 蔡巧玉;李桐;朱锦
5.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向“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推进的新阶段,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一个新的直属科研机构。

xx年4月20日,经过一年多酝酿,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正式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协议书》,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设置研究机构“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还就研究所建设的具体事宜共同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设 ___》。

宁波材料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理事会由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第一届理事会于xx年5月29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研究所的《章程》。

《章程》中规定,宁波材料所将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事业法人单位,纳入“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范围。

宁波材料所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制定的办所方针,通过集成技术、整合资源,为 ___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一个动态平台。

目前,在中科院及浙江省和宁波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宁波材料所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预计xx年底全面完成各项基本建设,xx年初开始投入正常使用。

与此同时,研究所将以灵活的方式,引进人才、组织项目,边建设、边运行,力争使“硬件”设施建成验收之日,即为部分“软件”成果取得收获之时。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宁波材料所必将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校代码:99999所在省市:浙江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科技园区沧海路181号火炬大厦三楼___:学校传真: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筹)“关键人才”计划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撑人才是宁波工研院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一期三个人才引进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研究所二期建设的需要和人才结构优化的需要,为加大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将“团队行动”和“春蕾行动”计划中引进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撑人才的计划统称为“关键人才”计划。

第二条“关键人才”计划旨在吸引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加盟科技团队并鼓励其参与各类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条“关键人才”应具备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突出的工程化实践能力,是工研院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并可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实现团队带头人的思想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应具备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岗位和入选条件第四条“关键人才”计划特设“关键人才正高级工程师”和“关键人才高级工程师”岗位,聘期一般四年,分别参照正高级和副高级岗位管理。

第五条“关键人才”的引进计划由各事业部提出,经人力资源部初审,报请工研院院务会批准后,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

第六条应聘“关键人才正高级工程师”岗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在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本领域有5年以上独立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在本领域10年以上独立工作经历;(二)具备正高级工程师任职所要求的能力;(三)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过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独立或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过重要项目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四)所承担的项目或取得的成果符合所加盟团队的发展规划,能够对现有团队的科研工作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带领一支技术团队为科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个人能力和贡献特别突出者,或承担重大项目,或具有特殊工作经历并掌握特殊技能者,可不受学历和年限的限制。

第七条应聘“关键人才高级工程师”岗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在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本领域有2年以上独立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在本领域7年以上独立工作经历;或获得学士学位,在本领域10年以上独立工作经历;(二)具备高级工程师任职所要求的能力;(三)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过有价值的成果,独立或作为参与人承担过科研项目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四)所承担的项目或取得的成果符合所加盟团队的发展规划,能够对现有团队的科研工作提出可行的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对拟开展的工作有清晰的计划和想法。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以下各栏目均如此)。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本人主要研究方向是磁性材料与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电子结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工作是对准一维材料Sr2RhO4的研究。

这个工作解释了角分辨光电子谱与密度泛函理论的矛盾,揭示了自旋轨道耦合与电子关联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顺磁性材料的莫特绝缘转变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该工作发表在权威杂志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

本人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紧束缚方法在磁性系统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铁缺陷问题和磁性半导体的掺杂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杂志Physical Review B 上。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Yaresko A., Guo-Qiang Liu, V.N. Antonov, O.K. AndersenInterplay between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Fermi surface nesting in iron pnictides Phys. Rev. B 79 (2009), 144421 (IF=3.772)Guo-Qiang Liu., V.N. Antonov, O. Jepsen, O.K. AndersenCoulomb-Enhanced Spin-orbit Splitting: The Missing Piece in the Sr2RhO4 Puzzle Phys. Rev. Lett. 101 (2008), 026408 (IF=7.621)Guoqiang Liu and Bang-Gui Liu" Tight-Binding study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n-doped Ge"Phys. Rev. B 73, 045209 (2006). (IF=3.772)Guoqiang Liu, D. Nguyen-Manh, Bang-Gui Liu and D. G. Pettifor"Magnetic properties of point defects in iron within Tight-Binding Stoner model" Phys. Rev. B 71, 174115 (2005). (IF=3.772)影响因子数据来自Wikipedia 2010年数据四、候选人专利列表:(请注明授权国家、专利所有者以及本人的排名)五、候选人所开发的产品:六、其他(包括获得的重要奖项、在国际学术组织兼职、在国际学术会议做重要报告等情况)七、论文被收录情况统计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注: 1. 论文被收录与被引用的统计以申请年度的前5年为限;2. 自引部分不计入引文统计中;3. 对列入统计表中的论文及引文均需附检索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以下各栏目均如此)。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金属玻璃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缺口效应1)以典型的Zr基金属玻璃为研究对象,借鉴晶体材料中塑性变形的位错机制,通过在金属玻璃样品中人为引入一系列不同的缺口,系统地研究了含缺口样品在压缩载荷下的塑性变形机制。

