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常见病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当归丸
2
肾气虚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补益肾气
固冲调经
【方剂】固阴煎(人参适量,熟地三五钱,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十四粒,菟丝子(炒香)二三钱)或归肾丸(熟地八两(24g),山药四两(12g),山茱萸肉四两(12g),茯苓四两(12g),当归三两(9g),枸杞四两(12g)杜仲(盐水炒)四两(12g),菟丝子(制)四两(12g))
【中成药】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
12
气血亏虚证
经血量少,经色淡红,质稀薄,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补气养血
和血调经
【方剂】滋血汤(人参、白茯苓、熟地、川芎、当归、白芍、山药、黄芪各30克)
【中成药】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
【中成药】鹿胎胶囊
9
肝郁证
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疏肝理气
调经
【方剂】逍遥散(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各30g)煨姜、薄荷)
【中成药】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17
血瘀证
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多血块;胸闷烦躁,腰骶酸痛,或小腹满痛,肌肤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弦
活血化瘀
理冲止血
【方剂】失笑散(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中成药】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规范方案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规范方案
第33页/共147页
2.使用方法 (1)按“方式键”(Mode)将测试方式设置为吸
光度方式。 (2)调节波长设置想要的分析波长420nm。 (3)将参比溶液和被测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注
意比色皿内的溶液面高度不应低于25毫米,大约 2.5毫升;被测试的样品中不能有气泡和漂浮物。
第34页/共147页
电导电极的贮存 电极(长期不用)应贮存在干燥的地方。
电极使用前必须放入(贮存)在蒸馏水中 数小时,经常使用的电极可以放入(贮存) 在蒸馏水中。
第26页/共147页
二、水的纯度测定
实验目的
1.理解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2.测定各种水体的纯度。
第27页/共147页
实验原理
水的纯度取决于水中可溶性电解质的含量。由 于一般水中含有极其微量的Na+、K+、Ca2+、Mg2+、 CO32–、Cl–、SO42–等多种离子,所以,具有导电能 力。离子浓度愈大,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 反之,水的纯度越高,离子浓度愈小,电导率越小 。因此通过测定电导率可以鉴定水的纯度。
第6页/共147页
应用领域
1. 电厂-水处理; 2. 水厂和污水厂-废水处理; 3. 造纸-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4. 化工炼油-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5. 冶金和采矿-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6. 食品和饮料-生产过程/废水处理; 7. 医药行业-生物反应和发酵/废水处理; 8. 半导体-生产过程/废水处理/高纯水生产。
出现异常情况,联系管理员。 测量时应采用配套使用的,不要采用其它型号的。
第23页/共147页
测量低电导值的溶液时,请先在超纯水中 清晰并浸泡2个小时以上。
测量过程中,从甲溶液转到乙溶液时,先 用蒸馏水清洗后,在用乙溶液清洗,不能 用滤纸擦拭。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妇科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妇人病,包括了宫颈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

中医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一、宫颈炎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发痒、疼痛等。

中医对宫颈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下注、虚寒湿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温阳祛湿。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等。

二、附件炎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的炎症,症状包括下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

中医对附件炎的辨证包括湿热互结、气血不畅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疏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当归、川芎等。

三、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或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辨证包括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等,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等。

四、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过程中出现下腹疼痛的症状。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包括寒凝气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温经草、艾叶、川芎、延胡索等。

五、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盆腔疼痛等。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软坚。

常用的中药有神曲、川穹、牡丹皮、延胡索等。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经期疼痛、异常出血等。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川穹、赤芍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基于中医理论和中药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辨别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是需要依托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因此,在面对妇科疾病时,建议及时求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一、妇科常见病诊断方法
1、病史:病人认述自身病情,并汇总患病的时间、症状及变化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检查:视诊、查询、肛门检查、外阴检查等,以查明病变的类型
及部位,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要素。

3、实验室检查:包括放射检查、心血管系统检查、尿液检查和血液
检查,以便对病理及病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辅助检查:包括B超、钼靶检查、CT检查、内窥镜和正电子发射
断层检查,用于检测肿瘤病变。

二、妇科常见病治疗原则
1、生活习惯改变:避免性活动,减少避孕措施的使用,改变性生活,改善营养,提高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多做运动等,以减轻病症,改善身体状况。

2、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中医论治,用中药温补调理,及时有
效的治疗,减轻痛苦,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3、西药治疗:根据病情、病原及病理变化,用西药治疗,例如:抗
生素、抗菌剂等,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缓解病情,达到治疗效果。

