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肛隐窝炎

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肛隐窝炎

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肛隐窝炎肛隐窝炎是中医肛肠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肛门周围皮肤及肛周皮下组织,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针对肛隐窝炎的常见诊疗指南。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1.病因:肛隐窝炎多与慢性便秘、肠道感染、肛门周围纤维组织炎症等因素有关。

2.病理生理:肛隐窝炎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包括肿胀、充血、红斑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常常出现肛门周围的疼痛、瘙痒等不适感,甚至出现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

2.体征:可触及局部肿胀、发热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1.详细病史询问: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等信息。

2.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评估肛门周围组织的状况,包括肿胀、硬化等情况。

3.乙状结肠镜检查:对于疑似肛隐窝炎的患者,可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四、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肛隐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可选用黄连、黄芩、赤芍等中药进行口服或外用治疗。

2.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口服药物,如消炎药、止痛药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

3.物理治疗:如热敷、湿敷等可以缓解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4.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周病变切除、肛门括约肌裂开等手术方法。

五、注意事项1.饮食调整:患者需注意保持肠道通畅,避免便秘情况的出现,可通过饮食调整、适量运动等方式进行预防。

2.保持卫生:患者需保持局部卫生,每天进行温水清洗,避免感染的发生。

3.避免久坐久立:久坐、久立等长时间的不良姿势会加重病情,患者需根据个人情况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综上所述,肛隐窝炎是中医肛肠科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肛门周围的疼痛、瘙痒等不适感。

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医生可以通过病史询问、直肠指检等方式进行判断。

治疗方面,中医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可以选择口服或外用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此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也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肛肠科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名为“肛门痈”。

由大肠湿毒凝结而成。

本病化脓后或切开或自溃,均会形成肛门瘦。

【诊断】1.皮下脓肿发生在肛门附近皮下,红肿明显,疼痛剧烈,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行走或下坐时疼痛更甚,全身症状轻微。

脓肿自肛门周围皮肤溃破,可形成低位肛瘦。

2 .直肠黏膜下脓肿肛门坠胀疼痛,排便时尤为严重,虽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而肛门外尚无明显的红肿现象,指诊时肛内触痛难忍,能触到明显的肿块。

3 .坐骨直肠窝脓肿有恶寒发热、头痛、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肛门胀痛严重,持续多天,彻夜不得安眠,伴有尿频尿涩、大便秘结等症,脓肿块往往由肛后伸向对侧,破溃后则常形成马蹄形高位复杂性肛瘦。

【治疗】一、辨证论治肛痈有红、热、肿、痛,大便秘,小便涩,形寒发热,舌苔燥黄,脉洪数,可予清火解毒通腑,仙方活命饮合泻心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20g,黄连6g,黄柏10g,防风10g、荆芥10g,黄苓10g,当归10g,白芷10g,陈皮6g,穿山甲6g,乳香6g,没药6g,皂角刺IOg,浙贝母Iog,天花粉15g,甘草节5g。

如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各3~5g,小便涩痛短赤加车前草、泽泻各Iog等。

二、局部处理病灶部尚未溃脓,可按外科疮疡同法处理。

如外敷金黄膏,覆盖于病灶部,每日2次;局部热水坐浴,每日2~3次。

一旦渍脓,应及时切开。

由于肛门痈都有形成肛瘦的可能,因此脓肿的切开可分一次性手术和分次手术两种:①一次性切开,适用于肛门皮下脓肿和位置较低、脓腔较小的直肠周围脓肿,可在局麻或舐管麻醉下,在红肿的中心点切开排脓,切口向肛内延伸至感染源的肛窦部分,要求引流通畅,病灶部分完全清除,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②如果位置高,范围宽,不可能一次治愈,那么可以先切开排脓,待局部和全身症状解除,肛瘦形成以后,再行手术。

③无论一次手术还是分次手术,对切开后的创口,每日均需观察、换药。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儿童功能性便秘 pediatric chronic constipation儿童便秘中90%~-95%为功能性便秘,多发生在2~ 4岁,男女发病无差异。

