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载体媒介 促进扩散 有 转运
主动转运 有
不需要 需要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 无
需要
吞噬作用 无
需要
无
氨基酸、葡萄糖、
D-木糖、季铵盐类
无
K+、 Na+、I- 、单糖、
氨基酸、水溶性维生
素、有机酸、碱弱电
解质的离子型
有
蛋白质、多肽、脂溶
性维生素、甘油三
有
酯 、重金属等大分 子物质。
三GI.tSrtarcutcture and function of
利用度的方法?
§1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结构
液态脂质双分子 模型
有膜孔
组成: 膜脂 蛋白质 少量糖
小分子药物易通过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载体、受体、酶
性质
1、流动性: 脂质分子层为液态
可变形
2、不对称性:蛋白质、脂类、糖类物质
分布不对称
外周蛋白:膜表面
内在蛋白:贯穿 70-80%
Chapter 2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
特点: 1. 最安全、简便的给药途径 2. 吸收环境复杂
固体制剂吸收过程:
崩解 关注焦点:
溶出
溶于吸 收部位
胃肠粘膜
体循环
体液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胃 肝脏
肠
消化道
血液循环
1、药物跨膜转运机制? 2、生理因素、剂型因素
对吸收的影响? 3、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
--------
3、半透性:允许某些物质通过 脂溶性药物及小
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 细胞旁路通道
1.细胞通道转运:跨膜 脂溶性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口服药物吸收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Oral Drug Absorption临床药学教研室张丽锋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药物在胃肠道的转运机制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药物因素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口服制剂崩解溶出小颗粒溶液吸收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药物吸收必须通过生物膜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935年Danielli Davson经典模型classical model 脂质双分子层1972年SigerNicolson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不对称性、流动性1975年Wallach晶格镶嵌模型无序和有序的相变过程生物膜组成: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蛋白质和少量糖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transcellular pathway)脂质途径和借助载体转运细胞旁路转运(paracellular pathway)微孔途径二、药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膜动转运:胞饮或吞噬作用(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Ficks d C/d t =-DAk (C GI -C )/h =KC GI转运物质一定脂溶性,分子型膜孔转运:0.4~0.8 nm 微孔,水性孔道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C GI C(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逆浓度梯度、载体、消耗能量、竞争抑制性、饱和现象、结构和吸收部位特异性、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转运物质:内源性物质米氏方程:-d C/d t = V m C/(K m+ C)转运速度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浓度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细胞膜载体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知识讲解

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 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出胞作用:胰岛素的分泌 入胞作用: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
甘油三酸酯等大分子物质
胞饮(pinocytosis) : 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 吞噬 (phagocytosis):大分子或颗粒状物
循环
Intestinal Absorption
Apical
Paracellular Transcellular Metabolism Diffusion Diffusion A B
Efflux Transport
C A
D
Basolateral
二、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示意图
药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膜孔转运 物 转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运 机 膜动转运: 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制
• 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 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 1975年,Wallach
---晶格镶嵌模型
脂质运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解释了稳定性 在流动Βιβλιοθήκη 嵌模型的基础上,解释了膜的流动性和完
整性特征,进一步强调:生物膜中流动性脂质的 可逆性变化(液晶态 晶态)。这种变化区域呈 点状分布在膜上。相变表现为膜脂分子的一种协 同效益,即几十个以上的脂分子同时相变。
胞吐 胞吞
三、药物转运器
• 具有特定功能的一类转运蛋白 • 类型:
药物内流转运器:核苷类、氨基酸、葡萄糖、 肽类、维生素 药物外排转运器: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 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
第二章 第一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膜转运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各种动态过程中,都与药物透过生物膜有关,因此全面系统地理解生物膜现象非常重要。