结果表明:通过在金属玻璃样品中引入对称的半圆形缺口,可以很好地提高金属玻璃的整体塑性变形能力。

同时,为了验证不同高强度材料塑性变形能力的缺口效应,特意选择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和Ti3SiC2陶瓷材料来进行缺口试验,对比Zr基金属玻璃的结果发现:通过施加缺口来提高塑性,是为金属玻璃所特有的一种提高塑性的方法。

通过对缺口样品的研究,可以深刻揭示缺口对金属玻璃剪切变形和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可为设计多孔金属玻璃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与理论基础;2)为了近一步验证施加对称缺口对不同金属玻璃样品塑性提高的有效性,对一种相对塑性变形能力较差的Ti基金属玻璃进行了变高缺口压缩试验。

结果表明:只通过降低高宽比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但是通过施加对称的半圆形缺口,样品的整体塑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说明了施加对称缺口对金属玻璃塑性提高的普适性;3)针对不同金属玻璃在缺口设置时的塑性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一些半定量的分析结果。

以上相关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Acta Mater.58(2010) 5420,Philos. Mag. Lett., 90 (2010) 875,Philos. Mag.90 (2010) 3867和Mater. Sci. Eng. A528 (2011) 2967上。

本人以此工作为基础获得了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金属玻璃变形与断裂行为的缺口效应研究”(项目编号:51101159))。

⏹脆性金属玻璃的动态断裂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某些脆性金属玻璃在压缩载荷下不会发生剪切变形,而是发生粉碎性断裂,即样品会在瞬间破碎成许多小碎块。

同时,在样品断面上会出现一些非常规则的纳米条纹,条纹的间距在15nm至52nm之间。

针对这种独特的变形机制,采用断裂力学中的动态断裂理论,对这种脆性金属玻璃的断裂行为进行了力学分析,结合试验结果,能较好地解释这种破碎断裂的变形机制。

同时,采用波动理论对断面上的纳米条纹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规则的纳米条纹是由动态断裂中激发的剪切波造成的。

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脆性金属玻璃的断裂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5 (2009) 103519上。

⏹金属玻璃弯曲变形行为的数值模拟针对金属玻璃在弯曲载荷下出现的剪切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结合试验结果,采用接触分析有限元模型对弯曲作用下金属玻璃内部的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同时结合固体力学中的应力状态分析,很好地解释了金属玻璃在弯曲变形时剪切带的萌生以及扩展过程,并给出了半定量的分析结果。

该研究工作对深刻理解金属玻璃在复杂应力下的变形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结果发表在Mater. Sci. Eng., A527 (2010) 6224上。

⏹弹性波对含孔洞、夹杂和裂纹的散射机理研究采用复变函数法和多极坐标方法,研究了弯曲波对含有多圆孔薄板的散射问题。

通过板的弯曲波动方程和内力方程的推导,求出在入射弯曲波条件下该问题的一般解的函数逼近序列和边界条件的表达式,用正交函数展开的方法将待解的问题归结为对一组无穷代数方程组的求解。

最后,给出了孔边动应力集中系数的结果,并分析了孔间距、夹杂参数和波数对动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了SH波对双相介质界面附近含有半圆形脱胶的圆形弹性夹杂的散射问题。

沿界面将整个空间分成上下两部分。

采用所构造的Green函数和“契合”的方法在上下空间连接时满足界面处连续性条件,构造出半圆形脱胶裂纹,进而求出应力和位移的表达式。

最后给出动应力集中系数的数值结果;同时,研究SH波对双相介质界面附近含有半圆形脱胶的圆形弹性夹杂的散射问题的远场解以及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脱胶和直线型裂纹的散射问题;另外,采用复变函数法研究了含有部分脱胶的浅埋圆柱形弹性夹杂对SH波的散射与地震动问题。

