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

本文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原文:烛之武者,齐之大夫也。

原降自齐王田常,齐弥留之降也。

烛之武为人一切设之伐五国,拔之而取,雌雉之国以有名,烛之生后,还也。

原文翻译:烛之武是齐国的大夫。

他原先是齐王田常的部下,后来投降到了齐弥留。

烛之武以对五个国家的攻伐计划得心应手,成功攻克了这些国家,并在战功显赫的同时,也让齐国名声大噪。

烛之武晚年时回到了故乡。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年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烛之武作为齐国的大夫,奉命征伐其他国家,正是靠着他出色的才智和勇猛的战斗力,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烛之武是从齐王田常手下脱颖而出的,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忠诚于国家。

因此,齐王田常对他非常器重。

然而,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变故,烛之武被迫流亡到了齐弥留,这个流亡的过程中也让烛之武充满了磨难和坎坷。

烛之武在齐弥留时,积极准备攻打敌国。

他充分了解战争的形势,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战略和策略。

这让他在攻伐五个国家时十分得心应手,成功地攻占了这些国家,为齐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名声。

烛之武的精明和果断在战争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

他广泛调查敌方的情报,分析确定了他们的弱点和缺陷,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来克服这些困难。

他的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然而,烛之武并非只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他也关心民生。

烛之武攻占敌国之后,并不对平民百姓进行残杀和掠夺,而是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财产。

这种仁德的行为让他在征战之后,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烛之武的战功传遍了大地,他成为了齐国的英雄。

然而,在烛之武晚年时,他决定放下战争的刀剑,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他选择了与家人团聚,过上平静的生活,享受晚年的宁静。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仁德和智慧同样重要。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教学方法:篇一朗读法。

课时:2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篇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篇三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 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 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 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原文: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1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2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1、(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3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4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3、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5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高中学的文言文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章叫做烛之武退秦师,那这篇文章要怎么翻译呢?不清楚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对于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以琢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句法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3.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4.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话艺术;学习重点:目标2、4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读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故事背景(详见第四单元相关资料)二、合作探究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2.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3.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4、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本文的其他人物呢?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你还知道古人哪些善于劝谏和纳谏的例子?三、拓展提高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

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7、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B.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C.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浓郁的香气)D. 虞不腊矣(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 是.寡人之过也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 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C. ① 桓庄之.族何罪② 虢,虞之.表也D. ① 师还,馆于.虞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9、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通过分析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 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 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1.明确: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2.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话中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3. 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4.“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5. 明确:(1)烛之武──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3)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6. 明确:(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例子: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3)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

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4)管仲与齐桓公(齐景公晏婴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位)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

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

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7.B(应为“听从”)8.C(A项①指示代词,这;②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表率领。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9.D(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

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

”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那能害我啊?”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

太伯没有依从他,所以没有继承君位。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的史册里,就收藏在周朝王室里面。

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可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权位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

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

’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

’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

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

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