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排放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研究
气候动力学-9-地气辐射平衡、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

地气系统的净辐射
地气系统的净辐射随季节、纬度、云量、云状、下垫面性质及大气成分等因素有变化。平 均而言,在两极和高纬度地区的净辐射为负,在赤道和热带地区正值。但在一个气候周 期,就整个地气系统而言,净辐射为零,地气系统的热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呈现出平衡的 状态。
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
• 什么是辐射强迫 •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 土地利用的辐射强迫 • 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系统的总反照率称为行星反照率,它表示 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被大气、云及地面反射回宇宙 空间的总百分数。
目前认为全球的行星反照率数值可取0.31 地球表面的反照率 0.09 云、气溶胶和大气分子反照率 0.22
地表反照率
地表反射率的大小, 依赖于表面特性、 太阳天顶角和辐射 波长。
地表反照率 行星反照率
云-辐射相互作用
云除了通过反射、吸收和发射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外,云层中的辐射不稳定性和潜 热释放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天气时间尺度及气候时间尺度过程都有影响。 云层能对气候系统的非绝热加热场起“修改”和再分配作用,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一般 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基本过程: (1)通过潜热释放、蒸发以及感热和角动量的再分配,形成动力过程和水文过程的耦合。 (2)通过对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放射形成大气中辐射和动力-水文过程间的耦合。 (3)大气降水和地面水文过程的耦合。 (4)辐射和地面湍流输送的改变引起的大气和地面间的耦合。 (5)通过改变热通量影响海洋表面的能量平衡。 (6)改变到达海面的可见光辐射的比例,海洋吸收的辐射随即改变。 (7)改变冰雪区的热平衡。
Donohoe and Battisti, 2011, JC
云的反照率
通过云反照率效应使得部分 入射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太空, 降低地气系统的温度。 云的反照率既依赖于云的厚 度、相态和含水量等云的宏 微观特性,而且和太阳高度 角也有关。
219477163_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及其最新估值:IPCC_AR6_解读

.#*
算相较于 $#+ 在数值上有所增加而不确定性有所减少 但由于没有考虑部分重要的
调整过程 仍然 .#*?9E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人类活动太阳活动变化和火山喷发等因素主
要是通过扰动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造成辐射强迫
来影响全球气候状态 如全球地表气 温 等 张 华
等!"'* 同时气候系统自身状态在改变后 如
地表温度和大气各种状态变量的变化等也会反
过来促使地!气系统在新的状态下达到辐射能量收
支平衡即气候反馈过程 张华等!"!'王菲等
!"!! 张华等 !"!' 简要解读了政府间气候变
化专门委员会 (,'' 第六次评估报告 $#& 第
一工作组 报告第七章 RP(
*<>A0I>I0?@8!"!'
$#& 推荐的计算 的 .#* 方法也在传统计算方法的 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调整是与地表温度变化无
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 给出多种辐射强迫的新
本文介绍了目前已有的若干辐射强迫的定义和 定义!(#*定义为施加扰动后"不包括任何调整的大
特点"并与 $#& 第七章中相对应的定义进行了比 气层顶净辐射通量的变化' 定 &$#* 义为施加扰动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谢冰"等!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及其最新估值!(,''$#& 解读
关的过程称为*调整+) 相较于 $#+ 中的*快速调 泛的应用"在比较不同外强迫引起的某些潜在气候
气溶胶辐射效应

Fig. Automatic Sun Tracking Photometer CE-318 and laser radar CAMLTM CE 370-2
1. Aerosol observation
1.2 Airborne Measurement
间接效应
• 第二类间接效应:指由于云滴粒子减小伴随的云滴浓 度增大,而可能会减少降水概率,从而改变云的厚度及 生命周期。这种延长云的生命周期以及增大云覆盖率 的作用不仅会增强云的短波冷却辐射作用,也会增强长 波增暖辐射作用。但第二类作用主要还是影响低云,所 以低云的冷却效应成为主要作用,使得最终的净辐射作 用为一种冷却作用。另外,降水概率的减少可能会进一 步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和热量的垂直分布,这将会改变 地球的水份循环。
气溶胶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