本节将重点讲述与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相关联的细胞膜结构、药物透过细胞膜的转运机制等问题。
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肺泡、皮肤、鼻黏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膜中均可发生。
胃肠道吸收包括胃、小肠、大肠内的药物吸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小肠吸收。
药物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发挥疗效。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对研究和改善药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制剂的理论基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细胞外表面的质膜与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统称为细胞膜,细胞膜构成细胞的外壁。
细胞膜不仅防御外来物质任意进入细胞内,还可保证细胞内外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互不干扰及保证细胞内外化学物质的平衡。
它不仅把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周围环境分隔开来,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体内药物的转运都要通过这种具有复杂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生物膜。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膜脂,也有少量碳水化合物存在,通常是以糖蛋白和糖脂质的形式存在。
所有的细胞膜具有共同的基本性质,例如,带有电荷的极性物质几乎都不可能透过细胞膜,只有非极性的化合物可以透过细胞膜。
磷脂、糖脂质和胆固醇三种成分构成细胞膜膜脂,其功能是提高脂质分子层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细胞膜的厚度在5 nm~8 nm,蛋白质占较大的比例,细胞膜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取决于膜中物质分子的类型(蛋白质和糖脂质)和排列形式。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如图2-1所示。
第二章第二节口服药物的吸收教材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消化道的解剖学特征、生理学因素、解剖方面的物理化学特征等都可以对药物的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情况的变化对药物的吸收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和熟悉各种影响吸收的生理因素有助于药物的剂型设计和临床合理用药。
一、消化系统因素人的胃内pH在空腹时大约在1~3左右,进食后胃内pH可以上升至3~5,口服给与药物后也可导致胃内pH的变化,如口服抗胆碱药、胃酸分泌抑制剂及氢氧化镁等制酸剂可使胃内pH上升;小肠的pH在7.2~7.8之间,进食后对小肠内pH影响较小;十二指肠的pH在6左右。
消化系统pH的变化可对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溶解速度和解离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正常人每日分泌胃液的量为1.5 L~2.5 L,其中主要成分为胃酸。
由于胃液的pH呈酸性,使弱酸性药物解离少,分子型比例高,脂溶性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多,分子型比例小,脂溶性低,吸收少。
疾病、进食或药物可影响胃液的pH。
主动转运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受载体或酶系统作用下吸收,不受消化道pH 变化的影响。
因为胃液的表面张力较低,有利于湿润药物粒子及水化片剂的包衣层,促进体液渗透进入固体制剂。
小肠自身分泌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成人每天分泌量约1 L~3 L。
小肠较高的pH环境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胃蛋白酶、胰酶等可以消化食物,也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质物质,因此,多肽类和与蛋白质类药物口服后可因胃蛋白酶和胰酶的消化作用而分解失效。
胆汁中含有胆酸盐,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这类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胃肠道黏膜表面覆盖一层黏性多糖-蛋白质复合物(glycocalyx),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有利于药物的吸附吸收;但是也有些药物可与其结合,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在复合物表面还存在一层不流动水层(stagnant layer),是高脂溶性药物跨膜吸收的屏障,因此,在制剂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74c98f6fee06eff9aef80762.png)
(一)生物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晶格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膜质在变化 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具有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 布,流动性仅是局部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 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 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被吸收 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
2.主动转运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动转运
细胞外(出胞)的过 程。
入胞作用对蛋白质和多肽类 药物的吸收非常重要
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
出胞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体积增加
脂肪类食物 碳水化合物 抗胆碱药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
