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合集下载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书笔记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卢梭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以及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卢梭以漫步者自居,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遐想,表达了他对社会、人性、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刻见解。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卢梭用他的笔把心灵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和彷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卢梭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他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真正实现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卢梭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却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卢梭的思想历程
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第一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享受孤独,享受反思,享受遐想…卢梭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梦。

而我现在,就要随他一起散步,踱进他的梦里去了。

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

卢梭的孤独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观、忧伤。

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终身投入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他的爱情的最好诠释。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的第十篇写于他与华伦夫人初次见面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这段爱情,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孤独者的高贵,明白它只属于那些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跋涉、攀登的遥遥领先者。

卢梭觉得华伦夫人的爱情让他找到了使灵魂永远用一种合适的方式保留下去的方式,从此对孤寂和冥思的兴味,伴随着他心赖以生的温柔情感。

他庆幸自己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享受了一世的纯净丰满生活并且对此充满感激,因此之后每每无人能与他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他反而更加珍惜和享受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

这种孤独勉励着他,让他置身于纷争之外,更能心无旁骛地思索。

卢梭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是善良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明智,它十分清楚自己绝对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浅薄。

然而卢梭没有退让,“我的一生都要追求真理。

”卢梭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的箴言。

读到卢梭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的时候,我突然总结出一点:“在一个群氓的时代,一个掌握真理的人应该学会去沉默。

”我本以为这正是卢梭的意思,但是恰恰相反,卢梭正是反对这一点的,他的“正人君子”无所畏惧。

其实,或许我们都误解了,我们误解了卢梭,误解了启蒙运动,或许,连当初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们都没有明白这场启蒙运动对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就让我们全身心沉浸于和我灵魂交谈的甜蜜中去吧,唯有我的灵魂别人无法夺走。

”2011年7月,我拜读了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先生的著作《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名字的本身就是一声美丽的嗟叹,就如作者的晚年,或者一生。

卢梭,“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他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磨难,倍感孤独。

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爱弥儿》被当局列为大逆不道的禁书;二是伏尔泰在一篇文章中揭露他抛弃亲生子女的事实,要求对他处以极刑。

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一个清白,他写了《忏悔录》,但仍然遭到种种非议和侮辱。

晚年,他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终于,写出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回首向来萧瑟处”,卢梭似乎还不曾拥有回顾人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然而他不再苛求当代人的理解,甚至也不再奢望后世遥远的赞同,就这样孤独而坦然地漫步在夕阳西斜的人生之路。

在漫步中品味大自然的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同时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从中获得慰藉。

书中一页一句常常让我不禁暗暗感叹,这孤独的伟大心灵是有多么的崇高和坦诚,而我呢,隔着几百年时光,与这颗心灵交流,了解他的孤独,他的无奈,也从他的感悟中汲取应对磨难的智慧。

经验不足,以致才思浅薄,或许不能理解老人临终之言的深意和感叹,尽一己之所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想。

卢梭先生常常流露出整个时代人对他误解的无奈和悲凉,“整整一代人全都迫不及待地附和这奇怪的观点,没有解释,毫不犹豫,毫无愧意“,自我折磨良久,卢梭试图寻找一些”理智的人“,一些”正直的心灵“,或许他们不会附和那些胡言乱语。

可是这一切只是徒劳,”这个同盟竟然是如此的万众一心,毫无例外,毫无挽回的余地。

“于是他就只能孤独地漫步着,”学会了承受命定的枷锁而毫不呻吟“,只依赖自身,与自己的心灵交谈。

这每每使人联想到尼采的句子,”我的时代远未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这,是卢梭的悲哀,尼采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呢?可是,正是那些中伤,那些避之唯恐不及,造就了,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终在遐想中与自己的命运达成了和解——拥抱孤独,拥抱疼痛,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最后作品,最后部分在卢梭先生去世前数周才写成。

在书中前言提到,如果卢梭先生没有在1778年7月2日因脑血管疾病发作猝然离世的话,这本书还会继续写下去,还会揭示更加丰富的内容,所以这还是一本未完之作,遗憾之作。