本病主要与遗传、喂养不当、饮食习惯、排便习惯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属于中医“小儿便秘”。

3 诊断3.1 临床表现·3.1.1 临床症状患儿多无胎粪排出延长史,曾有正常排便习惯,现每周排便少于等于两次,粪便干硬,排出困难,可伴便时疼痛,大便带血,腹痛或食欲欠佳。

3.1.2 体征本病患儿体质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全身体征。

严重患儿查体左下腹偶可触及增粗肠管,直肠指诊可触及潴留粪便。

3.2 实验室或辅助检查3.2.1 结肠造影本病无先天性巨结肠症X线征象。

3.2.2 肛门直肠测压肛门直肠测压可鉴别先天性巨结肠症、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及特发性巨结/直肠症所致的便秘。

3.3 须与儿童功能性便秘鉴别的病种儿童功能性便秘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症、脊髓栓系综合征、骶尾部畸胎瘤、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引起的便秘相鉴别。

4 辨证4.1 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便时肛门疼痛,或有腹部胀满,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心烦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4.2 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无力努挣,腹胀纳呆,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

4.3肾气不足证肠间蓄粪而无便意,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纳呆食少,神疲色萎,发育迟缓,舌淡苔薄,脉沉迟。

5 治疗5.1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祛除潴留于直肠的粪便,恢复肠道蠕动功能,建立排便反射。

对于患儿父母及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合理使用泻药的指导非常重要。

5.2 分证论治5.2.1 肠胃积热证治法:消积导滞,清热润肠。

主方: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中医肛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是什么

中医肛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是什么

中医肛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是什么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肛门、直肠及结肠等部位的疾病。

对于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一、诊断流程(一)望诊中医望诊在肛肠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肛门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溃疡、赘生物等。

同时,还会注意患者的面色、神态,以及走路的姿势等,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二)问诊详细的问诊是了解病情的关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肛门疼痛、便血、瘙痒、坠胀感,大便的频率、性状、排便时是否费力等。

此外,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情志状态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肛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三)闻诊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

对于肛肠疾病患者,医生可能会留意患者在描述病情时的语气、语调,以及是否有异常的气味从肛门排出。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气血盛衰情况。

触诊则是医生通过手指对肛门及直肠进行触摸检查。

比如,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硬结、压痛,直肠内是否有肿物、狭窄等。

(五)肛门指诊这是肛肠疾病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

医生戴上手套,涂上润滑剂,将食指伸入患者的肛门内,触摸直肠壁,了解有无肿物、结节、狭窄、压痛等情况。

通过肛门指诊,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直肠下段肿瘤、内痔、肛裂等疾病。

(六)肛门镜检查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还会进行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肛门和直肠内部的情况,如内痔的大小、个数、位置,直肠黏膜有无充血、糜烂、溃疡等。

(七)其他检查在必要时,还可能会进行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钡剂灌肠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或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二、治疗流程(一)内治法1、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下注型肛肠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等。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

2、凉血止血法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便血,如内痔出血。

常用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槐角丸等。

中医肛肠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诊疗方法

中医肛肠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诊疗方法

中医肛肠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诊疗方法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学中常见的诊疗方法。

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来初步判断病情。

对于肛肠疾病患者,医生会观察肛门周围的皮肤颜色、形态,有无红肿、溃疡、肿物等。

2、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患者身上的气味来辅助诊断。

对于肛肠疾病,有时可以通过患者的描述,了解排便时是否有异常的声音,以及是否有特殊的气味。

3、问诊问诊是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会询问患者肛肠疾病的症状,如便血的颜色、量、频率,排便的习惯(是否便秘、腹泻),肛门是否有疼痛、坠胀感,病情的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4、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气血盛衰情况。

在肛肠疾病的诊断中,触诊尤为重要,医生会通过手指触摸肛门周围,检查是否有肿块、硬结,以及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还会进行肛门指检,以了解直肠内部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治疗。

