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后父的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后继》阅读理解

刘亮程《后继》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后继刘亮程那年我带母亲回甘肃老家。
母亲逃荒到新疆40年,第一次回老家。
我们从父亲工作过的金塔县城,到他出生长大的山下村,在叔叔刘四德家落脚。
我们一到叔叔家,叔叔便带着我们去上祖坟。
我们刘家的祖坟,我父亲这一支的都迁到叔叔家的耕地中间,爷爷辈以上先人合到一座墓里,祖先归到一处,墓前有祖先灵位,剩下爷爷辈的、父亲辈的坟都单个有墓。
叔叔带着我走进坟地,说这是归到一起的祖先灵位。
我跪下,磕头,上香。
叔叔说,后面是你爷爷的坟,旁边是你二爷的,你二爷因为膝下无子,从另外一个兄弟那里过了一个儿子过来,顶了脚后跟。
顶脚后跟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个人膝下无子会从自家兄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来,待你百年后埋在地下,有人给你上坟扫墓,将来过继来的儿于去世。
就头顶你的脚后跟埋在一起,这叫“后继有人”。
我这才知道后继有人的人不是活人,是顶脚后跟的那个土里的后人。
叔叔又指着我爷爷的坟说,你看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独子,逃荒到新疆,把命丢在新疆没回来,后面这个地方还留着。
叔叔接着说,你父亲后面那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这句话一说,我的头突然轰的一下,空掉了。
觉得自己在外面跑那么多年,父亲带着我们逃荒千里到新疆,父亲把命丢在了新疆,但是我爷爷后面的位置还给他留着。
我在新疆出生又在外求学,好像把甘肃酒泉那个家乡给忘掉了,那个家乡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祖坟上还有一个位置给我留着,当我过完此生还有一段地下的生活。
在地下的祖先还需要我,等着我顶脚后跟,后继有人。
我们要走的时候,叔叔拉着我的手说,我是你最老的叔叔了,你的爷爷辈已经没人,叔叔辈里面剩下的人也不多了,等你下次来,我不在家里,就在地里。
我明白,他说的是跟祖先埋在一起的那个地里,我叔叔说这些话的时候轻松自若,仿佛生和死没有界限,不在家里就在地里,只是挪了个地方,在我叔叔对死亡轻描淡写的聊天中,死亡是温暖..的,死和生不是隔着一层土,只是隔着一层被他轻易捅破又瞬间糊住的窗户纸。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散文阅读(2)Word版含答案

2018 届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江苏)一、叙事写人散文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先父刘亮程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近邻,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力地喘息。
看他弓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
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裸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
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以后的我自己。
一个父亲,把所有的老年展现给儿子。
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
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总是怎么回事。
父亲在前方趟路。
父亲走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 40 岁时该做什么, 50 岁、 60 岁时要考虑什么。
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但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依旧是一个孩子。
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
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久地长不大了。
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 37 岁。
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
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
那时想起年龄轻轻就离开的你,就像怀念一个早夭的儿子。
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墓地。
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
你这个没福分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
假如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代,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须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
但你没有。
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以后,把我最先的那段人生讲给我。
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人间流传你的种子。
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
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迹上,隔着厚厚的灰尘。
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
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你逝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幻灭了。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改正下列加点字的拼音或书写的错误。
溺.死(ruò)不辍.(zhuì)劳碌.(lǜ)细.农(diàn)私熟.(shú)任劳任愿.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母亲待人最(A、慈详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②在这(A、广漠B、茫茫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B、管理C、管束)过我。
③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B.找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D.母亲沉痛的滔滔不绝....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小小的绣针,牵着长长的丝线,穿过重重的夜色,在时光深处,成为我心底最美的记忆。
②每一幅都流光溢彩、鲜活靓丽,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③记忆中,母亲也是拿惯针线的人,忙完一天后,母亲总爱拿出一副枕套,细细地绣起来。
④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银色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照着母亲飞针走线的手,渐渐地,一朵粉色的桃花就在母亲的针下绽放。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
