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合集下载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

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

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

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

在老师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我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湿乃六淫之一,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留着于人体,可引起发热不扬、头重身重、骨节疼痛等症,即名“湿病”本病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长刺节论》曰:“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

”我参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就湿病做一概括:1 湿病的形成湿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自外而得,如坐卧湿地,或伤雾露水湿之邪;二是自内而生,如饮食生冷,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金匮要略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篇4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大受启发,此书方简药轻,而用之颇精,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方书,它既反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学的实际情况,也介绍了不少中医临床学理论知识,被誉为“方书之祖”。

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归age》中就有“欲传学者,必须穷尽《金匮》”的精僻论述。

《金匮要略》是中医典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以脏腑经络为纲,病证为目,历代整理、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如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序中指出:“仲景明脏腑之理,通虚实之变,辨病之寒热,定病之逆顺,立法处方,作用如神。

”由于《金匮要略》学术价值极高,所以医家视为瑰宝,代代相传,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第14条的旋覆花汤和第15条的半夏厚朴汤,两方均以半夏为君,但一为治疗“妇人脏躁”,一为治疗“梅核气”,虽然都是治疗情志病的,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方名各异,药物组成和用法亦异。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郁结,气郁痰结证,其症状为“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机为“肝郁乘脾,肝脾气滞”,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以代赭石镇坠下行,与厚朴、半夏相配,行气解郁,降逆化痰,肝郁得解,脾气不滞,则逆气平,痰涎化,而脏躁愈。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证,其症状为“梅核气”,即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其病机为“痰气结于咽喉”,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消痰散结,直达病所,以紫苏梗行气解郁,芳香化湿,味苦燥湿,性降泄热,可使肝气条达,郁结得解,痰涎化,咽喉畅,则梅核气愈。

两方歌括为:“笑法半夏厚朴瓜,香苏梗广砂仁使。

醋煎百部与生姜,痰解咽苏病愈矣。

”读来不禁使人叹服。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四、学习《金匮要略》的启示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

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清代医家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饮鹤山人,江苏长州(吴县)人,精通医术,善习诗文,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书,文辞精简古朴,蕴意深刻。

尤在泾自幼习医,治病皆法张仲景,屡获良效。

其对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究细研,“凡十易寒暑而后成”,著《金匮要略心典》,文精简扼要,语句通畅,易于领会,切合临床,得到后世学习《金匮要略》者的认可和称赞。

笔者在通读《金匮要略心典》后,体会到尤在泾在法张仲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渗透于《金匮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张仲景之法,畅己之意
尤在泾自序:“《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

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

”徐大椿曰:“尤君在泾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学此艺,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

”由此可见,尤在泾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诊治疾病上,均以张仲景之法为宗。

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外盛者,其阳必内有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

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蒸。

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

”即是对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所示之意进行阐述。

他从湿家为病的表现挖掘张仲景之意,说明湿郁阳闭为湿病之机,并对比发黄之象,以使张仲景之原文更加明了,明确阳黄与阴黄的区别。

又如尤在泾对白虎加人参汤的注释体现了其对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原则的赞同,并从字词中探究机制,体现张仲景本意,“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

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

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阴,为中暑而无湿者之法也。

”尤在泾对张仲景用方之精确体会深刻,可从书中尽见。

在对历节的论述上,曰:“按,后《水气篇》中云:‘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合观两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

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对历节和黄汗之异同进行了比较,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鉴别比较,探讨疾病证因
1.对比归纳
尤在泾善于通过比类、对比的方式,对病因病机及证的不同进行归纳总结,使《金匮要略》原文明了易懂。

如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指出:“邪哭者,悲伤哭泣,
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气血少也。

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

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

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

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此段论述引用《内经》原文,通过邪入阴阳的不同,与《金匮要略》中所提出的心虚血少,神不内守的癫、狂从病因和病机上分别言之,从不同的角度谈癫狂之别,明晰简洁,细加体会,即可知尤在泾医学知识的广博,能将所读之书融会贯通,得其所要。

2.以脉言证
《金匮要略》中以脉论证较多,尤在泾从脉辨析,言证之不同,谓:“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此段是从脉而论胸痹、心痛之部位、成因,他在注释时曰“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

”说明了胸痹、心痛脉象的意义,点明了胸痹、心痛的机制,后又曰“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

痹者,闭也。

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进一步说明了胸痹、心痛的形成原因;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曰:“弦紧脉皆阴也。

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

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

”说明了弦紧脉之区别,从得之的内外及其表现征象的不同加以概之。

3.注重辨证论治
(1)抓辨证要点,阐用药机制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有附方九痛丸,治9种心痛。

曰:“按,九痛者,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也。

而并以一药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

”此注释仅以“积冷结气”4个字即点明了9种心痛的关键所在,说明处方用药的针对性;对《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中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的主治,他首先提出:“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

”从病位的不同点明了治法之别:“大青龙发汗去水,小青龙则兼内饮而治之者耳。

”后又曰:“徐氏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

倘饮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也。

”从药物的性、味上言明两方机制及辨证要点。

(2)方药主治体现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其中以阴阳为首要。

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辨证的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注释:“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矣。

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而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此段中以桂枝附子汤益阳驱阴,白术附子汤行气燥
湿逐水,说明桂枝附子汤对于阳弱阴盛,邪气内持的“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适用,白术附子汤对“大便坚,小便自利”,以卫阳弱里气不虚即表虚里和之证适用。

(3)重组方功用,把握经方主旨
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的分析中:“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黄芩为佐,清其半里之热;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楼根、牡蛎,除留热,消瘀血;甘草和诸药调阴阳也。

”从药味组方的意义上讲,此方具散风寒湿邪,通荣卫阴阳之功,以发散上行之药为主,辅以清里、化瘀之药,通络驱邪。

尤在泾重点突出方意,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体现了所治疾病的病机。

再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引用“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敛其浮越也,”表明本方以桂枝汤为主调和阴阳,龙骨、牡蛎收敛固涩为方之主旨。

从尤在泾对《金匮要略》的方药注释中来看,他对经方的把握准确,又可灵活变通为用。

对药物的使用上有“五脏病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宣之气之味之处,是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使药物的性味归经以一言而总括。

(4)不拘于古人,取古纠古
尤在泾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对经典内容正确的予以继承、发扬;错误的则根据事实进行纠正,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自序中:“而其间深文奥义,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

断自脏腑经络以下,终于妇人杂病,凡二十二篇,厘为上中下三卷,仍宋林亿之旧也。

”尤在泾对“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欲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这%.句,提出质疑,“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

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不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指出可能为后世之人错添注脚,编书者未审而收。

在《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对“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除了陈述个人观点,复引高鼓峰云:“心下有水饮,格其心火不能下行,而但上冲头目也。

”认为其理亦可通解张仲景之意。

三、总结
尤在泾为一大医家,他博古通今,晓谙世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涉猎内、外、妇等多个学科,为饱学之士。

《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要略》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使字简意深的《金匮要略》注释得通俗易懂,且将其中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现于后人,发展医学理论,不忘勘除谬误,深究《金匮要略》内中精华,注重辨证论治,以整体观的思想为指导,以求天人合一,此外他还重视疾病的标本缓急、标本虚实及疾病治疗大法的运用,如因势利导,攻补兼行等。

《金匮要略心典》内容精深,值得深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