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合集下载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与防治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与防治

X u m u s h o u y i在病理学研究中,猪病毒性脑心肌炎又被称之为“猪脑心肌炎”,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RNA”病毒引起的,最初是猪的传染病,后来逐渐扩散至其他动物领域。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探索该病种的有效防治手段,以促进提高动物学界流行病治理的成效,从而保障动物的健康。

一、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分析1、简述病原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发生主要与脑心肌炎病毒有关,这是诱发猪仔生病的主要病原体,脑心肌炎病毒本质上属于新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其病毒粒子为对称的20面立方体,直径大约在25-30nm左右,是单股的正RNA,且是没有囊膜的。

与其他病毒相对比来说,脑心肌炎病毒的血清型是单一的,不同的毒株有着不同的组织嗜性和致病力,目前该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阔的散布性,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中它的病毒效力与致病力也不同。

脑心肌炎病毒在60℃的环境中处理30min才会失去其活性,所以说该病毒本身在低温环境下是比较稳定的,尤其在-70℃环境中异常稳定,不过当其经过冻干或者干燥处理之后会失去病毒感染性。

2、易感染动物分析猪病毒性脑心肌炎在动物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灵长类和野生动物类中有许多易感染动物,比如猪、犊牛、黑猩猩、野生浣熊、松鼠、非洲象、蚊子等,但是就目前来说,该病毒在人身体中也会感染,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人体中往往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出现,不过也不会致人死亡。

易感染动物中,仔猪的发病率是最高的,尤其20周以下的猪仔最容易发生感染致死,成年猪中通常是隐性存在,前几年的研究中发现,猪病毒性脑心肌炎还能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

3、传播途径分析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病学研究成果显示,携带该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是传播病毒的主要途径,例如老鼠等,原因也是因为老鼠这种小型啮齿携带病毒生活时会污染动物的饮用水、饲料,这是目前为止已确定的传播方式。

此外,母猪在妊娠期染病时会通过脐带、胎盘传染猪胚胎,从而导致猪仔从出生就携带病毒并染病,最终会导致猪仔死亡或胎体木乃伊化。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猪病毒性脑心肌炎(PRV encephalitis)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这种疾病传染力强,猪只感染后病死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PRV encephalitis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会对猪只的生长发育甚至是人畜共患疾病产生影响。

了解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特点猪病毒性脑心肌炎主要通过病原体携带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物,特别是患病猪的唾液、鼻液、泪液、粪便、尿液等。

病原体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也是传播途径。

患病猪可将病毒排泄到周围环境内,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病栏和病舍内消毒不严,各种鼠类、蟑螂、蚊蝇等昆虫及野生鸟类的传播也是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传染途径。

PRV encephalitis的流行呈现季节性,夏秋季节发病率高,而冬春季节有所减少。

这一特点与猪只在不同季节的养殖条件、疾病防控措施以及病原体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存活情况有关。

临床症状患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猪只在感染后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有高烧、头晕、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共济失调、多汗、站立不稳、甚至是抽搐和跛行等症状。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3-7天内逐渐加重,表现为猪只行为异常,食欲不振,出现锥体束、亦步亦趋的症状。

病情进展后出现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如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肌肉淡黄或有出血点等。

尤其在感染后3-5天,猪只出现头部后拔、近端肢体关节无力、四肢瘫痪等现象。

病情发展至临终前,猪只出现恶心、呕吐、角弓反张等症状,最终因心肌病变或肺水肿、脑水肿、肾功能衰竭等原因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PRV encephalitis,必须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疾病监测和筛查: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温检测、行为观察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只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2.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的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定期对饲料、饮水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的研究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的研究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豬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以脑炎、心肌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仔猪为主,特别是出生不到一个月的仔猪,一旦受到病毒感染则会引起死亡,而成年猪往往会表现出隐性感染的特征,有时难以在早期诊断出来。

本文旨在研究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原学及诊断方法,并简要分析猪脑心肌炎病毒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标签: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原学;诊断方法;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一、病原学从其流行病学的病原特性来看,猪脑心肌炎病毒属于单股RNA病毒中的一种[1]。