比如,对于因湿热下注导致的痔疮,可能会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肛肠疾病,可能会用补中益气汤来益气养血。

2、中药外用(1)熏洗法将中药煎煮后,趁热熏蒸肛门部位,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再进行坐浴。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如用苦参汤熏洗治疗肛门湿疹。

(2)敷药法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直接敷在肛门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的作用,如九华膏、金黄散等。

(3)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痔疮栓、肛泰栓等。

3、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肛肠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长强、承山、足三里等。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痔疮引起的疼痛和坠胀感。

4、推拿按摩对于一些肛肠疾病,如肛裂、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肛门周围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中医肛肠科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肛肠科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肛肠科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肛肠疾病是指发生在肛门和直肠部位的疾病,包括肛裂、痔疮、肛乳头肥大、肛门瘙痒等。

中医肛肠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对肛肠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中医肛肠科中,医生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情,然后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肛肠科的诊断方法中医肛肠科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观察面色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判断是否有贫血等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湿润度,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脾胃湿热等病理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观察脉象的情况,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二、中医肛肠科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肛肠科治疗常采用草药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符合其个体差异的中药方剂。

其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牡蛎等。

草药疗法可以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

2. 饮食调理中医肛肠科治疗还注重饮食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例如,对于痔疮患者,中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肛肠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灸,以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病理状况。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肛门瘙痒、减轻疼痛等症状。

4.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肛肠科还常常采用推拿按摩疗法来治疗肛肠疾病。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例如,对于肛门瘙痒的患者,中医医生会通过推拿按摩来舒缓瘙痒感。

三、中医肛肠科的优势和不足中医肛肠科的治疗方法独具特色,一方面继承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也融入了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

中医肛肠科治疗疾病时通常从整体上考虑,关注患者的整体情况,注重调理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身体平衡。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 直肠脱垂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直肠脱垂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直肠脱垂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直肠脱垂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脱垂rectalPr0IaPSe⑴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并脱出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多发生于小儿、老人和经产妇。

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全身机能状况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局部解剖结构缺陷和机能不全、肠源性疾病、腹压增高等均为直肠脱垂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认为主要与小儿气血未旺或先天不足,成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耗气伤血,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等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下脱出。

属于中医“脱肛”范畴。

⑵3诊断⑴1.1诊断要点临床症状01主要症状排便时和排便后或者咳嗽、走路、下蹲及其他因素引起腹压增加时出现直肠脱出肛门外。

02伴随症状可伴有排便异常、肛门分泌物、出血、坠胀⑶及瘙痒等。

体征肛门视诊:直肠脱出肛门外,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黏液分泌物多,出血。

肛门指诊:直肠脱垂肛门松弛,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

3.2辅助检查直肠脱垂辅助检查主要有脱垂长度测量、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下消化道造影、MRI、结肠镜检查、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⑷⑸3.3诊断分型直肠脱垂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

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

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中心,呈XX圆排列的黏膜环状沟。

4.4诊断分度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I度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nb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肛门对气、液可自主控制;∏度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nb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裳,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夏。

肛肠科肛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肛裂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裂肛裂是肛管部因肠燥血热便秘或肛道有慢性炎症等引起纵形创伤,发病率约占肛门直肠常见病的4.52%。

患者常在大便时出现肛门剧痛、出血、便秘等症。

【诊断】1大便时肛门有刀割样疼痛,便后常有小量鲜血流出,病重者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2 .检查时,常在肛管后中线上发现裂创:新鲜创面浅而细,鲜红色;陈旧性肛裂,创面较大较深,边缘发硬,多伴发外痔,创面呈暗红色。

