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创造、传播和运营的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创意、科技、数字传媒等元素,创造具有独创性、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二、特点1. 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融合性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多个行业,如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文化、文化演艺等,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3. 创新性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创意、创新,通过融合多元元素,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三、发展现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不少文化创意企业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文化创意产品如动漫、游戏和衍生品等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中国的文旅融合项目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观和体验。
四、前景展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其次,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运用科技和数字传媒手段创造出更加独特、便捷的创意产品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再者,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意、创新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它的发展仰仗于政府的支持和倡导,更需要文化创意企业的不断努力和创新。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元性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追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遗文创 创意的融合

非遗文创创意的融合非遗文创是指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时代特点的作品和产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的创意融合,并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民俗、技艺等丰富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许多非遗项目逐渐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让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融合。
在创意设计领域,非遗元素被成功地运用到了产品设计、艺术创作、时尚设计等方面。
比如,将传统的剪纸技艺与现代的数码打印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别致的纸品产品;将传统的刺绣技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时尚魅力。
这些创意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尚感。
二、非遗的创新营销非遗文创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还涉及到市场营销的策划。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但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购买非遗产品,需要创意的营销方式。
传统非遗文化逐渐走进时尚潮流,通过与知名品牌和设计师合作,将非遗产品打造成具有时尚感、艺术感和品味的产品。
通过与国内外时尚杂志、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合作推广,让更多人接触到非遗文化。
此外,非遗文创产品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等方式进行销售,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三、非遗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遗文创与科技的结合也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
例如,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传统戏曲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舞台投影等方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加逼真的非遗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四、成功案例探秘近年来,非遗文创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背景介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而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的独特资源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逐渐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如何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共赢发展,成为了当今旅游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必要性1.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印记,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现。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 拓展旅游业新业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拓展旅游业的新业态。
3. 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特色和历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发展的动力。
三、成功案例分析以西安古城墙为例,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墙是其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融合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成为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成功案例。
1. 保护与修缮西安古城墙的保护与修缮,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更是为了为后人传承并发展民俗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在古城墙的基础之上,西安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如夜游古城墙、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3. 突出文化传承西安在古城墙的开发中,始终把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示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让游客体验到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成功经验总结1. 保护为前提保护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原貌,才能更好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2. 创新产品和活动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推出新的产品和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承和创新文化内涵发挥着关键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许多古老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创意工作者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比如,一些设计师将传统的刺绣工艺运用到现代服装和饰品设计中,让古老的刺绣艺术在时尚领域绽放光彩;一些文化公司将民间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等形式,使传统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还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和丰富的形式。
影视作品、音乐、游戏等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例如,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一首流行的音乐可以引发全球听众的共鸣。
通过这种交流与融合,人们能够开阔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激发了创意的火花,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再者,文化创意产业激发了公众的文化参与和创造力。
以往,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往往局限于专业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家。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
在线平台为大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无论是摄影、写作、音乐创作还是短视频制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民俗保护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民俗保护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被广泛推进,旨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其中,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民俗保护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促进乡村振兴,以及如何保护民俗文化。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带来多重好处。
首先,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通过创新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可以增加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风景和民俗文化独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消费,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模式。
一种是旅游和文化融合的模式。
通过改造特色村庄,举办农村文化展览和表演,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吸引游客。
另一种是与农产品结合的模式。
将农村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打造独特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外,还可以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创新创意的潜力。