气溶胶辐射特性与粒子形状和尺度、 气溶胶辐射特性与粒子形状和尺度、垂直 分布、下垫面反照率、 分布、下垫面反照率、云与气溶胶的相互 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目前关于气溶胶 辐射特性定量化的结论仍有很大的不确定 性
• 散射相函数:散射辐射随角度的分布。 理论上,如果给定了球形气溶胶粒子的分 布,则可以利用Mie理论计算得到气溶胶粒 子的散射相函数。 在实际计算中,在大多数辐射传输模式中都 用近似的Henyey一Greenstein(HG)的散射 相函数。HG散射相函数较之精确的散射相 函数较为简单,是因为HG函数中只用一个参 数来定义各个方向的散射能量分布,即一不 对称因子g(Asymmetryfactor)。
•IPCC 1995年第一份评估报告 年第一份评估报告 全球变暖已经开始, 全球变暖已经开始,可能是由于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 •IPCC 1998年第二份评估报告 年第二份评估报告 证据的对比显示人类的行为对全球气候有可以辨别出的影响。 证据的对比显示人类的行为对全球气候有可以辨别出的影响。 •IPCC2001年第三份评估报告 年第三份评估报告 最近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最近 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IPCC 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 第四次评估报告: 第四次评估报告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含糊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 大范围雪和冰融化、 大范围雪和冰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得到的证据支持了这一 观点。 观点。 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 观测到的 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由于观测到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 由于观测到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
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

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广泛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为活动导致的气候污染物排放成为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研究重点。
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作为一类对大气中短时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污染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研究。
一、短寿命气候污染物(SLCPs)的概念和特点短寿命气候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寿命较短的气体和颗粒物。
这类污染物包括臭氧(O3)、甲烷(CH4)、黑碳(BC)以及一些硫化物等。
SLCPs不仅对空气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产生辐射强迫效应。
其特点是短寿命和局地性的影响,因此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SLCPs的有效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是指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冷却或加热效应。
SLCPs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或转换为强温室气体而产生辐射强迫。
研究表明,SLCPs对全球地球总有效辐射强迫的贡献非常显著。
其中,黑碳是最重要的SLCPs之一,其具有高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并且能够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SLCPs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 温室效应增强短寿命气候污染物主要是温室气体,它们的排放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强。
尤其是甲烷排放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
2. 冰川融化加速SLCPs中的黑碳、臭氧和气溶胶颗粒物等,通过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冰雪的反射能力,加速了全球冰川的融化。
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气候极端事件增加短寿命气候污染物的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增加了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例如,严重的干旱、暴雨洪灾等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中国低碳路线图

价 ”管制. 第五, 中 国必须减少 C O 2 排放造成 的大气污染. 循环利用 、可再生能源 和清 洁能源 的利用 都将有利 于减 少
污 染, 同时, 中国还要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系统 的建设.
