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⑵腑: 胃肠——受纳腐熟水谷,转输排泄糟粕。
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脾和胃——纳化相依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⑶阳气:二阳
3
⒋阳明病证候分类
邪热留扰胸膈证——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⑴阳明热证: 胃热弥漫证——白虎汤类(辛寒折/清热) 阴伤水热互结证——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泻热通腑) ⑵阳明实证: 脾约证——麻子仁丸(润下缓通) 津枯便结证——蜜煎方或猪胆汁(导便润便) 阳明禁下 ⑶阳明其他证:胃寒欲呕证——吴茱萸汤(温胃降逆止呕) ⑷阳明变证:茵陈蒿汤证、(抵当汤证)
10
外证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 热也。 (183) [提要] 阳明初感的见证及辨证要点
[释义]
恶寒特点:时间短暂,程度轻浅,可以自罢 恶寒机理: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势未盛
11
[原文]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
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提要] 太阳转属阳明的两种成因
[释义]
太 阳 病 初病发汗不彻 → 邪热化燥入里 发热无汗 呕不能食 汗出濈濈然 表邪 失治 入里 转 属 阳 明
9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 阳明病的外证 [释义] 身热——里热炽盛 蒸腾于外 汗自出——里热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 反恶热——里热太盛而致患者有恶热感
4
第一节
目的要求
阳明病纲要
⒈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 ⒉熟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明确 其与太阳、少阳病脉证的鉴别要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伤寒论》第234条辨:“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症仍未解除,可以发汗,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一般来说,只要有汗,就可以开桂枝汤,即便是开得很重,也不会伤到津液,因为桂枝汤有三味药都是滋阴的药,炙甘草,生姜和红枣。

有汗就不要用麻黄汤,有表证没有汗,这才是用麻黄汤。

病人脉迟恶寒,一般来说会判断这病人里虚掉了,脉迟就是虚了。

汗出乃表不固,现在阳明病的人,本身再带有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这就提示还有表证,只要有表证,就要先解表,可以发汗。

平常阳明病是不可以发汗的,阳明病本来就是因为津液少了,造成高热、大便硬掉了,现在阳明病在有表证的状况下,还是需要给他发汗,要先解表再攻里。

但是,这种发汗,只是微微的发一点汗即可,切不可大汗。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16条辨:“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下血并有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当刺期门穴,以泄去实邪,如能周身濈然汗出,就可痊愈。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这个阳明病,下血谵语的这个下血,就是指无论是大便带血还是小便带血,都称为下血,病人出现了大小便带血还胡言乱语,张仲景告诉我们这是热入血室,这个血室就是指女子的胞户子宫,还有就是男人的下腹部的地方。

如果只是头汗出,张仲景说刺期门穴。

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张仲景要用到针的时候,都是刺期门,还有就是风池,风府,从这一点来看,针灸不是张仲景的强项。

“但头汗出”还是属于阳明证。

有人会说,我不会下期门穴,热入血室怎么办,那就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如果是热入血室,有便秘,大柴胡汤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是纯热证,大便也正常,那就是白虎汤。

如果是有便秘,小便黄,就可以用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伤寒论》第195条辨: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

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

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阳明病,按照理来说,脉都是很洪大,因为阳明证是实证。

但是,这个条辨说的是脉迟,那就是胃虚掉了。

我们对脾胃有一个定义:水的气化是靠胃,谷之消化是靠脾。

所以,胃是很热的,脾是有脾阳能够消化食物。

“食难用饱”,并不是吃得很多,而是吃一点点就撑到了。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如果是吃得太饱了,就很难消化,就会出现头昏,小便难。

“谷瘅”就是全身发黄,这就是伤到脾脏了。

阳明病,如果是大便不是很好,脉是迟的时候,我们要去治脾才对,不是去治胃。

因为谷的消化是靠脾。

吃一点就撑到了,不行又要吃更多。

比如说平常饭量是一碗,结果吃了几口就感到很撑了,感觉不对吧,于是再吃,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个条辨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阳明证,是因为肠胃不消化,尤其是脾脏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强的时候,硬吃下去,一定会产生不消化。

不消化的现象主是“谷瘅”,虽然用了下法,但是还是会腹满。

说的脉迟就是比较寒。

说了半天,阳明篇就是一定要确定有实证,大便堵到了,才会用到攻下的方法。

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攻下。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

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郑声者,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

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

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栀子豉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

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