4、手术治疗:当病情严重、危象极大时,采用手术治疗,以有效的
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妇科疾病是指妇女生殖系统及相关器官遭受的疾病。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在妇科领域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疗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中医妇科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体内部也存在这种阴阳平衡,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状况分为五个阶段,即木、火、土、金、水,相互关系密切。

以上理论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础。

二、常见疾病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女性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常见的月经不调有闭经、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过长等。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腹痛不适的症状。

中医将痛经分为虚寒型、气滞型和血瘀型等不同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

中医将子宫肌瘤归为血瘀、气滞、湿困、痰瘀等不同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中药调理、推拿和膏方敷贴等治疗方法。

4.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脏器的感染,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中医将盆腔炎分为湿热、湿寒、瘀郁等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成药服用、穴位贴敷和艾灸等。

三、中医妇科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针对性的中药方剂。

患者可以口服中药颗粒、煎剂或冲剂来调理身体。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针灸常常与中药配合使用,协同发挥疗效。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指压、揉捏、按摩等手法刺激全身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康复。

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推拿按摩常被用于调理子宫和盆腔的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9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9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9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9近年来,中医在妇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针对妇科常见病,中医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1. 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

根据中医的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月经量多少、经期长短等,来判断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月经不调,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调理经络等。

2. 妇科炎症:中医强调整体平衡,认为妇科炎症是由于体内湿热引起的。

治疗时,医生会采用清热解毒、祛湿等方法来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防止复发,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3. 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活血祛瘀、调理气机等来缓解症状。

针对不同的病情,中医还会选择一些草药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4. 经期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治疗时,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调理经络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以减轻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妇科常见病强调整体平衡,重视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情,中医会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需要时间,患者需保持耐心和坚持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9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些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和方案。

中医的疗效在妇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对于妇科患者来说,既要重视中医的治疗方法,也要坚持规范的西医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资料病常医妇科见个月经周期27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至10天,经期正常,连续一、以上者。

(一)虚证(气虚)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减。

、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2 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加五味子、远志、人参。

(二)实证(实热)、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黄、玄参、麦冬、阿1 胶、白芍。

月经量少加山药、枸杞、首乌。

虚热重加龟板。

、阳盛血热: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2地黄、青蒿、黄柏、茯苓。

月经过多者去茯苓、加地榆、茜草根。

经行腹痛加蒲黄、三七、五灵脂。

、肝郁化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经行不畅夹血块加泽3 兰、益母草。

月一行,经期正常,连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531周以上,甚至至2续个月月经周期以上者。

(一)虚证、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补气升陷、年老体虚。

人参、1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升麻、鹿角胶。

月经错后过久者加肉桂、牛膝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血虚: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八珍汤加五味子、黄芪、远志。

月经量少2.去五味子加丹参、鸡血藤。

、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当归、熟地黄、枸杞、甘草、3 杜仲、牛膝、肉桂。

、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4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月经过少加牡丹皮、.益母草、鸡血藤(二)实证、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小腹胀痛加延胡索、柴胡、枳壳、月经量少加1 鸡血藤。

2、痰湿证:苍附二陈汤。

加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天,经期正至至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 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一)虚证、肾虚证:补益肾气、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1 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2 (二)实证、肝郁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夹有血块加泽兰、益母草。

有1热加丹皮、栀子。

有肾虚加菟丝子、熟地黄、续断、女贞子。

四、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增多者。

(一)、虚证、气虚证: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麻、黄芪、白术、1.生地黄、当归、白芍、牡蛎、海螵蛸、茜草根、续断、龙骨。

经行有血块加泽兰、三七、益母草。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3、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根、蒲黄。

经行腹痛加延胡索、香附等。

血瘀夹热,兼口渴便秘者加大黄、牡丹皮、黄芩、地榆。

五、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虚证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肢体冷加肉桂、淫羊藿、人参。

夜尿频数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

2、血虚证:健脾益气、补血调经。

归脾汤。

心悸失眠加五味子、阿胶。

3、血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二)实证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加青皮、木香、乌药、香附。

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

(一)虚证1、气虚证:补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海螵蛸。

伴经行腹痛有血块加三七、茜草根。

失眠多梦加首乌、龙眼肉、熟地黄。

、虚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至丸加生地黄、牡丹皮。

白芍、玄参、2.黄柏、地骨皮。

(二)实证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桃红四物汤加泽兰、牡丹皮、杜仲、秦艽。

七、经期间出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两次月经之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者。