在结构上,该病毒粒子体积直径在22~24nm,粒子主要呈立体对称型分布,但是由于没有囊膜的存在,接种其他牲畜的细胞种之后,可能会增加其他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如仓鼠、鸡、牛等,特别是在鸡胚中接种,还会导致鸡胚死亡。

从致病性来看,不同毒株的病毒也会具有程度不一的致病性。

猪脑心肌炎病毒和其他普通病毒一样,都具有耐热性,在高温环境的作用下其活性会被消灭;并且在进行其他干燥处理后,会大大失去感染性。

从传播途径来看,猪脑心肌炎病毒主要是通过口腔进行传播,让猪受到感染。

在口腔传播的过程中,猪一旦食用了携带猪脑心肌炎病毒的水或者饲料,或者是存在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动物排泄物,都会发生感染。

而在母猪的妊娠和生产过程中,如若母猪体内携带了猪脑心肌炎病毒,也会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仔猪,造成仔猪出生后就携带病毒。

从易感对象来看,猪脑心肌炎病毒的主要易感群体是猪群,但是马、牛、鼠类等动物的易感性也不低,而人可能会受到此类病毒的感染,不同的是体征表现并不明显,多呈隐匿性。

在各类易感对象中,猪群感染了猪脑心肌炎病毒对于自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最为明显,特别是仔猪的易感性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二、诊断方法1.病原分离鉴定。

在猪脑心肌炎病的诊断中,病原分离鉴定是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诊断效果明显、结果真实可靠的优点[2]。

将疑似受到猪脑心肌炎病毒的猪作为研究对象,取其脏器组织制作成悬液,以腹腔或者脑内接种的形式,种入鼠胚胎细胞内部,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猪病毒性脑心肌炎(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学特征PRRSV属于Arteriviridae科,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感染后,病毒可以在猪体内迅速复制,并通过领液、胎盘、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途径进行外排。

2. 流行病学特点PRRS主要通过猪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血清或病毒颗粒等途径传播给新生猪崽。

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

PRRS还存在一定的品种敏感性差异,某些品种的猪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二、临床症状PRRS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只的生殖和呼吸系统受损,同时还可引起神经症状和免疫抑制等。

1. 生殖系统受损感染后的母猪可出现多次流产、胎儿死亡、仔猪畸形等症状。

新生仔猪可能出现体重较轻、无力、乳头浅啮等问题。

PRRS感染的猪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

由于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还可出现肺部浸润、肺泡壁增厚等病变。

3. 神经症状感染严重的猪只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震颤、抽搐、共济失调等。

这是由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

4. 免疫抑制PRRS感染会导致猪只的免疫功能下降,易于二次感染其他病原体。

感染后还会降低嗜血细胞数量,影响机体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

三、防控措施针对PRRS的防控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和临床治疗。

1.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PRRS疫苗,包括活体疫苗和灭活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猪只对PRRSV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2.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PRRS的重要手段。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诊断与防制讨论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诊断与防制讨论

健康养殖·诊疗畜牧业环境 2020.1080摘 要:猪病毒性脑心肌炎即猪脑心肌炎,属于自然疫源性与病毒性传染疾病,会导致仔猪的大量死亡,甚至会引发心肌炎、脑炎与心肌周围炎等疾病。

特别是仔猪,对于此疾病的易感性极高,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

另外,妊娠母猪也容易感染,进而发生流产或者是死胎、弱胎,常见于规模化猪场中,对养猪行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基于此,文章将猪病毒性脑心肌炎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释此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猪;病毒性脑心肌炎;诊断;防制;讨论猪病毒性脑心肌炎是脑心肌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疾病,临床表现为脑炎、心肌周围炎和心肌炎,会直接造成养殖产业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诊断与防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流行病学阐释1.1 病原分析脑心肌炎病毒为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病原体,此病毒是单一血清型,但毒株不同,其致病力以及组织嗜性也有所区别。

