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作者:张谦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年第09期摘要:民歌蕴藏着相当大的宝藏。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

一、民歌的定义及特征(一)民歌的定义民歌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是一切民间歌曲的总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调、孝歌、童谣、以及一切在风俗及生活中演唱的歌曲。

(二)民歌的特征1、民歌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二、民歌的起源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是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广泛流传的歌曲。

它通常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劳动、情感、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并且以其朴实真实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民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民歌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古代,民歌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歌唱的方式表达感情、传递信息。

由于这种时期人类的交流方式较为原始,所以民歌主要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

这种形式的民歌以单声部的结构为主,内容多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如劳动歌、田园歌、婚礼祝福歌等。

到了古代的文字社会,民歌开始出现文学特征。

在古代中国,’诗经‘是最早的一部民歌集合,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爱情、友情、劳动等方方面面。

而在古代欧洲,‘民歌’则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内容涉及传说、英雄事迹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中世纪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吟游诗人’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既能娱乐人们,又可以传递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因此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民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中国,元代诗人辛弃疾曾经创作过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词曲歌曲,也可以看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

进入现代社会,民歌逐渐与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多种音乐风格同时出现。

一方面,传统的民歌被改编、翻唱,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如摇滚民谣、流行民谣等。

这种形式的民歌主要通过电台、电视等渠道传播,例如美国的鲍勃·迪伦、西蒙与加芬克尔等,促使了民歌的的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如录音、电子合成等,使得创作、表演、传播更加便利,民歌开始与流行音乐结合,形成了新的潮流。

从20世纪起,民歌逐渐成为了一种强调社会意义、反映社会现实的音乐形式。

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使得民歌重新焕发生机,民歌歌手如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等人开始在舞台上演唱关于自由、和平、公正等社会议题的歌曲,成为社会变革的象征。

在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的新民谣开始兴起,这是一种承袭传统民歌精神的音乐风格,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
中国民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始于远古,现于当代,历经数千年的文 化洗礼而生生不息,但究其文化精髓都 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寻。
民歌的起源说
一.劳动说
二.宗教说 三.语言说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伴随体力 劳动有规律的呼喊和身体动作,创造 了人类最早的音调和舞蹈节奏,唱出 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狩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 和集体劳动的愉快回忆中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 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起的民 歌。
二、宗教说
远古人类对自然力的威力 尚不认知,对于雷鸣、闪 电、狂风、骤雨都视为神 圣不可思议的力量,认为 这都是灵气的表现,所有 用语言可以祈祷神灵,保 佑风调雨顺、免灾获福, 而伴随着祭祀祖先、图腾 崇拜、巫术等活动,民歌•大序》
“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意思是说 歌舞的产生是因为要 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 不足。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让古 老的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光彩,向世界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民族 音乐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这 节课希望大家了解的一个核心的精神。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民歌的内容与特点3.民歌的价值与传承4.民歌背后的故事正文民歌背后的故事一、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人民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与感悟。

自古以来,民歌一直在我国民间流传,记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现代的校园民谣,民歌在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二、民歌的内容与特点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爱情婚姻的抒发;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

民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北方民歌豪放、高亢,南方民歌委婉、柔美。

这种地域性特点,使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三、民歌的价值与传承民歌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它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民间的风俗传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歌背后的故事民歌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品质,成为了民歌的精神内核。

例如,《茉莉花》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忠诚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追求;《小白菜》则通过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之,民歌背后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民歌的内涵,更让人们在欣赏民歌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民间智慧和生活的真实魅力。

民歌的名词解释

民歌的名词解释

民歌的名词解释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存在。

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以其朴实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民歌这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仅仅是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形式,它还代表着一种民族的认同、历史的传承和群体的凝聚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民歌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博大精深的概念。

一、民歌的起源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感激和祝福,这些歌曲往往伴随着舞蹈和乐器的演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特定题材和形式的音乐,它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了传递历史、反映社会现象和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

二、民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民歌可以被分类为传统民歌、现代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传统民歌是指那些源于民间传统、代代相传的歌曲,这些歌曲常常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习俗紧密相关,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智慧。

现代民歌则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作、演唱的歌曲,它们旨在表达当代人民的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而少数民族民歌则是指那些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歌曲,其风格和形式往往比传统民歌更加独特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三、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首先,民歌通常用简单朴实的音乐形式和词句来表达情感。

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现代民歌,都以其鲜明的旋律和情感真挚的歌词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其次,民歌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较高的参与度。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社会集会中,人们总是喜欢用歌声来烘托气氛和表达共情。

此外,民歌也常常反映着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民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民歌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地区和社区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民歌体裁有哪些

民歌体裁有哪些

民歌体裁有哪些民歌体裁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悠久的传统。

中国民歌体裁奇特而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以及与众不同的叙事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民歌体裁的内涵及其起源,并对几种典型的民歌体裁进行论述。

一、民歌体裁的内涵民歌体裁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体裁可以涵盖多样的元素,其中包括了传统的传说故事、民歌、儿童歌谣、谚语、传说等等。

这些体裁表达了民间文学对民族生活、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等等的反映,也表达了民族传统的文化概念,如家庭、家乡、宗教、道德等等。

通常,民歌体裁的语言比较传统而简洁,其叙述的方式也比较鲜明、节奏性强,有时还会使用一些夸张的成语和俚语,让读者有更强烈的感受。

二、民歌体裁的起源中国民歌体裁源远流长,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民歌体裁的发展与中国民俗文化、民歌传统、古老诗词文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民歌体裁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下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它反映了多元文化,弥合了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典型的民歌体裁1、《道变》。

《道变》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典型的民歌体裁之一,一般以“变”字为开头,以一种节奏性强的叙事形式,简洁、精辟地叙述几句话,内容涵盖千家万户的生活百态,是民间文学凝聚民众习俗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2、《长歌行》。

《长歌行》也称《长篇叙事》,是中国民歌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长度可以超过一百首歌曲,记载了一些古老故事,以及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源自古代帝王政治的故事、社会结构的变迁、恋爱之恋故事等等,具有很强的民俗意味。

3、《六礼诗》。

《六礼诗》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诗体,它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也被民歌体裁所改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突出了潇洒、大气、诙谐、典雅的风格,在未来的研究中,它有着与其他民歌体裁不同的独特价值。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
摘要:
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2.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3.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4.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民歌背后的故事:
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民间流传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缩影。

民歌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民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原始的口头传承到后来的书面记录,民歌在各个时期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民歌表现出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风格。

同时,民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得以传承和发扬。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
境。

为了使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必要对民歌进行创新,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发掘民歌的新魅力。

4.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它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民歌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民歌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总之,民歌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

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

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都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

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

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

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

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