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

合集下载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概要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概要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概要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内容简介《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以2005年《连云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于2007年2月6日经省建设厅同意后正式修编,经过前期调研、专题研究、纲要编制、审查论证、成果报批等五个阶段,于2009年5月15日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总页数】8页(P4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战略转型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初探——以连云港市为例 [J], 陆华
2.战略转型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初探——以连云港市为例 [J], 陆华
3.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答记者问 [J],
4.基于用地布局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r——以陕西岚皋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例 [J], 高丹;高春留;王婧媛
5.《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21•【字号】连政发[2008]68号•【施行日期】2008.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的通知(连政发[2008]6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连云港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提升我市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工业新型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就我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作为沟通国际贸易和国际间经济合作的重要技术基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利于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全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力争到2010年,基本把我市建成标准化意识强、发展环境好、标准研制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人才充足、标准化贡献率显著提升的城市。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企业主体原则。

企业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主体。

要积极引导企业强化标准意识,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鼓励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链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技术标准。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连政办发〔2016〕153号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连政办发〔2016〕153号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通知正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连政办发〔2016〕15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2月6日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合理优化畜禽养殖业布局和结构,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保护,落实国家、省、市等有关规定,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特进行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划定。

第二条划定原则1.依据法规、合理划定: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连云港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边界划定。

2.多规协调、综合划定:边界的划定与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连云港市总体规划、连云港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相协调。

3.以人为本、控保结合:边界的划定既要合理确定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有效防止饮用水源和河流水体污染,又要以人为本,保证我市菜篮子工程顺利实施,保障农产品供应。

第三条划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4.《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5.《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6.《江苏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苏政发〔2015〕175号)7.《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13〕113号);8.《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9.《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10.《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连政发〔2016〕69号)。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2008-2030年新一轮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连云港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规划城市功能分区1. 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一心三极”。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南翼新城:依托徐圩港区重点打造的江苏省乃至国际级临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为南翼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的职能,远景进一步拓展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临港新城。

赣榆新城: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中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水准的复合型城区。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连云港市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连云港市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连云港市实施《xx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xx规划,实现xx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xx城乡规划条例》、《xxxx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连云港市xx规划区内进行xx规划编制和xx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xx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连云港市xx规划区范围按《连云港市xx总体规划(2008~2030)》内容确定,旧区包括:xxxx范围为xxxx、xxxx、解放xx、xxxx、人民路以及xxxx相围合的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xxxx范围为玉带xx以南、xx以东、东风路以北、花园路以西的区域,以及玉带xx以北、xxxx以南、幸福路以西至铁路东侧的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xxxx范围为xxxx以南、xx以东、xx以北、海棠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

xx是指xx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xx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xx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xx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xx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与xx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xx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连云港市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连云港市管廊 布局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管廊 布局规划说明

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及规划概况 (4)1 规划编制的背景 (4)2 规划依据 (4)2.1 相关法律法规 (4)2.2 政策依据 (5)2.3 相关规范标准 (5)2.4 相关规划文件及文本 (6)3 规划目标 (6)4 规划原则 (6)5 规划内容 (7)6 规划范围 (7)7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7)7.1 必要性分析 (7)7.2可行性分析及规划必要性 (9)第二章连云港市地区社会与经济现状 (11)1 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11)2 位置境域 (11)3 地形地貌 (11)4 气候条件 (12)5 水文条件 (12)6 自然资源 (12)7 经济情况 (12)第三章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概况与建设的意义 (14)1 综合管廊的定义 (14)2 国外综合管沟的建设情况 (14)3 国内综合管沟的建设情况 (16)4综合管廊的主要分类 (17)5 城市综合管廊的组成 (19)6 国家现行政策法律法规分析 (20)7 建设综合管廊的优缺点分析 (20)7.1 综合管廊的优势: (20)7.2 综合管廊的劣势: (20)第四章对上位规划的分析与现场调研情况 (22)1 上位规划成果(城市总体规划)解读 (22)1.1 总规概述 (22)1.2 城市定位决定了市政建设标准 (23)1.3 配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23)1.4 供热方式的转变提出的需求 (23)1.5 远期再生水工程提出的需求 (24)1.6 综述 (24)2 现场调研情况综述 (24)第五章连云港市综合管廊布局规划 (26)1 建设区域的确定 (26)1.1 条文规定 (26)1.2 连云港市管廊平面布局 (28)2 入廊管线分析 (28)2.1 电力管线 (28)2.2 通信管线 (29)2.3 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中水管 (29)2.4 热力管线 (30)2.5 燃气管线 (30)2.6 排水管线 (33)2.7 论证结论 (33)3 综合管廊断面设计 (33)3.1 管廊类型的确定 (33)3.2 管廊断面设计 (34)4 综合管廊的竖向设计 (35)4.1 综合管廊普通路段竖向埋深的确定 (35)4.2 综合管廊过河段竖向方案 (35)4.3 综合管廊与排水管网的竖向处理 (36)5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37)6 综合管廊通风系统设计 (38)7 综合管廊消防系统设计 (39)8 综合管廊供电系统设计 (39)9 综合管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39)10 综合管廊防入侵报警系统 (39)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2)1 法律保障措施 (42)2 组织及政策保障措施 (42)3 经济及资金保障措施 (42)4 技术管理保障措施 (43)5 人才保障措施 (43)第七章新技术新理念在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中的运用 (45)1 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结合 (45)1.1下沉式绿地 (45)1.2生物滞留设施 (45)1.3雨水湿地 (46)2 综合管廊兼顾人防要求 (47)3 综合管廊融入智慧城市 (48)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及规划概况1 规划编制的背景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连云港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连云港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