曾现民 译 自 ( ( N a t u r e ) ), 2 0 1 3 , 5 0 0 : 1 4 3 — 1 4 5
中国环境科学
2 0 1 3 , 3 3 ( 1 2 ) :2 2 8 6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自然源气溶胶对 间接强迫估计不确定性 的巨大贡献
人为源气 溶胶 对云滴浓度 和辐射性质 的影响是造成 工业时期气候辐 射强迫估计 不确定性 的最大 来源 之一, 这 种不确定性影响着我们对气候对温室气体变化敏感度 的估计 能力 . C a r s l a w 等运 用全球气 候模 型对工业时期气溶胶 排放和变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云辐射强迫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 明, 白1 7 5 0年 以来, 4 5 %的气溶胶辐 射 强迫不确定性的增长来 自自然源排放( 包括火 山二氧化硫 、海洋二 甲基硫化物 、生物源挥 发性有机碳 、生物 质燃烧 和海洋飞沫排放) 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 比之下, 只有 3 4 %的不确定性变化与人为排放源有关. C a r s l a w 等认为该研究说
其他地区 的森林损 失率增加抵消; 集约林业 的发展 使亚热带地区成为全球 森林覆盖变化率最大 的地 区: 北方森林 损
失主要 由森林火灾和林业活动 引起, 无论在绝对损 失量还是在损 失 比例上都仅次于热带地 区, 位居第二. 该研 究结果 描绘 了一个 兼具详细 局地变化特征 的全球森林覆 盖变化档 案,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作者:廖宏高瑜成陈东林代慧斌杜楠方力亢灵钱静秦卓凡王叶谢佩芙杨豪张丹瑜婷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解讀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
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
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
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
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
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关键词大气污染;臭氧;PM2.5;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同时涉及到大气环境、天气、气候变化这几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大气中短寿命的化学物质臭氧和气溶胶(大气中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危害,是当前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UNEP and WMO,2011)。
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研究

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气中的气溶胶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气溶胶作为大气污染物之一,其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备受关注。
那么,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从气溶胶的定义、形成原因、组成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探讨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
一、气溶胶的定义及形成原因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微小粒子,可分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两类。
自然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生物、火山喷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而人为气溶胶则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尾气、燃烧排放、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
二、气溶胶的组成成分气溶胶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质、黑碳等。
其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是气溶胶中非常普遍的成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混合气体和粒子之间的混合反应。
有机物质则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有机物质。
黑碳是指一种炭黑物质,其来源包括车辆尾气、燃煤和生物燃烧等。
三、气溶胶的作用机制气溶胶会对大气的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气溶胶可散射、吸收和反射来自太阳和地球表面的辐射。
散射是指光线经过大气中的气溶胶时,由于气溶胶的直径比光波长小很多,导致光线的走向被改变,从而形成散射现象。
气溶胶的散射作用可以将地球表面反射上来的辐射散射回去,从而导致大气辐射平衡的变化。
吸收和反射则是指气溶胶在吸收或反射能量时,对大气辐射平衡的影响。
四、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气溶胶的变化对大气辐射平衡会产生显著影响。
当气溶胶浓度增加时,其对散射作用的贡献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大气辐射平衡向冷面倾斜。
相反,当气溶胶浓度减少时,大气辐射平衡会向暖面倾斜。
然而,气溶胶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与云、水汽一起影响大气辐射平衡。
云和水汽的存在会改变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从而影响大气辐射平衡。
因此,准确地评估气溶胶变化对大气辐射强迫的影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图示意某日亚洲东部局部地区等压线及6级以上大风区分布。
完成1-2题。
1.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2.与甲地相比,此时乙地A.因等压线密集而实际风力较大B.因等压线稀疏而实际风力较小C.因地面摩擦力较小而实际风力较大D.因地面摩擦力较大而实际风力较小在一些地势平缓地区,河流多成“S”形弯曲河道。
洪水泛滥时,河流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河水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因为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所以称之为牛轭湖。
