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

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王吉甫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

(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

(3)肛瘘外口经久不愈,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2.体格检查:

(1)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

(2)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3.辅助检查:

(1)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2)注射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可先用白纱布置入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探针探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位置。

(3)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用碘油或泛影萄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4)直肠腔内超声: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内口大大致位置。

(5)CT或MRI: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CT瘘管三维重建或MRI,以了解瘘管的分布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6)纤维肠镜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纤维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炎性肠病等其它疾病。

肛门功能评估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术前可做肛管直肠测压行肛门功能评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手术学》(汪建平、詹文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温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或合并应用几种术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3肛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肛管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瘘管注射亚甲蓝、探针探查。

3.必要时行瘘管造影、CT或MRI、纤维结肠镜检查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2.手术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结扎术、肛瘘瘘管闭合术或合并应用几种术式。

3.术后标本送病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7-8天。

1.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即可进食,半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2.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者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小时,补液治疗;术后6小时可下床活动,可进流食。

3.每天切口换药1-2次、坐浴2-3次,创面较深时,放置纱条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

4.术后用药:适当静脉滴注抗茵素、局部用药(栓剂、膏剂、洗剂)、口服药、物理治疗等。

5.术后异常反应处理:

(1)疼痛处理:酌情选用镇静药、止痛药、患者自控镇痛泵等;

(2)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导尿等;

(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使用止血剂;

(4)排便困难:软化大便药物口服,必要时诱导灌肠;

(5)创面水肿:使用局部或全身消水肿药;

(6)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的处理;

(7)其他情况处理:呕吐、发热、头痛等,对症处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排便顺畅,无较明显便血,无较明显排便、换药时肛门疼痛,肛门排气、排便能自控,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体温正常。

2.肛门部创面无明显异常分泌物及出血、较干净,引流通畅。肛门创面周围无红、肿、热、痛。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手术后出现继发切口及其周围感染或持续性大出血或肛门失禁等并发症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2.伴发其他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十二)随访:

出院后随访1周-1月。

二、肛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

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切开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封堵或合并几种手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名:痔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痔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 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③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裂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肛门排便时和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 2、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窦。 3、分类: (1)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2)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临近有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二、鉴别诊断 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 【辨证】 1、热结肠燥证 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出汗,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 2、湿热下注证

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阴(血)虚肠燥证 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步解除伴随的各种症状;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热结肠燥证 治则:清热润肠 例方:新加黄龙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9g(后下)、芒硝3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壳12g、生甘草8g。 (2)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 例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阴(血)虚肠燥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肠 例方: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 常用药:知母6g、黄柏6g、玄参6g、麦冬6g、黄连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制乳没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盆底外科专家组成,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科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概述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30%-70%的肛周脓肿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1-2】。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初步评估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危险因素、病变部位、继发性感染蜂窝织炎和肛瘘的存在。肛周脓肿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浅表脓肿往往表现为肛周疼痛和肿胀,但很少发热。深部脓肿如坐骨直肠窝或者骨

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可有会阴、腰骶部胀痛。其诊断上有时需要借助指诊检查或者肛门镜进行确诊。当患者清醒因疼痛或压痛检查受限时,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完成。肛周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肛裂、血栓痔、藏毛窦、汗腺炎、肛管癌和癌前病变、克罗恩病以及性传播疾病。患者病史采集上需要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部手术史以及相关胃肠道、泌尿道、妇科病史等信息,会阴部检查应包括探查手术疤痕、肛门直肠畸形、克罗恩病肛周表现和外口的部位。瘘管探查有助于确定瘘道的位置,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假道。Goodsall’s定律对于判断肛门前方瘘管走行较肛门后方准确率高【1-2】。2、肛管直肠周围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或不适,疑似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浅表脓肿表现局部红肿,可触及肿块,或有波动感;深部脓肿直肠指检有触痛,可触及有波动感的肿块,盆腔CT、MRI或盆腔超声检查可做出鉴别诊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或瘘管造影对于诊断隐匿性脓肿,复发性肛瘘以及克罗恩病肛周病变是有效的。MRI 对于肛周脓肿及其瘘管的诊断优于CT。经直肠超声(EUS),无论是否使用过氧化氢增强,对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和分类都是有效的。经会阴超声(TPUS),作为非侵袭性的检查方式与EUS诊断肛周脓肿的价值相似。肛瘘瘘管造影术也是判断瘘管的有效办法。以上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肛瘘的准确性,EUS、MRI和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1、痔 2、肛裂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4、肛瘘 5、直肠脱垂 6、直肠息肉 7、肛管、直肠损伤 8、先天性巨结肠 9、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10、结肠癌 11、直肠癌 12、克罗恩病 13、溃疡性结肠炎