连云港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连云港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连云港市城市规划区范围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内容确定,旧区包括:新浦旧城区范围为海连中路、南极北路、解放中路、盐河北路、人民路以及龙尾河相围合的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海州旧城区范围为玉带河以南、南大街以东、东风路以北、花园路以西的区域,以及玉带河以北、海连西路以南、幸福路以西至铁路东侧的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墟沟旧城区范围为大港西路以南、西园路以东、中山路以北、海棠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的通知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10•【字号】连政办发[2012]161号•【施行日期】2012.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的通知(连政办发〔2012〕16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0月10日连云港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规范开发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加快推进我市沿海开发的主阵地。

为指导全市开发园区的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和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特制定本规范。

一、总则本规范主要依据国家、省对开发园区建设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开发园区建设实际现状制定,是全市开发园区在建设发展中参照执行的指导性规范,是评价与考核开发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执行本规范的开发园区是指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参照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的园区(以下简称省级开发区)。

其他园区的建设发展可参照本规范。

列入本规范管理的开发园区名单如下:1.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2. 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3. 东海经济开发区(省级)4. 赣榆经济开发区(省级)5. 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省级)6. 灌云经济开发区(省级)7. 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省级)8. 海州经济开发区(省级)9. 连云经济开发区(省级)10. 徐圩经济开发区(省级)11.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拟升格省级开发区)12. 灌南经济开发区(拟升格省级开发区)13. 新浦经济开发区(拟升格省级开发区)二、规划布局1.基本要求。

开发园区规划应严格执行《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相应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地域特点,突出本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景观、文化等特征,科学处理产业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综合交通等之间的关系,构建现代化、精品化的生态经济园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2008-2030年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从城市规模来看,2012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2030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年约增加5平方公里。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未来港城将逐渐建立“一体两翼、一心三极”的空间结构。

“一体”即连云港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及交通中心,“两翼”即连云港中心城区南、北两侧的产业发展及综合配套区。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

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07 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

总面积约为1644 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2 年,远期为2013-2030 年,远景展望2030 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1、空间布局规划: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

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云港中心城区。

由新海城区、连云城区和海滨新区组成,承担市级行政、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体现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形象。

2、市域总人口与城市化率预测:规划预测:连云港市域总人口2012年达到480万,2030年达到620万人;城市化率2012年达到52%,2030年达到75%;市域城镇人口2012年达到250万,2030年达到465万。

3、市域城镇规模等级规划:市域城镇形成“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4个规模等级:一级城市1个:即连云港中心城区以及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

南翼新城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级城市4个:包括赣榆县城青口镇、东海县城牛山镇、灌云县城伊山镇、灌南县城新安镇。

重点镇7个:包括赣榆县的海头镇、柘汪镇,东海县的白塔镇、温泉镇,灌云县的杨集镇,灌南县的汤沟镇,以及灌云和灌南联合发展的燕尾港镇-堆沟港镇[1]。

一般镇37个。

4、市域城镇职能分工规划发挥市域各城镇的特色优势,2030年形成“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职能分工体系。