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
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
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
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
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
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
“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
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 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立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相貌。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场重视并尝试这一题材的创作,他们以文学笔触对生态文明建立成果进展艺术化再现。
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打破。
它们在文学幅员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
去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就有散文?流水似的走马??遥远的向日葵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圈?等多部生态题材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展保护。
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虑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
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应该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进根底教育等民生举措严密联络起来。
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生态文学创作也获得进展,生态文学作品正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带给读者更加丰富新颖的阅读体验。
此前生态文学作家的笔墨往往倾注于对原始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奇观化赞美,对栖居于原始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传奇式讲述,进而与当代现实生活形成比照。
简单地说,即通过渲染某种生疏化经历激发读者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进展反思,及对原始自然环境产生向往。
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开场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展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相貌上的变化。
很多作家也开场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与系统地复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
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进步牧民生活程度方面的积极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连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与深化地考虑。
2020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散文

2020一模汇编—散文宝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母亲刘醒龙②过年回家,有一种东西总在堵着我的喉咙。
②我们是在黄昏时刻到家的。
从车窗里望见系着旧抹腰的母亲,孤单地等候在院门外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发觉,一生中最先学会、叫得最多、最了不起的称谓,竟然无法叫出声来。
取后还是女儿趴在怀里,冲着奶奶,响亮而又深情地替我叫了一声生命中最爱的母亲。
母亲灿烂的笑容,分明是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
我的心却紧得很,阵阵酸楚直往眼底涌:国庆节放长假我们曾经回来过,才3个月时间,母亲又老了,并且老得格外厉害,许多次,我在电话中一边同母亲说话,一边想象母亲苍老的模样,眼见为实的母亲让我惊讶不已。
在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不去看女儿绕在奶奶膝前撒娇并撒欢的模样,只用耳朵去听她们一声声“好奶奶——好孙女”地相互叫着,并相互说着:我好想你呀!在听来的这些动静中,让我略感宽慰的是母亲的笑声,在女儿的亲昵下,其至还透露出一丝逝去多年的娇媚。
③这么多年,记忆中惟一没变的是系在母亲身上的抹腰。
母亲四十几岁时就病退在家,此后的三十年中,一件又一件的抹腰,也就是别处称之为的围裙,就成了她日常生中主要的时装。
回家之前,妻子拉着我特意去商场为母亲买了一件枣红色绣花中长棉外套,我们非常满意,拿给母亲试穿,母亲也非常满意。
初一早上,母亲在穿上新衣服的同时,亦随手系上那件沾着油腻、补有补丁的抹腰。
④母亲过分的苍老,主要原因在于父亲。
八十一岁的父亲在所有事情上越来越任性而为,完全是母亲宠坏的。
父亲将自己可以有些作为的岁月,全部献给了他曾百般信任的乡村政治。
如今回过头去看,父亲这辈子从未弄懂得过什么是政治。
于是,已到了“现在的事记不得、过去的事记得清”阶段的父亲,就用那貌似清醒明白的糊涂,开始了对母亲仿佛不近情理的导演。
譬如他不让母亲洗被子,母亲没有听信,父亲便夺过被子,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剁得稀烂。
⑤母亲是天下最常见的那种任劳但不一定任怨的妻子,心里有委屈,就会在儿女的面前一一数落。
后父的老

品情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
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
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
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
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
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
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
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到老。
我8岁时父亲去世,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
我1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
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
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
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
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
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和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