(一)虚证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

出血期加旱莲草、地榆、三七。

2、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

(二)实证1、湿热证: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大枣加地榆、茯苓。

白芍、生地黄、当归、阿胶、牡丹皮、黄柏、牛膝、香附、大枣、甘草。

在出血期去牛膝、香附、当归加茜草根、海螵蛸。

2、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在出血期间去赤芍、当归,加三七、蒲黄。

夹热者加黄柏、知母。

八、崩漏: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沥血不断者。

(一)虚证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地榆。

2、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艾叶、补骨脂。

、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固冲汤:白术、黄芪、龙骨、牡蛎、白3.芍、山茱萸、茜草根、五倍子、海螵蛸。

久漏不止加藕节、蒲黄。

出血多加人参、升麻。

(二)实证1、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肝郁化火者加丹栀逍遥散。

2、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加艾叶、三七、丹皮、阿胶、龙骨、牡蛎、海螵蛸、蒲黄、五灵脂。

九、闭经:月经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中断6个月以上者。

(一)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丹参、牛膝。

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加菟丝子、肉桂。

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五味子、女贞子、淫羊藿。

4、脾虚证: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

5、血虚证: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归脾汤。

加鸡内金、鸡血藤。

(二)实证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桃红四物汤加枳壳、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3、痰湿阻滞证:豁痰除湿、活血调经。

苍附导痰汤加当归、川芎。

肢体浮肿明显者加泽兰、益母草、泽泻。

腰膝酸软加续断、菟丝子、杜仲。

十、痛经:在经期或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痛晕厥者(实证着重经前5-10天以疏通气血为主,虚证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养血益精为主)。

(一)虚证1、肾虚证: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调肝汤。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山药、阿胶、甘草。

腰骶疼痛加杜仲、桑寄生、枸杞。

2、气血虚弱证: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

(二)实证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香附、蒲黄、艾叶、川楝子。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加延胡索、小茴香。

3、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莪术、香附、延胡索、丹皮、黄连。

十一、更年期综合症。

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或伴月经混乱等绝经有关的症状。

1、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龟胶、牡蛎、石决明。

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至心肾不交,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麦冬、天冬、生地黄、.当归、党参、太子参、沙参、桔梗、朱砂、远志、茯苓、甘草。

2、肾阳虚: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二至丸、二仙汤加巴戟天、知母、黄柏。

十二、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

(一)虚证1、脾阳虚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白术、苍术、陈皮、柴胡、白芍、车前子、人参、山药、甘草、荆芥、甘草。

腰痛加杜仲、菟丝子、续断。

若带下日久,加芡实、龙骨、牡蛎、海螵蛸、金樱子。

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以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用易黄汤。

黄柏、白果、山药、车前仁、芡实。

2、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桑螵蛸、金樱子、肉苁蓉、白蒺藜、肉桂。

3、阴虚夹湿。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二)实证1、湿热带下证。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

茯苓、猪苓、车前仁、泽泻、茵陈、赤药、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若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甚者加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黄柏、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2、湿毒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

五味消毒饮: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加土茯苓、薏苡仁。

十三、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证:益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海螵蛸。

肝肾不足加菟丝子、金樱子、续断、巴戟天。

.2、血热证:益阴清热、凉血活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3、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十四、缺乳1、虚弱证:补气养血、左以通乳。

通乳丹: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下乳涌泉散。

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甲珠、王不留行、甘草。

十五、不孕症(一)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毓麟珠:人参、白术、白芍、川芎、甘草、当归、熟地黄、菟丝子、鹿胶、杜仲。

2、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养精种玉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茱萸。

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

温胞饮:巴戟天、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补骨脂。

(二)实证1、肝郁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开郁种玉汤: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香附、天花粉。

2、痰湿证: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苍附导痰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加肉桂、延胡索。

3.十六、慢性盆腔炎(一)虚证1、肾虚淤滞证:补益肝肾、和营祛瘀。

左归丸加味: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加丹参、白芍、鸡血藤。

2、气虚血瘀证:益气化瘀、养血止痛。

参苓白术散和桃红四物汤。

(二)实证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祛瘀止痛。

银甲方:金银花、鳖甲、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蒲黄、大青叶、茵陈、桔梗、琥珀。

2、气滞血瘀证:调气活血、消散瘀结。

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乌药、失笑散、丹皮、枳壳。

3、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