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古诗词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古诗考试题库及答案

高中古诗考试题库及答案

高中古诗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A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高适答案:A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的《水调歌头》?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柳永答案:A二、填空题4. 请填写《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________。

”答案:低头思故乡5.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简答题6. 请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黄河浩荡的气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把握当下的感慨。

7. 请解释《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要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所有其他山峰,比喻着诗人的抱负和决心,以及对成就的渴望。

四、翻译题8. 将《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翻译成英文。

答案:Thousands of mountains with no birds flying, ten thousand paths without human traces.五、论述题9. 论述《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艺术特色。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落日余晖与孤鹜飞翔的景象,以及秋水与长天相映成趣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结束语:通过本次高中古诗考试题库的练习,同学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1.(2024年2月湘豫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

②曲生;酒的别称。

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答案】C【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2)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自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陆游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

剧,纷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
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包含七套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每套试卷均附有答案及解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

在备考阶段,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

以下是七套试题的简要概述:
第一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二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稍高。

第三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四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 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五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六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七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稍高。

希望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对考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有所帮助。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训练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训练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训练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语文默写训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 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 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在《曹刿论战》,鲁庄公认为自己祭祀神灵时从不虚报祭品的数目,做到了诚实可信,曹刿却认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吞”“赢”“仓皇”“孚”“弗”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故答案为: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⑵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⑶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表现仁人志士在面临“生”与“义”抉择时,勇于献身正义的崇高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以水不停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失去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席位,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是合乎英明论断的。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

犹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白朴【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

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

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

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3.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专题训练题(表达技巧)L.D.W
从军行陈羽
海边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答: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绝句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

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高考古诗词专题训练题答案(表达技巧)L.D.W
从军行参考答案:
(l)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2)作者用“横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 ,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两字,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然,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

宿甘露寺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

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

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村居参考答案: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参考答案:
⑴“清”。

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

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

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浣溪沙参考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
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临江仙参考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

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反衬。

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绝句参考答案: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