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语文第一册复习重点 两汉部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高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汉乐府两首知识点

精心整理高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汉乐府两首知识点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1)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2)3)《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1)读音:上邪自媚2)3)4)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1)冬雷震知:,让降雪。
雨,“敢”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品评】本篇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
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异同异:刚健、质朴、自然艺术特点:想象:神奇直抒胸臆:热烈大胆2)《饮马长城窟行》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青草不相见)本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汉乐府两首知识点就整理到这里了,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新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新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
文基础知识大全-
高三语文知识点是同学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查字典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帮助您学习!
A、两汉散文1、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贾太傅.着《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2、,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着《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ﻭ
3、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ﻭ
B、乐府民歌和赋ﻭ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ﻭ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ﻭ
以上就是高三语文两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返回查字典首页
ﻭ。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要点复习及思想内容概要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要点复习及思想内容概要单元知识:诗歌——拥抱文学的骄子1、诗歌及作用——诗言志:兴——抒发志向,观——了解政治,群——协调群体感情,怨——抒发怨恨。
2、学习诗歌的意义——中华瑰宝,丰厚文化遗产,弘扬诗歌文化承载的真善美艺术精华责无旁贷,成长的精神营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
3、诗歌分类、新诗4、朗读:①节奏(每句的字数变化)、②领字、③韵脚5、意象(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意象群、意境(景物图,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6、思想、感情、感想7、写作技巧: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语言特点:炼词、炼句、修辞手法③结构——章节回环呼应的作用艺术美,表现为多方面: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诗的音乐性。
8、比较鉴赏:古今中外描写秋天的诗歌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上的异同。
赏析《老马》、《断章》,写300字的短文。
9、综合实践:尝试写诗歌,举办诗歌朗诵会。
一首好诗是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它会穿越时空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1、《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提示:抓住关键词语(立、看、怅、问、忆、记),理清思路,加强记忆。
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湘江秋景图、意象(通过意象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把握文意)、领字“看”、“忆”的作用、景物描写的远近与动静结合、写壮景,抒发革命情怀——情景交融,表现:大自然巍峨、博大、壮阔。
③关于秋的古诗比较阅读、对比:明比、暗比。
高度凝练的语言、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采桑子·重阳》写乐景,写豪情。
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引用、映衬、复叠、层递、摹状格。
2、《再别康桥》①语言华美、音韵柔美,意境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章法整齐具有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富有很缺的感染力。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学课程之一,主要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将能够系统地了解语文的基本概念、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下面将介绍《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黄金时期《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模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包括先秦文学和汉代文学。
学生将了解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从汉代开始兴起的文学创作。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二、唐宋诗词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二模块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的诗词欣赏。
学生将学习到唐宋时期的文学特点、经典作品和著名诗人。
这些名诗名句的欣赏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元曲欣赏在《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三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元曲欣赏。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高峰。
通过学习元曲,学生将了解到元曲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和知名作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明清小说《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第四模块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小说。
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了解到明清小说的兴起、特点和经典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五、红楼梦欣赏《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最后一个模块是红学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的解读和欣赏。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红楼梦》,学生将了解到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在阅读中提高他们的悟性和鉴赏能力。
在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掌握到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还会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诗歌、戏曲、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学生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培养综合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

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高中语文两汉文学知识点今天本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两汉文学知识点_唐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两汉文学(一)汉乐府民歌
运用顶针修辞(也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环环紧扣,几个转折,时喜时悲,充分写出了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缠绵殷切,同时读起来有种流畅的音乐性。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翻译: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
赏析:用自然景象进行比兴,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
春去秋来,眼看桑枯叶落,水冷天寒,
伊人未归,内心的凄冷不言而喻,引出更深刻的思念之情。
4)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翻译:书信前部分嘱咐要多层架米饭,后部分说经常想念。
赏析(结尾的妙处):