此病毒分布相对广泛,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病毒,其毒力与致病性也不同[1]。

通常情况下,在60℃的条件下,病毒经半小时处理即失去活性,而在低温条件下则相对稳定。

然而,在冻干或是干燥处理以后,病毒的感染性也会随之丧失。

1.2 易感动物分析根据长期实践研究表明,此病毒的宿主诸多,并且常见于野生动物、灵敏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人也有感染此病毒的可能,但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在众多易感动物当中,猪是最容易感染此病毒的动物,尤其是仔猪,在小于20周龄必然会引发致死性感染。

如果是成年猪,则表现出隐性感染[2]。

现阶段,脑心肌炎病毒的感染还会使母猪出现繁殖机能障碍。

猪感染强弱不同的毒株后,实际的发病、死亡率也不同。

1.3 常见传播途径分析现阶段,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传播方式尚未明确,猪与猪间的传播方式也没有确定,一般是啮齿类动物携带此病毒后对饮水、饲料造成污染,致使猪与其他的易感动物发生感染。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摘要: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是由小RNA 病毒科的脑心肌炎病毒群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感染猪和啮齿类动物,尽管在许多种动物中普遍存在亚临床感染,但主要引起猪的零星死亡或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关键字:猪脑、心肌炎病毒病、临床症状、防治一、引言猪脑心肌炎又称猪病毒性脑心肌炎。

是由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仔猪致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以脑炎、心肌炎和心肌周围炎为主要特征。

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在多种啮龄类动物、野生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均有发现。

人也可感染,但大多数不出现任何症状。

猪是感染脑心肌炎病毒最广范、最严重的动物,以仔猪的易感性最强,20日龄内的仔猪可发生致死性感染,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最近发现,本病毒也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二、病原学猪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属于心肌炎病毒科小RNA 病毒属,在19世纪40 年代就被分离到,与蟋蟀麻痹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

猪脑心肌炎病毒粒子含单链RNA 病毒,分子质量为2.6×106 μ。

尽管该病毒的抗原性很稳定,但是病毒的D区(编码衣壳蛋白VP1)表现出很大的遗传变异性,单一的核酸突变就可使猪脑心肌炎病毒株力减弱。

猪脑心肌炎病毒中有一个多聚C 域,由不同长度的核甘酸组成,通常长度为80~250 bp。

猪脑心肌炎病毒具有与其他小RNA 病毒相似的特性,具有乙醚抗性,在较宽的pH 值范围内可稳定存在,60 ℃经30 min 即可灭活。

猪脑心肌炎病毒在包括啮齿动物、猪和灵长类动物的细饱培养物中能很好地复制。

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凝集活性存在差异,病毒在细胞培养下的连续传代可以改变其体外生长特性,使毒力减弱,并影响红细胞凝集活性。

三、流行病学猪脑心肌炎病毒在世界上广泛存在,在美国、澳大利亚、西亚和南非都有报道过暴发此病。

啮齿动物特别是鼠为主要的无症状的贮存宿主,本病的发生通常与接触啮齿动物或其排泄物有关。

从死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一致的动物中分离出病毒,证实猩猩、黑猩猩、拂拂、犬型猴、孤猴、美洲驼、树徽、某些羚羊类、黑犀牛和非洲象都易感。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Porcine Encephalomyocarditis,PEMC)是由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属于卡尔默病毒科。

该病毒感染猪只后,主要引起心脏、肝脏和神经系统的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该病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目前我国也普遍存在。

该病毒通过猪粪污染、饮水、食物、人、昆虫等途径传播,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高发。

临床症状方面,该病毒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患猪会出现发热、厌食、疲乏、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喉部充血和肺炎等症状。

此外,还会出现心脏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心率减慢、心音减弱、心肌炎、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

防控方面,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防为主。

以下是防控的措施:
1. 环境卫生:农场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废料,防止蚊蝇等昆虫进入猪舍。

2. 饮用水卫生:猪舍内的饮用水必须保持清洁卫生,经常更换新水。

3. 饲料安全:饲料应从正规公司购买,并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霉变和污染。

4. 疫苗免疫:疫苗是防控该病毒的有效措施,应定期接种疫苗。

5. 要及时处理死亡猪只:死亡猪只要及时处理,避免死猪对其他猪只的污染。

6. 隔离:发病猪只应立即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7. 人员卫生:人员应保持身体清洁卫生,接触发病猪只后应及时更换衣服和消毒工具。