痔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

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3.肛门镜检查可以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 出血、糜烂。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5%~80%的成人CD患者合并肛周病变,其中CD肛瘘(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的患病率最高,约占17%~43%[1,2]。为规范我国pfCD的诊治,《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组织内外科专家,在借鉴国外pfCD诊治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共识[3,4,5,6]。 本共识采用Delphi程序制定。先由专家分别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讨论确定需阐明的问题及推荐方案。再由专家分部分撰写,交总负责人汇总成共识初稿。初稿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投票并由第三方计票。投票专家推荐的等级标准分为a完全赞同(必不可少);b部分赞同,推荐(应该做到,但未达到必不可少的高度);c部分赞同,但不推荐;d不赞同(删去,不合理、不必要、不合国情、不可操作、不可评估、不必放在本共识意见中)。本共识中的推荐等级根据专家投票总结果分为A级(强烈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赞同(a);B级(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或部分赞同(a+b);C级(建议),即a、b和c得票数相加为3/4及以上;未达C级指标则删去不放入本共识。最终由专家审阅定稿形成本共识意见。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及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本共识意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推荐意见15条,以下分别阐述。

一、pfCD的诊断 1. pfCD具有与普通肛瘘不同的临床特点,这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普通肛瘘是指常见的肛隐窝腺源性非特异性感染性肛瘘。pfCD与普通肛瘘不同,外口与内口的关系常不遵循Goodsall规则,瘘管情况更复杂。pfCD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见表1。约10% CD患者以肛瘘为首发表现[7,8,9,10]。pfCD的特点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 表1 克罗恩病肛瘘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 2.对有症状和体征的pfCD应常规进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结合麻醉下探查(examination under anaesthesia,EUA)和腔内超声检查(endoanal ultrasound,EUS)。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盆腔MRI无创、快速、准确,被推荐为pfCD诊断及分型的首选方法[11]。国外文献指出,EUA联合EUS、MRI两种检查中的任何一种可使pfCD诊断的准确率达到100%[12]。EUS可在部分患者选择使用,其优点是能较好地识别内口和显示括约肌间瘘管,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炎性和纤维性病变,对超出外括约肌范围的瘘管显像不佳[13]。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 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王吉甫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 (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 (3)肛瘘外口经久不愈,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2.体格检查: (1)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 (2)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3.辅助检查: (1)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2)注射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可先用白纱布置入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探针探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位置。 (3)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用碘油或泛影萄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4)直肠腔内超声: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内口大大致位置。 (5)CT或MRI: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CT瘘管三维重建或MRI,以了解瘘管的分布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6)纤维肠镜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纤维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炎性肠病等其它疾病。 肛门功能评估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术前可做肛管直肠测压行肛门功能评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手术学》(汪建平、詹文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温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或合并应用几种术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3肛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目录 1、痔 2、肛裂 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4、肛瘘 5、直肠脱垂 6、直肠息肉 7、肛管、直肠损伤 8、先天性巨结肠 9、肛管及肛门周围恶性肿瘤 10、结肠癌 11、直肠癌 12、克罗恩病 13、溃疡性结肠炎

