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胸怀。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董大”“曛”等。

2、难点体会诗人以开阔的胸襟劝勉友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朋友分别,分别时总是会有许多的不舍和祝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那就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董大、曛、莫愁、知己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解“曛”字,指夕阳西下时的昏黄景色。

(四)理解诗句意思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满天黄云,太阳被遮住了光辉,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安慰友人,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五)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心情是怎样的?(豁达、开朗)2、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当我们送别朋友时,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七)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全班齐背。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教师补充几首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树立远大的志向,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别董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

(2)讨论如何珍惜朋友,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2)强调友谊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描写友谊的诗词,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和人生困境。

2020年《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2020年《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

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

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理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杜甫的图片和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别董大》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别董大》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提供帮助和指导。

3. 文本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云白日曛”、“北风卷地白草折”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4. 深层含义解读(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别董大》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

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

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高适,这是诗人与董大重逢又别时的送别之作,全诗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怀。

教学要求: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1.同学们,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离别的诗句?(学生交流)2.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

离别是韵味悠长的诗,离别是不想说再见的歌,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4.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古诗意思1.出示探究提示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轻声读全诗,在脑海中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5.结合想象的画面,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1.出示探究提示二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品味全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韵味来。

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自学。

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体会情感1.谈谈自己从诗句中的体会,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情感。

《别董大》教学设反思

《别董大》教学设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这次执教的古诗《别董大》使我受益匪浅,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

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反思,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一、优点(一)、反复吟咏,以声传情,读出感情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

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

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

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

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在这首古诗的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三)、拓展延伸,注重系统,对比总结,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公开课教案模板《别董大》教案设计张斯婷

公开课教案模板《别董大》教案设计张斯婷

《别董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执教教师: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张斯婷【教学内容】“送别诗”单元《别董大》【教材分析】《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写的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两年学习生活中,大量地接触古诗,阅读并背诵古诗,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古诗的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他们既陌生又好奇,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能够从字面意思中对古诗做简单的理解,同时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也能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

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曛”这个生字,会写“莫”“愁”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生活积累,借助工具书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3.理解作者和董大的生平。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漠的壮美,理解诗人此刻心境的忧愁。

2.帮助学生了解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1.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情、离别的情感表达。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人情感世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生字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别董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象。

(2)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文:(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调、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诗文:(1)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组内讨论。

(2)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分享感受。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写一篇关于友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学习目标: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

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有不舍的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

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10.给点评,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景)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

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6.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7.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9.你怎样理解“前路”、“知己”?10.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出“莫愁”)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或者是替高适来劝慰朋友几句。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连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波动,让鸟儿停止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黄云白日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

(全班练读)2.指名个别读。

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

谁再来读?提名读。

(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

)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

(生齐读)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

(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配乐读)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拓展延伸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有许多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让人感人至深,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

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其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这豪放派的佳篇。

与此类似的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设计: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乐观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友情真挚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反思一、教学整体模式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以声传情,读出感情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

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

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让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

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三、注重对比,引发思考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赠汪伦》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朋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

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

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喜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