3 .诊断标准I。

肛裂:创面边缘整齐、新鲜。

II。

肛裂:创面较大,边缘增厚变硬欠整齐,有形成外痔的增生组织。

IΠ°肛裂:创面较深较大,创缘组织增厚潜行,伴发“哨兵痔”或乳头肥大。

【治疗】一、对症治疗肛裂主要是由便秘引起,因此通导大便是肛裂对症治疗的重要方法。

这里仅例举通导大便的几个方药:黄连上清丸5g,每日2次;麻仁丸5g,每日2次;五仁汤加味内服,处方:郁李仁IOg,甜杏仁10g,火麻仁10g,桃仁10g,炒枣仁10g,枳实10g,生川军5g,水煎服。

秘结时间较长,积粪较多,可用盐水灌肠、开塞露注入肛内、挖除积粪等方法处理。

局部以清创、消炎、止血、生肌药外敷,用黄连膏20g或黄苓膏20g、生肌散5g,混和外涂,或马应龙痔疮膏、洗必泰等也有一定效果。

二、切除、扩肛手术适应证:ΠI°肛裂,∏°肛裂后期,肛门有狭窄,外痔已形成,对症治疗未能治愈时,均宜手术治疗。

禁忌证:与痔疮结扎疗法同。

术前准备与痔疮切除结扎术同。

局部或舐管麻醉。

手术可分两种形式:①病灶部切除,括约肌部分切开,使肛管扩大;②在肛门左侧截石位5点处,切断部分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的纤维,使肛管扩大3~4个指头,切口处用1号线缝合1~3针。

对肛裂病灶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可切除部分纤维性变的组织和外痔。

术后处理与痔疮切除术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单纯性高位肛瘘切开挂线疗法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位置。

②将探针自瘘管外口探入,沿瘘管走行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瘘道内腐肉或管壁,显露括约肌。

③用丝线连接探针头端和橡皮筋,使橡皮筋或丝线自内口进入从外口引出,收紧橡皮筋或丝线紧贴至括约肌处,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3.术后处理(1)术后每次排便后,中药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对症选用中药膏剂或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外敷。

(3)术后7~10天如挂线未脱落,可再次紧线,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二)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1)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车前子(包煎)、白术、茵陈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辛辣之品。

宜食清热解毒、祛湿止痛之品,如小米、粳米、绿豆、空心菜、苋菜、黄瓜、冬瓜等。

可选食薏米红豆汤等。

2.正虚邪恋证治法:扶正祛邪(1)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温,忌耗气、辛辣之品。

宜食扶正祛邪的食物,如大枣、木耳、芡实、藕、豆浆、豌豆、枸杞、羊乳、牛乳、猪心等。

可选食大枣滋补粥等。

3.阴液亏虚证治法:养阴托毒(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凉,忌辛辣、温热损耗阴津和助火生热之品。

宜食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银耳、雪梨、香蕉、桑葚、鸡蛋、鸭蛋、鸭肉、银耳、枸杞等。

可选食雪梨甘蔗汁等。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可选取中极、水道、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阴陵泉等穴位,用28号2寸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患者感觉局部有酸胀感后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1~2次,并可艾灸关元、中极、足三里等穴。

(四)运动康复后期可配合提肛运动以锻炼肛门功能。

(五)西药治疗术后可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及《卫生部关于抗生素的应用指导》(2009版)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调理:适宜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对水肿者,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适度下地活动、按揉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

三、疗效评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拟定。

(一)评价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

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肛瘘瘘管存在情况、肿痛流脓症状改善情况、手术创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适应症: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术前准备(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它麻醉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3.手术方法:(1)麻醉选择:可采用局麻,腰俞麻醉、鞍麻,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4.术后常规处理(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饮食忌辛辣炙煿之品。

(3)术后注意出血情况和大小便情况。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酌用抗生素。

(6)便后坐浴熏洗,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二)术后中药坐浴熏洗排便后,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中药坐浴熏洗,以清洁创面、止血、消肿止痛。

适用于所有术后患者。

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等。

(三)辨证治疗1.风热肠燥证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脾虚气陷证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类中药纱条换药。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类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

(六)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适量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