痔 【概述】 痔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支持结构、血管丛及 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改变和(或)异常移位。 内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伴发排便困难,可发生血栓、绞窄、嵌顿。内痔的分度: 1.工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3.Ⅲ度偶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 还纳。 4.Ⅳ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 外痔是直肠下静脉属支在齿状线远侧表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和血栓形成,外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静脉丛相互融合。混合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临床表现】 1.便血是内痔及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便血一般发生于排便过程中, 无疼痛感,血色鲜红,可呈滴血、喷射状或便纸上染血,与粪便不相混,便后出血自行停止。常因粪便干燥、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及劳累而诱发便血。反复便血有时可引起贫血。 2.内痔脱出Ⅱ、Ⅲ、Ⅳ度内痔可脱出肛门外。 3.疼痛或不适是外痔和混合痔的常见症状,血栓性外痔伴有剧烈疼痛。内痔一般无疼痛,但伴有感染、糜烂和血栓形成或绞窄、嵌顿时,即可出现疼痛或不适。 4.瘙痒、溢液由于内痔脱出及括约肌功能减退,黏液溢出至肛门刺激 周围皮肤,引起瘙痒甚至肛门周围皮肤湿疹。 【诊断要点】 1.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湿疹,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及赘皮。 2.蹲位检对有内痔脱出的病人,应在排便后立即观察脱出的内痔,并 记录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肛肠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 概述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故有“十人九痔”的说法。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并根据我科临床实践不断优化。 1.1.中西医病名 痔的中西医病名相同,但中医术语中痔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医肛肠科所治疗的痔是狭义概念的痔疮。现代观点认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即肛垫,肛垫为一种类似于生殖系统勃起组织,其作用类似于水龙头的垫圈样物质,能够辅助肛门括约肌达到精细的控便目的,不需要治疗,更不能随意手术切除;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正常肛垫发生出血、脱出或嵌顿等症状即称为痔病。据此理论,内痔即肛垫的病理性肥大或下移,外痔则为肛门部位的皮肤皱襞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淤滞。 1.2.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3.内痔分期

Ⅰ期: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Ⅱ期: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期: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痔的诊断 2.1.临床表现 2.1.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2.1.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1.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2检查方法 2.2.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2.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2.2.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2.2.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非必要检查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 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 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瘘挂线疗法之欧阳歌谷创编

肛瘘挂线疗法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历史渊源 此法早在明代就已采用。《古今医统》中说:“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简要叙述了本疗法简便、经济,不影响肛门功能,具有瘢痕小,引流通畅等优点。 二、机理 其机理在于利用结扎线的机械作用,以其紧缚所产生的压力或收缩力,缓慢勒开管道,给断端以生长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粘连的机会,从而防止了肛管直肠环突然断裂回缩而引起的肛门失禁。 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丝线,可缩短疗程,减轻术后疼痛。三、适应症 1.肛漏(肛瘘):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对于肛瘘多内口者,最多可挂1~3条线。 ①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②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③长期引流挂线:适用于高位经括约肌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以预防复发性脓肿的形成和保持肛门功能。 ④短期引流挂线:尽管目前临床报导短期挂线引流治疗肛瘘有效,完全保留了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但因其复发率高,临

床应用需慎重。 ⑤亦作为复杂性肛漏切开疗法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2.肛痈(肛周脓肿) 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四、禁忌症 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漏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等,或极度虚弱者;有癌变者。 五、操作方法 1.麻醉:以腰俞穴麻醉或局部浸润性麻醉,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或截石位。 2.常规消毒。 3.具体流程 ⑴肛痈(肛周脓肿) ①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抽脓,指示部位,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可切取脓腔壁送病理检查)。 ②同肛漏。见下。 ⑵肛漏(肛瘘) ①用球头探针,将探针从漏管外口(脓肿切口)轻轻的向内探入,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导协助探针,沿瘘管(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在肛管齿线附近找到内口,探通内口后,将球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瘘管(脓腔)拉出外口(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提起橡皮筋,切开漏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