膜脂(lipid)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蛋白质:分为内在蛋白 与外周蛋白 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 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磷脂结构式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经典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中 间形成疏水区 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 膜上分布有许多带电荷 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一)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胃液: 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1), 面积小,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崩解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二)小肠 面积非常大:200平方米 面积非常大: 平方米 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 毛 pH:5 - 7 :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三)大肠 面积小,吸收差, 面积小,吸收差, pH = 8.3~8.4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
一、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胃: pH = 1.0, , 弱酸性药物 有利于弱酸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 小肠: 小肠:pH = 5~7, ,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 大肠: 大肠:pH = 8.3~8.4 pH影响药物稳定性(PG,红霉素、、) 影响药物稳定性 影响药物 ,红霉素、、)
(一)被动扩散
1、顺浓度梯度 、 2、不耗能 、 3、无饱和现象 、 4、无竞争现象 、 5、不受代谢抑 、 制剂的影响
(二)主动扩散
active transport: : 低浓度 → 生物膜→ 高浓度 生物膜→ 载体、酶系统) (载体、酶系统)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K、Na、葡萄糖、氨基酸 ) 、 、葡萄糖、氨基酸…)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固体制剂的崩解试验 泼尼松片: 泼尼松片: 崩解6’,溶出一半3-6 ’ ,有效, 有效, 崩解 ,溶出一半 6’ 50-150 ’,无效。 ,无效。 溶出度实验: 溶出度实验: 体内相关 可预测吸收 疗效。 相关, 吸收、 与体内相关,可预测吸收、疗效。 45’,75%(药典) , (药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剂(Powders)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 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中药散剂
一字散 二白散 三妙散 四逆散 五苓散 六一散 七厘散
八味沉香散 九一散 十黑散
牛黄千金散 如意金黄散 桂林西瓜霜
(2)颗粒剂(granules)
颗 粒 剂 ( granules ) 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 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 转运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3.4
血浆 pH=7.4
非解离型 [HA] 1
解离型
药物总量
[A-] (非解离型+解离型)
10000
10001
胃液 pH=1.4
[HA] 1
[A-]
1.01
0.01
➢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性药物被动转运 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的计算方法:
水
80.4
乙醇
33 乙酸乙酯 6.1
甘油
56
丙二醇
23 植物油 3.5
二甲亚砜 45 聚乙二醇400 3.6 液体石蜡 2.1
辅料
矫味剂 防腐剂
非常重要
着色剂
增加药物 溶解度的 附加剂增溶剂 助溶剂 潜溶剂
其他(增加 稳定性)抗氧剂
pH 调节剂 金属离子 络合剂等
处方分析
4、溶液剂
溶液剂(solutions)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 明液体制剂。
润滑剂:助流、抗粘、润滑(滑石粉、硬脂酸镁等)
其它辅料:色、香、味调节剂、吸收促进剂等(色素、香精等)
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
处方 拉米夫定 淀粉 微晶纤维素 L-HPC PVPK30(10%) 羧甲基淀粉钠 硬脂酸镁
1000片(g) 200 100 170 15 38.4 35 7.4
2、散剂和颗粒剂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3.肠内运行
影响药物吸收和作用时间: ①胃中吸收的药物
-4.食物的影响 ②小肠部位以被动扩散吸收的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为什么有些胶囊或片剂,医生会医嘱应在饭后服用?
糖浆剂(Syrups)
高分子溶液剂
胃蛋白酶合剂
5、混悬剂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 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6、乳剂
乳剂(emulsions)系指是指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 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 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
崩解剂
常用辅料
辅料(excipients or adjuvants):系指片剂内除药物 以外没有生理活性的附加物料的总称,亦称赋形剂
稀释剂:增加重量或体积(乳糖、微晶纤维素、等) 常用 粘合剂:聚结成粒(明胶、甲基纤维素、聚维酮等) 辅料 崩解剂:裂碎成细小颗粒(干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单纯扩散 膜孔转运
2、载体介质转运
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3、膜动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特点:
①顺膜两侧浓度差转运 高 → 低 ②不需载体,无饱和现象 ③不消耗能量 ④各药间无竟争性抑制现象
膜孔转运:亲水性的膜孔,4埃-40埃,水溶性
[BOH]
log [B] = pKa - pH
[BOH] [B]
[BOH] = 10 pKa - pH
pH=pKa,50%解离 弱酸性药物:pH<pKa,以分子形式为主
pH>pKa,以离子形式为主
碱性(BOH)
分
子
型
药
物
浓
度
(
%
)
酸性(HA)
低pH
pH-pKa
高pH
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解离的影响
分散相、内相、非 连续相, 1-100μm
分散介质、外相、 连续相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需加乳化剂
乳剂型制剂有:口服乳剂、注射剂、软膏剂、气雾剂 和纳米制剂
