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科学复习资料(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4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六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2014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六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探究起跑线1、说说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凸透镜__,它的特点是中间_厚__,边缘__薄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___透明的宝石__ 可放大物体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__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____放大__,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_肉眼_观察不到的细节。

二. 选一选1.在以下器材中加上水,哪些器材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

(B)A、不透明的杯子B、透明塑料袋C、方形的玻璃器具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A)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视野就(C)。

A、越大B、不变C、越小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侧。

2.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识别气味功能,也有平衡、帮助呼吸、识别异性等作用。

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说明昆虫触角就是的它“鼻子”。

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蚜虫在植物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4.在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蝴蝶的翅膀表面上布满了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 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结晶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

2.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形、针形等形状。

二、选一选1.选出相应的晶体形状:水晶(A)雪花(B)维生素C(C)。

A、立方体B、六角形C、针形2.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A)。

A、糖、碱、维生素CB、水晶、雪花、玻璃C、盐、味精、珍珠三、判一判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

2014年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2014年科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1按照访谈的内容可以分为事实、态度、情感(否)2论文索引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

对3论文撰写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

对4论文一旦定稿投出,投稿期刊一般不允许变更作者人数和顺序。

对5论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记录答案:正确6论文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载体答案:正确7论文是科学技术强国的标志之一答案:正确8论文是职业道德规范检验的试金石答案:不正确9论文对个人是不重要的答案:不正确10论文对社会是重要的答案:正确11论文讨论部分的结构,应包含的五方面的内容是:1)主要发现;2)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3)同其他研究的比较;4)研究的意义;5)未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答案:正确12论文应该写出研究工作的时间、地点、人员、事件、过程、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等答案:不正确13论文中文的题目、名称最好不超过20个字。

答案:正确14依据对变量控制的程度研究课题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否)15申请专利是科研成果退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科研人员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

对16 交互作用是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的不一致,一致时表明两因素的相互独立。

对17 实验研究的突出特点就是发现并确认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否)18实验型课题设计书的题目和摘要要求必须只能只用中文填写。

错19若自变量没有参与而因变量也发生变化,说明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好,无关变量在干扰自变量; 对20选择自变量时要确定变化点和变化间距,变化间距太大不会引起变化效果,变化点太少看不出变化的趋势。

(否)21 在问题答案设计中,被调查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如,重要性、时间性、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和多角度考虑时,我们通常将答案设计为二项式。

(否)2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可分为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种基本类型,他们均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

对23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相同的科研方法。

201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3(附答案)

201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3(附答案)

2014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31.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C.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D.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答案:B2.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研究石墨烯材料的教授.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石墨烯为什么很薄?”B.“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C.“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D.“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答案:D3.阅读短文,将问题答案的序号填写到对应的横线上。

A.小华和小明中午赤脚在海边玩耍,觉得沙子很烫。

B.小华和小明跳到海水里游泳,感到海水比沙子凉很好。

C.小华对小明说,为什么海水会比沙子凉很多?D.小明说,可能是海水的温度比沙子低。

E.傍晚她们双来到海边,仔细测试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发现沙子比海水凉。

F.小明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G.小华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热的本领不一样。

H.小华和小明取同样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分别升高的温度值;移去酒精灯,再记下相同时间内降低的温度值。

I.小华和小明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短文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有 ___________ ;属于提出问题的有 ___________ ;属于假设的有 ________________ ;属于描述实验过程的有 ________________ ;属于结论的有 __________ 。

2013-2014年初二科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3-2014年初二科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2013-2014年8年级科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1. 以下对于欧姆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B.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C.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D.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2. 如右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S2 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是3V ,当开关S2闭合,S1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5V ,则灯泡E1和E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 )A.1.5V 和3VB. 1.5V 和4.5VC. 3V 和4.5VD.3V 和1.5V3.如右图是一条小鱼吐出的气泡在水中的上升情况示意图,下列关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水的浮力和压强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A.受到水的浮力不变,压强增大B.受到水的浮力增大,压强不变C.受到水的浮力增大,压强减小D.浮力和压强都减小4.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

要达到提取抗菌素的目的,应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B.用小火加热C.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D.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5.下列四个事例中,用于增大压强的是()6.物质的分离方法很多,假如在食盐中混有下列杂质,你认为可以用过滤方法除去的是( )A.食盐中的蔗糖B.食盐中的沙石C.食盐中的红墨水D.食盐水中的水7. 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 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

