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选修课简介

合集下载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戏曲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戏曲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都有相应的设置。

戏曲课程涵盖了戏曲的基本知识、演唱、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是学习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将对戏曲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习和教学提供参考。

一、戏曲的基本知识1.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活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体系。

戏曲包括京剧、粤剧、越剧、评剧等多种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2.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表演技巧。

其中“唱”指唱腔,即用特定的音乐节奏演唱剧中的台词;“念”指念白,即用语言演唱剧中的对白;“做”指做戏,即用动作表演剧中的情节;“打”指武戏,即用武术表演剧中的武打动作。

3.戏曲的艺术特点戏曲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动作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戏曲知识和艺术修养。

二、戏曲的音乐知识1.戏曲的音乐形式戏曲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唱腔、乐曲和伴奏等。

唱腔是戏曲表演中的基本音乐形式,包括各种不同的腔调和曲牌;乐曲是戏曲表演中的伴奏音乐,包括打击乐、管弦乐等;伴奏是戏曲表演中的辅助音乐,用于衬托情节和烘托氛围。

2.戏曲的音乐特点戏曲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能够准确地反映剧情和人物的情感。

戏曲音乐的演唱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3.戏曲的音乐教育戏曲音乐教育是戏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表演能力。

戏曲音乐教育包括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作品的演绎等方面的内容。

三、戏曲的表演技巧1.戏曲的表演要求戏曲表演要求演员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优秀的舞台表演技巧和高超的表演功底。

《中国戏曲简史》课程标准

《中国戏曲简史》课程标准

《中国戏曲简史》课程标准开设学期:3、4学期总学时:64课时(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我院高职三年制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将在戏表学生专业必修课之外侧重开设,旨在系统提升学生的戏曲简史相关理论知识素养,使学生在戏曲简史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应知应会、多知多会,从而促进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作用本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戏曲表演学生在戏曲简史方面的专业理论素养,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充分了解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简史及自身所从业剧种的基本理论常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及相关艺术类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也为学生今后从业发展、提升专业能力助力。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遵照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使戏表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学生在除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掌握足够的戏曲理论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课时短、任务重的情况下,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果,教学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学习,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转变为看得见、听得见的立体生动内容。

(二)设计思路1、课程内容设计将课程细化为古代戏曲发展简史、近现代戏曲发展简史、本剧种发展简史、XX戏曲发展简史、全国戏曲剧种发展简史、戏曲舞台形态六个单元,根据六个单元内容合理分配课时。

2、教学方法设计将采用多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能较好达到教学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鼓励将国外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课堂,时刻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课堂教学设计采用课堂师生互动学习新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精心准备相关图片、音视频等课件内容,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看得见、听得见的立体生动内容。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2、有互尊互帮、谦虚谨慎、不断学习的品质;3、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沟通及综合分析能力;4、有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学习精神;5、有认真负责、细致耐心、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戏曲鉴赏英文名称:Chorus and Conduction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专业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戏曲是一种集合音乐、文学、美术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赏析、教唱,不仅让学生从宏观戏曲发展史、传统戏曲剧种名段赏析实践中去初步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了解戏曲的表演、唱腔、伴奏等基本内涵;把握当前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风格;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学对象,集中到浙江本土戏曲文化,通过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两段家乡特色戏曲唱段,深刻了解和把握本地域的戏曲文化,力求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传播者、传承者。

(二)教学基本要求戏曲欣赏与实践课程以普及传统戏曲艺术为宗旨,以具体剧目的欣赏与演唱为中心,强调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课堂讲授与课外体验阅读相结合、听赏代表曲目与学唱规定曲目相结合、校内课堂学习有关内容与社会实践(体验、调查、观摩)相结合。

做到以下六个字:“听”—听讲授、听录音等。

“唱”—模拟演唱、熟唱或背唱代表曲目(段)。

“做”模拟、装扮不同剧目、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表演。

“观”—观看相关剧目作品、专业演出等。

“思”—思考、分析、感悟优秀的文化遗产等。

“传”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播、传承者。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A 戏曲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联B 戏曲的流派文化C 怎样鉴赏戏曲侧重当代性、实践性。

组织学生开展影视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影视热点问题的讨论,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使用教学资源。

2、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多思考,多与同学探讨,多向老师请教。

3、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4、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评。

《中国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22014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opera appreciation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戏曲鉴赏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某些因素早在我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一直到唐代产生了成熟的戏剧形式——参军戏,然后宋杂剧,元杂剧,宋元南戏,一直到明清的传奇,戏剧不断的成熟,丰富,繁荣,在古代文学长河里,它独自形成一道风景。

是我国古代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样式。

我国现在极富魅力的京剧,还有各地的地方戏,都证明戏剧这种艺术样式的生命力。

该选修课就是对古代戏剧的产生,发展作一个梳理,对戏剧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作详细的介绍,对戏剧表演中的一些特征及角色知识作准确的讲解。

戏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本课程力在让同学们对戏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同学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

该选修课力求详细的对古代戏剧作一下梳理,辅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对戏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掌握。

并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未来研究的铺垫。

该选修课力求借助多媒体,原典的阅读等手段引入最新的研究观点,对戏剧的剖析力求准确,生动,新颖,挖掘出更多的意蕴。

使学生对古代戏剧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一些重要的戏剧作品有一个详细的把握,对戏剧表演中的一些知识能够熟练掌握。

通过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鉴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戏曲常识及欣赏戏剧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文化艺术。

懂得如何去欣赏戏曲,从而更加熟悉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3.使学生理解戏曲的含义。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24学时。

2.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戏曲史,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舞台艺术、戏曲剧种。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1.戏曲专题研究集中阐释戏曲文体的发展演变与作家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产生与流变及各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通过课合作讨论,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结合听讲与读原著,撰写论文,初步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4.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1.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戏曲史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努力掌握其发展规律、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阐释能力。