下图为牛轭湖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牛轭湖形成演变的时间顺序应为A.①④②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4.形成牛轭湖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流水搬运D.冰川侵蚀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
下面甲、乙两幅图示意世界某辐合带季节分布位置差异。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现象主要影响的区域有①东热带太平洋②北美地区③东南亚④澳大利亚西北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图示辐合带控制地区A.海洋狂风巨浪B.遏制台风等的产生C.天气稳定少变D.形成绵延千里的云带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冷气流经过相对暖湿海域,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同时,山东烟台的莲菜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
“海滋”是类似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
读图,回答7-9题。
7.“冷流降雪”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A.偏北沿岸B.偏南沿岸C.偏东沿岸D.各沿岸均可发生8.本次“海滋”现象的发生条件是A.较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B.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C.冷气流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D.暖气流过境后,暖湿气流冷却凝结9.大风吹来时“海滋”消失是因为大风A.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B.带来浓雾影响视线C.提高了表层海水的温度D.加剧大气垂直方向的对流采煤是一个高危险行业,稍微一点麻痹或者松懈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7-08-28第一作者:男,1962年生,硕士*国家重点科技项目(96-911-01-02B)**任阵海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为排放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研究*高庆先 任阵海**姜振远(国家环保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摘 要 利用建立的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模式,对我国历年大气气溶胶(TS P 和硫酸盐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计算,并给出其全国分布。
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我国大气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与我国能源,特别是燃煤的消耗量密切相关,随着消耗量的增加,大气气溶胶(T SP 和硫酸盐气溶胶粒子)引起的辐射强迫也增加;指出在利用辐射模式讨论大气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时,不能忽视扬尘和沙尘的作用;我国由于大气气溶胶引起的直接辐射强迫主要集中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四川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该地区因大气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始终比较大。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辐射强迫 人为排放R esearch on Radiation Forcing C aused by Man -made Emission of Atmosph eric AerosolGAO Qingxian REN Zhenhai JIANG Zheny uan(Center fo r Climate Change Impact Research,N EPA ,Beijing 100012)Abstract T he dir ect radiatio n forcing (RF )caused by atmospher ic aerosol (T SP and sulfate aerosol)over t he years was calculated t hrough using t he built RF model of atmospher ic aerosol,and the g eogr aphic distribution w as also g ot.T he RF had close r elation with t 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especially with her coal consumption.With the incr ease of coal consumption,the RF also increased.It w as pointed out that fine sand and raise dust can not be ignored when discussing the RF by using RF models.T he high v alues of RF in China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ose industry-developed regions and cities.T he RF value in Sichuan Basin was larger all the time due to its special g eog raphic and climate condit ions.Key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R adiation forcing;M an-made emission人为排放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生态效应是当前环境科学和大气科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联合国IPCC 组织的高度重视。
不仅仅是因为气溶胶的强迫作用会改变(或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减缓向大气排放气溶胶。
这就涉及到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摆在各国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物质的燃烧和人为不适当活动导致的沙尘、扬尘等途径。
对流层气溶胶已直接导致了全球减少015%的太阳辐射,并可能间接导致同样的负强迫。
尽管这一辐射强迫主要集中于特定的区域和次大陆地区,但它对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将产生一定的影响[1]。
