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67 肛肠科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诊断,要点如下:(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
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肛肠科常见疾病诊最新PPT

部分病人有肛门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及肛裂等病变。这些 病灶往往存在多年才出现腹部症状病灶或组织检查,可发 现肉芽肿性炎症病理变化。
编辑版ppt
5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增快。生化检查可 发现低蛋白血症。血清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
大便检查:常有不消化食物,隐血实验可阳性,并发肠 道吸收功能不良者,粪中脂肪含量增加,病变累及直肠、 结肠、大便可有黏液及脓血。
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编辑版ppt
1
克罗恩病
又称阶段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坏死性炎症,常伴有肉芽组织增生。病变 多见于末段回肠与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 均可受累,常呈节段性分部。本病男女发病率尚无显著 差别,老幼均可罹患,但以21-40岁发病者占半数以上, 属中医伏梁 肠痈、便血、肠僻的范畴。
肠胃X线钡餐检查:主要的X线表现为节段性肠段受累, 多以回肠末端和右升结肠为主。病变的肠黏膜皱襞粗乱, 可见广泛的卵石样充盈缺损,肠轮廓不规则,边缘呈小 锯齿状,典型的X线征象是回肠末端肠腔狭窄,肠壁僵 硬,黏膜皱襞小时,呈一细条状阴影,称为线样征。部 分患者可有瘘管与肠梗阻的X线征象。
编辑版ppt
顺应气候变化,纳凉取暖皆应适应。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配合气功、太极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编辑版ppt
9
谢谢大家聆听!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2
临床表现
临表现以腹痛、腹泻、肠梗阻等为主要症状,伴有发热、营养 障碍和关节炎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症状
克罗恩病起病缓慢,病程长病史可达数月或数年。少数起病几 周,可表现为类急腹症症状。一般开始为腹泻、腹痛、厌食、 焦虑、低热等病人往往不能明确自己何时发病,而在发生肠梗 阻、出血、穿孔、肠瘘时才能明确诊断。另外,由于在消化道 患病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不相同,现将主要症状归纳如下: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

结直肠肛门疾病教案教案章节:一、结直肠肛门疾病概述二、结直肠肛门常见疾病三、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诊断方法四、结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方法五、结直肠肛门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一、结直肠肛门疾病概述1. 介绍结直肠肛门疾病的概念、范围和发病率。
2. 解释结直肠肛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
3. 介绍结直肠肛门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二、结直肠肛门常见疾病1. 结肠癌介绍结肠癌的定义、发病率和病因。
解释结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2. 直肠癌介绍直肠癌的定义、发病率和病因。
解释直肠癌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3. 痔疮介绍痔疮的定义、发病率和病因。
解释痔疮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4. 肛裂介绍肛裂的定义、发病率和病因。
解释肛裂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三、结直肠肛门疾病的诊断方法1. 结直肠镜检查介绍结直肠镜检查的原理、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解释结直肠镜检查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2. 影像学检查介绍影像学检查(如CT、MRI)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解释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局限性。
3. 实验室检查介绍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大便常规)在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解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四、结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介绍药物治疗(如消炎药、痔疮膏)在结直肠肛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解释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2. 手术治疗介绍手术治疗在结直肠肛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结直肠癌根治术、痔疮切除术。
解释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操作过程和术后护理。
3. 综合治疗介绍综合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在结直肠肛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解释综合治疗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五、结直肠肛门疾病的预防和保健1. 预防措施解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 保健知识介绍结直肠肛门疾病的保健知识,如保持肛门卫生、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解释保健知识对于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性。
肛肠科常见疾病诊ppt课件