真实的痛苦书中在第一篇章《命运》里,有提到这么一句:“于是我发现,真实的痛苦与我所臆想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甚至让我在种种苦难中感到一丝轻松和慰藉。

”人最怕是活在想象的痛苦中,因为这样反而会加剧了痛苦。

当卢梭在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将世事和人情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淡泊时,他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写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样的卢梭,不再是我们从历史书和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位雄辩而睿智的思想大家,他并不期待用这样的一本书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他走下了哲理的神坛,来到每一位读者身边,说道:“我的遐想录只写给自己。

”回想上一本,读许知远先生所写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中有关于“照镜子理论”,人照镜子会害怕发现更真实的自己,而我认为还是要照镜子;最近久违的登了下微博,看到了以前转山本耀司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

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记得小时候我很怕黑(怕鬼),但总是逼自己一个人时在黑夜不开灯行走,因为我知道一生里不可能不遇到黑夜的;其实“镜子”、“撞上的什么”、“黑夜”,这些就是真实的痛苦,它们在我们自己的想象里,被懦弱渲染得如一只不可战胜的魔怪,但当我们硬着头皮走上去时,会发现不过如此。

我上一年读到了一句很喜欢的话:“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试试勇气吧。

”我们曾经年轻勇敢,一往无前书中第九篇章《幸福》里提到:“而从我的处境和年龄来看,我都无法再与孩子们尽情分享玩闹的快乐了。

”——读到这句时,我不由升起了忧伤,有些快乐再也回不去了。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读后感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享受孤独,享受反思,享受遐想…卢梭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长长的梦。

而我现在,就要随他一起散步,踱进他的梦里去了。

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徒劳的努力,一切听天由命,因此心境恬适,十分悠闲,落笔为文宛如信步咏哦,把十篇《散步》写成了十篇优美的散文诗。

卢梭的孤独是永恒的,是痛苦的,但不悲观、忧伤。

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终身投入的学术研究,也是对他的爱情的最好诠释。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的第十篇写于他与华伦夫人初次见面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这段爱情,他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孤独者的高贵,明白它只属于那些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跋涉、攀登的遥遥领先者。

卢梭觉得华伦夫人的爱情让他找到了使灵魂永远用一种合适的方式保留下去的方式,从此对孤寂和冥思的兴味,伴随着他心赖以生的温柔情感。

他庆幸自己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享受了一世的纯净丰满生活并且对此充满感激,因此之后每每无人能与他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他反而更加珍惜和享受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

这种孤独勉励着他,让他置身于纷争之外,更能心无旁骛地思索。

卢梭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是善良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明智,它十分清楚自己绝对没有能力超越自己的浅薄。

然而卢梭没有退让,“我的一生都要追求真理。

”卢梭始终将此作为自己的箴言。

读到卢梭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的时候,我突然总结出一点:“在一个群氓的时代,一个掌握真理的人应该学会去沉默。

”我本以为这正是卢梭的意思,但是恰恰相反,卢梭正是反对这一点的,他的“正人君子”无所畏惧。

其实,或许我们都误解了,我们误解了卢梭,误解了启蒙运动,或许,连当初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们都没有明白这场启蒙运动对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孤独的散步者曾孤独地生存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孤独地离开。

这种孤独的内涵其实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没有任何功利所在而为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传。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在宁静的午后,阳光洒落在书页上,我沉浸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世界中。

卢梭,这位法国的哲人文豪,以十篇漫步者遐想录编织了他的心灵独白。

他的人生、他的思考、他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卢梭的孤独漫步,是他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也是他寻找内心平静的途径。

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的心灵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漫步在自然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启示。

这本书中,我特别被第五篇所吸引。

卢梭在漫步中,感受到了宁静的美好。

他发现,安宁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事物,只需要平和的思想掠过心湖而不搅动波澜。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就能进行深入的遐想和思考。

卢梭的善良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善良与金钱无关,而是一种内心的慈悲和关怀。

这种纯粹的善良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是源于内心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回报。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卢梭的人生和思考,都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他的孤独漫步,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中的困境和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内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书。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散步者遐想孤独散文