目前,国际上有关气溶胶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多。
Chuang (1997)应用耦合的气候/化学模式,并取云核化过程参数化,以局地气溶胶数密度、人为硫酸盐质量浓度和上升气流速度作为输入,研究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辐射强迫。
研究表明气溶胶全球直接辐射强迫约为-014W/m 2,最大值出现在人为硫发射最强的亚洲,间接辐射强迫约为-016~-116W/m 2,主要出现于大陆上空,间接强迫最大值位于北美和大西洋沿岸。
气溶胶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的大气负荷的变化,起源于硫酸盐气溶胶相对短的滞留时间(约一周),还随大气中的降水过程的湿沉降而变化,表现为明显的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变率大。
可以认为气溶胶的第11卷 第1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 f Environmental SciencesV ol.11,No.1,1998强迫作用的不确定性是工业化地区上空气溶胶辐射强迫的最大不确定性(Schw antz,1996)。
实际监测表明,工业发达地区的上空比其他地区上空的大气气溶胶浓度大,Ball和Robinson (1982)发现美国东部地面太阳辐射近年来平均降低率约为715%。
IPCC根据1990~2100年间人口和经济增长、土地利用、技术发展、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情况,已设计了一套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前体物的排放构想方案,依据各个构想排放方案,可以预测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辐射强迫程度。
我国曾有过关于火山爆发和科威特油井燃烧的气候变化专题研讨会,对火山爆发和科威特油井燃烧对气候影响的事实的监测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模型介绍虽然对气溶胶粒子的间接强迫作用,目前只能作出定性的估计,但通过建立简单的人为排放大气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模型,可以对其直接影响作用做深入的了解。
气溶胶的平均总量,即在大气平均垂直气柱中的气溶胶总量T a可由下式定量估计[2],即T a=Q a S aA(1)式中:T a)))硫酸盐气溶胶的平均总量,g/m2;Q a)))源强,g/(m3#s);S a)))气溶胶粒子在空气中的生命期,s;A)))地球的面积,m2。
为了寻找T a与大气中太阳辐射量的关系,引入方程:D a T a =Q]0R a(z)d zQ]0m a(z)d z(2)式中:D a)))气溶胶的平均光学厚度;R a(z))))在高度z处的消光系数,m-1;m a(z))))在高度z上的硫酸盐气溶胶质量浓度,g/m2。
积分式(2)可得D a T a=R a1m a=A a(3)式中:A a)))气溶胶的消光因子(也称为气溶胶的质量散射系数),m-1。
从式(3)可以看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是气溶胶的质量散射系数与气溶胶的平均总量之积。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强迫与大气上界的入射太阳辐射之间的关系为:II0=e-D a(4)即I=I0e-D a由式(4)方程可以导出气溶胶的光学厚度A a,并可得到地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气溶胶的光学厚度是吸收和散射光学厚度之和,即D a=D aa+D as(5)但是,由于硫酸盐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基本不吸收,故取近似为D a U D as,通常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小(D a n1),可以忽略其多次散射,将其视为薄层。
此时气溶胶散射通量P s和入射通量P i之比可表示为:P sP i=S e-Dasec H U D a sec H(6)式中:H)))太阳的天顶角。
引入向后散射系数B:B(H)=14P Q10Q2PP(L U cos H)d U d L(7)式中:P(LU cos H))))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相函数。
大气气溶胶的反射率可表示为:R a=B#F sF i=B D a sec H(8)在计算气溶胶层引起的行星反照率增量$R p 时,必须对下垫面反照率R s,上层大气透过率T i和云量A c进行订正,按照简单的多层反射模式可得气溶胶-地表系统的反照率R as,即R as=R a+T2a R s[1-R a R s+(R a R s)2+,] U R a+T2a R s1+R a R s(9)其中T a=1-R a。
由于气溶胶层而引起的系统反照率的变化为$R as=R as-R s=R a+(1-2R a)R s(1-R a R s)-R sU R a(1-R s)2(10)考虑到云量的订正,可以得到$R p,即$R p=T i$R as(1-A c)U T2i(1-A c)(1-R s)2B D a sec H(11)当忽略了T i,A c,R s,B和D a之间的相关性,计算太阳反射辐射通量的增量可近似地表示为:6环境科学研究第11卷$F R=0.5S0T2i(1-A c)(1- R s)2 B D a(12)式(12)中的因子015是考虑到地球上任一地区均有一半的时间接受到太阳照射。
S0为太阳常数(文中取S0=1367W/m2)。
B是B cos H对cos H的平均。
B=Q01B(cos H)sin H d H(13)将上述所讨论的关系推广到整个气溶胶,并考虑气溶胶的吸收作用,则可将式(11)改写为:$R p=T2i(1-A c)D a[B W0(1-R s)2-2(1-W0)R s](14)式中:W0)))气溶胶的单次散射反照率,并在方程(14)中假定取平均太阳天顶角。
2资料和参数选取211气溶胶资料的选取利用我国辐射观测站的晴天太阳辐射资料,通过辐射传输模式得到了我国1959~1979年T SP的反演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TSP引起的辐射强迫;利用1992年7月~1993年6月的污染源排放资料和同期实际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建立的酸沉降模式[3]得到了1992年7月~1993年6月我国硫酸盐的时空分布,利用辐射模式计算了硫酸盐气溶胶引起的辐射强迫;根据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方案,经过详细的调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我国未来在2000,2020和2050年的SO2和TSP的排放状况,并已划分到1b@1b的基本网格点网上。
据此,对硫酸盐气溶胶和TSP可能造成对气候的直接辐射强迫效应作了初步的探讨,并绘出了其分布图。
212参数的选取式(12)中云量A c的资料和地表反照率R s的资料均取自我国气象台站1959~1979年20a气候整编资料的实际观测资料,并内插到1b@1b的经纬网格点上。
其他参数取自文献[4]。
3计算结果及其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我国建国以来历年大气气溶胶直接引起的辐射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