3.为解决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部分容易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1.教学内容(1)先秦时的戏曲胚胎期;(2)汉唐时的戏曲雏形期;(3)宋金时的戏曲成熟期。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宋金时的戏曲成熟;(2)难点:先秦时的戏曲胚胎。

第二章元杂剧的概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的形式;(3)元杂剧的分期和分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元杂剧的形式;(2)难点:元杂剧的繁荣。

第三章杂剧班头关汉卿(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关汉卿的生平与著作;(2)悲剧典范《窦娥冤》;(3)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悲剧典范《窦娥冤》;(2)难点: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天下夺魁《西厢记》(3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4)1.教学内容(1)《西厢记》的作者与故事源流;(2)《西厢记》的人物与主题;(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325015132.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专题3.英文名称: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4.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以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作品及作家为研究对象。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演进,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主要成就,对其发展演变轨迹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阅读和评价中国古典戏曲代表作品,使其初步具备从事古典戏曲鉴赏与研究的能力。

2.与相关课程衔接:已完成中国文学史中涉及戏曲部分的学习。

3.学时:总学时32,周学时24.开课学期:第6学期5.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术实践6.考核方式:考查,总评成绩=课程论文X40%+期末考查X607.教材: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资料:①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⑤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⑥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⑦陈白尘,董建.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⑧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戏曲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戏剧的始源——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

教学重点: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剧质素教学难点:原始歌舞表演情况及本质授课时数:2教学内容:一、原始时代歌舞1.原始歌舞的表演情况及文献记载和考古支持2.原始歌舞的本质3.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二、上古歌舞的戏剧质素1.诗歌舞的综合2.混合整一的美学取向3.原始歌舞与戏剧的不同第二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了解早期戏剧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演情况及类型;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戏剧发展情况,教学重点:傩的表演程式;早期戏剧演员的职业特征。

《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英文名称: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olk art development课程编号:x2120402学时数:64其中实践学时数:0外学时数:0学分数:4.0适用专业:表演一、课程简介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是表演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系统介绍了曲艺艺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以时间为序,按照朝代发展的顺序向曲艺表演专业学生系统介绍了传统曲艺艺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为曲艺艺术溯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曲艺表演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曲艺发展史相关知识,了解中国曲艺发展的源头及各个朝代曲艺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和特点以及和曲艺相关的各方面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成为既懂理论知识又会表演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教学内容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课程向学生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1.初成时期的唐前曲艺;2.正式形成的唐代曲艺;3.成熟兴盛的宋代曲艺;4.稳定发展的金元曲艺;5.承前启后的明代曲艺;6.集成繁荣的清代曲艺;7.民国时期的曲艺;8.新中国探索时期的曲艺;9.新时期的曲艺。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曲艺发展整个脉络、过程,并掌握相关的曲艺概念和专业理论知识。

(二)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曲艺发展简史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曲艺艺术的主要代表形式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曲艺文献熟练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曲艺名称(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不同历史时期曲艺表现形式及名称难点:曲艺历史文献阅读四、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五、课程其他教学环节要求1、课堂注意听讲。

2、认真做笔记。

3、课后要复习。

4、查阅相关资料。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国曲艺发展简史是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有力支撑,表演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表演技巧外,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能够更好地指导其专业实践。

中国戏曲史教程

中国戏曲史教程

中国戏曲史教程戏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史教程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曲史教程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戏曲史教程的内容涵盖了演员、剧本、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首先,它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了多个朝代的演进和改进,形成了曲艺、评弹、快板等多种类型的戏曲艺术形式。

其次,教程还介绍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和流派。

中国戏曲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

教程会详细解析每个剧种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戏曲。

此外,教程还会介绍中国戏曲的演员和表演技巧。

中国戏曲演员被称为“净、末、旦、丑”,分别扮演正派人物、反派人物、女性角色和丑角。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风格,教程将重点讲解演员的扮相化妆、身段动作和声腔唱腔等技巧,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模仿。

最后,中国戏曲史教程还会引入音乐和舞蹈方面的知识。

戏曲音乐以器乐伴奏和唱腔为主,曲调优美动人,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舞蹈在戏曲表演中起到了补充和点睛的作用,通过优美的舞姿来表达剧情和情感。

中国戏曲史教程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戏曲史教程,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戏曲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之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程还可以帮助戏曲演员和从业者提升自身技艺和艺术水平,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中国戏曲史教程是一门重要的学习课程,它涵盖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演员表演技巧、剧种流派和音乐舞蹈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戏剧史
任课教师:康保成
授课年级:02级、03级
授课时间:2004年2月—2004年7月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我国戏剧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拟主要讨论戏剧形式的发展变化,不大涉及内容,避免以后与元明清文学重复。

本课程的主要章节有:一、戏剧的本质,二、中国戏剧的起源,三、优与优戏,四、汉代戏剧,五、踏谣娘、参军戏与唐代其他戏剧样式,六、宋杂剧与金院本,七、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与演出形态,八、宋元南戏,九、明清传奇,十、清代以来的地方戏,十一、近代话剧的特征及输入过程,十二、台湾与少数民族戏剧。

授课方法:本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尽可能多利用文物图片和音像材料,力求将中国戏剧的历史立体地展现出来。

每次授课后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在教与学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

考试采用开卷写文章方式。

参考教材:叶长海等人编著的《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待出版),在未拿到书之前,可先使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要求排课时间:周二上午第三、四节02级、下午2点半排03级。

若周二有困难,可排周三,实在排不下可排周一。

因为研究生的课和系里的活动在周四、周五,因此最好不要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