相关结果先后发表在J. Mech.以及Appl. Math. Mech-Engl.等期刊上。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1]J. X. Zhao, F .F. Wu, R. T. Qu, J. Shen, S. X. Li, Z. F. Zhang. Plastic deformability of metallic glass by artificial macroscopic notches. Acta Mater. 2010,58, 5420. (IF: 3.76)[2] J. X. Zhao, R. T. Qu, F .F. Wu, Z. F. Zhang, B. L. Shen, M. Stoica, J. Eckert. Fracture mechanism of some brittle metallic glasses.J. Appl. Phys. 2009, 105,103519. (IF: 2.06)[3] J. X. Zhao, F .F. Wu, R. T. Qu, J. Shen, S. X. Li, Z. F. Zhang.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enhanced plasticity of Ti-based metallic glass with notches. Philos. Mag. 2010, 90, 3867. (IF: 1.30)[4] J. X. Zhao, F .F. Wu, Z. F. Zhang. Analysis on Shear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llic Glass under Confined Bending Test.Mater. Sci. Eng. A 2010, 527, 6224. (IF: 2.09)[5] J. X. Zhao,R. T. Qu, F .F. Wu, S. X. Li, Z. F. Zhang. Enhanced plastic deformation in a metallic glass induced by notches. Philos. Mag. Lett. 2010, 90, 875. (IF: 1.53)[6] J. X. Zhao,Z. F. Zhang. Comparison of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behaviors of Zr- and Ti-based metallic glasses with notches. Mater. Sci. Eng. A 2011, 528, 2967. (IF: 2.09)[7] J. X. Zhao, H. Qi. Scattering of plane SH-wave from a partially debonded shallow cylindrical elastic inclusion.J. Mech. 2009,25, 411. (IF: 0.41)[8] J. X. Zhao, H. Qi, S. W. Su. Scattering of SH-wave from interface cylindrical elastic inclusion with a semicircular disconnected curve. Appl. Math. Mech-Engl. 2008, 29, 779. (IF: 0.51)[9] R. T. Qu, J. X. Zhao,M. Stoica, J. Eckert, Z. F. Zhang. Macroscopic tensile plastic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 through designed artificial defects.Mater. Sci. Eng. A (Accepted). (IF: 2.09)[10] 赵嘉喜,齐辉,刘殿魁,李宏亮. 含有部分脱胶的浅埋圆衬砌对SH波的散射. 固体力学学报.2008, 29, 301.[11] 赵嘉喜, 齐辉, 郭晶, 杨在林. 出平面线源荷载对半空间中半圆形凸起的圆柱形弹性夹杂的散射. 工程力学.2008, 25, 235.[12] 赵嘉喜, 刘殿魁, 齐辉, 杨在林. 弯曲波对含多圆孔薄板的散射与动应力集中. 爆炸与冲击. 2008, 28, 552.[13] 赵嘉喜, 齐辉. SH波对界面附近含有下半圆形脱胶的圆柱形弹性夹杂的散射.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9, 130.[14] 赵嘉喜, 齐辉, 杨在林. 含有部分脱胶的浅埋圆夹杂对SH波的散射. 岩土力学. 2009, 30, 1297.[15] 赵嘉喜, 齐辉. 界面脱胶圆夹杂对SH波散射的远场解. 力学与实践.2009, 31, 47.[16] H. Qi, J. X. Zhao. The interaction of a cylindrical elastic inclusion with a semicircular disconnected curve and Linear cracks in homogeneous medium by SH-wave.Key Eng. Mater.2007, 348-349, 357.(导师第一作者)[17]齐辉,赵嘉喜,刘殿魁, 王慧文. SH波对脱胶圆夹杂及其边缘直裂纹的散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7, 28, 1321.(导师第一作者)[18]齐辉, 折勇,赵嘉喜. 带形域内圆柱形夹杂对SH型导波的散射. 振动与冲击. 2009, 28, 142.[19]齐辉,折勇,李宏亮,赵嘉喜. SH波入射时垂直半空间中双相介质界面附近圆孔的动力分析. 爆炸与冲击. 2009, 29, 73.四、候选人专利列表:(请注明授权国家、专利所有者以及本人的排名)五、候选人所开发的产品:六、其他1.获得2009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

2. 参加2次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1次国内会议,作学术报告3次。

七、论文被收录情况统计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注: 1. 论文被收录与被引用的统计以申请年度的前5年为限;2. 自引部分不计入引文统计中;3. 对列入统计表中的论文及引文均需附检索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