总之,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疫情防控必须全面、协调、有力,又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做好统一调控、快速响应和国际合作工作,切实保障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疫病防控 2020年第5期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梅玉国 /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256100
此外,在新感染的猪群中可以见到一些 其他的症状,如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 要和猪白肌病进行鉴别诊断,猪白肌病 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和心肌变白的症状。
摘 要: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是一种 急性的传染病,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 有发生。一旦猪感染脑心肌炎病毒,可能 造成仔猪因为急性心肌炎突发死亡,或者 母猪繁殖障碍。现阶段,猪脑心肌炎病毒 病并没有针对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科学 的疫苗免疫和生物预防措施。
5 诊断方法
断奶前仔猪感染该病和母猪繁殖 障碍是判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此外,应 该区分猪脑心肌炎病毒病和伪狂犬病引 起的繁殖障碍的不同之处。其中,猪脑 心肌炎病毒感染出现胚胎早期被吸收, 流产或木乃伊胎增加的情况;而伪狂犬 病可能引起生殖问题,如流产和死胎等。
6 防治措施
6.1 疫苗预防 现阶段,还没有研制 出治疗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有效药物, 但可以接种灭活疫苗进行预防。相关 的临床显示,该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 果,可以在免疫过的猪体内检测到比较 高效的抗体。此外,如果使用脑心肌炎 病毒的野毒株进行攻毒,能够产生比较 好的效果,保护猪不发生临床死亡。相 关的临床实验也表明,疫苗对预防胎盘 感染也就有一定的作用,治愈后的猪有 比较强的抗体和免疫力,但是可能存在 长期隐性带毒的情况。 6.2 科学的饲养管理 该病的发生和 传染与啮齿动物有很大的关系,为此, 必须做好对啮齿动物的防御工作。应 该保证饲养环境的卫生,避免啮齿动物 对饲养环境和饲料造成污染,尤其在疫 情的重灾区,必须要关注啮齿动物的活 动情况。在饲养过程中如果发现猪群 出现疑似病例,必须对病猪及时进行隔 离,采取分群饲养的方式。其次,重视 对猪饲料的管理,千万不能饲喂发霉的 饲料,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查和消毒,保 证猪群的健康成长。再次,做好猪场的 生物安全措施,使用消毒剂定期对猪场 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的传播与蔓 延。猪场可以使用一定浓度的消毒剂 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每周 1 次,如果 发生疫情的话,可以每周 2 ~ 3 次。最 后,保证饲养环境的通风和保暖,不断 提高组织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对进入 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消 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养殖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
作者:毛东杰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10期
摘要:猪病毒性脑心肌炎可称为猪脑心肌炎,是造成仔猪大批量死亡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是引起脑炎、心肌炎以及心肌周围炎。

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最高,发病率为1%~50%不等,病死率可超过50%。

妊娠母猪也可感染,主要是发生流产以及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胎,在我国规模化猪场中普遍存在,危害养猪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學、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病毒性脑心肌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疫苗免疫;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0-0100-02
1;流行病学
1.1;病原
脑心肌炎病毒是引起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的病原体,其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心病毒属,病毒粒子是对称的20面立方体,直径在25~30 nm左右,为单股、正RNA,没有囊膜。

该病毒具有独特的单一血清型,但不同的毒株具有不同的致病力和组织嗜性。

该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但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病毒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致病性。

该病毒在60℃条件下处理30 min就会失活,但在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如-70℃中非常稳定,但经过冻干或者干燥处理往往会使其失去感染性。

1.2;易感动物
据报道,该病毒有非常多的宿主,在多种灵长类动物、野生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中都已经发现病毒,如猪、犊牛、黑猩猩、狒狒、野生浣熊、非洲象、松鼠、棉鼠以及蚊等,另外人也能够感染该病毒,但大部分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

在以上易感动物中,感染病毒最容易、最严重的动物是猪,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仔猪,尤其是小于20周龄的仔猪会出现致死性感染,而成年猪往往呈隐性感染。