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C.受到的浮力一样大D.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存在大气压强的一项是( )A.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B.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易流出来C.学生把钢笔浸入墨水瓶,挤压橡皮管使墨水进入钢笔D.吸盘挂衣钩紧贴在光滑的玻璃砖上可用来挂衣服9.在四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等量而温度差距较大的水,在杯口同时盖上相同的玻璃片,过一会儿,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水温最高的是()10.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6V 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阻R1为4Ω。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八年级科学期末模拟卷(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八年级科学期末模拟卷(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末八年级科学期末模拟卷(答案)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K-39 H—1 C—12 O—16 Cl—35.5 Ca—40 I—127 S—32一、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1.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分子的是 ( )A.2HB.HC.2H2D.2H2O2.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有“双腿”且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

这是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B.我们已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C.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一定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D.由这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一种单质3.下列元素肯定不属于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是()A.ZnB.HC.FeD.Cu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H2CO3加热H2O+CO2↑B.P+O2点燃P2O5C.2KMnO4加热K2MnO4+MnO+O2↑D.S+O2点燃SO2↑5.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条件是()A.比空气重,易溶于水B.比空气重,不易溶于水C.比空气轻,不易溶于水D.比空气轻,易溶于水6.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在培育超级杂交水稻时,专门挑选叶片直、窄、厚的水稻植株,其目的是( )A.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B.促进植物的呼吸C.叶片互不遮挡,两面受光增加光合功效D.加快蒸腾作用7.已知R+2O2=CO2+2H2O,则关于R组成的叙述最恰当的是()A.只含有碳元素B.只含有碳、氢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8.2000年11月16日,国家药品管理局紧急告诫患者,立即停用含PPA(化学式为C9H14NO2)的感冒药。

关于PPA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B.各元素质量比为C︰H︰N︰O=108︰14︰14︰32C.它的式量为150D.它是一种氧化物9.仙人掌的叶变成细小的刺状,茎变成肥厚多汁的肉质状。

初一生物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1.(2014•广西模拟)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菌存在的科学家是()A.列文•虎克B.巴斯德C.弗莱明D.达尔文【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学历史.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学家的成就、贡献方面来切入.解:A、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一共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主要成就: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由原来早已存在的细菌形成的,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学生容易误选为B、巴斯德.2.(2014•晋江市模拟)人类开发利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应当是()A.禁止捕鱼B.及时捕捞小鱼C.及时适量捕捞成鱼D.大量投放鱼苗【答案】C【解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在一个人类开发利用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其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鱼处于最高的营养级,并且没有天敌的制约,时间长了,鱼会因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问题导致大量死亡,因此适时捕捞成鱼,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故选:C点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受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的,在生物种类单一的生态系统中,人为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平衡.3.(2014•广东模拟)蛔虫寄生在小肠内而不易被消化液侵蚀的原因是()A.体表有角质层B.体表细胞壁厚C.能分泌抗消化液的物质D.生殖能力强【答案】A【解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解:蛔虫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蠕虫.成虫产大量的卵隨粪便排出体外,虫卵经七天后发育成侵袭性虫卵,如果这时人吃了它污染的瓜果、蔬菜,进入肠道,幼虫会破卵而出,钻破消化道壁的血管.隨血液循环进入肺,钻破血管,在肺中继续发育长大,长大后它会顺气管上爬到咽喉,再隨食道到消化道内.因此人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故选:A.点评: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4.(2014•河北区模拟)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主要特征的是()A.有刺细胞B.背腹扁平C.身体呈两侧对称D.有口无肛门【答案】A【解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解:根据分析可知: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在前端有发达的脑,自脑向后并有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尚有横神经相联,形成了梯状结构)、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由于扁形动物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可以分化形成的肌肉层.因此只有选项A不属于扁形动物主要特征.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扁形动物的特征.5.(2014•绥化)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的是()A.袁隆平B.达尔文C.林耐D.李时珍【答案】A【解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A、袁隆平先生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因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A正确.B、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B错误.C、林奈,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被称为“分类学之父”,C错误.D、李时珍是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本草纲目》一书,D 错误.故选:A点评:明确各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即能正确答题,要多查阅资料.6.(2014•齐齐哈尔)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A.袁隆平B.巴斯德C.达尔文D.牛顿【答案】A【解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A、袁隆平先生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因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A正确.B、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B错误.C、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C错误.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D错误.故选:A点评:明确各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即能正确答题,要多查阅资料.7.(2014•岳阳)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是()A.达尔文B.孟德尔C.巴斯德D.米勒【答案】A【解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创立了自然选择学说.解:A、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A正确.B、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B错误.C、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等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德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鉴于他对微生物学的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C错误.D、米勒,美国学者,1953年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米勒并没有制造出原始生命.D错误.故选:A点评:注意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事迹,注意知识的积累.8.(2014•昆明)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A.列文•虎克B.巴斯德C.达尔文D.袁隆平【答案】B【解析】巴斯德在微生物学上具有突出贡献,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据此作答.解:A、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A错误.B、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B正确.C、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C错误.D、袁隆平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在育种中利用杂交技术使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是著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D错误.故选:B点评:关键点: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其他生物学家的相关事迹也要了解.9.(2014•和平县模拟)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绦虫的特点是()A.有口无肛门B.有小肠大肠C.有口有肛门D.有肛门无口【答案】C【解析】蛔虫属于线形动物,绦虫属于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表现出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是有原体腔、出现了肛门.分析解答.解: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线形动物:身体细长,体壁有角质层,有假体腔,有口有肛门,假体腔的出现,为体内器官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线形动物表现出比扁形动物高等的特征是有原体腔、出现了肛门.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特征.10.(2 分)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在关节的结构组成中,能把相邻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的是()A.关节囊B.关节腔C.关节软骨D.关节头和关节窝【答案】A【解析】A、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它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所以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符合题意;B 、关节腔:就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间所密闭的腔隙,关节腔内还有滑液可以使运动灵活,不符合题意;C、关节软骨:位于关节面和关节窝的表面,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不符合题意;D 、各骨相互接触处的光滑面叫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窝与关节头紧扣,进行运动,不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容易题,属于理解层次。