点明书信内容纯为关心思念之语,令人欣慰,但是回避了重要问题—归期。
思妇此时的心情宽慰与失望交杂,一切又在不言中,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重点字词
宿昔梦见之:昨晚。
梦见在我傍:通“旁”,旁边。
入门各自媚:爱。
双鲤鱼:借指书信。
长跪读素书:伸直腰,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表尊敬。
5、被赞誉为诗母、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
6、《行行重行行》
(1)中心思想:
描写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一思妇对远行夫君的思念之情。
(2)赏析: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翻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我和你活生生地被分开了。
简析: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意蕴悠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为全诗奠定了痛苦伤感的氛围。
次句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表现出思妇的无奈与不甘,抒写思妇别离时难
舍的内心感受。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简析:“万余里”,极言离之遥远。
此两句为思妇想象之词。
“道路阻且长”,化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句,结构上承上启下。
社会动乱,
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于是发出相思之苦和绝望之
悲的哀吟和叹息。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虚写)
简析:思妇于极度思念中展开丰富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
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3)情感变化线索: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
—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4)艺术特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感情真挚,曲折细腻;风格淳朴清新;比兴和化用诗句使诗歌意味含蓄悠远。
(5)重点字词
相去.万余里:距离。
相去.日已远.:离别;久远。
胡马依北风:依恋衣带日已缓:宽松。
游子不顾反:通“返”,返回。
岁月忽已晚:岁终。
弃捐勿复道:抛开、丢开。
“弃”、“捐”同义。
(6)重点句子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7、故事梗概:
(1)曹沫篇:曹沫,鲁国人,虎胆龙威,勇冠三军。
鲁公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
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割地求和。
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后来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要挟齐桓公帮助鲁公要回了土地。
(2)专诸篇:专诸,吴国堂邑人,屠户出身。
虎背熊腰,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义士。
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3)豫让篇: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
为晋卿智瑶家臣。
晋公二十二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
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4)聂政篇: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人,以任侠著称。
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姐避祸齐地,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姐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5)荆轲篇: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世称荆卿,好读书击剑。
他曾先后与盖聂、鲁勾践论剑、下棋,皆有不称之处,但都默然处之。
后至燕国,与高渐离、狗徒饮歌于市。
战国末期,秦国举兵灭韩国,后又攻破赵国,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当时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由于秦“遇之不善”而逃回燕国。
后秦国继续讨伐他国,逼近燕境。
燕太子丹请教师傅鞠武,鞠武分析不宜抵抗。
后遇亲将樊於期逃之燕国。
鞠武请柬遣走樊将军,燕太子丹因哀怜之心而不同意。
无奈之下,鞠武给太子丹举荐贤者田光。
不料田光已垂垂老矣,力不能及,于是田光向太子丹举荐门人荆轲,并为消除太子疑虑而以死明志。
既得荆卿,燕太子丹奉之为上客,为其准备燕富饶之地的地图、最锋利且浸毒的匕首以及助手秦舞阳,辅助其前往秦国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另外荆轲巧言请得樊於期首级。
慷慨悲壮的易水送别后荆轲与秦舞阳告别众人,奔赴秦国。
秦大殿之上,荆轲献上樊於期首级和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欲取之刺杀秦王,不料失手,一番追逐打斗后,御医夏无且一个药囊掷倒荆轲,致使秦王有机可趁砍杀荆轲。
刺秦计划以失败告终。
后秦大举进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之友高渐离由于善击筑而进入秦宫,后欲举筑扑秦王,终不成功。
秦王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8、荆轲人物形象(之前发过了)
9、相关问题:
(1)“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
说说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简析:“易水送别”:音乐、诗歌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刺秦王”: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荆轲为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简析: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办事周全,为人谨慎,为了目的想尽办法。
(3)“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简析: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为以后刺杀秦王各方面做交代。
(4)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简析:荆轲强烈地维护自尊,暗示其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成功伏笔。
(5)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
简析: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
文中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10、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简析:一、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显示性格特征。
二、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三、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的刻画人物形象。
11、刺客列传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士为知己者死”。
12、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2)荆轲嘿而逃去:同“默”,默默地
3)诸侯服秦,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4)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5)右手揕其匈:同“胸”,胸口
6)偏袒扼捥而进曰:同“腕”,手腕
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通“诀”,诀别
8)复进地近,举筑朴:通“扑”,扑击
9)乃引匕首以擿秦:同“掷”,扔
10)燕王诚振怖:通“震”,害怕
11)奈何以见陵之怒:通“凌”,欺凌
12)臣海内之王,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盖聂怒而目之瞪视
使使往之主人派使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唱歌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率领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给。
房子住
皆白衣冠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穿上朝服
天雨粟,马生角也下雨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使……臣服
2)名词作状语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每天
北有甘泉谷口与固,南有泾渭之沃在北面、南面
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在右边、左边
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在国内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向北方
发尽上指冠向上
偻行见荆卿弯腰曲背着
膝行流涕双膝着地向前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像簸箕一样
稍蚕食诸侯像蚕一样3)意动用法
太子丹迟之以为迟,嫌迟
群臣怪之觉得奇怪
(3)特殊句式
1)和而歌于市中介宾短语后置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3)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句
4)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