近几年,发现该病毒还可导致母猪发生繁殖障碍。

猪感染毒力强弱不同的毒株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同时,发病率和病死率存在差异,有时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1.3;传播途径
目前,还没有完全清楚该病的传播方式,也没有确定猪之间如何传播,最常见的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污染的饮水和饲料而导致猪及其他易感动物感染。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是体重为20 kg左右的仔猪易发。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成两种类型,即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2.1;最急性型
病猪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前期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或者出现短时间的兴奋,并由于极度虚脱而死亡。

2.2;急性型
发病早期,病猪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或者完全停止,机体日渐消瘦,有时皮肤苍白,且大多数伴有腹泻;部分在耳朵、四肢内侧、腹下出现大面积充血,并存在数量不等的出血点,部分甚至在早期就可见全身有数量不同的出血点;部分表现出呼吸困难、呕吐、步态不稳、震颤,或者呈现进行性麻痹,常常在采食或者兴奋时突然倒地死亡。

3;病理变化
3.1;病理解剖学变化
病猪由于急性心肌炎死亡后,可见尸体下半部的皮肤变成紫色,剖检发现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变,如胸腔积水、心包积水以及肺水肿等。

一般来说,心脏发生最明显的病变,心脏苍白,严重肿大,质地变软,心肌存在不同大小的病灶,特别是右心室更为多见。

病变通常呈白色或者淡黄色的坏死灶,或者存在不规则的白色大病灶,且育肥猪相比于哺乳仔猪更为多见。

另外,有时肝脏发生肿胀,肠系膜出现水肿,存在大量腹水等。

感染胎儿表面正常,有的会出血和水肿。

胎儿在不同的感染时期,均可以出现木乃伊胎儿,胎儿偶见心肌病变。

3.2;病理组织学变化
最主要是心脏出现病理组织学变化。

心肌发生坏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出现炎性浸润。

坏死区和炎性区大小不等,且二者可能有所重叠。

坏死心肌往往发生钙化,但并非全部都出现
这种变化。

一般来说,心脏中以靠近肺动脉的右心室最容易发生感染,室间隔和乳头状肌次之,心房肌基本不会受到感染。

另外,其他器官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出现与心力衰竭无关的病变。

有时会出现非常轻微的亚急性、弥散性脑膜炎。

此时病变主要是脑膜充血,血管周围浸润有单核细胞,中枢神经发生变性。

对于自然感染脑心肌炎病毒而死的胎儿,还会出现心肌炎和非化脓性脑炎病变。

4;实验室诊断
4.1;病料处理
无菌条件下采集2 g病变组织(即病死仔猪的淋巴结和脾脏)放入研磨器中,接着添加灭菌PBS溶液3 mL,置于冰上进行充分研磨。

然后用移液器吸取1 mL研磨液放入1.5 mL离心管内,经过3次的反复冻融,添加0.25 mL双抗(1万IU),混合均匀后放在4℃条件下进行过夜处理。

第二天取出后以8000 r/min的速度进行5 min离心,取上清液,并使用孔径为0.22 nm的滤器进行除菌,置于-20℃下保存备用。

4.2;细胞培养及病毒分离
当BHK-21细胞生长至70%~80%单层时,吸出培养液弃去,然后接种1 mL上述制备好的病料上清液,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接种1 mL PBS溶液,放在37℃条件下进行1 h吸附,接着更换细胞维持液培养,每间隔12 h对细胞生长情况进行1次观察。

发现对照组细胞没有明显病变,接种病料上清液的细胞在8 h左右出现病变,主要是细胞出现圆缩、崩解。

4.3;血清学方法
目前,用于诊断该病的血清学方法有许多,如病毒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有所不同。

5;防控措施
5.1;疫苗免疫
目前,美国已经研制出商品化的猪病毒性脑心肌炎病毒灭活疫苗,猪免疫接种后,可检测到体内有高效价的抗体。

在使用脑心肌炎病毒的野毒株对其进行攻毒时,能够避免其出现临床死亡。

另外,该疫苗还能够避免通过胎盘感染。

康复后猪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但可能会长时间向外界排毒或者呈隐性带毒。

5.2;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污染或者偷食饲料和饮水。

当有可疑病猪时,猪群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且病死猪尸体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同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圈舍场地进行全面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