散步者遐想孤独散文

散步者遐想孤独散文
散步者遐想孤独散文
请不要以为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一个孤独者的遐想》,只是我俩的散步和遐想不同而已:卢梭的孤独,是因为他没有兄弟,没有朋友,甚至没有邻居,而我们呢?有的是朋友,尤其邻居,生活在多维的立体的'空间,上下左右尽是邻居,虽然不曾相识,甚至没有一个照面或招呼,但他们是你实实在在的邻居呀!有的近在一墙之隔。

一个大厦便是一个个叠加在一起的鸟笼。

如果说“孤独”是在静谧的午后,煮杯清茶,捧册书卷,感受诗词的神韵和小说主人翁的儿女情长,游离于现实之外;能在一个细雨的清晨,伫立窗前,看楼下那小女孩篮中的玉兰的香……可是,除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喧闹,便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了,哪还有孤独。

“散步”?现代的人,哪还有什么散步,是没有了的地方,也没有散步的人了!“行人”早被“乘客”取代了,双腿已进化成了“铁轨”和“轮胎”了。

哪个城市不象被一个个的同心圆套上,三环四环已不足矣!每天有多少人围着这一个个环在转呀转呀,还一会天上一会地下的,不让你懵头转向,那便不叫“大都市”。

你的住址可能不用上三五十字都说不清楚,除非你就住在地标建筑上,那可要攀登上你的宝屋,不穿越几个环,十个立交,几十条道,也到达不了!
现代城市的人,要散步的除了在路的交叉口,人工地植上几株树,光秃秃的;挖条小河,臭哄哄的;铺条甬道,窄窄的,还美其名曰“某自然风光带”,这怎可和卢梭在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看到的自然风光相比呢?
现代的人,不是孤独,而是孤独不了,周围是纷杂的喧嚣,生活的节奏让你舒缓不了,即使有个散步的地方,还要提防不远处那不时窥视你的“沙皮”,担心不小心踩上的文化砖喷起一注?水,只能小心翼翼地,哪有什么“遐想”唷!
“散步不得”,“孤独不了”,“遐想不能”,可悲的现代人呀!。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感悟作者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着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

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

一七六二年六月八日是卢梭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因为在这天夜后,卢梭将开始他的流离生活。

第二天,六月九日下午,卢梭因巴黎最高法院下令查禁他那部在十多天前开始发售的《爱弥儿》而只身出走,逃离法国国境,开始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

他先在瑞士伯尔尼邦的依弗东住下。

在他到达依弗东以前,日内瓦小议会就已下令查禁他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不久并将这两部作品焚毁,同时下令通缉作者。

伯尔尼当局接着下令将卢梭逐出它的辖区。

至此卢梭进入了他最痛苦时光。

“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

这是卢梭写完《忏悔录》后却无人阅读感慨。

在《遐想录》中,卢梭则分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

这个“自我”一身而二任,既是折磨自己的人,又是受折磨的对象。

他甚至觉得他的身体也是和自己无关的东西;他隔绝于现实之外,仿佛觉得他的肉体成了他跟世界隔绝的一幅屏幕。

“对我来说,我的躯壳已不过是个累赘,是种障碍……”。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怎样回归自然,怎样得到真正的幸福?卢梭在《漫步之五》中是这样写的:“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有感》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卢梭是完全不了解的。

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被惊呆了——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迫害。

以致他要让自己如此淡漠的对待周围的人们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较之《一个人的朝圣》中受到“朝圣者”们诬陷的哈罗德,卢梭似要凄惨百倍千倍。

于是,我搜索了一些关于卢梭的资料。

他遭受如此迫害的导火索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爱弥儿》。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

《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

这本书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但舆论终将他推到风口浪尖。

卢梭最终遭众人唾弃。

看到之前推崇膜拜自己的人们现在却都不辨真相的陷害自己,这对向来崇尚情感主义的卢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他才会让自己远离人群,成为一个在漫步中遐想的孤独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是充满于整本书的情绪。

对于人们的背弃与诬陷无法做出反抗,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也正因人们的背弃将他推到一个极为孤独的世界,他才能如此深刻、清醒、纯粹的思考并且记录下来。