201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4(附答案)

201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4(附答案)

2014中考物理复习知识点练习--科学探究专题4一、选择题1.泡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轻质、多孔、保温、隔热、隔音、减震等优点,同学们对此很好奇,围绕其保温隔热的性能,提出了以下的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它为什么能防火、保温?”B.“它的轻质特点对减震有什么影响?”C.“厚度的变化对保温、隔热性能有什么影响?”D.“多孔结构对隔音性能有什么影响?”答案:C2.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几个环节。

小明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为圆柱或四棱柱,他想了解支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哪一个环节A.提出问题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D.分析与论证答案:A3.小明在探究“水降温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根据表中信息可得出“水降温时温度随时间增加降低得越来越慢”的结论,则从表中提取的能得出该结论的信息是A.温度与时间成反比B.时间变化,温度也变化C .时间逐渐增加,温度逐渐降低D .时间的增加量相等,温度的降低量越来越小 答案:D二、填空题三、解答题4.教室的门栓坏了,门经常被风吹开,这是门与门框间摩擦太小的缘故。

如何增大摩擦呢?同学们提出一些设想,概括如下:a .增大压力增大摩擦;b .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c .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摩擦;d .增大运动速度增大摩擦。

为了验证这些设想,他们利用长方体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1.木块放在桌面上 2.木块放在桌面上叠放在桌面上4.木块放在毛巾上 5.木块竖直放在桌面上毛巾和水平桌面等,进行实验探究,并将数据记入表中:⑴比较实验1、2可知:设想____是错误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⑵比较实验____两组数据,可以判断设想c是否正确;在实验中,测量摩擦力时应保持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________运动;上图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是表中“★”处的数值,其大小为___N;⑶某同学分析实验3、4数据,并支持设想b,你认为他这种分析方法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⑷请你利用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写出一种能将门关紧的方法:________。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3~2014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每题的具体答案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取舍。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家庄中心校六年级下学期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

2.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4.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5.(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已建有(226)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有(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种类,(动植物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6.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7.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8.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9.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10.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11.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2.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13.张衡利用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

14.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根据(蒸汽产生动力)的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广泛的(蒸汽机)。