第二节 药物的膜转运和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1.流动性 2.不对称性 3.选择透过性
上皮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二、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示意图
—制剂包衣技术也是防止药物在胃酸中不稳定的有效措施。
第五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溶出速率:片剂、溶液剂、颗粒剂、胶囊剂、包衣片、混悬剂? 溶液剂 > 混悬剂 > 颗粒剂 > 胶囊剂 > 片剂 > 包衣片
构成空心胶囊囊壳和软质 囊材的材料统称为囊材
囊材组成:明胶、甘油、 水、其它材料
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
明胶是囊材的重要组成,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药物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胶囊壁溶化 易风化性药物—胶囊壁软化 吸湿性强药物—胶囊壁脆裂 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刺激黏膜
空胶囊制备时常需加入的辅料
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胶囊剂
药物
粉碎 过筛 混合
制粒
压片
散剂 颗粒剂 片剂
1、片剂
片剂(tablets):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 成的圆形或异形的片状固体制剂。是目前临床 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40%)。
稀释剂
常用辅料
粘合剂
润滑剂
药物 制粒
溶出
溶液
吸收
血浆
颗粒 颗粒
压片
片剂
口服 崩解
胃肠道
2.受胃肠道酶降解作用
-阿司匹林的脱乙酰化、水杨酰胺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左旋多巴的脱羧反应及 蛋白、多肽类药物等的酶解破坏。
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方法:
——制成药物的衍生物和前体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红霉素--------红霉素丙酸酯 竹桃霉素---------三乙酰竹桃霉素在胃酸中稳定
特点(与散剂相比)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小 服用方便 必要时可包衣: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
3、胶囊剂和丸剂
(1)胶囊剂(Capsules)
胶囊剂(Capsules)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辅料充填 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制成的固体制剂。胶 囊剂是仅次于片剂和注射剂的第三大剂型。
生 物 膜
循血 环液
溶出速率: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Cs C
Cs:扩散层中饱和溶解度; C:总体介质中浓度 溶出动力:(Cs-C)>0
药物溶出原理示意图
Noyes-Whitney溶出方程
dC
Cs
C
dC/dt──溶出速度
D:扩散系数
h
k──溶出速度常数
h:扩散层厚度
S──溶出界面面积
增塑剂(甘油、山梨醇,增加韧性与可塑性) 增稠剂(琼脂,减少流动性,增加胶冻力强度) 遮光剂(TiO2,适用于光敏感性药物) 着色剂(食用色素,为了美观和便于识别) 防腐剂(尼泊金,为了防止霉变)
以上组分并不是任一种空胶囊都必须 具备,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2)丸剂(pills)
二、循环系统因素
-1.胃肠道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2.肝首过效应 -3.肝肠循环 -4.淋巴系统转运
三、疾病因素
2.肝首过效应
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在肝脏 会被肝药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得原型药物的量相对减少,
此过程称为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first pass effect)。
第一节 口服药物简介
一、固体制剂
1、片剂 2、散剂和颗粒剂 3、胶囊剂和丸剂
二、液体制剂
4、溶液剂 5、混悬剂 6、乳剂
一、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的共性
物理、化学稳定性比液体制剂好,生产制造成本 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 制备过程前处理的单元操作(粉碎、过筛、混合 等)经历相同; 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 入血。
1.一个pK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pH=7.4)中 的解离度为( )
A. 10% B. 40% C. 50% D. 60% E. 90%
规律: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
易跨膜转运,达到平衡时,主要 分布在碱侧 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 易跨膜转运,达到平衡时,主要 分布在酸侧
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 越多,其血药浓度也愈小,药
效会受到明显 的影响。
给药途径:消化道给药(口腔、胃、小肠、直肠)
非消化道给药(肌内、皮下、肺等)
➢ 口服给药 ➢ 舌下给药 ➢ 直肠给药
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解离度和脂溶性 二、溶出速率 三、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二、溶出速率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 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入胞作用(endocytosis) 出胞作用(exocytosis) 胞饮作用:摄取的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
内容概要
第一节 口服药物简介 第二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四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第五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六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log [A] = pH - pKa
[HA ]
[A] 即 解离型 = 10 pH - pKa
[HA ] 分子型
➢ 体液pH对弱碱类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碱类药物: B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