其中他谈论了自己对真诚与撒谎的认识。

他说:“为一己私利撒谎,那是诈骗;为他人之利而撒谎,那是舞弊;为了害人而撒谎,那是诽谤。

这三类是恶劣的‘撒谎’。

但如果“说假话”不为了谁的利益,不为了偏向谁,那就算不上撒谎,只能说是虚构。

”对于真诚与撒谎,我从未深刻的思考过,他对“撒谎”做出的定义也是我不曾遇到的。

在我看来真诚便是待人接物都付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而对于撒谎——在我们的生活中,撒点小谎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卢梭却对自己的一生要求严格,他厌恶撒谎,他可以毫不心虚的对人说:我的一生只撒过两个谎。

虽然我撒谎的目的不至于是害人或是谋取什么利益,但较之卢梭,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不能企及的。

我想我不能像卢梭一样做个不撒谎的人,但至少我能让自己是个真诚的人。

对于善良行为,卢梭有他的思考。

他说。

“做善事是使人的内心获得最真实幸福的一个途径。

但只有当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善事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快乐。

”当我们本来出于自愿所做的善事,到头来却成为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时,这种“义务”就成了一种负担、一副枷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呢。

谁还会愿意去做善事呢。

我们做善事不应该是屈于别人的要求,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

卢梭是个热爱自然的人。

当他被人们将他推入一个孤独世界的时候,他开始沉迷于对自然界植物的研究。

他对植物的研究当然不会同于大部分植物学家对植物的研究。

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研究是为着植物的功能和药效,对他们无益的他们是不会去研究的;而卢梭研究植
物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对植物本身的喜爱,与它们能做什么用无关。

他是个情感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不喜欢带着功利性。

他在书中说到:自然界虽然不会撒谎,但自然界本身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人虽然会撒谎,但他们发现并证实了许多事情。

我反复读了这句话好几遍。

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吗。

对于所有事物,自然界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功能,我们“聪明”的人类自己开发了许多自然界的资源,却独独丢掉了自然界给我们的纯粹与本真。

再也体会不到自然本身的美。

人们总是在寻求与自己切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的事物,卢梭却恰恰相反——任何事物事物,如果让他感到它对他有用便会立刻让他感到乏味。

卢梭对精神对情感的追求,对物质对功利的淡泊让我非常敬佩。

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

可即便不能如他那般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也不允许自己沉迷于物质享受,我向往质朴简单的生活。

对于逆境,卢梭说:“我有过相对短暂的顺境,但它们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美好的回忆。

相反,一生中处在穷困潦倒的逆境阶段时,我的内心倒是充满着美好的情感。

”的确,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我们忙于去享受世态人情通常无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顺境带给我们一种表面上的幸福感,大多数人是满足此的。

但当回忆起,却发现这顺境并未带给你什么深刻的美好回忆。

如一段空白的卡带。

逆境或许会使我们的肉体得不到享受,却能让我们真切的触碰到自己的心灵,获得情感上的快感。

这种深度的幸福感是不受别人左右的。

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饱满的。

“有人说:逆境时最好的老师。

但是,这位老师收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从他那里学到的又实在是太少了,得不
偿失。

”这也是书里的一段话,较之前面所引用的那段,似是表达了对逆境完全相反的情感。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但我更愿意认为者是卢梭本身要表达的。

有谁是真正想要让自己一直处于逆境之中呢。

即使逆境能让我们在心灵和思想上得到沉淀。

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

书的最后一章写了卢梭的华伦夫人和他们的爱情。

他说华伦夫人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对任何人,人生中如能遇到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人,是极幸运的;人生中如能拥有一份纯粹自由的爱情,也是极幸运的。

至少,卢梭的一生已经拥有了这两份幸运。

卢梭在书中引用了一位失宠于古罗马皇帝苇斯巴芗,解甲归田、安度余年的禁军统领所说的:“我在世上待了七十年,却只活了七年。

”有些时光短暂却弥足珍贵。

卢梭和他的华伦夫人没有走到最后,他们共同拥有的时光却是永远失不去的幸福记忆。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事物,只要是你想要的,就能顺手拈来。

这句话我特别喜欢。

或许并不如他所说“顺手拈来”那般简单,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对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努力去付出。

虽说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得到,谁知道呢。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