15.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

16.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发现了磁感应生电的原理,人们把这个原理应用在(水能、风能、火能、核能)的发电上。

17.科学家认为,除了因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

18.(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19.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0.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

如果把不同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21.科学家们发现,现在的一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

如(大熊猫)、(银杏)、(白鳍豚)、(蟑螂)它们被称为“活化石”。

2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23.科学家们发现,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24.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家们作出了种种解释,这些解释有的被证明是(错误的),有的被证明是(正确的)。

25.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6.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着、进化着。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27.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28.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9.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

30.(骆驼)是典型的沙漠动物,它可以连续两个星期不喝一口水。

31.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

32.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33.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

34.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和以其它生物为食的(消费者)。

35.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

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通过食物网,就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36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

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37.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38人类的很多行为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滥施农药、过度放牧,以及过度捕捞)等。

39.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40.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和(运用)。

41.家中和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可再生性能源。

42.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总能量中,(矿物燃料)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这些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速度快,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43.(太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

因此可以说,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无穷无尽的(太阳能),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扩展到了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4.几种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是(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45.火箭升空利用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46.指出下列物体靠什么形式的能“工作”或运动的。

跳跃的青蛙(机械能)人跑步(动能)融化的冰(热能)电脑(电能)风筝(风能)太阳(光能)人的食物(化学能)水力发电(水能)47.科学用脑的五要素是:((1)动静结合;(2)课程交替;(3)反复强化;(4)勤于思考;(5)适当休息)48.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问答题。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1)性意识增强(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性增强(4)性绪不稳定(5)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2.我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1)注意个人卫生(2)讲究营养注意饮食卫生(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4)加强体育锻炼 (5)保证充足睡眠(6)不迷恋电脑(7)科学用脑3.把你知道的关于遗传现象的谚语和关于变异现象的谚语写一写。

关于遗传现象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天下乌鸦一般黑”。

关于变异现象的谚语:“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4.美国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中发现了一只腿短背长的羊。

这只羊长得很像猎犬,连最低的羊栏也跨不过去。

后来,他用这只羊培育成了一种腿短背长的良种羊—安康羊,他利用偶尔发现的现象,培育出了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羊群中有腿短背长的羊是因为变异的缘故,这位牧民又利用遗传规律,让这种变异遗传下去。

5.化石是怎样形成的?答:当动物死亡后,软体组织被分解,骨骼、牙齿等坚硬组织被保存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坚硬组织被沉积层包围,并被矿物化。

数千年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

岩石的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6.印度洋南部某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那里生长的植物都很矮小,甚至贴着地面生长。

你能试着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对此现象作出解释吗?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由于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那些高大的植物就容易倒伏,甚至折断,在这样恶烈的环境下,只有那些矮小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这样一代一代地逐渐积累下来,就形成了“那里生长的植物都是很矮小,甚至贴着地面生长的现象。

8.简述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并试着对他的实验做出解释。

答:孟德尔通过实验室发现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的豌豆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碗豆的后代形态特征大多和他们的上代相似。

当用同一种颜色花的碗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后代花的颜色和上代相似。

当用不同颜色花的碗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花和白花配种的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又有白色花。

9.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是如何处理的?,(1)科学家用刷子除去恐龙化石上的泥土。

(2)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

(3)科学家在实验室仔细清理恐龙化石。

(4)化石被还原成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

10.你还知道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答:过度的开采化石资源,破坏了环境,过度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

为了扩大耕地随意开荒、围湖造田等。

11.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放在蜡烛上烧,小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答:小金鱼没有生命危险。

因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在上部加热,传到下部的速度很慢很慢,所以上部的水开了,下部的水还不烫,鱼儿还游得很欢。

液体的传热方式主要是对流,而且热在同一物体中是向上聚集的,因此加热水必须在下部加热。

三.实验操作题实验1一、实验名称:食物链二、实验器材:彩色纸,水彩笔,回行针,剪刀、卡纸、动物简画三、实验步骤1.利用食物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2.思考它们的食物关系,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串成环,并连接起来;3.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四、观察到的现象:它们处于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而且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实验结论: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就是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像链子一样环环相扣,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

实验2一、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模拟生态平衡)二、实验器材:水草、小水生动物(如小鱼、螺蛳)、河水、砂子、玻璃瓶、凡士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