其中,南翼新城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支点和突破口。

规划以南翼徐圩港区为支撑发展成为以钢铁、石化、能源、船舶机械制造、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为主的多功能创新型临港工业新城。

成为江苏省乃至国家级的临港重工业基地与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规划城市性质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1.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结点与区域中心城市。

2.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

3.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

4.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5.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五、规划用地规模现状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城市建设用地共126.15平方公里。

2012 年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 平方公里以内。

2030 年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 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年约增加5 平方公里。

六、规划人口规模现状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人口共80.9万人。

2012 年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规划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0 万人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31 平方米/人以内。

2030 年连云港中心城区及南翼规划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 万人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 平方米/人以内。

七、规划城市功能分区1. 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一心三极”。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南翼新城:依托徐圩港区重点打造的江苏省乃至国际级临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为南翼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的职能,远景进一步拓展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临港新城。

赣榆新城: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中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水准的复合型城区。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南翼新城:依托徐圩港区重点打造的江苏省乃至国际级临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为南翼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的职能,远景进一步拓展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临港新城。

赣榆新城: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中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水准的复合型城区。

2. 港口功能分区布局:“一体两翼”。

港口空间布局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港主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

连云港区:充分发挥深水港资源优势,加快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矿石、煤炭等泊位建设,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使其成为以物资转运、商贸流通为主的核心港区,提升并巩固其区域性枢纽港口地位,为苏北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南翼徐圩港区:以临港工业港区功能为主,逐步兼顾部分公用货物运输功能。

预留远期发展大宗散货、集装箱等货物转运的功能。

南翼灌河港区:以中小泊位为主,发展小批量散杂矿建材料、化工原盐等运输通用港区。

北翼赣榆港区:近期以港区后方的临港工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港区,逐步兼顾部分公用货物运输功能。

预留远期发展散货、集装箱等货物转运的功能北翼前三岛港区:以石油运输为主、主要为大型石化产业发展服务,形成大型石化专用港区。

3. 产业功能分区布局:“一纵一横”。

重点打造临港工业,改善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蓝色”产业带与“绿色”产业带相交的“一纵一横”型布局结构。

蓝色(沿海)产业带:以发展沿海临港产业为主,培育壮大石化、重型装备制造、能源和物流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大型石化、新型钢铁、新能源、现代机电、临港物流、海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基地。

绿色(沿东陇海)产业带:以发展资源加工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培育壮大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及机械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都市型特色产业园区。

区域服务中心(海滨新区核心区):蓝色产业带和绿色产业带的交汇处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信息咨询、中介代理、会展交易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积极发展商业服务、餐饮娱乐、文体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八、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结合现状既有发展格局,以及向东发展、拥抱大海的滨海新城战略,形成连云港多中心状态的以“井”字型的生态绿地系统为本底,以“T”字型快速道路和主干路网为骨架的组团式发展结构。

1.以海滨新区的开发建设作为连云港发展核心和重点海滨新区重点发展行政、金融、商贸、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滨海高端居住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功能,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和都市区的空间结构,起到带动城市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的作用。

2.以三条轴线带动生活和产业的轴向发展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向海滨新区聚集式向心发展,重点沿着三条地带呈轴线发展,新海城区向北沿着花果山大道形成北向发展,连云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向西沿着大港路形成滨海发展轴线,以及顺应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沿着产业大道的临港产业发展轴。

综合发展轴:是连云港中心城区发展的核心地带,逐步延续和拓展新海城区的产业、居住、科研教育、铁路客运服务等职能,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景观发展地带。

滨海发展轴:适应港口的高度发展和逐步向高端物流业转变的趋势,为港口物流产业配套服务的商贸、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逐步向海滨新区转移,港口地区仅保留为港口直接配套的服务功能,解决港口地区环境差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产业发展轴:与港口发展战略相配合,以226省道、242省道(产业大道)为主要联系通道,串连南翼港口和临港产业新城、中云台产业与物流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国际产业园区以及赣榆产业园区,沿着平行滨海的交通动脉重点布局全市性的港口和产业园区。

3.以三级中心引领全局发展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1个城市中心、3个组团中心,8个片区中心。

城市中心即海滨新区中心。

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核心职能。

组团中心(城市副中心)即新海城区中心、连云城区中心及南翼新城中心。

主要发展部分区域或城市组团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