三、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障碍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是资金问题。
传统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投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在这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人才问题。
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这也限制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另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和通讯便利性不高,这也给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四、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意义农村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村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表达。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之美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之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之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智慧。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成为了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意义,并分析几个成功的案例。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日、传统表演艺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传承,更是对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然而,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面临消亡和衰退的危机。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之美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可以让现代社会更好地接受与融入这些文化符号。
创新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关键,通过创新,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新的魅力与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案例1. 京剧与现代舞蹈的融合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特色。
然而,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
为了让京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一些创新的表演形式应运而生。
其中,京剧与现代舞蹈的融合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通过将京剧的经典剧目与现代舞蹈的动感演绎相结合,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也使得京剧焕发出新的魅力。
2. 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饶富创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科技的推动下,剪纸艺术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剪纸艺术家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剪纸技法与数码制作相结合,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剪纸作品。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例如,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中秋节的赏月习俗,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都成为了游客们体验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热门选择。
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产品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
例如,一些地区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还有一些景区开展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的各类国际旅游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提升了我国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在看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传统技艺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在推广文化旅游产品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导致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流于表面。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为旅游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传统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传统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传统文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纽带。
在乡村,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重视家庭等。
这些观念不仅增强了乡村内部的凝聚力,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温暖而亲切的价值参照。
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跨越地域和身份的差异,让城乡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根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城乡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
传统文化是城乡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许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等。
比如,某些地区的剪纸艺术、竹编技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可以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
将这些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的产品,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吸引更多消费者。
同样,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间歌舞表演等,可以发展成为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城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影视、游戏等,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
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城乡的独特风貌。
乡村的传统建筑风格、村落布局以及自然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风貌,能够避免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保持乡村的独特魅力。
城市在规划建设中,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理念,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避免城市建设的同质化。
例如,在城市公园中融入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
传统文化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如许多乡村地区流传的节气文化,指导着农民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事活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必定经历着从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的外向型建设迈向注重地区景观改造、地域人文环境包装的城市软文化品质的内涵型建设阶段。
随着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被日益认同,作为人类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流的精神支柱的—民俗文化重要资源,掀开了新一轮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争夺战。
作为传播与推动文化资源的桥头堡,被视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
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
地域民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能够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
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文化体验与体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展的作用。
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
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
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老人。
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
所以,民俗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
不过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行传承落地,利用创意文化产业丰富的业态形式为载体将文化故事实行融合、再生、落地来实现无形资本转化成有价资产的最有效的推广方式。
无形资产的人文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在文创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中通过现代化行销商品化运作能更好地维系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之间的纽带。
2杭州民俗文化故事传承特点杭州,浙江省省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之都、休闲之都、南宋皇城,千百年来城市的变迁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数不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文化积淀厚实。