术前MRI定位技术对于复杂性肛瘘手术效果的评估

术前MRI定位技术对于复杂性肛瘘手术效果的评估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operative MRI localization technique for complex anal fistula operation. Method:From February 2017 to May 2018,80 patients with complex anal fistul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operated with methylene blue staining technique,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operated with MRI localization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fistula-related situation. Then,according to the fistula direction and the internal orifice,the oper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number of internal orifices found,the number of operations,the healing time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The number of internal orifices found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 of oper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lthough the healing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the same time,the treatment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2.5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2.50%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preoperative MRI localization technique in complex anal fistula surgery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Complex anal fistula MRI localization technique Methylene blue staining techniqu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Efficacy First-author’s address: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高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7-94) 。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 指南”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湿 热下注证 正虚邪恋证 阴液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和肛瘘(ICD-10 编码:K60.301)的患者。 2.单纯高位肛瘘者。 3.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功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腹部超声、腔内超声、盆腔影像学检查(CT 或M 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2.外治法 (1)中药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 (2)中药外敷法:适用于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 3.外用中成药: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4.手术治疗:肛瘘切开挂线术。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邓革强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火毒蕴结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中药治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表

b、毛囊炎和疖肿:病变在肛门周围皮下,肿胀中心与毛囊开口是一致的,中央有脓栓与肛窦无关,多数自行破溃,不遗肛瘘。根据上述情况可排除此疾病。 c、结核性脓肿:发病缓慢,病程长,局部无急性炎症,无明显疼痛,常与全身其他部位结核并存,破溃流出脓汁稀薄呈洗米水样,其中混有干酪样坏死组织。根据上述情况排除此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1-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1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 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糖、血脂、肾功、肝功、两对半、尿常规、心电、心彩、腹

彩、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1天 1.麻醉方式:局麻、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 3.术中用药: 4.输血: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贫血再行输血治疗。 (九)术后住院恢复1-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考虑是否复查。 2.术后用药:1、抗生素,2、局部用药(栓剂、膏剂、洗剂),3、口服药和物理治疗等。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排便顺畅,无明显肛门周围疼痛,体温正常,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2.肛门部创面无异常分泌物,引流通畅,无明显水肿、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Anal fistula),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发病率仅次于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肛瘘病因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2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较多见;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无关,称为急性非肛腺性非瘘管性脓肿,简称非瘘管性脓肿较少见;肛瘘大多由前者发展而来。 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直肠肛管恶性肿瘤也可溃破成瘘管,但都很少见,与一般化脓性肛瘘有明显区别。 有人推测性激素的影响是肛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人体自身的性激素开始活跃,随即一部分皮脂腺,特别是肛腺开始发育增殖,男性较女性增生明显,由于肛腺分泌旺盛,若加上肛腺排泄不畅或肛腺管阻滞,则易感染引起肛腺炎,这可解释男性青壮年为何肛瘘发病率较高,而女性肛腺导管较直,不如男性弯曲,分泌物不易淤积,所以女性肛瘘发病率较低,人到老年,与其他皮脂腺普遍萎缩的同时,肛腺也随之萎缩,故老年人肛瘘少见。 1.病理肛瘘有原发性内口,瘘管,支管和继发性外口,内口即感染源的入口,多在肛窦内及其附近,后正中线的两侧多见,但也可在直肠下部或肛管的任何部位,瘘管有直有弯,少数有分支,外口即脓肿溃破处或切开引流的部位,多位于肛管周围皮肤,由于病原菌不断经内口进入管道,加之管道迂曲行走于内,外括约肌附近,管壁由纤维组织构成,管内有肉芽组织,故经久不愈。 一般单纯性肛瘘(Simple anal fistula)只有1个内口和1个外口,这类肛瘘临床上最多见,若外口暂时封闭,局部引流不畅,则又逐渐发生感染,再次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其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图1),如此反复发作,使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这种肛瘘称为复杂性肛瘘,即有1个内口与多个外口,但有人认为,复杂性肛瘘(Complexity anal fistula)不应以外口的多少划分,而是指主要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或环以上者,虽然这种肛瘘只有1个外口及1个内口,但治疗比较复杂,故称为复杂性肛瘘,相反,有时肛瘘虽有多个外口,但治疗并不复杂。 肛瘘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