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七年级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1.背景
①376年,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提倡儒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②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行征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
3.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统一全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1.背景
教师出示地图与史料,学生填表,记录笔记。
3.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
了北魏的实力。
4.议一议
有人说,“孝文帝的汉
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
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
罪人!”也有人说:“孝
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
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
功臣!”你是怎么看
的?
1.交融表现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课题名称: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史实。
(2)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交融。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86—89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0分钟)
(1)完成《高分突破》P74-75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2)①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典故?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③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
④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8分钟)
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74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75—77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XXX《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XXX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XXX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域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XXX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XXX重用汉人XXX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XXX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XXX正统,目前上下XXX。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XX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概况
(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征集了80多万兵力的苻坚与仅有8万精兵的东晋。
(3)结果与特点:前秦大败,东晋以少胜多。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战胜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前秦失败的原因
(1)前秦内部民族矛盾严重,被强征的各族人民不愿为前秦卖命。
(2)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3)晋军战斗力强,团结一致,抵抗坚决。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鲜卑族崛起: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局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推行的汉化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原因: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为交融提供了便利。
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则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2)生活上: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而鲜卑族北魏朝廷提倡穿汉服,与汉族联姻,改汉姓。
(3)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孝文帝时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1 383年淝水之战,东晋取得完胜,其原因不包括()
A.东晋团结一致
B.前秦部队民族矛盾尖锐
C.苻坚骄傲自满
D.东晋实力强大
点拨此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意在考查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可用排除的方法,逐一分析选项并结合教材识记,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从兵力的对比来看,前秦拥有60余万步兵,27万骑兵,而东晋只有八万精兵,实力上要弱于前秦,故应该选D项。
答案 D
例2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点拨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意在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题干中的“南朝”提示当时的北方正是北朝统治时期,而洛阳曾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的洛阳已经没有“异族”风气,礼仪兴盛,这些都是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他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学习汉族的礼法。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例3 在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D.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
点拨本题考查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不单纯是迁移、杂居、互相通婚,而是指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