身处长三角腹地的杭州,地域文化中虽没有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像湖南、湖北、陕西地处中原腹地,有着厚实楚汉文化、秦唐文化等民族发展历史民俗文化,看似处于民俗文化的沙漠地,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原历史民俗文化不同,杭州却有着其吴越文化、南宋皇家文化、市井文化所影响下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衍生出的数量众多的古老丰富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典故,但是杭州民俗典故的传承受到特殊地域、历史、人文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发展特点。
(1)以“一湖、一江”为中心内核实行传颂。
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总量巨大,分散于杭州市八个区、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内。
但杭州的民俗故事、民间传说三分之二的题材集中与杭州市内,围绕着一湖、一江(西湖、钱塘江)而展开传颂。
《明珠西湖》《断桥相会》《金牛湖》《运木古井》《苏堤》《六和填江》《钱王射潮》等著名的民俗故事都与西湖、钱塘江以及周边的各个景点密不可分,可见西湖、钱塘江是千百年来孕育杭州民俗的文化发祥地。
(2)以南宋皇室、历史名人为题材实行传颂。
杭州隋朝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自唐以后杭州进入全国著名城市的行列。
自南宋建都城,经济日益繁华,社会风俗更加多样。
商贾、士大夫随着北宋皇室集中杭州,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皇家的习俗。
这给杭州民俗文化故事的创作与传承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如《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油炸桧》《西溪留下》《馒头战》《八卦田》《棋盘阵》都与南宋皇家以及此时期的名人士大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得杭州的民俗文化平添了皇气与书卷之气。
(3)以乌托邦式情感寄托为题材实行传颂。
杭州地处江南,独特的江南烟雨风情自古给了杭州百姓浓厚的江南人多愁善感,追求自由恋爱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所创作流传最为广泛的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中多以歌颂忠贞不移的情感、人仙共恋的乌托邦式的爱情为最,涌现出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柳浪和莺》这类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传说故事。
3杭州民俗文化故事推广现状(1)民俗文化故事的社会开发宣传缺乏广度。
作为城市文化形象推广的重要名片与手段,当前杭州片面注重依赖于“西湖”“、西溪”等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忽视对提升城市形象内涵的文化典故的宣传与开发。
众多千古传唱反映杭州城市民俗来源、地名来源(如《尉迟恭造寺》《蚕花娘子》《鲁妹造伞》《画扇判案》)的民间传说民俗故事,不但外地游客不知其存有,本地的居民也鲜有人知。
久而久之将形成城市文化品牌宣传的短板,不利于杭州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城市气质的树立。
(2)民俗文化故事传承影响力碎片化。
杭州的总体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数量众多,历史背景大多集中与南宋建都的帝王以及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杭州的个别的民俗文化典故,如《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与群众基础,但是当前杭州绝大多数众民俗文化故事与民间传说未能形成以点带面集团式有序传承与推广,这种零星分散的传播使得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百姓心中的情感寄托作用不明显,文化故事背后的价值利用率不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率不高,不利于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快速形成产业化发展。
(3)民俗文化故事的产业化发展滞后。
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并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杭州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之都、动漫之都,在对于本土化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其实,杭州有着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氛围,每年的文化博览会、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鲜有优秀的文化创意项目结合杭州本土民俗典故,将《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古井运木》这些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故事依靠创意文化科技手段转化成城市创意礼品、城市工艺品、创意服饰、创意文化墙体等创意产品加以开发与推广。
4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再生模式(1)主题体验式——历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是以艺术创意设计产业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实行创意产业发展,这其中包括体验式的观光创意旅游产业。
杭州的民俗文化故事在产业推广过程中应根据其得天独厚的南宋御文化、市井文化为依托背景,通过营造民俗历史文化园、历史街区等形式发展主题体验文化活动,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实行集中开发推广,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民俗文化基因得以快速延续,经济利益得以增长。
例如,杭州宋城主题公园,作为弘扬南宋文化的体验项目,在宋城的整个园区内能够通过宋河东街、土豪家族、胭脂巷、非来巷、美食街、市井街等主题体验区将与南宋历史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故事实行整合,同时挖掘属于杭州民俗文化共鸣的文化品牌,园区整合影视演艺、旅游产品、工艺品、表演艺术等所有与之相关的文创创意产业及配套资源。
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独立的展示杭州南宋民俗文化的产业基地,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民俗文化故事体验、传播、交流互动的场所。
通过这种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以及定期展开宋文化主题活动月,以南宋文化为历史背景,将大量的宋民俗文化故事整理串联,并通过集中式的观光体验公展开示。
同时发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融合,完善民俗文化产业链,使得杭州的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演艺等传统民俗艺术项目通过现代文化创意商业运行方式得到更好的展示,使其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得到增长,实现民俗文化增值,促动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
(2)品牌符号化——民俗形象+科技传媒。
民俗文化故事的品牌符号化指的是通过吸取地域本土民俗文化中传播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的民俗文化故事内容,结合当地历史、地理、文化风貌,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数码技术、舞美特效技术制作出地域特征鲜明,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数码形象产品。
据有民俗特征的数码形象往往能够更加容易触动公众的内心慰藉,触发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
例如,1998年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就是通过中国经典民间传说打造出来的数码卡通电影,影片充满着中国元素的组合,不但体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画面以及古老东方的战争场面,描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点,民风民俗的生活场景以及东方伦理道德关系,影片中陪伴花木兰一同从军的小龙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影片上映立刻引起了国内观众的共鸣。
《花木兰》《梁祝》《功夫熊猫》这些优秀数码产品不但对本地区乃至国家在民俗文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还带动了创意出版产业、创意影音产业、本土动画工业、互动休闲软件、创意表演艺术、工艺品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
不但仅数码电影实行民俗品牌形象设计,其他艺术创意形式与民俗文化故事相结合同样能够打造出优秀的民俗品牌符号。
2004年广西阳朔县请张艺谋导演根据壮族著名的民俗文化故事《刘三姐》制作了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晚会《印象刘三姐》,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桂林山水中,成功打造了桂林旅游文化的品牌。
短短两年多就接待游客110多万人,仅票房收入就达7900多万元。
并且迅速带动了多个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吸引了大批人员就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已达9.8亿元,一个民俗故事品牌带富了一方水土。
通过民俗文化故事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不但能快速地建立文化符号和成功的形象,还能激活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品牌符号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3)城市软改造——主题构建+整合传播。
城市间的竞争已经由经济实力竞争转为文化精神竞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化的亮点,塑造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能有效提升城市软文化实力,而且还能发挥民俗文化的优势,展开各类连动式、整合式传播营销,把城市的物质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质相融合,将城市文化的发展产业化,继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很多城市都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故事传说对城市公共环境实行改造。
例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都建有民俗广场、民俗城市雕塑来昭示自己为本土文化发源之地。
杭州作为爱情之都在文化的城市体现上也可结合杭州本土民俗文化故事实行归类,可通过《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蝶双飞》《苏小小传》这些浪漫爱情为主题的民间传说利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实行开发,打造设计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爱情广场、爱情公园,制作城市公共民俗爱情故事雕塑,绘制民俗故事文化墙、改造特色长廊,同时承办国际婚博会、西湖玫瑰婚礼等爱情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