体检 ①蛙腹:腹壁静脉怒张、肠型、蠕动波、肠鸣音减少、偶闻亢进、左下 腹巨大粪块;②直肠指诊:内括约肌紧缩,肛管内无器质性狭窄,直肠远端无 粪便滞积,壶腹部空虚,拔出手指时有大量气体和粪便排出,腹胀立即减轻。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可轻度升高,血红素下降,血清蛋白可减少。
4.辅助检查 ①立位腹平片:低位肠梗阻;②钡剂灌肠X检查:有诊断价值;③ 直肠内括约肌测压:诊断阳性率>90%;④直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活检:光镜下 见不到神经节细胞;⑤直肠粘膜乙酰胆碱酶〔Ach E〕定性:为阳性,诊断准 确率>90%且平安;⑥红细胞Ach E活力测定:明显增高;⑦肌电图检查:6诊 断率70%左右。
2、超短段型无神经细胞症 病变仅限于直肠末端,于直肠齿状线和其上1cm、2cm、 4cm、处行粘膜活检可观察到从无神经节细胞至正常肠段的狭窄过渡区。可保守或手 术治疗。
3、继发性巨结肠 先天性肛门狭窄或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术后肛门狭窄引起排便不畅, 直肠继发代偿性扩张形成巨结肠。其神经节细胞仍存在,结合有手术史,诊断不难。
8
• 【治疗原那么】
1、非手术治疗 扩肛,温盐水灌肠。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常见型巨结肠,全身情况良好者,新生儿期即可行 根治术;②生后如全身情况严重或长段型巨结肠可先行结肠造瘘,1岁 后行根治术;③短段型先试用中西结合治疗。 〔2〕手术原那么:切除狭窄的病变肠段和明显扩张、肥厚、丧失正常 功能的近端结肠,合理重建肠道以到达正常排便功能。 〔3〕手术方式:Swenson、Duhamel〔改进Ikeda〕、Soave、Rehbein手 术等。
瘘者,男孩开口在肛门与阴囊根部之间,女孩开口常在阴唇
后联合的舟状窝处。
2
〔2〕中间位畸形〔约15%〕:①无瘘者肛门部外观与高 位畸形相似;②瘘者可自尿道〔男〕阴道或舟状窝〔女〕 排便;③探针可通过瘘口进入直肠,于肛门部可触及探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肛肠科是一门以治疗肛门、直肠等消化系统下端疾病为主的医学专科。
肛肠科常见疾病包括痔疮、肛裂、直肠息肉、肛门狭窄等疾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
痔疮痔疮是指肛门周围或肛门直肠内突出的静脉曲张,外痔和内痔均可发生。
痔疮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肛门疼痛、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
诊断对于痔疮的诊断主要通过肛门直肠检查,可以根据痔核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
痔核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肛门直肠内,外痔位于肛门外皮肤下,混合痔则同时包括内痔和外痔。
在检查时,医生还需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治疗方案痔疮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理、便秘治疗、肛门周围卫生、外用药物和内用药物。
饮食中应注意摄入纤维素、水分和减少辛辣刺激类食物。
便秘治疗可采用口服轻泻剂、大剂量纤维素等。
肛门周围卫生包括使用温水浴、干燥纸巾擦拭等。
外用药物包括涂抹抗炎消肿药膏、止痛药膏等。
内用药物可采用口服和局部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则包括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针对不同的痔核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
肛裂肛裂是肛门周围皮肤或肛门黏膜的裂口,常伴有明显的疼痛和便血等症状。
诊断对于肛裂的诊断,主要通过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裂口的情况和周边黏膜的缺血情况。
治疗方案肛裂的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以口服轻泻剂和肛门周围卫生为主,如纤维素、小儿止泻口服液等。
肛门周围卫生应当使用温水清洗,保持肛门皮肤干燥。
在休息、用足量纤维素等能使肠变软的情况下,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康复。
手术治疗一般为括约肌切开术,其效果较好。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指盘状大肠黏膜或粘膜下层组织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良性肿瘤。
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其中以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最高。
诊断直肠息肉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肛门指诊、直视下结肠镜检查等。
直视下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息肉的形态、数量、大小、部位以及有无出血等情况,可以做到切除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肠澼(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肛肠科诊疗方案

目录痔 (2)肛漏 (10)肛裂 (15)肛痈 (19)溃疡性结肠炎 (22)直肠癌 (24)一、痔【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一)痔的分类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二)痔的诊断1、临床表现(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方法(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
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5)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肛肠科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1.肛裂扩肛术(1)适应症:急性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毕。
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1)适应症:慢性肛裂(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是发生在肛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血管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
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
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
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便
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
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
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
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
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Ⅰ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Ⅱ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Ⅲ度:内痔呈球状膨胀,大便时内痔脱出肛外,可以自然还纳(中期内痔)。
Ⅳ度:内痔扩张到齿状线以下的肛管部分,大便时内痔脱出,需手法复法(后期内痔)。
检查方法:
1.直肠指诊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
较大内痔可在齿状线上方摸到纵形皱折和隆起的痔结节。
血栓外痔在痔体中心可触及卵圆的血栓,质硬、可活动、有压痛。
此外通过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2.肛门镜检查先观察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状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和形态。
原发内痔一般有右前、右后与左中,继发内痔的位置常有变异。
以往认为原发性内痔好发于右前、右后、左中与直肠上动脉主要分支,与直肠右前、右后和左中部有关。
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肛垫呈“Y”字型裂沟分为3块,位于右前、右后和左外的原因。
3.吸引器检查对中、晚期有痔脱出史者,可用吸引器将痔体吸引于肛门外观察,也可嘱病人排便后不要复位进行观察。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的初期。
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
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
避免久
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睡前温热水(可含高锰酸钾)坐浴等。
(2)局部用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药物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多数含有中药成分。
(3)口服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治疗静脉曲张的药物。
(4)注射疗法对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效果较好;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从而压闭曲张的静脉;1月后可重复治疗,避免将硬化剂注入黏膜层造成坏死。
(5)物理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直流电疗法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微波热凝疗法、红外线凝固治疗,较少用。
(6)胶圈套扎套扎痔根部,阻断其血供以使痔脱落坏死;适用于II、III度内痔,对于巨大的内痔及纤维化内痔更适合。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保守治疗无效,痔脱出严重,较大纤维化内痔、注射等治疗不佳,合并肛裂、肛瘘等;
(2)手术原则通过手术使脱垂肛垫复位,尽可能保留肛垫的结构,从而术后尽可能少地影响精细控便能力;
(3)术前准备内痔表面有溃疡、感染时,先行通便、温热水坐浴保守治疗,溃疡愈合后再手术;做肠道准备。
(4)手术方式①血栓性外痔剥离术适用于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疗后疼痛不缓解或肿块不缩小者。
②传统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