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夜人刘亮程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
他眼睁睁看着人一个个走光,房子空了,路空了,田里的庄稼空了。
人们走到各自的遥远处,仿佛义无反顾,又把一切留在村里。
醒着的人,看见一场一场的梦把人带向远处,他自己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
每个路口都被月光照亮,每棵树上的叶子都泛着荧荧青光。
那样的夜晚,那样的年月,我从老奇台回来。
我没有让守夜人看见。
我绕开路,爬过草滩和麦地溜进村子。
守夜人若发现了,会把我送出村子。
认识也没用。
他会让我天亮后再进村。
夜里多出一个人,他无法向村子交代。
也不能去说明白。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
守夜人在鸡叫三遍后睡着。
整个白天,守夜人独自做梦,其他人在田野劳忙。
①村庄依旧空空的,在守夜人的梦境里太阳照热墙壁。
路上的塘土发烫了。
他醒来又是一个长夜,忙累的人们全睡着了。
地里的庄稼也睡着了。
按说,守夜人要在天亮时,向最早醒来的人交代夜里发生的事。
早先还有人查夜,半夜起来撒尿,看看守夜人是否睡着了。
后来人懒,想了另外一个办法,白天查。
守夜人白天不能醒来干别的。
只要白天睡够睡足,晚上就会睡不着。
再后来也不让守夜人天亮时汇报了。
夜里发生的事,守夜人在夜里自己了结掉。
贼来了把贼撵跑,羊丢了把羊找回来。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绝不能和其他人见面。
从那时起守夜人独自看守夜晚,开始一个人看守,后来村子越来越大,夜里的事情多起来,守夜人便把村庄的夜晚承包了,一家六口人一同守夜。
父亲依旧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眼睛盯着每个院子每片庄稼地。
四个儿子把守东南西北四个路口。
他们的母亲摸黑扫院子,洗锅做饭。
一家人从此没在白天醒来过。
白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
当然,夜里发生了什么村里人也不知道。
他们再不用种地,吃粮村里给。
双方从不见面。
白天村人把粮食送到他家门口,不声不响走开。
晚上那家人把粮食拿进屋,开夜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后父的老
刘亮程
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已经老了,我们一家养着奶奶的老,给她送终。
奶奶去世后,轮到母亲老了,但她不敢老,她要拉扯一堆未成年的孩子。
现在我五十多岁,先父、后父都已经不在,剩下母亲,她老成奶奶的样子了,我们养她的老,也在随着母亲一起老。
因为有她在,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说自己老。
老是长辈享有的,我年纪再大,也是儿子。
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我成了后一辈人的挡风墙,那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老了。
但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记得有一年,我陪母亲回甘肃酒泉老家,在村里看望一个叔叔,院门锁着,家里人下地干活去了。
等到大中午,看见两个老人扛农具走来,远看着一样老,都白了头,一脸皱纹。
走近了,经介绍才知道,是叔叔和他的父亲,一个六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活成一对老兄弟,还在一起干农活。
我父亲没有和我一起活老。
我8岁时父亲去世,感觉自己突然成了大人。
13岁时,母亲再嫁,我们有了后父,觉得自己又成了孩子,终于又有了庇护。
后父的父母走得早,他的前面光秃秃的,就他一个人,后面也光秃秃的,无儿无女。
我们成了他的养儿女,他成了我们的养父。
我1 8岁时,有一天,后父把我和大哥叫在一起,郑重地给我们交代一件事。
后父说,我已经50岁的人了,你们两个儿子,该操心给我备一个老房(棺材)了。
这个事都是当儿子要做的。
说后面的张家,儿子早几年就给父亲备好了老房。
备老房的事,在村里很常见,到一户人家院子,会常看见一口棺材摆在草棚下,没上漆,木头的色,知道是给家里老人备的,或是家里老人让儿子给自己备的。
棺材有时装粮食、饲料,或盛放种子,顶板一盖,老鼠进不去。
我们小时候玩捉迷藏,也会藏进老房里,头顶的板一盖,就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外面的声音瞬间远了,待到听不见一丝声响时,恐惧便来了,赶紧顶开盖板爬出来。
家里的老人也会躺进去,试试宽窄长短,也会睡一觉醒来。
其实这些老人都不老,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样子,因为送走了前面的老人,自己跟着老上了。
老有老样子,留胡须,背手,吃饭坐上席,大声说话。
一般来说,男人五六十岁便可装老了,那时候儿女也二三十岁,能在家里挑大梁,干重活。
装老的目的,一是在家里在村里塑造尊严,让人敬;二是躲清闲,有些重活累活,动动嘴使唤儿女干就可以了。
也是我18岁那年,后父开始装老,突然腰也疼了,腿也困了,有时候抽烟呛着,故意多咳嗽两声。
去年秋天还能背动的一麻袋麦子,今年突然就不背了,让我和大哥背。
其实我们两个的劲加起来,也没他大。
我后父打定主意,要盘腿坐在炕上,享一个老人的福了。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大哥外出开拖拉机,我外出上学,留在家里的三弟四弟都没成人,指望不上,后父只好忘掉自己已经50岁的年龄,重活累活都又亲手干了。
后父吩咐我们备的老房,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做。
后父活到84岁,走了。
距他给我和大哥交代备老房那年,已经过去34年。
后父去世时我在乌鲁木齐,晚上12点,家人打来电话,说后父走了。
我们赶紧驱车往回赶,那晚漫天大雪,路上少有车轮,天地之间,雪花飘满。
回到沙湾已是半夜,后父的遗体被安置在殡仪馆,他老人家躺在新买来的棺材里,面容祥和,嘴角略带微笑,像是笑着离开的。
听母亲说,半下午的时候,后父把自己的衣物全收拾起来,打了包,说要走了。
母亲问,你走哪去,活糊涂了。
后父在生产队时赶过马车。
在临终前的时光里,他看见来接他的马车,要把他接回到村里。
可是,我们没有让马车把他接回村里。
我们把他葬在了县城边的公墓。
但我知道,他的魂,一定被那辆马车接走,回到了故乡。
在离县城70公里的老沙湾太平渠村,后父家荒寂多年的祖坟上,他几十年前送走的老母亲的坟墓旁,一定有了一串轻微的脚步声,一个儿子回到了那里。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17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理想中的父子关系就是像文中他的叔叔与其父亲那样,到年老时还能像“兄弟”那样一起劳动,不离不弃。
B.“老房”就摆在院子里,家庭可储物、小孩可玩耍、老人可试躺,可见村民不避讳“老”,从容面对“老”。
C.后父在我18岁时就郑重交代我和哥哥为其备老房,并开始装老,体现了后父为培养我们担当意识的良苦用心。
D.文章写奶奶、父母、后父的老,以及老家备老房的习俗,意在告诉读者要传承“养老敬老送老”的优良家风。
8.文章蕴含了作者对后父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9.为什么说“老终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案:
7.B
8.①悲痛之情,后父去世的时候,作者在乌鲁木齐,晚上漫天飞雪,作者依旧往回赶。
②怀念之情,虽然作者最后没有把他后父葬在老家,但是他依然知道他父亲会随着那一-串串的脚步声,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
9.“老”虽然只是一个字,但是想要真正明白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老去,同时又不能避免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从容的去面对,不避讳。
只要在一个家庭中养成一一个良好的家风,养成养老敬老送老的优良传统就行。
只要有这样的优良家风,那么老,相对来说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